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佛教艺术双璧:曲回寺石像冢(唐)与蒙山开化寺遗址(北齐)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众多承载佛教艺术密码的古遗址。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曲回寺石像冢与蒙山开化寺遗址分别以唐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与北朝摩崖佛像的开创性实践为核心,构建了从北齐至盛唐时期佛教艺术演变的完整图景。这两处遗址不仅是考古学的宝库,更是解读中国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样本。
一、曲回寺石像冢:唐代石雕艺术的立体博物馆
地理与历史:五台山下院的千年回响
曲回寺石像冢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地处太行山余脉与恒山交汇处,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据元代《曲回寺碑记》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大禅师慧感奉玄宗之诏创建,属五台山佛寺下院。
盛唐时期,曲回寺作为北方重要的佛教中心,其规模与地位可见一斑。
然而,1939年日军侵华期间,寺院被付之一炬,仅存43座石佛冢及部分殿基遗迹。
艺术特征:石雕技法的集大成者
石像冢的分布与形制:以曲回寺为中心,石像冢依山势呈放射状分布,每座冢高3-4米,周长约30米,外形似土石墓。
冢穴内封藏佛像30-50尊,采用圆雕、半圆雕、浮雕等技法,材质为当地“贵妃红”或“芝麻白”花岗石,质地坚硬,保存完好。
佛像的多样性与工艺:佛像大小不等,最高达5米,小者不足0.3米,题材涵盖佛、菩萨、金刚、供养人等。
其中,一尊高2.8米的立佛,面容丰腴,衣纹流畅,体现盛唐造像的写实风格;
另一尊半圆雕菩萨像,璎珞繁复,姿态婀娜,展现唐代女性审美的影响。
历史价值的实证: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的3座石像冢中,出土佛像铭文记载“天宝十年奉诏因建石塔三百六座”,印证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官方推动。
这些石雕组群对研究唐代佛教造像的题材选择、工艺传承及区域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蒙山开化寺遗址:北朝摩崖佛像的开创性实践
地理与历史:晋阳古城的宗教中枢
蒙山开化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寺底村,地处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的核心。
该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分为上寺(蒙山)与下寺(古晋阳城内),是北朝至隋唐时期着名的佛教寺院。
2019年,该遗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特征:摩崖造像的规模与技术创新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