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忙扶住他。
乾隆又安抚几句,让他好生养病之类便准备离开。
弘曕看看十七叔,却对乾隆道:“皇兄,我想留下照顾十七叔。”
乾隆闻言,一时间心情有些复杂,既觉得弟弟懂事,又觉得这小子变得太快了,这就去孝敬“新爹”了。
但他也担心十七叔,就答应下来。
十七叔一辈子没儿女孝顺,临死前让他享受一下有儿子侍奉汤药的感觉也算了却了他的遗憾。
于是弘曕就留在了果亲王府。
与此同时,乾隆通知礼部和宗人府,安排弘曕过继事宜。
永琏他们得知允礼重病的消息,也到果亲王府探望十七叔公。
太医院的太医来了三分之一,都在想办法。
弘曕跑前跑后,俨然已经有了点果亲王府小主人的样子。
允礼看着他招待永璜、永琏和几名来探病的官员,心中生出一种欣慰来。
乾隆都开始安排允礼后世了,但允礼的病却渐渐好转。
过了几天,允禄去探望弟弟,发现允礼靠在枕上听弘曕给他念书。
允礼偶尔给弘曕解释一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团宠太子躺平日常》 70-80(第3/21页)
书中的意思,弘曕听得认真,好一幅父慈子孝的画面。
允禄:“……”
也不知道四哥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是什么心情。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酷暑难耐
到了腊月,允礼已经能下床走动了,也偶尔看看火器营送来的图纸。
乾隆让人来王府接弘曕,虽然让他继承果亲王这事儿已经定了,但他还要在尚书房读书啊!不能就这么搬到果亲王府。
弘曕这才回宫,小少年临走前和允礼说:“我回去给皇兄,额娘请个安,再见见侄子侄女们,收拾些东西,明后天就回来。”
这一个月里,他的东西已经陆陆续续拿来不少,十七福晋特地给他收拾了一个院子。俨然已经把他当这个家的一份子来照顾了。
允礼摸摸他脑袋
,“不用着急,你若习惯住在宫里就继续住,我去和皇上说。”
弘曕抿抿唇,半晌道:“我想住在这儿,我还要看着您按时喝药呢。”
允礼闻言,一时间眼眶有些酸涩,上天垂怜,他竟然有了这样孝顺乖巧的儿子。
弘曕回到宫里,先去见乾隆,又去寿康宫给太后、太妃们请安。
之前他回来过一次,接受果亲王世子的册封礼。
当时见到谦太妃,谦太妃也没敢表现出不高兴,只叮嘱他好好孝敬果亲王和果亲王福晋。
但自己生的孩子要去叫别人爹娘,谦太妃心里还是难过的,也担心弘曕去了王府不适应。毕竟这小祖宗从小算是被太后太妃们宠着长大的,虽说不算骄纵,却也和懂事这俩字沾不上边,向来是奴才们伺候他,他哪儿会孝敬别人?
谁知弘曕回来,却说自己在那边过得很好,说允礼博学,十七福晋慈爱。
他现在已经改口叫“父王”和“额娘”了。
太后和太妃们见状心情都有些复杂,既为允礼夫妇和弘曕高兴,又生出几分失落,这毕竟是她们看着长大的孩子啊!
弘曕给长辈们请过安,回到阿哥所的院子收拾要带去王府的东西。
没一会儿,永琏他们下学,听说六叔回来了,都来他院里看他。
永壁也来了,弘曕请假一个月,这段时间都是他一个人上课。
永壁听弘曕说明日就回果亲王府,就劝道:“还是住宫里方便,住王府要早起,太麻烦了。”果亲王府和和亲王府不远,他和永瑸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住在宫里的小皇子们就可以比他们晚起两刻钟。
弘曕满不在乎,“早起就早起,你们能起来,我就起不来了?”
“难道是十七叔公要让你回去住?”永璜问。
弘曕摇头,“父王也说我可以住宫里,是我想住王府。”
小少年们都露出不理解的表情。
弘曕挠挠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汗阿玛去世太早,他对汗阿玛的记忆非常模糊,也不知道有阿玛是什么感觉。
等到他稍微懂事一些,看到皇兄和侄子们的相处,偶尔也会生出几分羡慕。忍不住在心里想,如果汗阿玛还在,会不会像皇兄对永琏一样,经常摸脑袋,每天过问功课,嘴上说着儿子不能养的太精细,其实衣食住行都要过问。
虽然皇兄对自己也很好,但自己从来不敢像永琏一样抱着皇兄的手臂撒娇,也不敢粘着皇兄问东问西。
直到去了果亲王府,十七叔身体稍微好些,就关心他的吃穿,问他读了什么书,看他的眼神,就像皇兄看小侄子们一样。
被十七叔关心着的感觉陌生又熟悉,他从来没体会过,但已经渴望了很久。
弘曕在想,自己宁愿当几十年世子,也不希望十七叔去世,自己继承爵位。
小少年想了很久,只解释了一句,“跟父王住在一起很幸福。”
永壁、永璋他们还是不理解,永璜、永琏两个稍微年长些的已经明白过来。永琏心中有些酸涩,六叔终于体会到了父爱。
他就笑道:“住在王府也好,还能跟十七叔公学习火器方面的知识。”
弘曕点头,“父王不仅会改良火器,还精通佛法……”说起允礼的博学,小少年满眼都是崇拜。
弘曕在宫里住了一日,次日下学就直接回果亲王府了。
允礼在家休养了两个月,除夕时已经能正常出席祭祖活动。
大家见他气色还不错,都在心里琢磨,有人延续香火就是不一样,心情一好,身体也好起来了。
祭太庙时,雍正的魂魄知道这件事,也没有不高兴,还让永琏传话,夸了乾隆几句。
今年国库存银的数量也在上涨,一是各地丰收,交的税多,二是江南制造局和玻璃厂的商税。再就是粤海关的税,因为潘振承带商船回国,广州十三行大赚了一笔,粤海关交的税是去年的一倍。
如果不修铁路,国库存银会更多。
雍正听了很高兴,又问铁路需要修多久。
永琏就说:“按照工部的计划,还需要一年,争取明年过年的时候可以通车。”
雍正道:“可惜朕看不到了。”
永琏想了想,“也不是不行,如果您真想体会火车的感觉,到时候把您的神主牌位带上坐一回火车。”
乾隆:“……”这小子可真敢想啊!
雍正的魂魄听了却连连说好,“就这么干,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把皇玛法的神主牌位揣包里带上就行。”
永琏把话传给汗阿玛,乾隆撇嘴,“你们都商量好了,我还有什么话说。”
永琏赶紧哄汗阿玛,“蒸汽机是皇玛法发明的,让他体验一下蒸汽机车的感觉,也是应该的嘛。”
乾隆已经调整好表情,对雍正的牌位道:“当然是应该的,只是神主牌位不能轻易请出太庙。儿子担心……”
“没事没事,朕都不在乎,你们更没必要在乎这些虚礼。”雍正道。
乾隆想想汗阿玛这人有时候确实不怎么在乎礼法,用汗阿玛的话说是方便法门。
他只好答应下来。
因为这是大清第一条铁路,乾隆十分关注,工部尚书哈达哈总负责,还时常派钦差去监督进度。
他一般派去的都是身边的亲信侍卫,这些人和哈达哈都有些交情,发现问题也不敢说。正好乾隆八年,讷亲回京述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推行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看各地的推行效果。
乾隆于是时不时让讷亲去监督工部修建铁路。
讷亲这人出身高,又恃才傲物,谁的面子都不给。去铁路上一看,发现不少问题。
朝廷拨了几十万两银子,一是要用好材料,二是要给雇佣的民夫们发工钱,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粮食。
结果讷亲到铁路边一看,很多民夫只能分到半个馒头,想吃口菜,还需要掏钱买。
从动工到现在也有半年多了,却还没修到四分之一,问就是冬天不好修,既然如此,工部为何夸下海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团宠太子躺平日常》 70-80(第4/21页)
说明年就能通车?
讷亲于是把负责此事的官员从上到下弹劾了一遍。
乾隆大怒,让刑部彻查,哈达哈也因为办事不利被乾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臭骂一顿。
哈达哈这人倒是没贪,就是太懒,对这件事不上心。
乾隆就想派个勤奋负责的人去管铁路件事,讷亲不行,他只能做监察工作,不能管事。
傅清等人又都有重要差事,乾隆把最近提拔起来的人想了一遍,想到一个很适合的人选——傅恒
傅恒乾隆五年的时候和他两个哥哥一起做了蓝翎侍卫,去年升任御前侍卫,内务府大臣,总管圆明园事务。
乾隆对这个小舅子很满意,不愧是他和皇后一手培养起来的,做事勤勉认真,细心周到,也不像讷亲一样仗着家世和能力恃才傲物,下面人也都很服他。
乾隆召见傅恒,询问他对铁路事务的看法,因为小明瑞在家经常念叨铁路和蒸汽机,傅恒对这件事便比较上心,对答如流,甚至对铺设铁路要用的材料成本都了如指掌。
乾隆于是任命傅恒为工部侍郎,负责铁路司事务。
永琏记得历史上傅恒是从总管内务府大臣升户部侍郎,现在怎么跑工部去了?
这样也好,现在工部越来越重要,是该好好整顿一番。
自从傅恒去了工部,下面那些混日子的官吏叫苦不迭,别看这位小国舅年轻,人也和气,但他对工作的要求也很高。
有个这么卷的领导,下面人很难摆烂。
无论是铺设铁路的速度还是修建河道工程的速度都加快了。
然而到了乾隆八年夏天,直隶一带遭遇高温干旱,很多工程都被迫停工。
一开始傅恒还是不想停工的,但当他到工地上巡视一圈,看到许多民夫中暑倒地,立刻下令停
工,并给这些民夫发放冰水和解暑的凉茶。
永琏听说街上中暑的人非常多,就和皇后商量,宫里出点钱,给百姓们提供冰水和解暑的成药。
皇后就自掏腰包让内务府准备冰水和藿香正气丸,到时候就放在惠民食堂,百姓免费领取。
贵妃,娴妃得知此事后,也都纷纷出钱,这种事肯定不能少了太后她老人家。与其拿这钱去供神佛,不如直接布施给百姓。
从端午开始,到七月初七,惠民食堂一直有免费的冰水、凉茶和藿香正气丸。
《国朝新闻》上也刊登了一些防暑小贴士。
原本送到京城要制造火器和火药的硝石,现在也分出一部分制冰。供应各衙门。冰块若有剩余,则卖给百姓们。
这还只是城市内,农村受到的影响更大。老天爷不下雨,眼看着收成要受影响,河道都干了,蒸汽抽水机作用有限。
就在这种时候,直隶衙门几名负责看管蒸汽机的衙役把蒸汽抽水机上的锅炉拆下来,进行改装,改成一台打井机。
经过试验后,他们就把剩下几台抽水机也改装了,然后去帮百姓们打井。
直隶总督高斌得知此事后,立刻上报乾隆,乾隆大喜,邸报通知山东、河南等省,能打井的就抓紧时间打井,以免造成水比粮贵的现象。
又过几天,河南巡抚上报,有台打井机报废了,就有工匠将其修理改装成了一辆运货车。
据河南巡抚说,这辆运货车速度比马车快,就是天气太热,容易着火,车夫离锅炉太近,也很容易中暑。
目前只能晚上运送货物,现在主要是运冰运粮。
自从造办处造出火车后,永琏就让他们研究能在地上跑的蒸汽车。造办处那边人手不够,进展稍显缓慢。
谁能想到第一台蒸汽车先在民间出现了。
乾隆立刻让改良出蒸汽车的人进京,他要亲自召见,顺便和造办处的人交流学习。
乾隆计划七月东巡,永璜、永琏也要跟着去。
先帝一朝没有东巡过,沿路行宫都需重新修缮。又赶上这大热天,民夫叫苦不迭。
李卫得知直隶很多地方的民夫因为抢修道路中暑而亡,立刻上奏,请求乾隆延期出巡。
之前就有人反对过,乾隆没答应,还不断让礼部修订祭祀礼仪。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