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64章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村遗址、旌介遗址、大河口遗址

正文 第764章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村遗址、旌介遗址、大河口遗址(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文明密码:碧村(新石器时代)、旌介(商)与大春秋河口遗址(西周至春秋)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众多承载人类演化密码的古遗址。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碧村遗址、旌介遗址与大河口遗址分别以龙山时代的防御体系、商代方国的青铜文明、西周封国的礼制遗存为核心,构建了从原始聚落到早期国家的完整文明链条。这三处遗址不仅是考古学的宝库,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

    一、碧村遗址:黄河岸边的史前军事要塞

    地理与发现:晋西北的“石峁姊妹城”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地处黄河与蔚汾河交汇处的晋西北丘陵地带,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

    20世纪70年代末期,遗址因采石活动暴露而被发现。

    其东以一道横亘南北的石墙为界,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自西向东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乐梁、城墙圪垛四个台地。

    2022年,东城门遗址的发掘揭示了双瓮城防御体系,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化特征:防御技术的巅峰之作

    双瓮城防御体系:东城门遗址采用“双重瓮城+之字形通道”设计,第一道瓮城消耗敌军兵力,第二道瓮城实施“关门打狗”。

    入侵者需在狭窄夹道中蛇形行进,全程暴露于墩台守卫的视线之下。鼎盛期至衰落期的“封门事件”显示,统治者曾用石块封死瓮城南口,将城门改造成生活区,体现“焦土政策”的军事智慧。

    石城建筑技术:建筑石材以长石砂岩为主,就地取材。

    核心区宫殿区面积达3700平方米,外城墙延伸至900米外,台阶规整,显示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动员能力。

    玉器与陶器组合:出土玉器以琮、环、璧、玦为主,属晋西北集中发现的史前玉器地点之一,性质归入石峁文化系统。

    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篮纹,反映龙山时代晚期的技术特征。

    学术价值:北方与中原的文明碰撞

    碧村遗址的防御体系比二里头文化早千年,证明“层层设防”理念源自北方石城文化。

    其地理位置卡在黄河东岸,西接石峁势力范围,东连中原文化区,成为“文明转换插头”。

    科技检测显示,碧村人以粟作农业为主,同时能组织大规模工程建设,体现“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经济底气。

    2024年,该遗址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样本。

    二、旌介遗址:商代方国的青铜文明

    地理与发现:汾河东岸的方国都城

    旌介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静升镇旌介村东,地处绵山西坡、汾河东岸,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1976年发现商代晚期墓葬,1985年又发掘两座商代墓和一座车马坑,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遗物138件,其中青铜礼器40余件。

    1996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特征:方国政治的实物见证

    青铜器与族徽:出土青铜器包括鼎、簋、尊、卣、觚、爵等,40余件铸有“鬲”族徽,证明灵石一带为鬲族方国所在地。

    两件爵的铭文中有“羌”字,显示该区域处于羌人活动范围。

    一件青铜簋底铸有阳线马图案,与甲骨文中“马羌”的记载关联。

    墓葬制度:两座商代墓为一椁多棺结构,1号墓一椁三棺,男性墓主仰身直肢,两侧女性侧身面向墓主;

    2号墓一椁二棺,男性靠南,女性靠北侧身。填土中有殉人、殉狗,附葬牛腿,体现商代晚期北方青铜器石楼类型的特征。

    多文化层堆积:遗址除商代文化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文化层,显示该区域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

    学术价值:商代方国政治的微观模型

    旌介遗址的青铜器铭文与墓葬制度,为研究商代晚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