赃枉法、横征暴敛,那天灾就会变成人祸。”
永璜还是不太明白,皱着眉头思索。
永琏就给哥哥举个例子,“就像前明末年,各地天灾不断,又遇上贪官污吏,贪墨赈灾银,百姓没得到救助,饿死的人多了,就会反抗,要么为匪,要么叛乱。”
阿桂:“对对对,前明就是这样。”幸好二阿哥提醒自己,这种事要加个前明的前提,宋元也行。
永琏:“……”还算您有求生欲。
永璜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明瑞又问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内容,阿桂就跟他们讲了,这次各种拿前明举例子,一个士绅带着整个家族不用纳税服役,朝廷摊派下来的徭役全落到了百姓身上。
阿桂还给几个小孩讲了雍正朝的河南罢考事件,以及田文镜和雍正爷的雷霆手段。
几个小孩听得热血沸腾,但随即又有些担心,生怕这种事又发生在陕西。
不仅小孩们在担心,满朝文武都担心。
直隶这边忙着赈灾,苗疆那边时不时打仗,西北再来个士绅闹事,还不得乱套?
一向稳妥的皇上,是突然被先帝爷附身了吗?
劝谏的折子雪片般送到乾隆跟前,乾隆看了官员们的危言耸听,终于理解汗阿玛为啥那么暴躁了。
合着被摊派徭役的不是他们这些官员,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自古如此。
但乾隆心态比汗阿玛好,也懒得在朱批理长篇大论和这些人辩论,有的一看开头是说官绅一体当差的事儿,就回个冷漠无情的“知道了”。
大家见皇上不听劝,就开始弹劾李卫,都是这老头多事儿,旱灾之际不知道一心赈灾,搞什么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有些官员还十分有理有据,李卫从前是直隶总督,要不是他在直隶总督上干得不好,直隶今年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旱情?
他不但不承担责任,还在这里转移注意力。
李卫做好了替皇上挨骂的准备,无所谓,他人缘已经很差了,就是没这事儿,也不招人待见。
鄂尔泰和张廷玉自然都看出皇上和李卫是早商量好的,皇上调李卫进军机处,或许就是为了让他挡枪。
鄂尔泰觉得李卫也挺不容易的,要是先帝,这时候肯定站出来维护李卫了。
但当今皇上……呵呵……
鄂尔泰思来想去,写了封奏折,大意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今年推行非常适宜,如果能尽快推行到山东直隶等地就更好了,明年百姓们不用交那么多粮,轻松很多。这样今年许多百姓就不会急着屯粮食,粮价也就稳定了。
乾隆一看,这折子写得好啊!还得是鄂尔泰,直接让各地抄送抵报。
地方官们有的被说服了,有的还是不认同,上疏和鄂尔泰辩论。
鄂尔泰没替李卫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帮他转移了一些火力。
张廷玉见状,心下动容,鄂尔泰和李卫闹过矛盾尚能如此,自己若还当缩头乌龟,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信任。
于是也开始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辩护,并提出了几条应对士绅闹事的办法。
与此同时,在乾隆的严密监督之下,各地粮价趋于平稳,百姓们该领到粮食的都领到了。
乾隆看着各地官员的奏报,长舒一口气,军机处这几位配合的真不错。
说到底还是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会用人。
因今年旱情严重,宫里也一再减省,那拉氏想着宫外百姓现在不缺米,只是为今年秋冬预备的,就让小厨房这段时间少做些饭,剩下的份例先存着,等秋天再做好送去惠民食堂。
这样一来翊坤宫就没多少剩下的食物,隆普发现后,把这件事汇报给永琏。
永琏让人去打听了下,才知道翊坤宫的娘娘竟如此心善。
想到那拉氏后来的结局,永琏不禁唏嘘,她能接替自家额娘当皇后,品行上自然没的说,最后却落得幽禁而死的下场,实在太可惜了。
这或许和她心思不够周全有关,像这件事,本来是大好事,但因为她擅自做主,很有可能落不着好。
尤其汗阿玛那人最难伺候,到时候说她自作主张,越过皇后沽名钓誉就麻烦了。
他想了想,就让马瑞去翊坤宫传话。
“二阿哥说,娘娘一片苦心他已经知晓,心下感佩,但小厨房并非储存粮米之处,若到了秋冬,粮米无法食用,岂不可惜,还请娘娘向皇后娘娘汇报,让内务府统一储存这些省下的份例。”
那拉氏闻言,也觉有理,立刻就去长春宫见皇后。
皇后才知道那拉氏竟擅自做主要把份例中的米面留到秋冬,又感动又有些无奈,幸亏她来告诉自己了,否则这事儿若是传扬开,倒显得其他妃嫔不关心百姓,这里面还有她这个皇后,她自己不觉得怎样,其他人肯定会说,皇后还没发话,那拉氏显摆什么?
皇后就和那拉氏解释,朝廷开仓放粮,现在百姓们都拿到了赈灾粮,今年不会饿肚子了。
如果她想为百姓做点什么,可以省些瓜果蔬菜给百姓们,还有各殿内放着的小冰山,可以当饮用水。
“外城水质本来就差,今年又没什么雨水,真怕百姓没水喝。”皇后道:“昨儿永琏来倒是提醒本宫了,这些冰山化了的水要比外城的地下水干净,再放些明矾沉淀一下,运到外城百姓们直接就能喝。”
本来宫里这些冰山化了的水也没浪费,有的继续冻成冰,有的拿去洒扫之用。
但宫里不缺水,少了这些水也还够用,不如给急需用水的外城百姓们。
一桶一桶的运水可没那么容易,宫里还临时雇了一些苏拉往城外运水。不过那么多赈灾银子乾隆都出了,也不差这些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团宠太子躺平日常》 30-40(第9/22页)
京城周边还有百姓陆陆续续进城领赈灾粮,领完粮食发现不远处有个地方可以免费喝水,还有两三文的饭菜,纷纷过去排队。
这水不但是皇上命人运来的,还贴心的做了净化,比他们平日喝的水清澈很多。
这年头可不像后世,随便能喝上热水。木炭、煤炭也是精贵东西,大多百姓都是喝生水,木炭留着煮饭。
百姓们喝上干净的水,吃了便宜量大的饭菜,再带着领到的赈灾粮回家,脸上都不由带着满足的笑容。
年轻的潘振承进入城门后,见到不少这样的百姓。
京城城墙虽破旧,外城的街道路面也略显脏乱,却很少见到衣衫褴褛,瘦骨如柴的饥民。
原来天子脚下的百姓们,真的能享受到天子的恩泽。
这样仁慈的天子,想必也一定挂念着千里之外的广州,才会亲自召见行商。
他因为能说会道,对与洋人贸易足够熟悉,被粤海关的大人选中,进京面圣。
多次出海的他,此时紧张的喘不过气。
但不容他紧张,来接他的官差已经到了,今日在客栈休整,明日进宫。
想和皇上说的话,潘振承已经背的滚瓜烂熟,这时候还是再练练官话吧。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危
言耸听
潘振承是福建人,后来当了船工,前两年才来到广州,在正丰行学习贸易。
正丰行主要负责大清和吕宋之间的贸易,吕宋自明以来就被西班牙人控制,和吕宋贸易,就等于和那边的西班牙人贸易。
潘振承很快学会了西班牙语。
他偶尔还接触一些佛郎机人、英吉利人,也略通这两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但会说,还会写这些国家的文字。光是这点,就胜过许多行商。
粤海关的官员正是看重了此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才越过正丰行的负责人,让二十出头的潘振承来京面圣。
潘振承学各种外语都不觉得难,但学北京官话却费了不少力。
这在京城的官员听来,仍是有着奇怪的口音。
负责接他的官员就笑道:“学不会就算了,到时候找个福建的官员帮着翻译一下。”
汉臣来自天南海北,皇上听不懂他们的口音很正常,找个翻译就是。
朝中这么多人,总能找到同乡。
“但是给皇上请安、谢恩的几句一定要学会。”那官员提醒。
潘振承却觉得这几句不要紧,要紧的是关于行商的内容。
直到第二天进宫的路上,潘振承还在努力学官话。
早朝后,乾隆先召见军机大臣,快中午才散。
这时造办处的人来报,双轮车造出来了。
上个月造办处那边就说有进展,造出了一辆能骑的双轮车,不知为何,过了一个月,造办处才来人,正式请皇上去验收。
乾隆只当他们精益求精,在双轮车上雕刻花纹呢。
他知道永璜、永琏都惦记着双轮车,就叫人去尚书房传话,让俩孩子到养心殿用膳,用完膳大家一起去造办处看车。
造办处的人告退后,李玉才上前提醒,广州来的行商还在外面候着。
乾隆忙让人进来,见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下意识皱了皱眉,他让粤海关监督选个对海外贸易足够了解的行商,怎么派了这么个小年轻来?
但跟潘振承交流几句后,乾隆就不这么觉得了。
别看他年纪轻,到广州没几年,对海外诸国了解的真不少。
潘振承不仅和皇上介绍了吕宋的情况,还说英吉利人也想和佛郎机人、西班牙人一样,想在大清周围找个小岛囤放货物,之前和吕宋发生过冲突,没打赢。
“英吉利人在印度、新大陆都开办了公司,雇佣当地的百姓,为他们种植作物。”
“印度的朝廷就不管管?”
“这些洋人的武器十分先进,印度的朝廷根本无力抵抗。至于新大陆,那边本来也没有朝廷,听说原来住在那边的人要么被赶跑,要么被当成奴隶。”潘振承道。
真说起自己擅长的事儿,潘振承也顾不上口音了。
他不纠结这个,反而说的非常流利。
乾隆虽偶有一两个词听不懂,但他现在顾不上纠结这些细节,只关心这些洋人到底有什么武器。
潘振承也叫不上那些武器的名字,只知道他们商船上都备着枪炮。
连商船上都有枪炮,那官船上的武器装备岂不是更先进?
乾隆心下一沉,以前是自己小瞧了这些蛮夷。
二人正说话,外面李玉通传,两位阿哥爷来了。
乾隆就对潘振承笑道:“两位皇子对西洋的事儿也很感兴趣,朕叫他们来听听。”
潘振承忙恭敬起身,准备给两位阿哥爷行礼。
永琏一进屋就见屋内站着名青年,这人没穿官服,只是穿了件干净的石青色马褂,显然是个没有品阶的布衣。
永璜、永琏给乾隆行过礼,乾隆才给他们介绍潘振承。
潘振承规规矩矩行了礼,都不太敢打量两位小阿哥。
永琏一听潘振承的名字,眼睛瞬间亮了。
这就是那个被法国媒体评为世界首富的潘振承?是不是世界首富永琏不确定,但在大清的商人中,潘振承肯定是数一数二的,他每年给朝廷缴纳的税银都是五万两起步。
潘振承对上二阿哥的目光,有些疑惑,二阿哥看自己的眼神,怎么和自己见着钱一样?
那可不就是见着钱吗?潘振承可是能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的人物,永琏简直都怀疑汗阿玛有什么预知能力,随便抓个行商,就找来个大佬。
当着永璜、永琏的面,乾隆没继续追问武器的事儿,而是让潘振承讲讲欧洲的纺织产业。
潘振承就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新大陆有大片大片的平原,非常适宜耕种,洋人把当地人赶走后,就在新大陆种棉花。”
乾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怪不得欧洲那些国家一个两个都注重航海,原来新大陆这么好。
“可你刚说欧洲人把当地居民赶跑了,谁帮他们种棉花呢?”永璜疑惑。
“他们会将利未亚人贩卖到新大陆。”潘振承道。
永琏若有所思,带着布料等货物到非洲,换成非洲的奴隶,再带着黑奴去新大陆,让黑奴种植棉花等作物,然后拉着棉花、金、银等货物回到欧洲。这就是著名的黑三角贸易。
乾隆之前好像听人提过贩卖黑奴,没太放在心上,只要不贩卖他们大清的人就行。
但他现在生怕欧洲人让利未亚人帮着打仗。
还有那新大陆,大片平原,适宜耕种,凭啥就让欧洲那帮蛮夷占了?
“这些都是你从哪儿听来的?”永琏好奇,他印象中大清闭关锁国,对洋人的了解非常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