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58章 山西省-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正文 第758章 山西省-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平遥古城:穿越千年的文明史诗

    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一座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的古城静静矗立,历经2800余年风雨,仍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与建筑风貌。

    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于1997年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商业文明与宗教文化的“活化石”。

    这座被称作“龟城”的古城,以市楼为轴心,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礼制格局,其“土”字形街巷网络与八卦方位的呼应,堪称中国汉民族城市规划的巅峰之作。

    一、历史脉络:从军事要塞到金融中心

    平遥古城的文明史可追溯至西周宣王时期,初为夯土城墙的军事要塞,称“古陶”。

    北魏时期,为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平陶县更名为平遥县,并迁址重建。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为防御北元,命平遥知县加固城墙,形成周长6.4公里、高12米的砖石结构,设72座敌楼、3000垛口,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这一扩建工程奠定了今日古城的规模,而“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的街巷格局亦在此时期定型。

    清中后期,平遥迎来历史转折。

    1823年,商人雷履泰将颜料庄转型为票号“日升昌”,首创“汇票”制度,实现异地汇兑,开启中国近代金融业先河。

    至清末,平遥城内票号达22家,掌控全国50%以上的白银流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及日本、新加坡等地,被誉为“古代中国华尔街”。

    慈禧西逃途经平遥时,城内富商献银十万两,获赐“汇通天下”匾额,足见其金融地位之显赫。

    二、建筑密码:凝固的时空艺术

    平遥古城的建筑群是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的典范。

    城墙总长6163米,高约12米,外包青砖,内填夯土,设六座城门瓮城、四座角楼,形成“龟城”形态,寓意长寿吉祥。

    城内3798处古民居中,448处保存完整,以“日”字形二进院或“目”字形三进院为主,正房多为砖拱窑洞(冬暖夏凉),厢房为单坡顶木构(“肥水不流外人田”)。

    民居装饰极尽精巧,砖雕照壁刻“百寿图”,木刻窗棂饰“卍字纹”,石雕门墩雕瑞兽,体现晋商“藏富不露”的审美。

    公共建筑中,文庙大成殿为金代遗构,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建筑,殿前“龙门”与“状元桥”暗含科举登第之意;

    清虚观为元代道教建筑,玉皇阁“悬梁吊柱”结构堪称古建奇观;

    古县衙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明清县衙,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彰显廉政文化。

    而日升昌票号旧址,临街铺面后接银窖、账房,地下金库隐于卧房下方,墙体夹层藏银,防盗设计精妙绝伦。

    三、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