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50-26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br />     肥料厂里面一个小工见四下无人,问身边的兄弟,“李大,你听说没……咱们潘大人死了?”

    李大翻了个白眼,看着曹小,“胡说什么呢?潘大人前几天刚来咱们这儿巡视厂房,咱俩还亲眼见得,你这是听谁说的?怎么就睁着眼睛说瞎话?”

    别个队的王小听了他两个在这儿嘀咕,悄悄凑过来,“……我也听说这传言了,这是怎么传出来的?有人说前两天来咱们厂的不是真的潘大人,是个替身!”

    李大真是不愿与他两个听风就是雨的人说些个没用的话,“咱潘大人好好的呢,谁说他死了?都别乱说!”

    王小又说道:“那你说既然没死,那为啥都这么传?”

    曹小见王小兄弟不似那李大死脑筋,就凑进和他嘀咕道:“我总感觉咱们苏州府要有大事……你没看自从东京城的天使来了一回,咱们苏州城门就紧闭着,已经关了两个多月了!现在全城戒严,我家在城外,已经两个多月没回家,就住在咱们宿舍……”

    王小感同身受,唏嘘道:“我也两个多月没回去看看了,我婆娘都不知道我咋样了……”

    李大说道:“人家官府不都张榜了,上头大黑字写着呢,咱们关城门,是因为外边太乱了。年初的时候金军把汴京围起来,个把月才走,如今又来,咱们潘大人怕苏州出事,才戒严的!”

    曹小说道:“咱苏州府离京城远着呢,能出什么大事儿?”

    李大说道:“这谁能说得准?那北狄到哪儿是咱们说了算的?现在世道这么乱,咱们有地方挣钱,吃得饱穿得暖,还有兵把守着,叫别人进不来,这是多大的福气!你们忘了五年前白莲教起义的事了?死了多少人!苏州府剩了一半都不到!现在这种生活够好了,都别不知足了!”

    曹小和王小无缘故被训了一顿,十分不服气,嘟囔道:“哪个不知道现在日子过得好,我两个又没说什么……”

    种种猜想在民间流传着,苏州府百姓整日里除了嘀咕想不明白外边人为啥都说咱潘大人死了,就是对苏州城封锁有些恐慌,不过眼见着每日照常做工,小娃每日也照常上学堂,慌乱之中也有些安心就是了。

    但与寻常百姓不同,皇帝在全国设立四个总管的消息传到苏州府后,稍微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人,都感到这件事情不对劲。

    当一向处处都要集权的王朝突然建立了这种要命的总管制——并且还是在四京这样的内地而不是边疆的时候,往往象征着中央就快要支撑不住了。

    潘邓听了此事只是略一皱眉,这种制度就像一根吊命参,只不过眼看着皇帝吃得太晚了,金军正在一步步南下,一两个月的时间,大家根本来不及反应。

    反而他记得前世是在南宋初期,将领们为了抵御金军,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个总管制,才使得当时几个有名的将领有了足够的权力,统筹军事筹集粮草,将金军赶离了南方。不过在金军撤离之后,高宗就紧急将此制度解除了,更不惜杀死将领与金求和。

    潘邓一边拿着勺子吃着杏仁酪,一边哼道:“早干嘛去了!”

    小郓哥根本不知道兄弟在说啥,也一边吃冰酪一边附和道:“是呢!早干嘛去了!孩子死了他知道来奶了!”

    小哥俩吃完了杏仁酪,小郓哥去找王婆,过会儿还要去城里看制药厂,这是他前两天刚从东平搬来的,目前人员还不熟悉,要他照看着在苏州府安了家;潘邓则去了前堂,林冲这两个月带兵走遍了两浙各州府,愿意归顺的府尹就继续叫他们执掌一方,不愿意归顺的都抓了回来,现在就在宣抚使府上。

    潘邓打眼扫过去,不过五人,乃是婺州处州两地的官员,再看向林冲,林冲拱手答道:“这两州林参军已派人接管。”

    潘邓点点头,看着面前几人,其中一个发须皆白的老头拄着拐棍率先说道:“下官婺州尹彭浩拜见楚国公,敢问一句,国公为何反宋?”

    潘邓见这老头颤颤巍巍的,也不忍冷言厉色,便说道:“性命相逼,不得已而反。”

    彭府尹说道:“造反之举,实乃下下之策,新主无知,不明白宣抚使大德,你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上书朝廷,陈述利害,或许尚有一线生机……朝廷向来以仁义为本,祖宗有言不杀士大夫尔,若我等联名上书,或许会收回成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50-260(第7/13页)

    他那双浑浊的双眼看着面前的年轻人,说道:“……再者,你若举兵造反,天下人皆视为逆贼,届时四方围攻,江东之地又如何能保全?莫要因一时之愤,而将江东百姓置于水火之中……”

    潘邓说道:“我心已决,开弓岂有回头箭?于朝廷来说亦是如此。”

    又有一人忍不住上前劝道:“大人若以江东百姓为念,当思长远之计!如今恰逢北面金人来袭,大人若能以江东之兵,联合各方势力,共同抵御外敌,既能保全百姓,又能立下不世之功。朝廷若知大人有此忠心,又岂会再治罪于你?可你若举兵造反,不仅是与朝廷为敌,更会失去天下人心!万望大人三思而后行,莫要因一时之愤,而铸成千古之恨!”

    潘邓又看向他说道:“朝廷已然要赐死我,又岂会叫我领兵?只怕人还没到东京,便已做反贼论处了。我死尚可,要叫江东这八万士兵怎么办?又叫江东百姓如何?如今局势动荡,金人虎视眈眈,汴京尚不知能否保全,我非圣人,只想守这一地平安罢了。”

    他看着面前几人说道:“诸位之心,我潘邓亦知晓了,只是今日之事,非我所愿,实乃迫不得已。皇帝昏庸,听信谗言,欲赐死我。我若不反,性命难保,几位皆是江东栋梁,若能助我一臂之力,我定能保全江东百姓,为天下谋一条生路。望几位三思。”

    这下轮到这几个人沉默了,他们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潘邓既然造反,那不从他的人在这起事的当口被杀了也是理所当然,可如今此人如此谦卑,倒叫他几人有些摸不准了。

    彭浩说道:“我等身为朝廷命官,食君禄而忠君事,造反之举终究是逆天行事,若我等助你,便是背叛朝廷,天下人又该如何看待我等?”

    潘邓说道:“望几位不要拘泥于忠义之名,而忽百姓之实。”

    彭浩摇头,“忠义之道不可违,望大人好自为之。”

    潘邓说道:“既然如此,我便将几位放归,几位是去扬州府,还是去应天府?”

    这下几人包括彭浩在内,都流露出惊讶之色,过了好一会儿,彭浩说道:“将我几人送到江北岸即可,多谢潘公。”

    几人也弯腰言谢:“多谢潘公。”

    *

    花了两月的时间平定两浙,整顿兵马,眼看已有落叶飘落,潘邓披挂上马,是时候去北方了。

    第256章 潘邓复活

    九月十七,天现异像,夜晚百年未见的流星雨流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光乍晓,东方有青光浮现,五色斑斓,旭日东升,两浙宣抚使潘邓应天感召,死而复生!

    就连苏州府内的人都摸不着头脑,潘大人什么时候死了?怎么复活了?这没头没尾的话是哪传出来的?这不是瞎扯吗!

    曹小和王小两个在化肥厂里,听了这消息十分震惊,跑到空场地上,面对东方已经淡下去就快看不见的云霞一番的跪拜,“这是神谕呀,神谕!”

    李大跟在他俩身后出来,“……”

    苏州府人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对天现异象,自家大人死而复生的接受程度很高。府里潘大人死了的流言不攻自破,你甭管死没死,反正现在活着了!

    府里的彩布销量大增,不少人买了扎成彩条挂在门口,迎风飘扬。现在百姓家家户户生活比以往好多了,找个由头又是庆祝一番,家家打了二两酒,买上两斤肉,父母孩儿又是好饭一顿。

    出门买酒菜顺便把这个月的《江南风尚》也买回来,家里有识字的就自己翻看,不识字的就叫自家孩儿下了学堂给读。不少人翻看着这期刊物,颇为奇怪,就连街面上卖烤饼的都发出疑惑:“咦,这不是苏学士。你看这篇,这上头写着:苏东坡,一……一什么烟雨任平生,这苏东坡不就是苏学士,我听说早年间太上皇就把这些人的诗词什么都禁了,现在难不成是解了禁?”

    他那卖脂粉的同行也凑过来看,见上头画着小人儿,颇有士大夫风范,不就是苏学士!心里对这文章十分好奇,“管他呢,我看着上面的字我都认得,没有难的,我先读。”

    两个半吊子凑在一块,你不认识的我认识,都不认识的就连蒙带猜,终于把文章读完了,颇为唏嘘,那卖烤饼的说道:“他这上不写,我还不知道苏学士这辈子这么多坎坷呢,真是好人没好命!”

    那卖脂粉的也说:“我老家就在惠州,家里边人都知道苏学士大名,他可真是个好官。我祖父打我小就和我说,家门口的那条河道就是苏太守来了之后修的;我记得太守去世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不知是谁从哪儿听到的消息,那时附近邻家都白衣素缟,现在想来已过去二十多年了……”

    那卖烤饼的也感慨:“谁不说呢,二十多年了,日子一晃就过去了,我记得那时候我也不大年纪,新皇帝刚登基,现如今又有新皇了。”就仿佛改朝换代也在弹指之间。

    卖脂粉的也叹:“唉,苏大学士没赶上好时候,要是放到如今,他再到杭州来,乃是咱们潘大人做主了,必不叫苏大学士受冤屈!”

    这篇文章到了有识之士眼里,自然也能叫人明白其中深意,在潘邓离开苏州府的前一天傍晚,林星稀去而复返,带来一个人。

    潘邓请见,来人是远道而来的林大儒。

    林平原刚一见潘邓,便有些吃惊,打量片刻而后说道:“小人初见潘公,便觉潘公气宇轩昂,眉宇间英气逼人,仿若天降神人,绝非池中之物!”

    潘邓:“……”

    潘邓眼珠微移,悄悄地看向林朔。

    林朔不发一言,反而是林平原紧紧攥住了潘邓的手,“……难怪有流星显像,五彩祥云,这乱世风云变幻,正需如潘公这般有雄才大略之人挺身而出,拨乱反正,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潘公之相,实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霸主!天命所归,大势所趋!”

    “好!”没等潘邓说什么,阮小五就在他身后高喊,“……这老头是哪来的?看得忒准了!”

    林冲板着脸说道:“不得无礼,让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林大儒。”他面无表情,可也见得对这番说辞十分满意。

    潘邓明白林大儒的用心,请他去里屋商谈一番。

    林大儒入座,看着潘邓的眼神充满了慈祥,他率先问道:“潘公此次北上汴京,为了什么?”

    潘邓回答:“金人南侵,我为天下百姓。”

    林平原又问道:“你已造反,何时攻下京城?”

    这属实把潘邓问住了,他想了半晌,最后答道:“势有大小,以我之力暂时无法攻下京城,只等打退金军,回归江东。”

    林平原又问道:“听你所答,不似造反,倒像是为国救火去了,若是新皇感你恩义,愿不计前嫌招安,你可愿意?”

    潘邓摇头说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众位兄弟跟着我认我为主,共谋大事,我若半路招安,对不起身边之人和八万将士。”

    林平原便笑道:“既然如此,我也愿助你一臂之力,乃是我此前三问。第一问你此去汴京,必不能只为百姓,须知金军攻宋,你若伐金,解了汴京之围,大宋便有喘息之机,敌强便是我弱;第二问你若造反,须知必要拿下京城,只因皇城伫立,他人便为反贼,皇城正统号召四方军队,江东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50-260(第8/13页)

    算强盛也双拳难敌四手,时日一长,迟早落于衰败;第三问是要问你真想好要反了吗?这不是儿戏,自古群雄逐鹿,你死我活,滔天洪水不过如此,你尚且年轻,凡事三思。”

    潘邓被他这三问问住,沉默良久,一直到月上柳梢,才说道:“大儒之意,我已明了,小子多谢。”

    *

    九月十八,江南放出消息,潘邓奉天感召,死而复生。如今朝堂奸臣当道,枉杀忠良,潘邓愿奉天之命,率兵北上,靖难救国清君侧!

    江南之地惊雷乍起,消息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四方。朝廷听闻此事,大惊失色。李邦彦紧忙派军队镇压,但是根本来不及,因为南北同时起火,金军就快打到眼前了,这次率先到达的依旧是粘罕,他比以往更加的强势。

    面对求和的使者,粘罕不再提出割让三镇,而是要让大宋直接割让山西河北全境,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分地盘。

    赵桓被吓破了胆,派康王前去谈判,此时粘罕率领的西路金军已经到了河北邯郸附近。

    汴京城所在的京畿一地,往北就是黄河,黄河北岸再往北走依次是相州与磁州,而邯郸就在磁州府内,此时磁州的知州正是宗泽。

    康王赵构带着王侍郎和马大夫一路北行到了磁州,此时宗泽正在积极备战,他在州内组织民兵,平日里种地,打仗时就穿上盔甲,拿起家什上战场。

    康王到达之后,宗泽自然也少不了一番招待,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朝廷虽然想要割地求和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