爱看书吧

正文 60-7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儿仍烫嘴。

    其实点心铺子里卖海棠糕桂花糕各种甜糕,馅子大多都是豆沙的。赤红近棕的豆,滤去了豆皮,蒸熟捣烂,加糖炒得细腻顺滑,凭虞蘅的口味一次能吃两个,再多就会有点腻,毕竟长大的标志便是口味开始不耐甜了。

    然而似红叶与阿盼两个小的就没这么多顾虑了,敞开了肚子直吃得滚圆。

    尤其阿盼,再吃到家乡食物,嘴里不住“唔唔”,怎么那么对胃口啊!

    吃过饭,虞蘅头脑有些兴奋睡不着,见钱氏房中灯光也未熄,便过来宽慰她:“姨母,您别急,今晚先休整一下,明天再看看怎么个情况。”

    她满心眼以为,钱氏喊她来是撑腰的。担心自己一人对上一大帮子无良亲戚,拿他们没办法。

    然而她却是想岔了,心眼子比她还多的钱氏,又怎会是乖顺听话、任人摆布的兔子呢。

    钱氏所展现出来的过往从未有过的泼辣一面,甚于韩祯落榜那日情形,又有常妈妈助阵威风,将一众贪人便宜又道貌岸然的亲戚族人说得唯唯诺诺,也叫吃了几天水乡清甜饭菜的虞蘅心有余悸,蓦地怀念起北方浓郁味重的油泼辣子来。

    要在平江府城,或许还有那么三两家川饭食店,在清江县这小城,那可真是举目无“椒”了。

    红叶伶俐,给她出主意:“我们家酒楼就在县城有分店,蘅娘子还没吃过我们家饭菜吧?”

    怎么会没吃过呢?虞爹最爱清江县玉壶春的辣子鸡跟煸牛肉丝,每次从府城回家,都要差船夫靠岸去买,再打上壶酒,拎着回家的。

    所以她与谢家的缘分,原来已经很久了,早在入京之前。

    人跟人之间,讲究起缘分来,是很奇妙的。  。

    谢夫人向谢谦放了狠话:“成家立业,立业成家,等儿子这次考完,说什么也该相看人家了,否则便将他赶出去,丢人现眼的家伙。”

    她的那些个姊妹交里边,儿女尽都成家了,便是最慢的,那也插了定。

    谢谦呵呵道:“都听你。”

    谢夫人知道关窍不在他身上,也只是略尽通知之谊,她瞥了谢诏本尊一眼,对方低着头,状似喝汤。

    “别装聋”谢夫人不满,“装也没用,婚姻大事,讲究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装,我也能替你定下来。”

    谢诏放下碗,“我看沈巷就有一座宅邸很不错。”

    这是应她刚刚威胁要他搬出去话。

    谢夫人气得倒仰,给了他一个白眼。

    谢谦见状,咳咳两声,拉偏架佯怒:“好好说话!”

    谢大夫妻回谢大嫂娘家吃喜酒去了,没带子女。小侄儿一脸无辜地仰头看他,眼神幸灾乐祸,仿佛在笑话他这么大了还惹爹娘生气。

    谢诏倍感头疼。

    谢夫人气哼哼:“人家姑娘什么不好,利索能干,要才有才,要貌有貌,我还担心她看不上你,你却好,听也不听,逆子。”

    谢谦咦道:“娘子已有中意的人家了?”听语气,还熟稔得很。

    谢夫人快气死了,恼火地道:“你也认识,就是姓虞那个小娘子,我还没跟人家提。”

    谢诏顿了顿,那到嘴边的拒绝话语便又咽了下去,什么也没说。

    “哦”谢谦想起来了,却也仅限于认识,没见过几面,印象不多,只评价,“瞧着是个有主意的。”

    “所以说啊,”谢夫人抱怨,“有主意的,哪里会喜欢他?”

    谢夫人又想起来,其实之前探了口风的,人家嫌他“不够嘴甜体贴”,听听!那时只是一闪而过年头,谢夫人还没怎么放心上,如今真想同对方议亲,就恨恨起来:“我这么能言善辩,你爹也不是口舌鲁钝之辈,怎就出了你这个歹笋?”

    谢谦失笑:“歹笋不怕什么,拿好汤头慢炖上,便也改了性子。”

    谢诏却心想,未必。

    常妈妈来信中道,她与她那情同姐妹的婢女,正在考虑裴垣跟他哪个适合做婚配对象。

    常妈妈身为谢家仆,自然想自家阿郎争口气,信中写:“二郎努力加餐,再长高些个头,蹿过那裴郎去!”

    然而谢诏不知道的是,常妈妈年纪大,耳目淤堵,船上风又大,将红叶与阿盼的对话,听成了虞蘅的声音。

    虞蘅则是给了一人一个爆栗。

    谢夫人对二儿子的婚恋市场很是悲观,唉声叹气,“你既不情愿,便算了。又不能成,莫叫人家尴尬,更叫我失了一个朋友,不划算。”

    她气过,很快自洽,又筹谋起来,“不过好在你这张面皮倒是继承了你娘我,还能能骗骗年轻小娘子,待我再寻官媒问一问别的合适人家。”

    谢诏啜了口汤,静了片刻,道:“阿娘既说了,婚姻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兴许遣官媒娘子去问一问,虞蘅娘子便又愿意了。”

    他这态度跳跃有点大,谢夫人有点懵。

    谢诏不再说话了,也没有和以前一样,用旁的话题引开,只是很快吃完碗里饭菜,起身告退。

    小侄儿敏锐地察觉到大人情绪的变化,仰头奶声问谢夫人:“祖母,二叔是不是又高兴了?”

    谢夫人品着他这有些奇怪的举动,忽然“噫”了声,侧头问近身的仆妇:“二郎先前是不是总去虞记?”

    仆妇笑道:“是啊,先是夫人爱吃,常吩咐二郎去买,后来便与蘅娘子熟络了。”

    这便对了!

    “叫元六来,快,别叫二郎知晓!”

    谢夫人拊掌,眸中精光大绽。

    第66章 有些想念鲃肺汤、炒蟹鲃

    钱氏整理家中产业,肃清有二心人手时候,虞蘅闲出了屁,将清江县逛了个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美食经营录》 60-70(第9/14页)

    县城不大,被一条明月塘贯穿主干,是江南运河的支流,也是她们来时走的水道。

    沿河两岸最为热闹,街市、摊集乌乌泱泱,别的不说,鱼、虾,绝对新鲜,从鲜鱼摊上买回家,直至下锅前,还都活蹦乱跳呢!

    此时的鳗鱼、鲈鱼都格外好,斑子鱼最嫩,若想吃名贵,还有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不过最难得、就连汴京也难觅得的,还是太湖水养出来顶盖肥得露黄的大闸蟹。

    斑子买回来,剖作两半,一半鱼肝,一半鱼肉,肝用来烹鲃肺汤,鱼肉剔骨片成片儿,与蒸熟拆好的蟹同炒,“二贵作一”,便是两道经典珍馔。

    鲃肺汤当初阿盼也做过的,一是时节不对,鱼肝(鲃肺)没有眼下肥厚,二是斑鱼,虽然也是花了大价钱买的,终究没有太湖水养出来的好滋味。

    于是趁着当季,虞蘅在那鲜鱼摊上买了不少。晚上,做了一桌子鱼肉菜。

    炒蟹鲃完全就是金秋艳丽之色,橙红的蟹粉,淡黄微白的鱼肉,好似夫子庙铺了满地的银杏与红枫,被炒成了菜、端上了桌。两鲜相融,便成了姑苏之秋。

    腰盘两头配了一丛祛寒腥的葱姜丝儿,一样的碧绿鲜黄,嫩生生,还有一摞锦馕,也便是芝麻酥饼,炙得焦香,从中划开一口子,可将蟹鲃与葱姜丝填进馕里吃,皮子酥薄,蟹鲃丝丝缕缕鲜甜丰腴,味道很不恶。

    红叶跟常妈妈都没有吃过虞蘅做的饭菜,这会子吃上了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炒蟹鲃,俱都高兴得要烫酒来配。

    剩下的鱼肝用来跟鱼肚炖了汤。

    这实是道讲究的功夫菜,汤底子是提前煨了两时辰的老母鸡汤,鱼肚又是一整块新鲜鮰鱼肚,再一个肥鲃要摘去肝上的胆囊,丝丝筋膜亦都要挑净了,用酒泡祛了腥味,这才算做完前序准备工作。

    成品也不使人失望。

    鱼肝是一汆即熟的,那样绵软细白,清汤薄悠悠地盛在瓷盅里,汤色微黄,与碧绿的莼菜相映成趣,颜色颇清淡好看,入口却极其浓郁鲜美,无腥无臊。

    因有了莼菜的加入,使得汤底即便不勾芡,喝起来也有微微黏连之口感。

    鲃肺柔软肥嫩,舌齿一抵,便在嘴里化开了,鱼肚绵实不失韧性,若要评价,无外“甘鲜”两字道尽,尝得过珍妃堂侄孙唐鲁孙的称赞,“有一种娇柔的鲜嫩奇香”。

    唐先生贵胄八旗出身,自幼入宫廷,后来又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是个讲究人,这道菜在他那儿得了赞颂,想来亦很能入汴京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人口眼。

    吹着江南的细雨斜风,无事便躺在画船听雨入眠,虞蘅回家的日子滋润到了无聊的境地,便又自讨苦吃地琢磨起生意经来。

    打量虞家这小院,遣散奴仆后便都是她一人住着,显得十分空落落。卖大换小吧,最难时都不至与那境地,空置吧,自己常年不着家,的确有些浪费在这了,说不准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此处空院落,还会发生似她们起初在城外租那宅院被占用的情况。

    临街的宅院是可以开设商铺的,但难便难在她不常回来,若要改,须得招个得力的管事,还不能有二心。

    瞌睡便递来了枕头,不几日,虞蘅曾经正儿八经的贴身大丫鬟青荇便寻上了门来。

    说是丫鬟,其实从小一起长大,性子十分地相投,一块糕掰两半吃,好得能互换钗裙穿,与姊妹又有什么分别?虞父母也就当多养个女儿了。

    当时虞蘅遣散了其余所有奴仆,也就青荇一个人不肯走,也是阴差阳错,进京前大半年,青荇的祖母过身,回家守孝去了,再回来,虞宅已是人去楼空。

    青荇是来兴师问罪的,虞蘅不告而别在先,气势便不由自主地弱了下去,干笑:“回来不久……”

    青荇的确是很恼火的,甚至上门前,早早想好了大段的词,来堵她家蘅娘子的伶牙俐齿,但当真见到本人第一眼,那气自己便泄了大半。

    然而她转头看见才到自己胸膛的阿盼,又简直无语,这姑娘腮边还挂着肉呢,嘟嘟的,一双眼也跟黑葡萄似,一团孩气,哪里担得事?

    蘅娘子……青荇操心地摇摇头,对阿盼放柔了声音,“第一次见你,没准备见面礼,这点银钱拿着去买些瓜子糖吃。”

    适才青荇气汹汹寻上门来,说她是蘅娘子过去的贴身婢女,阿盼几乎都要以为是来责备她鸠占鹊巢的了!不料她竟对自己这般地和蔼。

    紧张得以缓解,阿盼看一眼虞蘅,对方亦笑道“不是外人,拿着吧”,瞬间喜笑颜开地接过,又嘴甜:“我去给姊姊斟茶!”

    虞蘅在腾腾的晨雾中仔细端详青荇,有些感慨:“瘦了,也高了,家里可说亲了?”

    青荇顶不惯她拿这样仿佛长辈口吻关心自个儿,不就比她小上月余么!

    然而她也在仔细打量虞蘅,也是一样的念头,瘦了,高了,不知道有没有心仪的郎君?当初只听说她去汴京寻那一家有过口头婚约的表亲,如今相见却仍作闺中,想来是亲事不顺,那为何迟迟不回呢?

    青荇叹一声。

    “与隔壁的禾官家插了定,来年三月办礼,蘅娘子来不来?”

    若不知道,错过便没办法,只她人在这,知道了,怎么能不去。

    虞蘅颔首:“我等观完礼再走。”

    其实钱氏办完事情,年根底下就能回去了,但她为了青荇,多呆三月又何妨。何况她也有别求,之前是没想到青荇身上去,如今却觉得她很合适。

    于是将她在汴京发家史讲述了一遭,“……我欲将老宅改作商铺,在清江开设分店,眼下还缺一得力管事。”

    青荇斜乜虞蘅,那眼神说,现在想起我了?

    青荇对她上京不带自己,宁愿半路买个不知根底的小丫鬟一事还是耿耿于怀。

    虞蘅吭哧了一下,到底说实话,“去找过的。”

    她扒在她家门缝边上,瞧见她口中“隔壁的禾官”翻越墙头,递给她一枝梨花枝,青荇还带着孝,扭捏了一下,还是接过了。

    青荇好无语,恼火地道:“我是那起子见色忘义的小人吗?”

    禾官儿与蘅娘子,她自然选从小到大的蘅娘子。

    虞蘅安抚她:“我便是知道在你心里头,我顶重要,一定会为了我抛家弃夫,这才没跟你提。”

    能有一段安稳人生,多好件事啊。

    又来了,青荇实实在在地对天翻了个白眼。

    虞蘅则继续游说她:“如今却不同了,有稳赚不赔的生意,我立刻便想到了你。看,这便是能有福同享的交情。”

    青荇才抿下去的嘴角又被哄得翘了起来,就这么答应了她。  。

    不光常妈妈受嘱托,背地里往汴京寄信,虞蘅日子悠闲起来,也会给京中友朋去信,并且十分地雨露均沾,一人一封,谁也没落下。

    谢诏看常妈妈来信,信上事无巨细描述对方“眯眼”、“捏汗”、“干笑”,仿佛纸中人活了过来,就在跟前似的。再看虞蘅写的,都是些日常滑稽趣事,写洗手做鱼汤,那鱼鲜活乱蹦,一棒子砸下去不死,尾巴一甩,直接跳上了屋脊,惊笑一院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