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71章 山西省-汾阳冯郝沟明代纪年墓、昔阳钟村夏商之际大型墓

正文 第771章 山西省-汾阳冯郝沟明代纪年墓、昔阳钟村夏商之际大型墓(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山西省古墓葬双璧:汾阳冯郝沟明代纪年墓与昔阳钟村夏商之际大型墓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下埋藏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墓葬。其中,汾阳冯郝沟明代纪年墓与昔阳钟村夏商之际大型墓以独特的考古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实物资料。这两处墓葬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丧葬习俗,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一、汾阳冯郝沟明代纪年墓:八边形墓葬的典范

    地理与历史:汾酒之乡的文化见证

    冯郝沟明代纪年墓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冯郝沟村东北约200米处,地处晋中盆地西部,东北距汾阳火车站约1000米。

    2025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揭示了两座明代纪年墓(m12、m14)的完整面貌。

    这两座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顶部虽遭破坏,但整体结构保存较好,为研究明代中期晋中地区的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

    墓葬形制:八边形仿木结构的流行模式

    m12与m14形制大体相同,均采用八边形仿木结构,体现了明代中期墓葬的典型特征:

    墓道与甬道:墓道平面呈梯形,底部为斜坡状,壁面设脚窝以供攀爬。

    墓道与墓室之间设土甬道,封门砖砌筑随意,反映民间墓葬的实用主义倾向。

    墓室结构:单券拱形墓门,壁面宽窄不一,饰以简易仿木结构砖雕。

    转角不设柱,之上为砖砌斗栱装饰,再上叠涩砌为穹隆顶,形成独特的空间美学。

    葬具与随葬品:墓底不铺砖,设砖砌简易棺床,骨架直接置于其上,无葬具。

    随葬品以碗、罐组合为主,m12出土石祭桌刻有正德元年(1506年)纪年,m14则出土正德十六年(1521年)祭文,明确了两座墓葬的年代序列。

    社会文化:女性地位与家族谱系的微观记录

    女性称谓的变迁:m12祭文录四代人,m14录五代人,均体现明代女性在家族谱系中的边缘地位——嫁入之妻称“氏”,嫁出之女称“姐”,重要场合不书名字。

    墓葬的流行模式:两座墓葬相邻,形制一致,表明八边形仿木结构墓葬在明代晋中地区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墓葬形制的规范化追求。

    二、昔阳钟村夏商之际大型墓:黄土高原东部的文明密码

    地理与历史:太行山西麓的考古突破

    钟村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钟村社区,地处太行山西麓东高西低的丘陵台地上。

    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系统发掘,揭示了5座夏商之际高等级墓葬,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

    墓葬形制:近方形土坑竖穴墓的等级象征

    钟村墓地以m10为代表,展现了夏商之际高等级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