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谱系传承
翻子拳传到肃宁,谱系清晰,载记分明。创于宋,清嘉庆年间传入沧境,后李恭(字公然)传入肃宁。历经数代传承,从赵黄庄村的冯晟远,到东泊庄的李敬亭,再到后来的传承人,翻子拳在肃宁已经绵延赓续多年。其中,翻子拳第十五代传承人刘光芒,为翻子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从小在武术世家长大,受爷爷的严格教导,精学八翻,也得传爷爷的另一门绝技“五虎断门枪”。为了提升自己的武艺,刘光芒四处拜师学艺,将各家之长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拳术中,为翻子拳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艺特点
翻子拳拳法迅猛刚劲、拳势密集有力,进可攻杀战守,退能逗引埋伏。其技法包括扎、刺、抡、劈等多种动作,讲究后发先至、以静制动。在实战中,翻子拳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攻击力,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威胁。
现代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光芒为了不让翻子拳断在自己手里,毅然决定打破祖训,开班授业。他坚信“变则通,通则久”,将肃宁县人民公园当成他的第一个教学场地,每到周末,就耐心地传授着翻子拳的技艺。他还多次进入校园,向学生们教授翻子拳,并牵头成立了肃宁县翻子拳协会。目前,协会已有150余名拳师、学员和传统武术爱好者。在他的带领下,肃宁县翻子拳协会的成员们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屡获佳绩,斩获了多枚金牌,让翻子拳这一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画眉张口技:巧嘴灵舌绘声色
历史沿革
画眉张口技是发源于沧州市肃宁县的传统口技艺术,2017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艺以模仿自然声响为核心特征,通过口腔发音还原鸟鸣、木轮车声、炮声等场景音效,形成独特的舞台视听表演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肃宁县艺人张增财拜口技名家尹士林学艺,1927年在上海大世界与师父同台演出时获“张口笑”雅号。20世纪30年代,张增财突破传统屏风表演形式,首创开放式舞台表演体系。
技艺特征
画眉张口技通过口腔肌肉控制精准模拟自然音效,包含鸟鸣、牲畜叫、金属碰撞等30余种声音类型。其创新融合形体动作与声音表现,实现“声形合一”的沉浸式表演。经典保留节目《木轮车》完整呈现农村运输场景声效,包含车辙声、鞭哨声、牲畜嘶鸣等复合音效。此外,张增财还独创“大口”(洪亮声效)与“小口”(细微声响)表演体系,运用折扇开合控制声效层次,实现“远近声错位”效果。
传承体系
画眉张口技传承体系完整延续四代。第一代张增财(艺名“画眉张”)奠定技艺基础;第二代张连镇、张连玉兄弟拓展表演形式;第三代传人张新通2000年组建画眉张杂技团,招收学员30余人并赴20余国演出;第四代传承人张万军2017年获评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存影像资料涵盖四代传承人的代表作,传承团队采用“团带班”模式培养新人,累计整理传统曲目12套,数字化存储历史表演影像180分钟。
社会影响
画眉张口技曾作为文化交流项目赴法国、日本等国巡演,2003年起纳入沧州国际杂技艺术节固定展演单元。肃宁县每年举办“画眉张口技文化周”,其出生地大王庄村2000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肃宁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设有“画眉张”主题雕塑,成为当地文化地标。
肃宁县的内画、南词、翻子拳与画眉张口技这四项非遗,是肃宁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肃宁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肃宁人民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