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60-27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60-270(第1/14页)

    第261章 赵桓坠城

    潘邓不欲与他多说,回道:“此非我本意,只是势如潮水,人如芥子,被裹挟至此,也不得不这么做了。”

    讨贼檄文被送到皇宫,赵桓此时正被金军来使催促着去南城门。

    粘罕早听得天地巨震,得知有军队到此,占领了北门,心中急切。这些日子形势大好,给自家皇帝的信件之中也夸下了海口,若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端,叫他大宋接着存活下来,他哪里有面目回去见吴乞买?

    是以粘罕固守于此,并没轻动,而是叫人快速将太上皇以及赵家宗室送上车,当天就运出了汴京城。

    在运送皇室的车驾走后,粘罕还不忘催促大宋皇帝,骗他说太上于此,叫他与乃父同聚,共商大事。

    朝中已有人猜到金军打得是什么主意了,是以不愿意让皇帝出城自寻死路。可眼下之势,汴京城被金军团团包围,可以说是再无一战之力,敌强我弱,自然是予取予求,皇帝不出城又能如何?

    赵桓听了群臣相告,这才明白金军如此行径是有罢黜之心,惊骇之下满心悲痛,却又没有办法,看了金军来信,说道:“父皇在军营之中,他既叫我去团聚,朕身为人子,不能不从。”

    群臣悲拗哭泣,“陛下……”

    赵桓说是出城,却能拖一天是一天,总要想想别的法子,与金人商议一番。

    皇宫迟迟不肯行动,粘罕一面派人打探这伙南面新来的军队是个什么底细,一面左等右等等不来完颜宗望,心中警觉,直觉得局势恐怕有变,当机立断又发了一封急信到汴京皇城。

    此信乃是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写的诏书,远道而来,前两日才到汴京城的废国取降诏。

    信中写明了大宋皇帝赵桓背弃盟约,此乃人神共怒;先皇开朝之时,也是尔太上皇率先交好,建立盟约,之后大金以诚相待而大宋却屡屡败盟!

    朕原以为你成帝位之后会加以改正,却没想依旧重蹈尔父佶之覆辙,许诺割让三镇,却又刀兵相见。我上下均是同仇敌忾,举兵讨之,果然天不佑你无德之地,举族出降。你既为投降之人,戴罪之身,自有异姓之事!朕已宣谕元帅府施行,故此告知,叫你知悉。

    而后粘罕还明言,叫皇帝与其子女,嫔妃统统出城,今夜若不出城,便举大军攻伐,屠城汴京!

    赵桓看了此信件,整个人汗透衣襟,虚脱地坐在椅上。

    大宋官员又收到另一份信件,乃是粘罕叫他们自在群臣之中推选新主,之后在城中贴出告示,告谕百姓,大宋皇帝已被罢黜。此诸多事宜,也都在今晚之前做完!

    堂上君臣都默默无言。

    众位高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看着汴京城回天乏术,外有金人,内有叛乱,如今金人执意要灭宋,写明了更姓,他们这些大臣要如何是好?

    皇帝还在,他们都是朝中士大夫;皇帝没了,他们能是什么?

    可不管怎么样,得保住汴京才行呀!要是不按照金人说的办,整个汴京城都没法保下,他们的家人妻小可还在城内呢,怎能经得住铁蹄?他们自己怕是也要遭屠,时辰不早了,当务之急还是要将前朝皇帝尽快送出去!

    之前押送太上皇的四壁都巡检范琼催促道:“陛下,这该如何是好?”

    跟着张叔夜一同进城的吴革则说道:“如今存亡之时,诸位该一同想些办法,怎能叫皇帝和太子一同出城?太子如今年幼,旁人都认不得,不如咱们随意找个孩子,出城之时假意争抢,将他失手从车上摔下,只给金军一个尸体。如此将太子偷着带走,也能存续国祚呀!”

    范琼却说道:“这事谁去做?太危险了!叫金军发现了,都得吃铡刀!”

    群臣你一言我一语,显然已是将皇帝出城一事视为板上钉钉了。赵桓一言不发看着他们,突然觉得不认识这些人一般,整个朝堂无比荒唐,自己做皇帝就荒唐,如今看着群臣的嘴脸,更加觉得荒唐。他赵氏江山,真要毁于今日?祖宗打下来的江山,真要毁于他这不肖子孙之手?大宋若是亡于他手,他即便是死了,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又如何担得起这千古的骂名!

    此时又有急报,乃是城北潘邓大军到来,给陛下的讨贼檄文。

    其上写道当今天子蒙蔽,奸佞擅权,忠良受戮,社稷倾危,潘邓原本布衣,乃是受先帝殊遇,委以重任,提三尺剑,效死疆场,北使虏廷,东剿梁寇,南平方逆,再造江南。岂料功高见忌,忠而被谤,今有奸臣李邦彦,蛊惑圣听,构陷忠良,欲以“莫须有”之罪加诛,此天理难容,人神共愤!

    李邦彦本一介佞幸,无尺寸之功,徒以谄媚得宠。蔽主聪,乱朝纲,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太上北伐,收复燕云,今上嗣位,本当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奈何受其蛊惑,自毁长城,竟叫胡掳南下,向北称臣!我受太上托付,镇守东南,保境安民,何曾有二心?今反遭猜忌,刀斧加身,岂不令天下将士寒心!

    昔汉诛韩信,自毁股肱,今我若束手就戮,则奸佞益肆,社稷必危!故提义师,入京城清君侧,非敢犯上,实为社稷计耳!愿皇帝明察,速斩李邦彦,以谢天下!若仍执迷不悟,我虽万死,亦当率三军将士,直抵阙下,大白于世!檄文到日,望共襄义举,若李党负隅,则天兵所至,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也!

    檄文字字力透纸背,赵桓看完,整个人浑身打摆,满目通红,众人见皇帝如此模样,都不敢上前搭话。

    过了半晌,赵桓颤抖着说道:“朕,朕愧于宗庙,也罔对黎民,如今以我之身若能平息战火,朕愿前往金营。”

    范琼听到皇帝愿意去金营,松了口气;吴革却说道:“陛下,陛下三思!陛下这么走了,叫朝廷如何是好?陛下就算是走了,也要拟个章程再走呀!”

    皇帝看了吴革一眼,又说道:“……只是内忧外患,在那之前朕要先去见见潘邓。吴大夫,你跟朕来吧。”

    一南一北都有人等着赵桓,他没选择南面,而是带人去了北面。

    其他人则替金军行事,将皇帝子女和后宫嫔妃都打包上车,送到南门。

    百姓前两日见宗室出城,心中十分忐忑,不少人已有猜测,今日又见皇宫内行出马车来,有百姓拦车问话。

    范琼本来就要张榜,见百姓问了,便直接告知实情,金人欲要罢黜赵氏。

    他心里十分忐忑,害怕百姓闹事,说完之后又大声开解:“哪个做皇帝,与尔百姓有什么相关?姓赵的来,叫他赵皇帝;姓李的来,叫他李皇帝!你们军民耆老僧道百姓,都速速回家去!照管好一家老小!莫要在此聚集,散开!散开!”

    *

    南门之处混乱一片,北门却十分安静,赵桓来时叫人去逮捕李邦彦,却久久没等到回信,想来李太师已知大事不好,早已逃之夭夭了。

    前来接应的北城楼士兵将今日之事一五一十地告知陛下,赵桓听到潘邓为了百姓而退避三舍,现如今在城下也没有攻城,冷笑了一声。

    张叔夜远远见皇帝车驾到此,吴革也在。赵桓登上城楼,从上往下看潘邓大军。

    梁山军得知皇帝来了,一时间窃窃私语,都仰着脑袋往上看,他们这辈子还没见过皇帝长什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60-270(第2/14页)

    样呢,如今跟着潘大人,也算是长了见识了。

    只是这皇帝怎么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如此削瘦,衣裳漏风,两腮无肉,形容颓废,乍眼一看都如此,想必更经不起细看了。

    跟他们潘大人比起来差远了!

    潘邓见赵桓来了,扬声说道:“奸臣当道,祸乱朝纲,我等受百姓所托,前来讨贼,如今李贼何在?”

    赵桓说道:“你所谓清君侧,不过是想要谋朝篡位罢了!朕父皇待你不薄,为何要如此逼迫?”

    潘邓冷声说道:“说太上作甚?当日赐死我的是你!你既不肯交出李邦彦,便来说说为何杀我!”

    赵桓哪里有理,当初群臣误以为潘邓挟持太上皇,在江南欲要另立朝廷,这才赐死他。可没想到李棁南下不久,太上皇就跟着李纲回来了。

    可事到如今他也不能说自己做错了,只得将错就错,他虽无理,可潘邓造反就有道理吗?

    赵桓斥道:“你之反叛,罪责弥天横地,我不杀你,便是宗庙不保,百姓受苦!”

    潘邓说道:“我镇守一方,何罪之有?反叛皆为逼迫,你若不杀,我何以反?”

    赵桓厉声说道:“尔在江南拥兵自重,杀之亦反,不杀亦反!朕躬社稷,不想今日有如此反贼!你之清君侧,若想如此就能托之大义,那你想的太简单了!朕虽身死,也要宗庙长存,尔潘邓永为反贼!”

    潘邓听了此话,眯起眼睛,只见赵桓在城上不知说些什么。

    赵桓从怀里拿出黄布,上为他亲笔所写废太子谌的诏书,而后又写了立康王赵构为储君。

    当初父皇乃是在群臣见证之下叫他即位,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大宋皇帝;如今他立下诏书,告谕张叔夜和徐秉哲,“如今仅剩皇子构一人,朕死以后,康王继任大统,尔等秘密出城,莫要惊动金军,切记辅佐君王,以宗庙为先!赵构所在之地,即为京城!”

    说完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之际,喊道:“潘邓造反,逼死皇帝!”说着往前一扑,当即栽下城池,身死城外。

    城上人看着皇帝如此,都大哭出声;林朔见此微微皱眉,看向主公。

    潘邓看着赵桓如此作为,又看向他血呼啦的尸体,嘴角勾出一抹冷笑,呵。

    第262章 进入汴京

    林朔打马上前,走了两步,凑到主公跟前,低声说道:“大人,如今又该如何?”

    按照他们和主公一路商议的,此番到京城来看看局势,一来他们封锁江南之后便派人来京城接主公的师父和师叔,却没料到两人都没找到,也没得知什么风声,后来才知道陈太师被贬雄州,而徐大人却下落不明,这次前来也是要搜寻一番;二来胡人南下,汴京城恐怕不敌,此乃异族讨伐,而非同族争霸,非我族类,金人能对汉人有什么君子仁义?只怕便是对普通百姓也要挥刀相向,如今他们尚有一战之力,定要相救。

    三来则是见机行事,若是朝廷交出李邦彦,他们便诛杀奸臣,为己正名,讨要封号,再回江南徐徐图之;若是朝廷负隅顽抗,他们就直接攻入城中,诛奸臣,清君侧!

    可如今他们连李邦彦的面都没见到,赵桓却死了,还是当着他们大军跳城楼死的,岂不是叫人以为是他们把皇帝逼死了?这怎么能行!

    自古以来造反做皇帝,最忌名不正言不顺,任你如何早早称王,只要名头上有个贼字,别人依旧有理由讨伐。君不见多年之后,人依旧叫魏武曹贼而蜀汉则为刘皇叔?如今赵桓怕就是料到这点,才叫主公背上这不忠不义的罪名!

    真是死了都叫人膈应!

    林冲见主公不语,走过来两步,悄悄问道:“皇帝如此作为,咱们要讨个好名声,怕是讨不了了,不如直接攻入城中,取下汴京?”

    城楼上面大臣守卫一阵哭嚎,徐秉哲大骂:“太上待你不薄,怎养了你个白眼狼,硬生生逼死皇帝!”

    众人都看向潘邓,潘邓一直沉默着,此时却轻笑一声,叫人给皇帝收了尸,之后手向腰间,抽出利刃,“我此行为清君侧,诛杀奸臣,勤王京师而来,已向尔等索要数回,既然交不出李邦彦,就别怪我等进城搜寻了!”

    城楼上守军大惊失色。

    潘邓刀尖直指前方,“攻城门!”

    身后梁山军山呼海啸,守城士兵见皇帝都死了,他们守的是哪门子城?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叫梁山军冲撞几下,城门大开。

    林冲捉了张叔夜和徐秉哲二人,又派梁山军四散,把控城门和四壁。梁山军在街道之中穿行,没想汴京城并不如他们想象之中混乱,反而是多数家中紧闭,且有青壮自发巡逻。

    梁山军迅速接替了各个城门,最后将南薰门守卫的金军全都杀下城去,而后关严四壁,封锁汴京。

    潘邓带着徐秉哲一路到了开封府衙,把府尹徐大人扔到府衙之内,而后全城搜查李邦彦。

    不出半个时辰,林冲便将李邦彦带来见主公。

    李太师蓬头垢面,形容狼狈,身上穿的是土布麻衣,看样子是准备趁机逃跑,可没想他正在街上游荡,就被这伙强人抓了起来。

    “潘公!我乃是一时糊涂,才做错了事!看在你我昔日同朝为官的情分上,放我一马!”他看着潘邓不为所动,继而想起了什么似的说道:“我愿为潘公写告天下书!”

    林朔挑了挑眉头,这李邦彦还以为他是太师呢,若是平常人造反,由他这前朝宰相来写文章,或许是件好事。可如今他们讨贼,讨得便是此人,还要他写什么告天下书?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潘邓说道:“奸臣业已擒获,即时处斩。”

    林冲谴人将李邦彦拖下去,到了府衙门口一刀放了血。

    府衙处还有刚刚张贴的告示,上写大金皇帝已经罢黜赵氏,欲另立新王,叫百姓各自在家安居,勿要慌乱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