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5-3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他安排好善后工作,气冲冲地去找谢晦讨要过说法。

    却看见谢晦比他还要崩溃,正在拎着自己的衣摆张牙舞爪:“啊啊啊啊啊!”

    他!到!底!为!什!么!要当众拔剑杀掉那个混账!

    现在可好,溅出来的鲜血都沾在自己衣服上,洗也洗不掉。

    谢晦气急败坏,用指尖蘸了点血迹,糊在辛弃疾袖间:“一起受着吧你…….啊啊啊啊啊,我的礼服被毁了,我就不该穿它参加宴会!”

    辛弃疾想起上回史浩的倒霉样,陡然拉响了十二级警报,小心翼翼地提议道:“那我们再去买一件新的?”

    谢晦愤怒地瞪他:“这是能在外面买到的吗?我不管,都怪你一点没眼力见识,你当时为什么不替我动手?”

    辛弃疾:“……”

    这真是一口惊天大锅。

    然而他知道,谢晦的生气并不总是有道理的,而且绝不能试图和气头上的小玉讲道理。

    于是他灵机一动,将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25-30(第3/33页)

    晦拽了出去:“那我们可以去买一些玉石。”

    又道:“虞相公也一起吧。”

    虞允文欣然同意。

    大理生产翡翠,一向负有盛名,犹以腾冲河谷一带最为著名,他对此亦是久仰了。

    “不妥不妥”,谢晦嘀咕道,“本小玉去买玉,总有一种在挑选自己同类的感觉……”

    辛弃疾安慰他:“你看,每天岭南地区那么多人吃煲仔饭,也没人觉得在吃小孩啊。”

    谢晦:???

    翡翠是大理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心坊市就设在距离皇宫不远的闹市区。

    彼时,夕阳西斜,天光将谢,黄昏从对面的苍山尖顶上缓缓滑落,浸入了一天的流云飞絮中,霞光翻飞。

    在这种绚丽的光芒下,看什么翡翠都是美的,一片流光溢彩,晶莹剔透。

    谢晦很快看中了一支振翅欲飞的凤凰发簪,一缕碧色雕得极细,薄如蝉翼,纤细幽微,展现出翱翔九霄的弧度,看着极尽精美。

    辛弃疾见他喜欢,立刻捧场道,“哇,做工精细,美不胜收!小玉的眼光果然很好……”

    “嘘”,谢晦立刻瞪了他一眼,“这话可不兴说。”

    辛弃疾茫然打出一个问号:?

    谢晦将他拉到一边,压低声音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嫁衣原则」?”

    辛弃疾茫然摇头。

    谢晦告诉他:“小的时候,每逢乌衣巷里的那些姑姑姐姐出嫁,都会有专门的师傅上门做嫁衣。”

    “因为我特别爱笑,每到这时,家里人就告诉我说,一定得克制住自己,千万不能乱笑,要面色淡定,最好冷若冰霜,否则制衣之人便会坐地起价。”

    辛弃疾忍俊不禁,半晌挤出来一句:“令祖果然明智。”

    “你知道就好”,谢晦对他做了个捂嘴的手势,威胁道,“等会不许再说话了,你方才那样,看起来就像是人家玉石贩子的托。”

    辛弃疾:“……”

    行吧,他闭嘴就是了。

    过了一会,他见谢晦还在沉思,便试探着说:“但我已经特别惊喜地「哇」了一声,总感觉那个玉石贩子不会再上当受骗的样子,不然,我把簪子买下送给你?”

    谢晦站定脚步,迷惑地看了他两眼:“你哪来的钱?难道不是我给你的分红吗?”

    辛弃疾:“……”

    算了,他还是自觉安静吧。

    虞允文被一个赌石的摊位吸引住,上去小试一把,居然得了满堂红。

    众人闹着起哄,要让他再来一次,却见他不假思索,随意选了三个看起来就歪瓜裂枣的石料。

    怎么看都很寒碜,属于铺路都嫌寒酸的那种废石。

    谢晦惊奇地问道:“虞相公,这里面真的能开出宝贝吗?”

    虞允文微笑道:“我也不知道,随意一试吧。”

    这时,谢晦还不明白虞允文这“随意一试”四个字的含金量。

    只见翡翠师傅一刀切下,哗啦,石皮应声而裂。

    下一刻,便看见了一道惊鸿夺目的光彩出现在眼前,迎着落日,万种翠华摇曳。

    师傅神色越来越急促,飞刀也挥舞得越来越快,终于忍不住屏住呼吸,最后一刀落下。

    尖叫声几乎掀翻了天幕。

    好家伙,这居然是一块罕见的巨大整体翠玉,通体明净剔透,甚至看不见半点裂痕与瑕疵。

    观众都惊呆了。

    虞允文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欧皇,光是这一下,差不多就把一座佛寺的收入赚回来了吧!

    “啊这。”

    虞允文本人也没想到运气会这么好,怔了半晌,早就被各路热情的玉雕师傅一拥而上,围在中间,热情地向他预约这块料子。

    有的说要雕踏雪寻梅,有的要雕鹰击长空,还有的要雕各种珠宝挂饰。

    那下刀的大师傅倒是被挤到了最外边,他见到谢晦头上的发簪,仔细端详了几眼,忽然道:“我记得这个,值不少钱吧。”

    “确实不少”,谢晦点点头。

    当然,也有好大一部分是因为辛弃疾这一声「哇」,所产生的溢价……

    那切刀师傅又道:“我还记得,当初在四十多年前吧,也开出了一块巨大的料子,比今天这块还要好,更加毫无瑕疵,是我平生见过最好的。其中的大部分被拿去崇圣寺雕刻成风铃,剩下一小块,就做成了你的发簪。”

    谢晦微感惊讶。

    他想到自己的发簪是一块玉的边角料,顿时有些不高兴,将辛弃疾一扯:“走走走,去崇圣寺把主料要过来。”

    崇圣寺毕竟是大理皇家寺庙,今日又刚闹过一场,辛弃疾点了一队甲兵跟随。

    虞允文唯恐他二人闹出事来,连忙派人跟上。

    围观人等还以为要对崇圣寺动手,当即浩浩荡荡,紧随其后,如同一条长龙。

    于是,崇圣寺里的僧人正在忧心忡忡,住持被抓走了,就听见门外一个小沙弥急匆匆地跑进来,哭丧着脸大叫:“不好了!那个姓谢的魔头要过来灭门了!”

    众僧人:!!!

    待听闻谢晦道明来意,众僧几乎是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下一瞬,想起了什么,却是面色大变。

    谢晦抱起手臂道:“怎么,你们不愿意?”

    为首的一名僧人战战兢兢地向他行礼,几乎匍匐在地,道,翡翠风铃挂在三塔的檐角。

    而三塔最中心的一座,是大理开国太祖段思平的骨灰塔,无法进行攀越。

    谢晦听得眉头微皱。

    但他到底不是不讲道理的,不至于为了一个风铃,就去拆了人家开国太祖的坟。

    大理的其他皇帝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位开国太祖确实统治有方,令人敬重,至今民间香火未绝。

    他叹了口气:“也罢……”

    辛弃疾忽然问:“小玉很想要风铃吗?”

    “那当然啦”,谢晦拔下自己的玉簪,握在掌心,有点叹息地说,“一点余料都这么美,主料想来会更好看吧。”

    辛弃疾道:“好。”

    他指派了几个人,将一张网兜挂到下方。

    “借弓箭一用。”

    众人正不解其意,忽见他取来一旁卫士的弓箭,拨弦试了试,而后拈弓搭箭,在五百步开外瞄准了高塔的檐角。

    虞允文也是箭术高手,忍不住上前一步,说道:“弓箭的射程没有那么远的,而且,骨灰塔立得太高了,足有数十米。”

    “我知道”,辛弃疾神色平静地说,拉弓如满月,猎猎一箭射出。

    这一箭,果然如虞允文所料,在半路就气力不竭,出现了下坠之势。

    正在众人齐齐叹息的时候,他紧接着,又射出了一箭,如流星般激射而出,不偏不倚瞄准了前一箭的尾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25-30(第4/33页)

    就这样,两两撞击,终于让前一箭急如星火般,再度腾空而起,不偏不倚地穿透了风铃的绑带,随着叮地一声清响,铮然下落。

    观者一片死寂。

    直至辛弃疾上前,将风铃拿起,他们终于如梦初醒,爆发出海潮一般的掌声。

    谢晦无比惊讶地看着这一幕,感觉自己手都在发抖。

    辛弃疾走到他面前,把风铃放在了他掌心,有点骄傲地扬眉说:“幸不辱使命。”

    “天呀”,谢晦怔然握紧了风铃,缓缓露出了一抹灿烂的笑容,“谢谢幼安,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虞允文看了看高塔上的箭痕,又看了看远处欢呼的万千行人,良久,不觉叹服道:“世间竟然真有这样的箭法……”

    昔年羊侃舞槊,观者如堵,树枝都为之折断,今日始知非虚。

    万朝观众只有一个念头,天啦噜,辛弃疾还是人吗,他是怎么做到将弓箭用出热武器效果的?

    这一箭的功效也*很显著。

    崇圣寺的僧人被吓破了胆,他们知道,就算大理太祖复生,也不可能比得过辛弃疾。

    钱没了就没了,总比命没了好。

    所以,为了活命,以崇圣寺为首的各大寺庙,麻溜补交了所有赋税,献上财产,从此闭门清修,甘作苦行僧。

    谢晦对此特别满意。

    解决了一桩心事,他开始继续向其他地方磨刀霍霍。

    ……

    大理国最棘手的除了根深蒂固的佛门,还有驳杂的民族构成。

    光主体民族,就有四十多个。

    这段时间,各路土司酋长纷纷前来国都谒见新主,语言杂七杂八,宛如开了场大杂烩。

    已经达到了「咫尺天涯」的效果,那就是,你和他面对面站着,如果没有向导,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谢晦听了半晌,饶是他一贯智计百出,和别人手脚并用地比划了半天,也颇觉心累。

    最后得出结论,汉化,必须汉化!

    要在全境内推行汉语,这一代人往后,整个大理国境内必须以汉文作为唯一的同行语言!

    试想,他们是要将大理融入大宋,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份子的,如果连语言都存在天然隔阂,怎么能够彼此相连沟通?

    因此,谢晦决定从临安调遣一批读书人过来,快速进行推广汉语。

    语言改变要从最基层做起,从此,哪怕是街边的一块路牌,或是坊市的一块牌匾,都必须全部改成汉语。

    一开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还会加上当地小语种注释,等过渡期一过,统统只留汉语。

    百姓不识字也不要紧,学几个关键词总是必须的吧?

    比如汉语数数的一到十,汉语的一些生活常用字,务农的百姓要搞明白稻黍稷麦豆的汉语怎么说,经商的要搞明白「牙行」这一类的词汇用汉语怎么说……

    大批读书人被源源不断地从临安拨过来,每个村都入驻了一个,教导当地百姓。

    赵宋那么多冗官闲职,地小名头多,天天闲得发毛,这不得赶紧给他打发到边疆来,为刘宋帝国建设大好河山?

    什么,你说不愿意?

    笑死,人的九族只有一个,且行且珍惜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编写一本汉语教材,作为当地所有人的必备资料。

    为了最大限度进行推广,该教材已经被制作成了儿童小画书的看图识字版本,精选数百个常用字,制作成系列图书,进行免费放送。

    赵宋别的不行,印刷术更新得嘎嘎快,抄了佛寺又得到一大笔钱,不缺乏资金,就这么开始推广了起来。

    谢晦将编写教材这个重任交给了虞允文,并且叮嘱道:“你「随意一试」就好。”

    懂不懂啊,这「随意一试」四个字的含金量!

    虞允文:“……”

    谢小玉,你使唤我的时候,是真没把我当外人。

    但此事确实干系重大,他也没有推脱。

    重新拿出了当年考取进士时,头悬梁锥刺股的作风,开始刻苦学习夷语,和酋长们交流。

    主打一个学到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少年檀道济吃着新出炉的点心路过,见他一脸摇摇欲坠,于是加油打气道:“虞相公莫要气馁!你可是文武双全之才,不就是区区十几门外语吗,相信自己可以的!”

    虞允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