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4-3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拜别了府尹,回去的路上将布袋打开,里面好大的一个银锭,再无他物。

    潘邓泪流满面,好老板,就跟你混了!

    *

    小城的消息传的极快,没过两日,府衙百姓都在议论劫匪一事,这可是二十多个劫匪!往常都是他们百姓被抢,或是有好百姓上山,今日听了劫匪被捕,都觉得十分新奇,纷纷问府衙何时出城剿匪的?

    知情人便告知:“不是府衙剿匪,是有一社村间乡勇,拿着刀把那二十几个土匪绑了送来的!”

    “吓!哪个社?咱们东平府有这么强的村间社?是哪个村的?”

    “我听说是竹口村。”

    “竹口村?那不是那个杀官落草那个村吗?你记差了吧。”

    “唉呀,你们都没说到点子上!你们知道昨日是谁领着他们来的?是那个潘邓,前几个月状告西门庆那个阳谷县的义民!是他带着乡勇,绑了土匪,来交到府衙呢!”

    议论纷纷,实际上都等着看好戏,陈府尹也不负众望,过了几日就将劫匪游街示众,以正一年来被土匪欺压的官威,让百姓们看看,做了贼是什么下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4-30(第3/10页)

    囚车在主城道街上走了一圈,家家户户都出来观看,住的偏的也要特意跑过来,大家伙看着劫匪,指指点点。

    “吓,府城人这么多!”王婆打开大门看外面人山人海,心里盘算着,若是能在这儿开个茶馆,只卖茶也赚呢!

    潘邓和小郓哥一人抱着一个大竹筐,艰难地逆着人群挤过来,进了院子。

    “干娘,这是新床帘,还有门帘。”

    “王干娘,这是簸箕笤帚,木盆胰子,油灯水桶,枕头瓢盆。”

    “诶呦。”王婆赶紧把潘邓手中物件接过来,“怎么买这么多?这帘子还是现成的?净知道乱花钱!你买了布,干娘自己就能做了。”

    潘邓帮小郓哥把东西放到屋里,“有现成的还自己做什么,买来就是了,做针线活伤眼睛。”

    王婆听干儿是心疼自己,便看这帘子也秀丽几分,把帘子都挂上了。

    这边把屋子收拾的差不多了,潘邓带着小郓哥去了街上。

    “快点,潘哥,晚了赶不上了,现在还能再看到他们绕一圈回监牢呢。”

    潘邓不由觉得好笑,“看那做什么?你不饿吗?咱们去吃饭。”

    “不饿,咱们看完再吃!”

    潘邓便由着他,看完了土匪游街,两人进了一家小店面,点了笋泼肉面,三鲜面,四个羊肉馒头,又要了一碟酸辣瓜,一碟煎糍糕,一碟卤羊肚,又叫了店小二,吩咐:“一碗虾燥面,两个蟹肉馒头,再买两个乳饼,送到西二街六户王婆。”

    那小二麻利的应下了。

    小郓哥多日没见潘邓,现下里小哥俩亲亲热热地吃饭,便欢喜起来,吃了个肚儿圆,饭后却有点伤春悲秋,“潘哥,咋俩以后还能常见面吗?”

    潘邓笑道:“你若是想来随时就来,咋俩一辈子都是好兄弟,往日咱们两个还一块来东平府卖奶茶呢,你忘了。”

    小郓哥就又开心了,“嗯,好兄弟!”

    *

    陈大人向来端正严肃,虽为一府之尹,却从不背公徇私,前几日破天荒,叫陈主事往衙门里塞了个人,众人都很好奇的很,今日早会早早就在议事堂内等着了。

    潘邓第一天上班,跟着陈府尹进了堂内。

    各班官吏文书就坐,潘邓眼见不只有通判,主簿等官,衙中掌管经济文书的小吏也在内,不由感叹也不知是陈府尹办公模式先进,早早就领悟到了我党遇事开大会的模式,还是宋代的府衙小朝堂向来便如此,比起从前潘邓看过的明清两代朝堂来说,气氛要轻松许多。

    议事堂只说是堂,实际上是个偏房,房内干净明亮,屋子不大,陈府尹主座就坐,其余人等两边排开,零散坐着,有的有书案,有些没有,只有椅子旁边有个放茶杯的小几。

    主簿许宜先开口:“托诸位的福,今年的夏税都收上了,再过几日移交到转运使处便了结……只是今年夏税堪堪够用,而如今百姓抛弃田产的人越来越多,赋税越来越重,如此一来,两月之后的秋税怕是难收,还要早做打算。”

    前两日才刚抓捕了一伙想要劫粮上山的土匪,可惜撞在他们潘小押司的刀口上,被扭送官府,经过查实就是东平各个村庄中的闲汉,这样抛弃田产的流民最近越发多了起来。

    孟同知也开口:“本府征税向来不多征收,在京东各府算是少有的宽和大府,如今不求多征,在转运使老大人那里也别忒清减了,起码报上的税额要征足。”

    真正管着收税流程的刘曹司却暗翻白眼,“夏税交上去之后,本府亏空,你道民间还能榨出什么油水?今年的税收实在是太高了,这一年里你问问钱文书,跑往梁山的百姓多少户?田产都不要了,上山去当贼,就为了避税!你说征税容易,没钱怎么征?你一征别人就跑怎么征?”

    孟同知不说话了,屋里也没人说话,钱文书左右看看,自己答了“三百二十六户。”

    陈文昭见堂下诸位都闭口不言了,便开口安慰道:“诸位同僚何必如此忧心,年年愁税收,这税自然是一年比一年高,你回首百年前,官吏征税要说今年最难,放眼百年后,官吏征收也要说今年最难,大抵如此。”

    府尹只顾说些干巴巴的话,这一碗鸡汤喝下去,众人都被噎得更说不出话来,要自暴自弃了。

    这一个屋里,明通判还算懂得揣测上官心意,“要说收税艰难,东平府下县村,竹口村是首当其冲了,最先一批杀官落草的村民就在他那村里,村子本就贫困,本来府内做账,还想拆了别地税收给补贴一二,没想到潘押司去后竟像是枯木回春似的,不光税交超额了,他村乡勇还得了府尹夸赞,造福乡里呢!”

    众人便把视线都落在了这个新上任的潘押司身上。

    只有潘邓目光呆滞,抓住了华点,超额?他们竹口村是足额交税,怎么是超额!

    第26章 三步走战略

    屋里的官吏或好奇,或是满脸笑意地看着潘邓,心中思量,是呀,本来因着竹口镇走了那么多户,给他们村减税来的,没想到,潘邓还是按照没减税之前的数额足额交上税了,怎能叫人不惊奇。

    陈文昭笑呵呵的,吩咐手下拿了一竹篮小鸡雏过来,“这就是潘邓在竹口村教给村民们的孵鸡雏法,诸位都看看成果。”

    竹篮依次传递,众位官吏依次接过,小声议论,“真是不用母鸡,放了床被子在炕头孵出来的,看这样子到也健壮。”

    主簿许宜抓了一个鸡崽在手里,翻过来看,那嫩黄色小鸡崽叽叽叽使劲地叫,一个劲蹬腿,许主簿看看,“是只小公鸡,还挺有劲呢。”说着把小鸡崽放入篮中,让它挤在同伴之间了。

    旁边的人惊奇,“许兄竟然懂得这些,这么小的鸡雏也能分得出公母吗?”

    “幼时家贫,随着长姐养过家禽,小潘押司这一法真是厉害,造福乡间。”

    有这样的人才在,能提高他们府里一点点税收也是好的。

    不怪他们这么想,实在是本朝的官员晋升只认一个字:钱,前几朝考核时还看一些户口,人丁,教化,到了本朝,便只看税收。

    每年所收课例超过岁额越多,官员奖励越多,转升官阶,减磨勘年均可;每年缴税足额,官员免行责罚;如果要是亏及一分,那便要降官一等了。许多州府在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增收“义米”,不光是他们京东,实际上各路各州都有此情形。

    朝廷通过加强对地方官员财政政绩的考核,使得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央。官员别无他法,陈文昭身为一府之尹,已算得上是少有的取之有度之人,但是为了一府安定,依旧是掏空了府衙的里子也要往上缴税。

    潘邓稍微猜测,还能不知是怎么回事,简直内心滴血。他不是那种特别心软的滥好人,但是在竹口村这么长的时间,心里便也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看,见着一镇的人被这么愚弄,怎么开心得起来,把那个一肚子坏水的县太爷骂了八百遍。

    不过却不能表现出来,只说竹口村村民忠义两全。

    许主簿笑呵呵地道:“竹口村到真是个启发,要想增收,开源节流。如今我们府衙,已经节流得裤腰带都紧了,如今也该开源了。”

    孟同知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4-30(第4/10页)

    道:“是这个道理,只是谈何容易。便说县里面没有余钱,不易开源这件事。就算是有些余钱,如今哪个府愿意折腾,今年你的税上去了,明年可就再降不下来了。我们府尹再有一年多就走了,折腾出大的阵仗,可还要多久能见成效?还不是前人栽树,后人收果?这还是好的,就怕后人不收果,反倒把树砍了,那今年种树之举,浪费的还是民脂民膏……”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还是守成为好。

    可若是还守成,收不来钱,在座诸位就在此蹉跎吧。

    “我觉得养鸡雏一法就不错,让家家户户推行此法,每家多养几个,就多些余钱。”

    且不需什么大本钱,很快就能上手,这点竹口村也证实了。

    “你说的是村中,县中府中没有田地的城郭户,叫他们怎么养鸡?”

    孟同知暂想不出来。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惯性思维,你若是问一个现代人,如何发展乡村?他八成会答“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若是问这个时代的官吏,他们的惯性思维便是“耕植,畜牧,商税禁榷。”可这几项都是需要时间来发展的,没办法短时间内奏效。

    考虑了一圈,众人开始看向潘邓,“先前还不觉着,仔细一想潘押司所想的鸡雏,竹编都是成本极低,又能短时间赚钱的法子。潘押司,你可还有什么别的主意,能教本府开源?”

    “最好时间要短,赚钱要快!”明主簿也期待地看着潘邓,最好能让他们这届考评就得优的!

    神情好似要员工时间短效率高的老板!

    陈文昭不赞成的看着他们,“他一个不大的少年人,能有什么法子……潘邓,你且说说,想不出来也无妨。”

    潘邓想了想:“我到真有三步主意。”

    “你且说来听听!”众人聚精会神。

    “这第一步就是乡村中多养牲畜,不过最好不要让他们大规模养,俗话说‘家产万贯,带毛的不算。’多养出现病症风险太高,每家能多养十几只鸡鸭,两只羊即可。”

    “若是求长远打算,可以请些有经验的老师傅,饲养经济型牲畜。”

    明主簿嗅觉灵敏,“什么叫经济型牲畜?”

    “东平府全府各村都盛产枣子,可教农人饲养蜜蜂,产山东枣花蜂蜜赚钱;我听闻南周家村多有黄鼠狼出没,可请南方制笔匠来此,饲养黄鼠狼,制狼毫贩卖,虽比不上名家制笔,做日常用笔,也可赚钱。”

    众人无不震惊,这小潘押司的想法,他们以前竟是全然从未想过!

    难不成真是个商贾奇才?

    潘邓接着说:“……还可征集有技艺的老师傅,织布,烧瓷等等,不过此几项若要见成效,少则一两年,多则两三年。若想快速发展,还是以禽类为主。不过我从前在村中,乡亲们做些小买卖糊口,都靠扛着货物来到东平府售卖。”

    “因此这第二步,就是在府城规划出一个新的区域,专供人贩卖货物,加以管束。”

    主簿点点头,“这是自然,若是能帮到府下诸镇诸村,自当竭力。”

    孟同知却听出里面玄机,眉毛一皱,“村镇的人都把货物售给府城,岂不是减损了府城?”

    这是典型的只知分蛋糕,而不会把蛋糕做大的思想了。

    孟同知又说:“虽你说的织布,烧瓷听起来好,但是农人自该安心耕田,岂能做商贾事?”

    这是典型的古代重农抑商思想,潘邓摇摇头,只懂得第一产业,却忽视了强大的第二产业,不懂得调节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很难有质的飞跃呀。

    “孟同知可知竹口村自从请了林篾匠进村传授,一个月后便能靠竹编赚钱,若是他们只靠种田谋生,怕是今年的夏税都征收不上。”

    提到收税艰难,孟同知哑火了,他讷讷说到,“那也不能重商轻农。”

    他又问:“那我方才第一问呢?你都叫村中人来到府城兜售货品,长此以往,岂不是亏损府城?”

    潘邓不欲过多解释,只说:“我曾听闻东京城中庙会不断,大相国寺每月两会,城中繁华无比,每日都有上万人进城,小商贩,小经济无数,东京也是日日繁华,可见不会轻易亏损。”

    明主簿赞成的点点头,“我在东京城待过一段时日,不仅不会有亏损,相反每次举办些盛典,大相国寺庙会,清明郊游,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还有每年一度的金明池,都能带来很多收益……”

    “可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那样好看的园林,要兴建又太耗费人力物力。”

    潘邓笑笑,“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