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 190-200(第1/30页)
第191章 《礼物》詹家祖孙三代
其实到8月初《飞驰救援》需要演员宣传的地方就不多了, 余寻光便借着机会休息了两天,回沙市见了一趟父母。
二老这么多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今年60岁的年纪终于正式退休了。余寻光回了家还特意请了几桌酒席, 宴请亲戚朋友们上门, 用这种方式将父母退休的事广而告之。
余妈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不用上班了,记得约我出去玩啊。”
余寻光把父母的快乐看在眼里,没有生出过接父母去京市“享福”的心。他如何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有多忙?要是因为一己之私让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远离了能一起结伴玩耍的朋友, 那种“举目无亲朋”的孤独无法疏解, 反而得不偿失。
余爸余妈对此也是同样的意思,“你有空了多回来住两天就行, 我们不太需要你陪。”
就像余寻光曾经说过一样,他很独立, 他的父母也很“独立”。
虽说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老了,但二老由于锻炼得宜,仍旧精力充沛。尤其是前些年,他们练了余寻光教的五禽戏和太极拳之后,走在路上两腿甭提多有劲儿。看着爸妈精神这么好,余寻光提出想带他们出去玩的要求。
两位家长并不扫兴,直说看余寻光安排。
余寻光做事有条理, 知道现在天热,不是什么方便旅游的时候,便跟父母把时间往后约。
待了两天,余寻光就要去沪市,和李中桓见面,开始展开电影《礼物》的工作。
《礼物》的时间线前后跨越一百年的时间, 是李中桓为了沪市电影制片厂成立一百周年活动而拍的献礼片。故事内容围绕沪市电影制片厂展开,主要讲述了詹家祖孙三代和制片厂的缘分。
李中桓是制片厂出身,当初《泥点子》被电影制片厂的人带去各处影展,为新人的新电影宣传,李中桓一直在心里感念着恩情。制片厂的领导爱才,又喜欢中桓导演的风格,所以才让他来选本,并拍板投资制作这部《礼物》。
这段时间王宗伦也回来了,他也是电影厂的人,所以主动承担了电影摄影的工作。
一部电影,自家公司的三个骨干全进去了,凌爽最近要不是要照看翁想想,又得出国忙《漫长的孤独》的申奖和公关,非得去凑凑热闹不可。
已经自立门户两年,李中桓和王宗伦当然知道有好事得紧着点自家人。这回组织剧组也没整“大公无私”那套,该往哪儿安排人都妥帖到位。同时他们到底比几年前懂得人情世故,没把事情做绝,而是给制片厂的员工也留了大半的工作岗位。
如此,皆大欢喜。
这一次余寻光继续挑战自我,在一部戏里一人分饰三角。祖孙三代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时空,不需要同时出现,在演绎方面没太大难度。不过在这个基础上,他还要跟三位不同的女主角搭感情戏,这就有些考验默契度。
在三位女主角人选的敲定方面,李中桓在今年开春就早早地寻摸人选。他已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导演,男主角又是如今炙手可热的余寻光,这个项目在整个春天里都是圈内出了名的“大制作”。基本上年龄合适,符合扮相要求的女演员都来试了试。这回余寻光也稍稍用了一些“特权”推荐了方正蓉。方正蓉试镜后,李中桓很满意她的表现,综合考虑,最先敲定她为“奶奶”苏兆云的人选。
而后的“妈妈”的角色通过海选选了这两年声名鹊起的电影演员井雯,“女朋友”选了制片厂推荐的女演员欧阳丝丝。其他报名的演员虽说没有选中这个角色,但李中桓还是让副导演回话,如果感兴趣,可以来电影里客串其他的角色。
电影于8月21号开机,提前半个月将确定好的参演名单放出去后,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目光。
“我没看错吧,余寻光和方正蓉三搭了!”
“恭喜我们家雯雯拿到大饼,孩子太争气了。”
“我就知道活的长什么都见得着,奶奶我的梦越做越好了。”
“居然是电影制片厂的献礼片,是我知道的那个制片厂吗?”
“恭喜余老师再一次拓展新的作品类型!”
“哇,既然是献礼片,那算起来就是明年播吧?加上余寻光的《辰起时》,明年我就是最快乐的小孩!
不得不提起的是,系统对于一部剧饰演多个角色的技能判定照例是采取综合手段。这回的詹家祖孙三代,系统给出了[A+]的评分,一共给了余寻光三个技能:“摄影技巧(大师)”、“镜头感(超绝)”、“色彩的运用”。
三个技能里没有金色技能,大概是因为电影讲的是制片厂的故事,所以给的技能也偏向这方面。摄影直接达到“大师”是因为余寻光本来就会摄影,这些年跟着各种导演、摄像耳濡目染,他也学了不少本事;后者的“镜头感”同样是演员身份得利;“色彩的运用”和阿培当初给的“对美的追求”倒像是相辅相成。
余寻光不由得想到,如今,他或许真的已经具备一个导演或是摄像的资格了。
至于到底是“优秀”还是仅仅只是“够格”,还得靠实践才能来证明。
和前段时间构思的剧本内容一样,这件事需要放到日后再说。余寻光暂时的工作是配合剧组开展围读会。
剧本上的三个故事相对独立,然而李中桓和王宗伦想拍那种实景光,便规划着三个故事同时进行。这种安排不仅考验美术置景,也很考验演员——尤其是余寻光。
所以刚落座下,余寻光就叹了口气。
王宗伦知道他是故意,哄着他说:“余老师,能者多劳嘛。”
“奉承”的好话谁都爱听,余寻光装模作样,顿时舒服了。
既然不分场次拍,那就是所有的演员一齐出通告,围读会便也归拢在一起完成。
詹家祖孙三代的故事时间线分别是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10年代三个阶段。首先被李中桓点到名的,就是又在民国时期展开“爱情故事”的余寻光与方正蓉。
詹惟勤是从美国进修完电影技术回来的导演兼摄影师,是中国第一批接触到正统学院派电影制作的年轻人。他来到纸醉金迷的黄浦江畔,希望能够在这个繁华的大都会里,开启新中国电影的梦想。
他就是在一次海选演员的途中认识了苏兆云。苏兆云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听说有人招聘演员,便陪伴同学前来。在面试时,不仅同学被选上,她也被看中意外的成为女主角的候选人。这种阴差阳错似乎也代表着她和詹惟勤天定的缘分。苏兆云被电影故事打动,使出了万分努力试镜成功。在电影拍摄期间,詹惟勤和苏兆云时有交流。他们初时只谈剧本,后来谈到文学,谈到艺术,再谈到家国。
他们在言语与灵魂的交流中发现自己与对方兴味相投。
于是他们尝试交往。期间,他们不仅构建着有对方存在的未来,也尊重着对方的梦想。到最后,他们甚至发现他们还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很快,在第一部电影拍完之后,詹惟勤和苏兆云这对情投意合的恋人便结婚了。婚后,电影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便拿着营收的钱和朋友一起合伙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这就是“沪市制片厂”的前身。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 190-200(第2/30页)
詹惟勤有家国大义,苏兆云亦是巾帼豪杰。夫妻二人借用电影为国家发声,反对一切不公平和压迫。他们正义的声音很快便遭到了邪恶的凝视。为了保住性命,二人无奈在爱国人士的保护下离开了沪市,来到了苏区。
苏区的条件自然不能和沪市相比,但詹惟勤和苏兆云却适应得很快。他们是经过斗争的人,物资上的匮乏无法使他们的灵魂与创作欲望干涸。况且,黄土高原上何尝开不出文学与艺术的花?很快,他们和一些青年学生合作,将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学作品搬上了舞台。
当时局稳定后,夫妇二人再度回到沪市,在领导的期望下,重建电影制片厂。
望着熟悉的城市,詹惟勤转头,向苏兆云伸出了手:“兆云吾妻,你还愿意做我的女主角吗?”
苏兆云微微一笑,把手搭放上去,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梳理这部分戏的过程中,李中桓听着余寻光和方正蓉的对白,一直保持着面部放松。当二人结束,他带头领着现场的工作人员鼓掌。
“不愧是陈敏笙和华雅君呀。”
方正蓉听着这句话,面色也变得柔和,“我也没想到时隔多年再和余老师演感情戏会这么默契。”
余寻光看着她点头,算是赞同她的话。
这个头开得如此顺利,无疑给饰演“妈妈”吴嘉慧的井雯带来了一些压力。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听着导演cue到自己,决意表现的井雯抬起下巴,斗志昂扬。
詹定云和吴嘉慧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
詹定云从小就是个书呆子,因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最喜欢的事除了电影之外,最擅长的便是画“小人书”。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吵闹,也不活泼,他就像个天生的文学家,给他一支笔,一个本子,他就能坐一下午。父母也有意培养,他的艺术细胞便像春天的草那样开始疯长。
草长得太高,总有被修剪的时候。到他27岁那年,他开始压抑自己的喜恶,响应政策作为知青下乡,来到了风景美丽的桂省漓江附近的山村。此处和生长之地的秀美山水激发了詹定云的创作欲,他无比欣喜却又小心翼翼,每天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发呆躲懒”——那是别人眼里看来,实际上,詹定云只是偷藏起画笔,小心翼翼地躲在无人之处采风。
詹定云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创作,平日里做工更加认真了。有一天,吴嘉慧的朋友在工作上捅了篓子,同组的詹定云不抱怨,也不忙着推卸责任,而是有条理的想办法补救。
吴嘉慧见他稳重,长得又斯文,便一直偷偷注意着,直到有一天找到正在“躲懒”的詹定云,主动接近。
到这里,李中桓先礼貌地示意编剧暂停,然后对着即将开口对词的男女主说:“我们知道这一段故事说的是70、80年代,为了更加富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我提前跟演员讲过,需要你们在念台词是带有那个时代的腔调。”
就像刚才的余寻光和方正蓉也是带着一股民国味儿的。
至于这边的腔调怎么拿捏,井雯是特意提前半年看了很多老电影,从那些佳作中扒出来的。
但她在说第一句时仍旧略紧张。
“你在画什么?”
说完,井雯松了口气。
是这个感觉。
余寻光看着剧本上写的「詹定云受惊」,知道他是怕被吴嘉慧发现自己暗里的小动作,所以小幅度地做了一个把什么东西收到背后的动作。
井雯从他的面部表情看出他的意思,连忙说出后一句台词:“你别怕,我不会举报你的,真的。”
余寻光透露出詹定云应有的迟疑,思考片刻后把本子拿了出来,“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就只是山。”
井雯歪了外脑袋,就像她看了一眼詹定云的画册,“你每天对着他们看还没看够吗?”
余寻光露出少有的激动,“不是给我看。”
井雯再猜:“那是给父母看?”
“你或许会觉得我在说大话吧,”余寻光又不好意思地说,在他的脑海中,演这段戏时他会背过身去,脸上跃跃欲试,“我是想画下来,给全国上下所有的人民看。”
井雯,或者说吴嘉慧并未轻视他,“这里的山水这么美,应该受到应有的赞扬。”
她又请求,“能让我看一眼你的画吗?”
詹定云握着自己的画册,半天后递给了她,“给。”
一直孤独创作的画家当然需要知己的欣赏。
吴嘉慧对詹定云来说就是出现得恰到好处的人。
“真好看。”吴嘉慧一一翻阅后发自真心的赞扬,她甚至激动地问到,“你会画人物肖像吗?”
詹定云先是开口,后来又变得消极,“我比较擅长漫画,但那也是资本主义的消遣。”
吴嘉慧忙说:“别这样,我们都知道他是好的,对吗?”
她继续主动要求,“请你给我画一副吧。”
詹定云回头看了她一眼,不知道应不应该答应这位姑娘的请求。他心里五味杂陈,往前走了两步。
“这很危险。”
“我不怕,至少能保证我永远不出卖你。”
吴嘉慧走到他的侧边,保留着距离,却又比陌生人更亲近,“这样,哪怕你被发现了,我们也是一起的。”
由画结缘,詹定云就这样和吴嘉慧结了婚。他们和詹惟勤和苏兆云一样,都是十分恩爱的夫妻。进入到70年代末期,文艺活动开始复苏,詹定云也被邀请去谈话,希望他能重新回到沪市,回到制片厂。
吴嘉慧得知这个好消息非常为丈夫高兴,“你终于能够光明正大的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詹定云拉住妻子的手说:“是我们一起。”
他知道吴嘉慧是如何喜欢写作,并且善于写作。
那段时间,文化人反而变得抢手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