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沈约带着萧统一起去泛舟采莲。
小舟在湖中随波逐流,任意飘荡,舟中人宽袍广袖,眉目如画,隐入烟云深处。
萧统为老师斟了茶,他性子温润,做这个动作也是轻缓柔和,行云流水一般,一缕茶烟袅袅升起,仿佛挟尽了湖上的苍翠色。
“给我也来杯。”
沈林子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从天而降,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也坐到了船中,伸手接过茶盏。
萧统:“……”
沈约:“……”
沈林子咕嘟咕嘟,端起杯子一饮而尽,才发现两人都盯着他看,不由讪讪挠头道:“啊呀,我就是来见见休文,我还给他带了礼物——”
说罢,反手掏出一袋武器,一包美食小吃,还有一本《梁书》。
虽然不知道他就一个人,身上怎么装得下这么多东西的,但关爱之情却是溢于言表。
沈约垂下眼眸,心弦轻轻一动,小声道:“爷爷。”
原来,自己也有亲人啊。
爷爷英年早逝,父母又被皇帝残杀,满门皆屠,两个兄长也都死了,只有他一人彼时年幼,被家中奴婢悄悄藏起来带走,这才侥幸活了下来。
这么多年,孑然一身在尘世中辗转飘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35-40(第3/31页)
宛如不系之舟,野渡飘蓬,从荒凉的生命一岸跋涉到另一岸,天地凄冷,不知何处可为家。
于是,他又轻轻地念了一声这个称呼,带着一些新奇,又带着一些期待:“……爷爷。”
不知为何,这一声呼唤,竟让沈林子莫名觉得鼻子一酸。
沉默了一会,忽然轻轻抬手抱住了他。
论年纪,他尚是少年,比这时的沈约还小许多,之前也不是什么特别体贴的人,这时却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哄他。
“没事了啊,那些不好的事都过去了”,他语气轻柔,“我在这里。”
一滴清泪从俊秀面容上滑落,沈林子难过地想,他怎么这般清瘦,甚至一伸手就能抱紧。
世人总爱传闻「沈郎瘦腰」,似乎觉得沈约这样一位美男子多病清减,实是一桩风流韵事。
可是,亲近的人这样抱着他,只会感到满满的心疼。
沈林子实在没忍住,絮絮叨叨地叮嘱他,以后要照顾好自己,努力加餐饭,远离杂务,静养身体,莫要再为了那些不必要的事忧心忡忡……
他说了很多,沈约心头温暖,笑中带泪,一一应下。
“你现在这样,如何能让人放心得下”,沈林子又叹了口气,轻握住他冰冷如玉的素手,“不如跟我回去住一段时间调养好身体,正好也见见谢小玉。”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笑了,抬手摸了摸沈约的眉眼:“休文生得真好看,我们家竟也有如此惊艳绝色之人呢。”
“你若和小玉立在一块,那真是双璧交辉,清光满目,愈发相得益彰。”
沈约一怔,轻声道:“我母亲是宣明公的侄女。”
沈林子:“……”
破案了,谢家芝兰玉树的基因真的太强了。
再加上吴兴沈氏的buff,在颜值这一块可谓没有敌手。
沈约有些想和小爷爷一起去刘宋待几天。
但转头一看萧统,小弟子正眼巴巴地注视着他,满眼仿佛都写着:老师,不要将我丢下QAQ
他不禁迟疑了:“爷爷,不然的话还是……”
沈林子不想让他为难,于是捏了捏他的手:“放心吧,我们位面有传送门,以后随时可以往来,你想什么时候去都行。”
接下来,他们对着《梁书》聊了一些未来会发生的事,尤其是那场喋血万里、伏尸百万的侯景之乱。
万朝观众也参与了讨论。
侯景之乱的亲历者并不少,比如陈文帝陈蒨。
他的父亲陈道谭就是在台城之战中率军来援,力竭战死。
而他自己也被侯景囚禁多年,藏刃袖中,欲行刺杀之事无果,侥幸逃脱。
最后,陈蒨虽然作为主将之一,平定了侯景之乱。
但整个江南地区已经彻底被打残,满目疮痍,十室九空,昔日的繁盛城郭,尽成废墟累累。
他登基*之后,就一直忙于休生养息,安治百姓,最终开创了“天嘉之治”。
此刻,陈蒨在评论区,给观众讲解侯景之乱的背景:“梁武帝太清末年,也就是他统治的第四十六年,东魏降将、羯人侯景降而复叛,发动暴乱。”
“侯景从寿阳起兵,勾结梁武帝养子萧正德,一路渡过长江,径趋首都建康。到此时,梁武帝才终于相信侯景造反的消息,仓惶间迎敌,却为时已晚。”
“萧正德作为守将,大摇大摆打开城门。”
“侯景长驱直入,占领了建康除了内城台城以外的所有地带,假意拥护萧正德僭越登基,是为伪帝。”
万朝观众:“……”
牛逼坏了,梁武帝让叛贼首领守城门,这是何等空前绝后的创举!
陈蒨又道:“台城之外,十余万勤王之师汇集,各怀鬼胎,都在按兵不动,希望侯景杀死梁武帝和太子萧纲,然后自己再动兵平叛,便可威望大涨,顺势登基。”
“是以,十万大军围城多日,未曾派出一人进入台城支援。”
“邵陵王萧纶击败侯景叛军,小胜一场,却被湘东王萧绎偷袭,梁朝官军遂在台城下开始了内斗,互相攻伐,将侯景丢在一边不管。”
“台城孤立无援,唯有太子萧纲、主将羊侃等披甲登城,坚守一百二十六日,直至兵尽粮绝,瘟病横行,遂陷落。”
“梁武帝统治全盛时,建康城有二十八万户,超百万人口,古往今来南方城池繁华无过于此;台城陷落时,城内仅剩四千余人。”
这个数字对比过于惨烈了,众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陈蒨又道:“建康之外更是死伤严峻,侯景嗜杀成狂,公开宣扬屠城,更是曾放言声称「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
“叛军所过之处,往往掳掠一净,殆无孑余,「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
他说到这里,眼睫轻轻垂落,俊秀面容上布满了黯然,想起当年所见的一幕幕景象,长叹了一声。
正因为起自布衣,亲眼见过世间的诸多流离疾苦,能够忧民所忧,深怀民瘼,所以才能成为千古明君。
只是,有些创伤,还能够在战后竭力弥补;
而有些创伤,让人痛彻心扉,却已回天无力。
陈蒨又道:“梁武帝、太子萧纲与兰陵萧氏诸子弟,皆是青史留名的文豪,雅号书籍,聚尽天下珍藏。后来侯景攻破台城,洗劫梁宫,将数百橱藏书典籍焚烧殆尽。”
“此后的江陵焚书,更是一把火烧尽了所有藏书,两次遭劫,前后共计焚书数十万卷。”
数十万卷书,这是何等庞大的一个数字。
梁朝皇室极尽所能聚书收集,从先秦到南梁,大几百年的典藏都在这里。
唐朝开元年间藏书量巨大大,所著录者,也不过仅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已。
而且,梁朝是没有印刷术的,所有书籍的流传全部是手抄本。
这就导致焚烧的数十万卷书有许多都是孤本珍籍,一旦被焚,就永远地灰飞烟灭,后世人再也看不到了。
此乃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浩劫。
整个灿烂辉煌的中古时代文明,都在台城的冲天烈火中付之一炬,尽数同陨落的南梁帝国陪葬。
当然。
在侯景之乱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悲凉壮烈的事迹。
护军韦粲,是梁朝开国名将韦睿的孙子,满门一百多人俱战死,三世为将,终于此灭。
临川太守陈昕,是陈庆之的幼子,当年曾随父北伐,白袍兵所向无前,号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因为队友出卖,被侯景俘获,押至城下要其劝降守军,宁死不从,于是被乱箭斩杀。
江氏三子,本为参军末职,却在城池危难之际组织流民迎敌,捐躯殉节,赴死如归。
就像多年之后血战江阴、抗击鞑虏的九品小典史阎应元,英风劲气,传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35-40(第4/31页)
千古。
可是,英雄们的牺牲,不过是徒然流血又流泪,愈发显出这场灾难的动荡与残酷。
它本可以扼杀在萌芽中,不应该到来。
……
沈约怔然良久,未曾想到自己死后竟然发生了如此多的事。
他是梁朝的开国元勋,一力定策这天下,方有来之不易的盛世。
可这盛世却太短暂,也太仓促,如昙花一现。
他的目光特别停留在史书上的一行字,侯景之乱后,“百济使至,见城邑丘墟,于端门外号泣,行路见者莫不洒泪。”
就连不相干的外国使者,见到城池残破,满目废墟,大异于从前来时,都免不了失声痛哭,甚至因此被侯景杀害。
何况亲历者?
史书上的一行大乱记载,是多少人浸没了血泪的一生啊。
非将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山河破碎,舆图换稿,如此深沉的切肤之痛、弥天大恨,又岂是萧衍的一句“大好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就能够轻易为之开脱的?
在侯景之乱中捐躯牺牲的所有萧梁皇室,都可以道一声“亦复何恨”。
因为他们为了保护这个国家,已经尽力了。
壮烈就义的范阳王可以,惨烈被弑的邵陵王可以,从容赴死、长叹“久知此事,嗟其晚尔”的皇孙萧大器可以,死于贼手、遗言泣血题壁、“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的简文帝萧纲,也可以。
唯独萧衍不可以。
他不配。
高祖起兵于雍荆,陈庆之、韦睿慧眼识英才,血战追随,终于开创新朝,然而,二人的后裔全部都在这场战乱中牺牲。
不知萧衍九泉之下,还有何面目见当年的挚友与同袍?
沈约神色破碎:“怎会如此……”
沈林子捏捏他的手,温声道:“你莫急,这事完全可以避免。”
“眼下,你们距离侯景之乱爆发还有三十年,北边还是北魏孝庄帝当政,和那个尔朱荣狗咬狗,互相扯头花,一时半会根本掰扯不清。”
想起那个动辄在评论区忽悠人造反的尔朱荣,他嘴角便不由一抽。
尔朱荣叛逆之心昭然若揭,此刻最急的,定然是孝庄帝元子攸。
这位帝王一向以中兴大魏为志向,宁可君王死社稷,也不甘做权臣的傀儡。
历史上,他成功骗尔朱荣进宫,直接将其手刃。
无奈棋差一招,虽然灭了权臣,却没能成功灭掉权臣家族,最后被尔朱家的其他人缢死在晋阳佛寺。
并留下了遗恨千古的名场面:“帝临崩礼佛,愿来世不为国王,又作五言曰: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
平心而论,元子攸虽然和他们立场不同,却是一位好皇帝。
在风雨飘摇中登基,四周尽是虎狼环伺。
拿着最烂的牌,却尽了最大的努力绝地反击,勤勉政事,审理冤狱,俭约治国,为百姓请命。
他如果生在元恪的位置,给孝文帝接班,北魏或许还真能往江南再扩一扩,然而,他偏偏生在了魏末。
魏末诸帝,无一是庸主。
就连经常被嘲笑的“陛下何故谋反”的主角元善见,也是史书认证的文武双全天子,“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从容沉雅,有孝文风。”
可惜,时局如此,积重难返,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有用的。
如今一切被曝光,尔朱荣和孝庄帝定然都在暗地里憋个大招,就等着图穷匕见。
两方当中注定只能活一个。
而且,如今羊侃也羁留在北方境内,还没有南归。
这一年,羊侃二十三岁,刚刚因为灭羌的战绩而封侯。
万朝观众对他的印象都很深刻。
之前介绍辛弃疾的时候,大家都看过《梁书.羊侃传》,知道这是一个镜像版本的辛弃疾。
同样武艺高强,羊侃能在马上拉开六石弓(七百二十斤),徒步飞檐直上数十米,甚至以两万破除高欢和慕容绍宗的二十万大军。
同样擅长文学,羊侃精通诗词歌赋,乐器更是诸般皆善,创作的《采莲》、《棹歌》二曲,江左传唱,人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