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太原市万柏林区非遗三绝:文林香酥饼、武氏绣活与透骨拔毒疗法的文化解码
在太原市万柏林区这片承载着三晋文明积淀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文林香酥饼的酥香、武氏绣活的针脚、透骨拔毒疗法的药香,共同构成了万柏林区非遗文化的独特图景。
一、文林香酥饼:千年酥香的味觉传承
历史渊源与工艺革新
文林香酥饼源于唐代“千层油酥饼”,据传唐高宗为纪念玄奘译经之功,命人制作此饼以表敬意。
至清末民初,曲沃东韩村人徐金令将曲沃油酥饼技艺带回山西,经三代传承人徐志华、徐文林改良,形成“纯手工精工制作,精选料绿色食品”的制酥宗旨。
其核心工艺包含油酥、和面、包油酥、开酥、包馅定型、烘烤六道工序,以“枣泥酥皮薄如纸,椒盐层酥脆似雪”闻名。
创新与市场突破
第四代传人徐文林打破传统局限,将酥饼尺寸缩小至“一口一个”,并研发出椒盐、枣泥、五仁等40余种口味。
为寻找最佳原料,他遍访稷山板枣与新疆灰枣的产地,最终以2:3比例调和出甜而不腻的枣泥馅;为研发椒盐酥饼,他远赴四川大凉山考察花椒,经数百次试验确定最佳配比。
如今,其桃园二巷门店日均售饼超2000个,成为太原美食地标。
文化价值与产业延伸
文林香酥饼不仅承载着唐代译经文化的记忆,更通过“非遗+美食”模式推动地方经济。
2023年入选太原市非遗名录后,徐文林开设传习所,培养10名学徒,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标准化生产流程。
其“三年出一新品”的研发理念,使酥饼从地方小吃升级为兼具养生功效的绿色食品,如添加山药的健脾酥、融入枸杞的明目饼等。
二、武氏绣活:针尖上的三晋美学
技艺特征与艺术创新
武氏绣法作为省级非遗,以“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为核心,创造出堆骨绣、贴布绣、纳纱绣等200余种针法。
其代表作《狮子滚绣球》帽尾,采用缎纹抽丝技法勾勒狮毛蓬松感,狮口悬可摆动绣球,缀以亮片轻抖即活灵活现。
第五代传人武俊敏将晋商文化元素融入刺绣,开发出“晋祠侍女像”系列绣品,通过乱针绣表现衣袂飘逸,以镂空绣呈现难老泉波光。
文化符号与市场转化
武氏绣活作品涵盖龙凤狮虎、戏曲人物等八大类,与晋源民情风俗紧密结合。
2016年,《布老虎制作视频》被纳入高校教学智库,推动传统技艺进入现代设计体系。
其开发的“晋绣文创包”采用防水尼龙与桑蚕丝混纺面料,将堆骨绣技法应用于logo制作,使非遗产品兼具实用性与收藏价值,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传承体系与教育融合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