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也不听管教,里面全是辽人不说,还不听汉人的话,只听他郭药师一个首领的。如此狼子野心,他要投降金国一点儿也不奇怪!可董平却还要包庇他!
那姓董的是疯了不成?包庇叛逆,岂不也是谋反之罪!童贯眼见着朝臣都为此事欣喜,心中知道不是把事说明的时机,回到家中之后派手下参军去燕京调查此事,定要将他二人罪行挑明!
*
黄河失守,距离汴京城已没有两日路程,汴京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太上皇已走,太学生陈东二次上书,要求惩治六贼,皇帝终于听取劝谏,处置奸臣。
最先倒霉的是王黼和杨戬,之后就是梁师成和李彦,他几人虽跟随太上皇逃跑,可赵佶心中恐惧,自己乘了快船先行,将一众宠臣和嫔妃落在后面,四人被赶上来的官兵抓了回去,抄家处死。
此除奸臣并不只是除太子心中之恶,而是借此把金军南下,太上皇的错误归到几个奸臣身上,叫百姓惶恐惧恨的心有个发泄口,安定民心;新皇处置奸臣,也有利于朝中大臣调整自己的位置,划清界限,重新战队,聚拢在新皇帝身边。
同时给事中吴敏和太师陈文昭又推荐了太常少卿李纲守卫汴京城,赵桓不知此人能力如何,但无论怎样,都比父皇给他留下来的童贯要好。
如此一惩恶贼,二守汴京,赵桓即位之后做的两样举措十分恰当,朝中也有不老臣夸赞新皇临危不乱,能主持大局。赵桓内心的惶恐渐渐放下些许,坐上那把人主之椅,也能渐渐放松下来了。
第244章 兵临城下
新皇逐渐有了皇帝威仪,朝中大臣心思也活络起来,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太上皇跟前得力的臣子,新皇帝不一定用得惯。时局动乱之际就是朝堂重新排位置之时,主和派更是想要借着新朝翻身,把曾经的主战派狠狠踩在脚下!
大臣们蠢蠢欲动,皇帝也恰好需要重新组建自己的班底,他需要一群能为他出谋划策,听他号令的人,此时黄潜善适时进言,“陛下可还记得李相公?”
李邦彦?赵桓想起了这个自他做太子时就时常照顾他的二府宰相,后李相公因江南两罪臣私建盐场一事受到牵连,被父皇贬谪。
黄潜善说道:“昔日太上皇将李相公贬谪,至今已数载,李相公素怀忠诚之心,多年来一直深感愧对陛下。前几日,他特意托人送信给我,得知开封告急,言愿在此金军攻城的危急之时,为陛下守城安民,以弥补往昔之过。”
赵桓听了此话心中甚慰,他这些日子,虽说是做了皇帝,却也没少受大臣白眼,好似自己怎么做都不和这群读书人的心意似的,他虽说本性宽和仁厚,内心却也有些失落。
如今听李邦彦一言,便觉得李相公始终如一,乃是真心辅佐他之人,遂召李邦彦回京。
以赵桓心中所想,愿奉李邦彦为当朝太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40-250(第5/13页)
至于陈文昭此人,他当年支持父皇联金抗辽,此事本就有罪,便将他贬谪了也是应有之意。只是如今开封面临大敌,亟待各路勤王军救援,因此还是暂缓为好。
不过这些都是后事,如今面临的是金军南下的危局,女真的铁骑就要到汴京城了。
*
两浙润州府。
潘邓大军行进到此处,计划第二日过长江往淮南去,之后一路北上直奔汴京城。
林冲见潘大人整日忧心忡忡,上前劝慰道:“京城常年驻守禁军,兵力雄厚,再加上汴京城易守难攻,其坚固比起杭州更甚,不会出什么大事的。”
潘邓叹了口气,说道:“虽然如此,但我心中始终不安定。”京城是有禁军常年把守,可如今城中少有能带兵守城的,而新皇帝在前世历史上又是个优柔寡断,贪生怕死之人,金军兵临城下,叫那一城百姓如何是好?
武松看了主公一眼,得知他不光忧心汴京城,还忧心汴京城里的人,也劝道:“咱们走水路,也就几日的路程,快些四日就到!比那些个西北军还快,只要京城能撑过这几天,咱们大军一到,把那些个北狄都杀退!”
潘邓说道:“但愿如此吧。”
此时帐外有快马声传来,几人朝外面看去,虞侯官下马往帐内奔来,气喘吁吁说道:“宣抚使大人!北面急报!皇帝传来指令,命大人停在此处,不要再往北去了!”
众人心中一惊,林冲上前一步问道:“这是为何?出什么事了!”难不成金军打到淮南来了?怎么这么快?
那虞侯官从怀里掏出诏书,送到几人眼前,潘邓急忙拿过来打开便看。
虞侯官说道:“皇帝……不是,是太上皇,太上皇下了指令,叫东南勤王军留在扬子江以南,并且……并且没往北面交的赋税都别往北运了,赋税截流于此,太上皇要到南边来了!”
夜深人静,帐内一片死寂,林冲拿了那份诏书看上面字迹,正是闻名天下的瘦金体。
潘邓愣了许久,而后问道:“朝廷可有下令,叫江南军奔赴京师勤王?”
众人不知他为何意,只林冲答道:“新朝廷没有旨意,只从前太上皇发的几封急诏。”
潘邓问道:“苏州府也没收到吗?”
几人都沉默不语,张清说道:“咱们已经到润州了,要是有人过江往江南走,第一个碰见咱们大军,不可能见不着。”再者说他们此时离苏州府也不算远,若是明府尹收到朝廷召令,走运河一日也就能送到这儿来了。
众人见潘邓不说话,都有种风雨欲来之感,阮小五咽了口口水,凑近说道:“属下愿领一队人马去东京,主公惦记什么人只管说出来,保管都安安生生接回咱们苏州来!”
过了许久潘邓才点了点头,说道:“武松也跟着前去吧。”
*
东京城中,城内正在紧密备战,李纲也被升为了尚书右丞,主持东京保卫战。
然而此时局势不容乐观,只因东京城许久未经战争,城内武器已然腐朽,守城士兵也都人心惶惶,看不见一丝振奋精神的样子,恐怕金军只要兵临城下,这些瑟缩的宋军就能不战而降。
朝中主和派的声音占了上风,新皇的臣子开始策划让皇帝逃跑。
既然太上皇已经往南走了,他们新皇帝往南走也不算什么,保住国祚才是应有之义!
朝堂之中吵嚷了一整天,待到黄昏之时,吴敏把李纲叫进宫中,此时陈文昭和宴眘也在,几人趁着没他人在场,好言相劝,咄咄相逼,把新皇逼得颜面尽失,只能说出“绝不南逃”几字。而后吴敏叫李纲牵着皇帝的手去到城门楼上,朝下面军队挥了挥手。
皇帝只站了一会儿就转身离去,李纲则拿出檄文大声念着,他每念一句,城下宋军都有人流出眼泪来。皇帝誓与大军共同守卫汴京城,这样的决心叫汴京百姓看在眼里,心中也燃起救国之火来,无数的平民百姓加入守城队伍,积极备战。
十一月初十,金军到达汴京城外,率先攻打汴京城较为薄弱的西水门,点了几艘火船,欲把城门烧毁。宋军则在水门两边的城楼上放箭抵御金军进攻。
汴京城里的百姓更是拆了蔡京家的园子,把里面的假山石都运往城边上,叫守军往河中扔满大石头,防止金军的火船靠近。
李纲见情况危急,派出士兵在城门楼上将敌军火船飞勾勾起,再用大石头砸碎。
金军见一击不成,撤退休整。第二日换了目标,猛攻北城门。
第一日获胜,宋军士气高昂,愈战愈勇,守在城门楼上,用飞弩滚石,神弓坐炮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杀数千人。
虽然宋军也有死亡,但是第二次大捷,彻底点燃了汴京百姓心中的战斗之情,当晚宫中有赏赐发出,给所有参加守城的将士们犒赏,有酒有肉,士气大涨。
李纲在城内往城外看,金军虽号称三十万人,但实际人数不超过五万,敌人要攻城,而他们是守城,守城自然要比攻城容易,因此只要时间拖长,金军后面没有补给,自然就会溃败。
然而自此之后,金军的攻势却突然停了,许久也没有组织第三次攻城。众人一开始还不知所以,到后来才得知,原来皇帝见金军来势凶猛,心中畏惧,决定议和,就在他们第二次守城之时,皇帝已经派出使者前去金军大营。
而赵桓派出的人,正是他新任命的太师李邦彦和二府大臣张邦昌。
李邦彦得了皇帝指令,前去金军营中谈判,皇帝在临走之时拉着他的手给了一个底价。当年太上皇收复燕云,约定每年给金国岁币九十万两银,而他此次愿一次性给三百万两银,只求金军能够退兵,两国重归友好。
在嘱咐完之后,皇帝又在李太师手中写了个“五”字。
李邦彦心中清楚,五百万两就是皇帝最后的底价了。
赵桓心中也十分煎熬,他自然想像前几日设想那样,撑过这几天去,等到勤王军到来,再将金军打退。
然而真等到兵临城下之时,他便立即失了方寸。他赵家江山历经八帝到了父皇手中,父皇不愿这江山毁于己手,急忙退位,可他赵桓就愿意做这千古罪人吗?
真要是让国祚在自己手中灰飞烟灭,他死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因此无论如何,无论要花费什么代价,当务之急就是让金军不要再攻城了!此事经不起半点闪失!
*
粘罕本是雄心壮志而来,却没想在汴京城外停下了脚步,一路上高歌猛进,没遇见什么敌手,可这京城却是块难啃的骨头。不过所幸皇帝识相,派了使者来与他商谈退兵一事。
粘罕手下军师与国相对视片刻,便对使者说道:“我们往南来也不为得什么,只是冬日不好生活,来打些谷草罢了。此次国相领军三十万,东军领军二十万,共五十万大军。我国士兵和大宋不同,不领钱饷,只靠着打仗抢些粮食回去过冬,如今贵国既然愿意讲和,那便每人一锭金两锭银,犒劳到手,我金国大军自然回去了。”
五十万人,每人一锭金、两锭银,这统共是多少银钱?李邦彦掐着指头一算,竟然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如此狮子大开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40-250(第6/13页)
这比皇帝给的底价的十倍还要多!他们就算举国之力,又哪有这么多银钱!
*
北面汴京城正值生死存亡之际,赵佶则坐着小船一路争先,把后妃和宠臣远远落在后面,自己带着身边的皇后和随从,以及皇子皇孙到了应天府。
在应天府短暂休息了一夜,又把皇子皇孙在路上安置妥当,他命高俅率领几千士兵驻守淮河,以防金军打来,自己则又顺流而下,到了扬州府。
扬州府尹见皇帝到来,紧忙招待,赵佶到了扬州,这才算是安生休整了几日,又想把皇后安置在此地,自己则继续南逃渡江,到润州府去。
扬州府尹见了急忙劝道:“陛下莫要再南行了,现如今扬州父老都知陛下到来,想让陛下在扬州府多待一些时日呢。”
赵佶摆手说道:“等我返回再来扬州多待。”
扬州府尹又劝,细看眼中已有泪,“陛下就算是为了百姓着想,莫要渡长江了……”
赵佶更是不加理睬,“朕渡江干你何事?备船!”
第245章 风云急转
皇上下令——虽然此时已经是太上皇,扬州尹没有不听从的道理,可怎么备船,备什么船也得他说了算。府尹大人遂说道:“扬州府虽有大船,却不甚保险,不如下官派人去往润州府,叫江南的船过江来接陛下,护卫左右。”
如此正中赵佶下怀,“就按你说的办,快去送信!”
*
汴京城之外,朝廷与金人的谈判正在进行,金人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万两银,五百万两金,这哪是朝廷能凑得出来的数目?不说整个汴京城,便是把全国都搜刮了,又要何时能填上这么大的窟窿?
朝臣往来汴京城和金军大营之间,和金人谈判了几个回合,企图把赔偿钱往下降一降,可没想金人十分贪婪,见宋人好说话,赔偿钱不降反增,不光要银钱,还要大宋割让三镇。并且因为之前大宋多次违反合约,此次他们要带走一位亲王和一个宰相做人质,跟随他们大军,到黄河以北,交割完土地之后再放还。
本来金军此次欲攻下西京与燕京,将燕云十六州重新夺回,再来敲大宋的竹杠。却没想西京轻易收入囊中,可燕京城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完颜宗望的军队被牵扯住,至今不能南下。
是以粘罕也不管完颜宗望如何,直接向宋朝讨要太原府、中山府与河间府三镇,如此一来虽不是以黄河为界,可大宋黄河以北的土地也难守了,届时他们想要南攻,直接走西面太原府的路,不过几日便能兵临城下。
他们的算盘打得响,大宋朝臣也知这是怎么回事,此三镇虽说是镇,可地方却着实不小,是大宋北面边疆的门户,这三镇若是被金军割去,日后还有何国防可言?
如此条件太过刁钻,可赵桓此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