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20-23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搅和水泥的,一个是去城西栽树挖坑的,找他们的都是咱城里面大主顾,找的人也八成都是老人,是以不用登记……像我们这种打零工的,就得劳实记上,不然不许我们走。”

    那掌柜的点点头,心中放心不少,等他几人出了城门,又是一番盘问。

    好容易走上了乡间小路,掌柜的又见他两个搬货不费力,还会赶车,更加满意,他想到之前自己还怀疑这两人是广德军逃兵,不由得心中一动,问道:“我听说京城来的宣抚使大人也到了宜兴,正是咱江南潘将军,你两个都在宜兴城,可知道潘将军怎么说的,这广德军逃兵他是个怎么治法?”

    那二人闻言一僵,其中一人干笑道:“我,我听说,节……宣抚使大人下令,抗锄为农,端刀为贼……”

    他嘴角咧咧,“这应该就是说只要那些个逃兵不捣乱,他就不追究了吧……”

    那富商点点头,“这也是应有之理,俗话说法不责众,逃出广德军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一一管去哪里管得过来?”

    那二人都附和。

    富商话音一转,“我见你两个都身强力壮,怎么在这儿打短工?”

    那二人又是一僵,其中一人说道:“我家兄弟八个,爹娘养活不起,因此我两个出门讨生活……”

    那二人说了一连串,富商不置可否,微笑着点点头,看着他两个笑呵呵地说道:“既然是出门走他乡,倒也不必只待在宜兴城里,我主仆二人是润州过来的,你两个若是找不到容身之处,便随我回润州去,替我看门护院,也是个营生。”

    那二人瞪大了眼睛,看着彼此,十分动心的模样,可是到了最后也没答应,其中一人犹豫许久,说道:“官人愿意收留我兄弟两个,是我两个三生有幸,本不该辞,只是……”

    另一人接话道:“之前并未相告实情,还望官人恕罪,我们并非良人,我两个没有户籍,因此眼下只想攒些银钱,到了八月底城西场中招工。那边已放出风声来,在场中干满三年就给落户!我们得留在宜兴城!”

    另一个汉子嫌自己同伴说得太决绝,怕拂了大官人的意,自己又找补了一句:“官人若不嫌弃,可告诉我两个家在何方,一旦有了户籍,便去投奔官人,从此往后愿为官人马首是瞻!”

    第224章 袁四投主公

    那商人看着他两个愣了半晌,而后哈哈一笑,“二位好汉既然如实相告,我梁某人藏着掖着岂不是不够豪爽!户籍又有何难,多了不好弄,两个我还是能够相帮。你二人若有意,这两日收了干货过后,我还待办些私事,约莫五日过后走,届时在北城门等我便是!”

    那两个汉子听了此话,犹豫了半晌,一人说道:“承蒙官人厚爱,我两个这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20-230(第5/13页)

    日寻思一番。”

    大官人点了点头,一行人又往村中走了。

    *

    潘邓在宜兴城待了两月,苏州府递来信件,言宣抚使宅邸已经修好,恭请大人回府。

    潘邓眼见宜兴也步入正轨,周边都安定,只要叫关胜在此领两千人驻军,想来不成问题。

    他正想着何时回归,何时告知袁县令一干人等,却见林朔推门走进来,说道:“大人,京城来信。”

    潘邓把那封信拿在手里,见是老师写的,他拆开来看,林朔说道:“大人返还苏州府,可要带着袁家二子?”

    他所说的袁家二子便是袁县令的兄弟,袁常然和袁常棣。

    前些日子经潘大人暗中点明袁县令背后有能人想帮之后,袁常棣便来拜见过宣抚使两次,相谈甚欢。并且他看主公对此人也颇为赞赏,如此一来,能把其中一人带走也是件好事。

    潘邓说道:“我倒是有此意,只是不知他两个意下如何,我曾听闻袁大儒隐居江西,不许子孙入仕,如今我若是贸然提出这样的请求,岂不是叫人为难?”

    林朔颇为不赞成的说道:“大人此虑虽有道理,然则袁大儒隐居乡里,却怀有拳拳爱国之心,只因蔡京把持朝政,他才愤而归隐。如今陈太师当朝,大人又亲自相请,想必他袁家不会推拒。再者,袁常棣此次一早便从江西赶来宜兴,虽是助其族兄理政,但终究也是为公事奔波,大人若不相请,反而有失美名。”

    潘邓听林朔一说,也觉得是这个理,“既然如此,参军便替我摆一桌宴席,再将他兄弟三人请来相商。”

    林朔露出欣慰的笑容,拱手道:“属下遵命。”

    *

    两日过后,晚间宣抚使府邸灯火通明,宴席设于后园,林朔到了门口替主公迎接来客,见了袁家三子,赶忙迎上,“常然兄,常谨兄,常棣兄,别来无恙,快快里请。”

    袁县令笑着说道:“林贤弟何必如此客气。”几人一路往里走着,林朔还和他们讲了自己昨日收到父亲来信,已为他取好了字。

    三人恭贺林朔加冠,而后袁常棣连忙问道:“取的是什么?”

    林朔笑着说道:“乃是‘星稀’二字。”说着在自己掌心写明,那三人凑在一团看了这两个字分别是哪个。

    袁常然感慨道:“几年前你兄长加冠,叔父为他取名‘星垂’,我几人便觉此名浩然广大,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意,想必无能出其右者。如今朔哥取字‘星稀’,却没想慷慨更甚,叔父真是胸怀广博之人!”

    袁常棣也赞赏非常,就着明月吟起苏学士篇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当真慷慨,好名字!也不知你家三哥会取个什么字。”

    袁县令也夸赞:“好听!”

    潘邓在里院迎客进门,宴席之上,潘宣抚使端坐主位,林朔陪侍在侧,袁县令与兄弟两人则分坐左右。

    酒过三巡,潘邓举杯笑道:“今日得与三位贤才共饮,实乃潘某之幸。袁县令治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朝廷之福。而袁大衙内与四衙内才识过人,更是令人钦佩。”

    袁常棣谦逊道:“大人过奖了,草民不过略尽绵力,何足挂齿。”

    潘邓放下酒杯,正色道:“衙内不必过谦,如今天下虽安,然边关未靖,朝中亦需贤才辅佐,潘某不才,愿为朝廷举荐英才,不知二位可有此意?”

    袁常然哂笑捋须并没搭话,袁常棣闻言神色微动,却未立即作答。袁县令见状,连忙打圆场道:“大人厚爱,我兄弟感激不尽。只是家中祖父有言,子孙不得入世为官,此事恐难从命!”

    席上寂静了一瞬,而后袁县令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又急忙找补道:“祖父确有此言,只是下官……下官一向愿为民谋福,是以祖父特别叫我例外,家里只我一个人做官!”

    席上又是寂静无声。

    袁县令左看右看,惊觉自己又说错了话,他这话岂不是说家里别的人都不愿为民谋福?唉呀!这可真是多喝了两盏酒,竟然说话不打遮拦,把自己心里话都说出来了,真是美酒害人!

    潘邓微微一笑,放下酒杯说道:“袁大儒高风亮节,潘某素来敬仰,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位才华横溢,若因家规所限,埋没乡野,岂不可惜?”

    此言一出,惊艳四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袁常然喃喃自语,反复咀嚼此句,良久,竟以此言为引,饮尽杯中美酒,慨然叹道:“大人此言,真乃振聋发聩……”

    袁常棣在宜兴城已待了两月有余,为堂兄奔走效力,其间多有感慨。这回他也是初涉政事,往往是纸上谈兵,幸有潘大人在旁扶持,方能使政令畅行无阻。

    他自江西来宜兴,本欲待此地事务了结,便即刻返回家中,然而时日渐长,他愈发体会到为官的辛劳与欣慰。自己研读圣贤之书二十余载,不正是为了造福百姓、施展抱负吗?如今随潘宣抚使办事,才真正让他有了不枉此生之感。

    袁常棣犹豫片刻,拱手说道:“小民得潘大人青眼,实乃幸事。然祖父家法,不许子孙步入仕途,常棣虽愿为国效力,却不可违背家训……”

    潘邓闻弦知意,说道:“为国效力,也未必非要以官身入世,如若常棣不弃,潘某愿以幕僚之礼相待,常棣可随我左右,参赞军务,既可施展抱负,又不违家训,岂不两全其美?”

    袁常棣听罢,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终于起身拱手道:“大人胸怀天下,草民深感钦佩,既蒙大人不弃,常棣愿效犬马之劳,追随左右。”

    潘邓大喜,起身离座,亲自为袁常棣斟满一杯酒,说道:“袁公子肯助我,潘某定不负尔之才,来,为我等携手共济,干此一杯!”

    袁常棣接过酒杯,与潘邓对饮而尽。林朔见状,亦起身举杯,笑道:“大人得此贤才,苏州府百姓之福也!”

    厅堂之中,众人皆举杯相贺,笑声朗朗,潘邓又看向坐在一旁饮酒的袁常然。

    袁常然笑着说道:“小民愚钝,今日得大人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足以返回家中,下酒半月矣……至于政事机要,庶务繁杂,小人恐力有不逮,方才推拒,还望大人见谅。”

    潘邓自然知道他袁家便是想要投入自己麾下,也断不可能一齐叫两个小辈为自己效力,便温和说道:“本官宣抚两浙路、江东路两地,从前只在两浙路几府之内走动,还未曾去过江东路。待到苏州府大体安定之后,本官也愿于两路巡查一番。届时到了江州,还愿去洪州拜见袁大儒。到那时,常然再做决定也罢,我也恭候佳音。”

    袁常然听了此话,心中对潘大人又顿生几分好感,忙恭敬说道:“如此,袁家便静待大人到来。”

    *

    一直到月上中天,方才酒阑兴尽,潘邓吩咐武松把三人送回家中去,林朔则一直待在他府上,只穿过偏门回到院中便是。

    潘邓自回屋中,早已有云卷小厮给他绞了热手帕,他放在脸上胡乱擦了擦,觉得酒醒了许多。

    坐到案前,潘邓想着如今府中又添幕僚了,算着这些日子的开支,觉得有必要给自己府中专门请个帐房先生。

    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20-230(第6/13页)

    自京城来到江南,老师便给他带了三人,一个是管事的老仆,看着四十多岁的年纪,名叫李迁;两个是打扫伺候的小厮,瞧着年纪只十三四岁,个头还不高,分别叫清风和云卷。

    之后到了宜兴城,恰逢此地人才济济,潘邓便让武松去集市当中选了些人回来,如今他初初建府,也需要守卫,朝廷虽会给他府中加派厢兵,自己却也得有些私人力士。

    武松左挑右选,一齐挑了二十人回来,各个都是威武汉子,看着身强体壮。

    那些人听了是到潘宣抚使府中做事,一个个虽有些腿打哆嗦,但还是跃跃欲试,进了宣抚使府上,白日里没事就练些棍棒拳脚,潘宣抚使若是出行便跟随护卫。

    之后李管事也在外挑了些人回到家中,只因家里仅有两个小厮,颇为不便,就是主子喜欢清静,那也要该请的都请来,是以府中又添了厨娘、门房、马夫、绣娘,以及两个打杂的家人。

    这一番安置过后,李迁也没忘了主人院里还有林参军这个门客,又给偏院配了个小厮跑腿。

    潘邓抓抓脑袋,深觉家大业大是件麻烦事,还好他领着朝廷俸禄,又颇有家资,不然怕是养不起!

    明日就叫李迁去请帐房先生,替他把事管了,这李老头真是老猫烧须,别的事都安排的妥当,怎么单把账房给忘了?还要潘大人亲自算账!

    潘邓嘀咕着,想到此人是老师派给他的,又想到前两日老师给寄的信,自己还没有回,便又拿了纸笔出来。

    小云卷打了洗脸水回来,看主人这么晚了不睡,竟然要伏案办事,连忙要去找李管事,叫他劝大人早些歇息。

    潘邓看这小厮回来了,本以为会来给自己磨墨,他也好享享不用酸手腕子的清福,没想到这小厮把瓷盆放在架上,一转身又出去了。

    潘邓挠挠头,十分疑惑,坐在椅子上往院中张望,“云卷,怎么不给大人磨墨呀……”

    第225章 赵佶再联金

    云卷却没听见大人说的话,跑得飞快。

    潘邓摸摸鼻子,寻思着这小童工也该下班了,跑了就跑了吧,自己起身取了清水,打算磨一点就好,先浅浅起草一封,之后明日再誊一遍。

    等到他又提起笔来,却见云卷去而复返,带回一个人来,不正是李管事。

    李迁进来屋里,见大人还端坐案前,劝道:“大人早点歇息。”

    潘邓:“……”

    他还纳闷这小孩子去干什么了,结果是搬了人回来,这大半夜的把李迁叫过来作甚!

    潘邓说道:“我知了,管事不必操心,等我去信一封,自然睡了。”说着他想到家里人渐多,又问道:“家中再请个账房吧。”

    李迁听了此话说道:“正要和大人商谈此事,却一直没等到空闲,如今大人提起,小人也待问一句,若要请了账房先生,叫他管多少帐,日后有了夫人,又要叫夫人管多少帐?”

    潘邓一愣,夫人?他从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