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24章 沧州市盐山县非遗-千童信子节、武术扇、竹板书、扣碗

正文 第724章 沧州市盐山县非遗-千童信子节、武术扇、竹板书、扣碗(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海兴非遗:南锣韵、根雕魂、武术魄、食塑巧、圪垯汤

    在沧州市海兴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南锣的悠扬韵律、根雕的精妙艺术、郭桥武术的刚劲豪迈、食塑的灵动巧思以及圪垯汤的醇厚美味,共同构成了海兴县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遗画卷。

    南锣:戏韵悠扬,古风传承

    海兴南锣,这一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文化的传统戏曲剧种,宛如一部活态的历史书,诉说着海兴县的往昔故事。它由元明时期时尚小令《打枣干》演变而来,历经明清发展为吹奏乐南锣曲,清康熙年间形成南锣秧歌,光绪三十年确立南锣秧歌戏,民国三十五年正式搬上戏曲舞台,2010年更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渊源之深厚可见一斑。

    南锣的艺术形式独具魅力,融合了戏曲、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其唱腔以《打枣杆》曲牌为基础,运用五声调式及上下滑音技巧,再配上海兴方言道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伴奏以唢呐、小广锣为核心,当那激昂的唢呐声与清脆的小广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能将听众带入那个古老而热闹的戏曲世界。传统剧目如《顶灯》《颠鸾凤》《双拐》等,每一部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传递着真善美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锣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海兴县采取了多种措施。成立传习所,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南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组织下乡演出,让南锣走进千家万户,扩大其影响力。尽管如此,南锣目前仍面临着濒危困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它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根雕:巧夺天工,自然之美

    海兴根雕艺术,作为流传于海兴县及附近一带的传统技艺,有着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主要为天津董氏派系,1901年传入海兴后,世代相传,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根雕艺术创作形式。2019年,海兴根雕被列入省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根雕艺术讲究利用根的天然形态,将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完美结合。在海兴,可取材的根材丰富多样,如枣树根、槐树根、桃树根、榆树根和荆条根等。艺人们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从这些看似普通的树根中发现独特的造型和韵味,然后通过削、刻、磨、漆等一系列工序,将其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根雕作品共分为树根雕、木雕、圆雕和树瘿雕等类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

    走进海兴的根雕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一件件根雕作品或古朴典雅,或灵动飘逸,或气势磅礴,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艺人们的鬼斧神工。这些根雕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海兴县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郭桥武术:刚劲豪迈,侠义之风

    郭桥武术,作为海兴县的传统武术技击术,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元年。自清乾隆三十二年开始,郭氏家族便系统性研习功力拳,至今已传承二百四十余年。2012年12月,它率先入选沧州市市级非遗名录,2017年3月又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郭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