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50-55(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一个女真名字,但在文化认同上,已经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普通人尚且不愿剃发易服,何况完颜守绪一国之君?

    蒙古一方开出如此的投降条件,与亡国何异?

    满朝文武群情激愤,攘袂奋起,汴京军民更是开始上街游行,纷纷表示蒙古欺人太甚,跟他拼了!

    一百年前,同样在汴京这个地方,同样有一群忠愤填膺的大臣与百姓。

    但徽钦二人接亡国条款的时候,还接得怪爽快的,一点羞耻之心也没有。

    金国百官正打算叩首上书,让陛下千万不要学徽钦这两个反面典型,却惊闻一个消息——

    蒙古使者唐庆一行人全部死了!一个不留!

    百官:???

    厉害了我的陛下!

    虽然名义上,蒙古使者是被几名士兵闹哗变所杀,但是……几名士兵事后不仅活蹦乱跳,没任何处罚,反而还受到褒奖,连升三级,摇身一变,成了完颜守绪的亲卫。

    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吧。

    就很有一种掩耳盗铃的美。

    好似侯安都手一伸,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50-55(第3/22页)

    嘟咕嘟,把前朝帝子推进江心喂鱼。

    陈蒨:他杀了人?和朕有什么关系?

    结果一个反手,就给侯安都升官封了侯。

    完颜守绪做掉了蒙古使者,决定死磕到底,绝不向敌人低头。

    此时,又发生了两件事,更加坚定了所有人的死战之心。

    一是,蒙古人久攻不下,开始焦躁起来,为了搜刮战利品,掘掉了他母亲王皇后的陵墓,并且开棺戮尸。

    二是,汴京南面有一条护城河,极其易守难攻,蒙古人驱赶着八万无辜的俘虏和妇女老幼,命他们背负干草,填平沟渠。

    甘草不够,就拿人命来填。

    这些俘虏有的来自中原地区,也有的,是蒙古西征时期抓住的各色中亚人,被一路驱赶运送过来。

    城下哀嚎连天,尸横遍野,城中的汴京居民看在眼中,皆为之悚然。

    一名乐妓张凤奴,也在被裹挟的炮灰队列之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她扬起声音,对着城墙上的所有守军大喊道:“我倡女张凤奴也,许州破被俘至此。蒙古军不日去矣,还望诸君努力为国坚守,无为所欺也!”[9]

    言毕,纵身投濠而死。

    完颜守绪亲自来到西门外,酹酒祭奠,并为她撰写了祭文,哭之甚哀。

    是日,每一条街巷中都挤满了送行的百姓,哭声震地,面露悲愤之色。

    他们知道,现在只能抗争到底了,一旦战败落到蒙古人手中,所有人都会堕入地狱。

    汴京依旧沿用北宋时的城墙,土脉无比坚固,后来又被金国海陵王重新修复,更是坚不可摧。

    该墙一直到李自成时期,依旧巍然挺立。

    明末时期,炮.弹已经大为先进,李自成埋下炸.药,打算放倒城墙,却完全没能轰碎扎实的地基。

    反而因为巨大的反震,炸死了守在墙边的几百名骑兵,全部血肉横飞,尸骨无存。

    然而,守军一方虽然有着城墙上的优势,但坚守汴京绝非易事。

    金国主力都陨灭在了三峰山,余下的,不过是些残兵败甲,城内虽然有一些民兵自发走上城墙,填补空隙,却是杯水车薪。

    人数不够,只好从战斗意志上来凑。

    而这,恰恰是完颜守绪最擅长的领域。

    他这个人,因为天资所限,所以执政能力称不上第一流。

    但却有一种奇特的人格魅力,让下属如飞蛾扑火一般,甘愿为他冲锋陷阵,身赴险境,甚至为他决绝赴死,万死不悔。

    他虽然身体不好,不能亲自作战,但每逢战事起,必定亲自前往第一线,见到士兵受伤,辄亲为敷药,包扎伤口。

    曾在雨中出行,百姓不顾地上淤泥,拖家带口前来观望,到御驾前欲行礼,完颜守绪立刻将人扶起:“勿拜!恐泥污汝衣!”

    也经常轻装上城楼视察,所到之处,军民皆山呼万岁,声震云霄。

    且他生活简朴,经常散出宫中资财犒劳将士,从无吝啬。更有士兵被他一接见,霎时热泪盈眶:“臣为陛下战死,无所恨矣!”[10]

    这些事,其他帝王也做过,可放在完颜守绪身上,效果却格外明显。

    很难搞清楚,他为什么如此受到下属的欢迎。

    真是一种玄学呢……

    他有很多的死忠,从登基开始便誓死追随,直到他亡国自缢,焚于滔天烈火,依旧陪伴他走到了最后。

    忠孝军尽是一群豺狼虎豹,桀骜不驯的归正人,在完颜守绪面前,却一向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三峰山上,面对绝境,面对蒙古人的刀锋和长矛,那些他亲手提拔的名将们,陈和尚、合达、杨沃衍等人,无一例外选择了战死,没有任何一个向蒙古投降。

    恒山公武仙,著名的二五仔,投降蒙古之后,一度升到了元帅的高位,居然被他几封书信招抚策反,又叛蒙投金,而后终身没有再复叛,直到为他战死。

    他到河南,河南父老携食物及牛酒自发犒军,络绎不绝,得他亲自出面感谢,尽皆为之感泣。

    他到蔡州,当地百姓欢欣鼓舞,所谓“公私宿酿,一日俱尽”,所有贮藏的美酒都在一夕之间欢庆喝完了。

    如果说,这些人如此。

    是因为对完颜守绪抱有指望,盼着他能振作起来,成为中兴之主,多多少少都有所求的话。

    那么,还有一群人,就算他亡国陨身,一无所有,也没有抛弃他。

    退守蔡州孤城后,完颜守绪面对蒙宋联军的围城,坚守数月,明白大势已去,遂决意行「国君死社稷」之事,自杀殉国。

    事已至此,有死而已。

    天子可死而不可辱,他绝不可能像徽钦二帝一样毫无廉耻,腆颜乞降,只能是一根白绫,自缢于幽兰轩。

    身边数十亲卫都随之自尽,刹那之间,幽兰轩就被滔天的烈火吞没,将圣主尸体焚烧成灰,免受敌人侮辱。

    大将军完颜仲德在城破后,率军展开了最后的巷战,遥见幽兰轩的火光,于是决然道:“吾君已崩,吾何以战为?”言讫,赴水死。

    众人纷纷表示:“相公能死,吾辈独不能耶?”

    这五百余名最后的金国将士,上至参政、宰相、总帅,下至普通士兵,一齐跳入了汝水。[11]

    内侍绛山,面对蒙古军的刀锋不避不闪,要为完颜守绪收敛遗骸。

    蒙古军嘲笑他:“你自己都性命不保了,还要管别人的尸骨如何吗?”

    绛山盎然不屈,厉声道:“先帝在位十年,中兴大业未成而身死社稷,我不忍看他的尸骸暴露于荒野,草草收葬!我自知今日必死,为先帝敛完遗骨之后,就算千刀万剐,我也凛然无恨了!”

    蒙古军深为叹息,遂允许他收敛余烬,将之安葬在汝水旁。

    绛山葬好故主,悲恸号哭,三拜之后,投水死。[12]

    南门守御乌古论镐,城破后被生擒,蒙古军将他押至另一处息州城下,命他告知天子已死的消息,招降守军。

    乌古论镐对守军大呼:“天子犹在,诸君毋忧!”而后被乱箭射死。

    泗州守将毕资伦,城破后被宋军俘虏,系之下狱,宋理宗爱其才,欲逼降之。毕资伦每日在狱中大骂宋廷,不曾屈服,如是数年有余。

    这日,宋人带来了完颜守绪驾崩、金国覆灭的消息,准备消磨掉他的斗志,让他快快投降。

    毕资伦说,降可以,请让我临江祭祀一下先主吧。

    宋方同意了,屠牛羊设祭镇江南岸。

    毕资伦祭祀完毕,伏地大哭,趁宋人疏于防备,纵身一跃,投江而死。[13]

    会州守将郭斌,小字郭虾蟆,在金亡之后三年依旧驻守孤城,毫不动摇。

    最后被蒙古大军层层包围,城破,巷战多时,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最后箭镞皆用尽,投弓剑于火自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许愿墙, 开局拿昏君祭天》 50-55(第4/22页)

    城中还有近千人,都战到了最后,无一人肯降者。

    古来山河破碎,改朝换代,殉国者数量以金末为最。

    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农乡小民,捐躯赴难多矣,而变节投敌者寥寥。

    这其中,固然因为蒙古军不干人事,逼得所有人只能与他们死磕到底。

    但完颜守绪本人,也占了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他朝代的慷慨殉国者,遗言大多都是“国家怎么怎么样”,“社稷怎么怎么样”。

    只有金末这一群殉难者,口径非常统一,都是“吾君怎么怎么样”。

    面对危难绝境,无数人放弃了苟活,在绝境中最后一战,而后追随自己的帝王去了九泉。

    《金史》说,这一段岁月——

    “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市井草野之人发愤而死,皆其所也。”[14]

    正是最真实的写照。

    ……

    那么问题来了。

    完颜守绪是一位仁君,麾下又有那么多的忠义之士,对他无比推崇爱戴、甘愿效死。

    甚至满朝官员都真正做到了,“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面对入侵者前赴而后继,折首而未悔……

    为何最终还是亡国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打不过。

    这世上有些事,不是单靠努力就有用的,即便竭尽所能、粉骨碎身,战至了最后一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依旧回天无力。

    金朝全盛时,五京十九路的京、府、州,合计有一百七十九座。

    完颜守绪登基时,仅剩下不到十分之一,实控面积仅有二十万平方公里出头。

    而他对面的敌人成吉思汗,一统蒙古,消灭西辽,万里西征,身经六十五战,覆灭三十二国,疆域面积多达1407万平方公里。

    以20万对1407万。

    他从登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亡国,任何挣扎、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既定命运。

    此乃无罪天诛,无错亡国。

    无关乎他是不是一位仁君,无关乎他做了怎样的决策,甚至无关乎三峰山上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

    与其说,这座王朝在他手中覆灭。

    倒不如说,在这样朝不保夕的绝境下,完颜守绪居然还能为金国续命十年,中间甚至一度在大昌原、平阳,太原等地,打出了几场漂亮的反击战。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然而,正所谓“明知不可而为之”,命运的悲壮与风骨的坚韧,也正体现于此处。

    知道必亡,难道就可以直接投降放弃吗?

    前方无路,再进一步就是深渊,难道就可以跪下给敌人当狗,腆颜求生吗?

    何况即便跪了,到头来还是逃不脱一个死字?

    汴京保卫战打响了,完颜守绪颁布了罪己诏,言辞沉痛,感人至深,巷陌间皆能传颂。

    国家的主力已经葬送在了三峰山,便以民众来凑,全民皆兵,就连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太学生都上了战场。

    一名亲历者王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彼时,“民情踊跃,视死如归,皆以不得出战为愧。”【15】

    汴京之外,还有若干城池被蒙古大军围困,形如「孤岛」,依旧在坚守,信使冒死将诏书送到各地,所到之处,往往满城失声痛哭。

    各处「孤岛」虽然大多自顾不暇,但还是竭力凑出了援军,准备支援汴京勤王。

    但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太好。

    最被给予厚望的中、西两路援军,都是刚出发没多久,尚未行过百里,居然就遇见了速不台率领的蒙古精锐主力,大败溃散。

    而东路援军完颜仲德——也被称作金国最后的名将,麾下只有一千多名死士。

    他们抛弃了辎重,粮草带的也不多,日夜兼程前行。

    然而,汴京城外三百里,已经被蒙古军大掠之后又进行焚烧,彻底夷为平地,并无一井一灶。

    完颜仲德等人只好一路采撷野果为食,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汴京城下时,队伍死得只剩两百多人。

    而这时,已经是八月末了。

    从三月份蒙古围城至今,守军一直在坚守。

    蒙古人最擅长攻城,抬出了回回炮等利器。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