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60-27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势,怎好就这样返回。”

    王襄说道:“贤弟不知内情,那潘邓早两个月不知是因何事,被皇帝赐死,如今得以入主汴京,赵氏倾覆,他莫说起兵造反,必趁此机会称王称霸,直接做了汴京之主了!”

    钱盏常年待在陕西,消息不通,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事,颇为吃惊,沉默片刻后说道:“可王室被金人所掳,王室有难,我等臣子岂能袖手?”

    王襄叹道:“贤弟怎么头脑转不过弯来?赵氏被金人所掳,哪还有命在?如今哪还有王室?皇帝身死,宗庙倾覆,中原不保,这天下已经乱了!”

    钱盏听了这话,这才如惊雷劈中,久久不能回神。

    王襄见他久不言语,问道:“钱制置日后有何打算?”

    钱盏心乱如麻,思绪万千,只觉得从小到大听过的道理再多,也理不明白这回事,心里还想着主君已死,他们臣子还哪有脸苟活于世?正想我主在东,他要不面东而死,也不愧于他钱家祖辈忠良,世代清白,哪里又说得出来什么打算?

    他紧握拳头,不愿与王襄同流,偏头说道:“……我之兵马并非我有,乃是大宋之军,若不能忠于皇室,我岂能苟活于世?”

    王襄看他如此,又上前劝道:“我岂是胆小怕事之人?只是贤弟怕是忘了,昔日皇帝设四总管为何?”

    钱盏抬头看向王襄,王襄说道:“……就是为了今日!”

    皇帝为何会违背祖训,走这一步险棋?难道他不知给臣子军政大权,许臣子自行招兵买马,此有割据之险?可皇帝依旧临危受命,此所谓非常时行非常事也。

    王襄说道:“……皇帝便是怕首都沦陷,四方无主,才行此险棋,我如今已知皇帝身死,宗庙倾颓,如何还能带着大宋军民去送死?你之兵马要去汴京,我也不会阻拦,只是奉劝贤弟,君子见机,审时度势,人要往前看!”

    钱盏思虑一天一夜,又经黄将军相劝,思虑得多了,那随主赴死的冲动也淡下来,最终随王襄回归。

    成都府也集结了大军,欲往中原勤王,只是还没走出巴州,见西道总管回归,自也便回归了。

    *

    汴京城外,金军将抢来金银财宝,书籍古玩一股脑地往金国运,前几趟车已随着赵家宗室运走了,后几趟车却耽搁了,一直到今日也没走成。

    汴京城里出来谈判的官员还在大营之中关押,粘罕犹豫不决,一方面金军到汴京城时日已久,大军困乏,粮草也不足,若是再不北归,面对潘邓强军,恐有危险。

    可如今他们已经罢黜赵氏,眼见的大好局面在这,若是这南面的潘氏军队不来,本能再多打些谷草!如今被人横插一脚,就这么回去,实在叫人不甘心!

    更何况还有大宋皇帝一事,虽然这些个使臣都说皇帝已死在北城门,可他们至今也没见到皇帝尸体,宋臣戏言,岂能当真?粘罕接了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的命令,要灭宋之国,若是不能亲眼瞧着皇帝已死,他又怎么复命?

    是以两军相持,金军围城,汴京百姓依旧心中绷着一根弦,轮番守城池。

    百姓都知道张大人去金军营中谈条件了,也不知最终是能把太上皇换回来,还是能换汴京百姓归来。

    百姓议论纷纷,都怕真把太上皇换回来了,汴京又要任胡儿予取予求。他们才有潘大人撑腰,硬气了没两天,就又要对胡人卑躬屈膝。

    梁子叹道:“哪个老百姓不愿意皇上好好的?就是怕了这金军了,要是皇上回来,能和咱们潘大人君臣相得,这才叫佳话。”

    李娘子把手里面团砸在案板上,“说什么胡话,太上皇若是回来了,还有潘大人的活路吗?你别忘了自己的小命是怎么保下来的,别吃了两天白面,连救命恩人都忘了是谁了!”

    说话之间只听一阵吵嚷,几人出门去看,只见街上人潮涌动,有人高声说道:“回来了!潘大人给咱把城里面工匠换回来了!”

    城门打开,梁山军左右护卫,两方交换人质。

    金军前几日不发一语,昨日却突然提出交换人质,让潘邓以兀术一人和其他被掳的金兵百余人换汴京城工匠千人回归,并在书信中说道,“潘邓早年出使,与我相识,两方交接,不复有疑。”

    潘邓收了书信自然筹备人质,与金军互换,与此同时交换回来的还有使臣,潘邓左看右看,不见张叔夜。问其他人张叔夜在何处,其他大臣也都支支吾吾,最后还是徐秉哲说道:“张大人被金军留下,询问事宜,过后便归。”

    潘邓又问起这几日金军情况,徐秉哲答道:“我等被关押在一处,并不知金军营内如何,只是粘罕十分在意……在意皇帝,呃……他似乎是不见皇帝身死,便不放心,因此一直将我等扣留。后昨日听人传闻,他军中有一大将,名叫阇母的,在到河北之地遇到康王大军……想必也是因此才放我等回归。”

    潘邓这便明白了,金人要灭赵氏,如今听了赵氏还有血脉在外,也不在意皇帝是否身死了。

    开封府衙外,百姓都围在衙门口四周,从早到晚,等候家人回归。

    府中衙役一个一个将人对照着户籍,对上了之后才肯放行,阮小二说道:“这怎么还一个一个对?人家都等着着急呢!”

    林朔抬头说道:“混进奸细来要如何?”

    阮小二这才不言语,只嘴上嘀咕,“他们金人都剃头发,咱只看是不是秃顶就行了!”

    李娘子和家人在外边从白天站到黑夜,又从黑夜等到第二日天明,她家兄弟过来劝道:“大姐回家去歇歇,我来等姐夫。”

    李娘子甚至都没转头,眼睛依旧看着府衙,“我在外面等着他,他一出来就能见着我了。”

    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60-270(第9/14页)

    直等到正午十分,才从衙门里出来个中年男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围在衙门边上的人蜂拥围上去,看清模样之后又失望地回到原地。那男子往出挤了挤,走出人群,待要回家,抬头一看,便见李娘子站在街上。

    夫妻二人对视,皆泪流满面。

    第267章 潘邓南归

    金军依旧围城并未撤离,汴京城工匠放归的第二日傍晚,城外有物资送来,乃是阮小五在陈留处征集的粮草,从东南水路一路到达东水门。

    汴京城余粮也快没了,如今又有了粮草,被掳的家人也回归了,百姓刚遭战乱,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和平。

    潘邓正在府衙之内理讼狱之事,见金军还不放张叔夜归来,便又谴人去问。金军却说并没滞留宋臣,所有人于前日一并送归。

    林朔吃惊,召唤徐秉哲问明实情,徐秉哲这才说了实话,“张大人去时心中犹豫,最终决定用金国大将换一城百姓归来,他自认对不起赵家宗室,无颜再入汴京城,自己只身离去了……”

    他说是这样说,可谁都能想明白,那张叔夜就是去投康王了!

    林朔牙关紧咬,冷哼一声,“主公这般以礼相待,事事照应,他却不知好歹!”

    潘邓眼瞧着也有些沮丧。

    林冲见主公如此,拱手说道:“我命人沿路追击,定把此人请回来!”

    潘邓阻拦,“罢了,人各有志。如今赵宋倾覆,却有康王在外,张大人要追随其主,也是应有之理。我如今起事太过匆忙,是雄是贼都未成定论,己身不稳,何况他人?他不追随我,就由他去吧。”

    说话之间,只见阮二将军带来几个百姓到府衙请见,他身后有一个娘子和几个老者,见了潘邓之后都行大礼,潘邓便也起身相迎。

    李娘子手里拿着托盘,形容有些局促,她把漆盘送上前,“汴京城危难之际,幸得潘大人相救,又得梁山军相助,不光救了百姓性命,还将家人救回,给予粮食,百姓都感念大人之恩。民妇家里官人为丰乐楼樊掌柜,曾有幸招待过大人,素来听闻大人喜食烧卖,特做软羊烧卖和楼中山煮羊敬上,曲曲小菜,不成敬意,愿表民妇感激之情!”

    潘邓便叫武松把她手中菜肴拿过,说道:“我来东京,也是遵从天意,不料到受百姓爱戴,实乃我之幸事。”

    那几个老者手中也拿着酒杯,纷纷敬上,“我等世代居于汴京城,尽皆耄耋之年,早年有一谶言传闻,乃说神宗陛下非宗庙之主,天下应再有明主矣……如今太上被掳,皇帝身死,国家无主,真应此谶也!潘公既是应天命而来,不知可应此天命,入主汴京?”

    李娘子看着潘大人,若是潘公能留在汴京城,她们汴京便再不怕金人南下了!

    这也是许多汴京百姓心中所想。他们在这京城大方之地,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百年也不见战乱,突然就遭受胡人铁骑南下,眼见着这繁华的汴京城如今生灵涂炭,老百姓散尽家财尚不能求一夕安寝,如何能受得了?

    金人两度围城,赵家守了又守,各地勤王军来了又走,现在他们也看明白了,要守汴京城,还是得江南潘邓的大军!这位可是东平梁山,南平方腊的大将,是刚进汴京城就能捉住金国大将,与这蛮横强劲的金人平分秋色的狠人!现在汴京城再遭不了一点战乱了,无论如何也要把潘大人留下来!

    众人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潘大人,潘邓看着百姓,却叹息说道:“多谢诸位耆老,只是潘某人微言轻,怎能受此重任?早日我在江南濒死之际偶感天神,得‘驱逐鞑虏者,北定中原也’十字,潘不敢有违天命,无功不受禄,实不能受此酒。”

    几位老者互相对视几眼,一人又说道:“大人既感应天神,又得这十字谶言,这番入汴京城便抵抗金军,岂不是正应了此谶?便是入主中原又有何不可?汴京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大人!”

    潘邓复又说道:“我如今兵力不足,据守一城,怎能算得上是驱逐鞑虏?只解救这一地,使百姓免遭屠戮,我中原不蒙羞辱而已,待到哪日真能驱逐鞑虏,再喝耆老这杯酒也不迟。”

    众人便知潘邓这是真无意待在汴京称王,一时不知作何感想。

    本不少人已板上钉钉此人必是反贼,却没想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汴京唾手可得,他却能坚守本心,不动一分一毫,如此心志,难不成此真是天选之人?难道那十字谶言真有其事?

    李娘子有些着急,问道:“大人,大人不在汴京,要去哪?你若是走了,汴京城又该如何是好?”

    潘邓说道:“我之驻地在江南,自是回江南去了。尔等也不必惊慌,我走时定派一队人马驻守此地,保汴京百姓安危。”

    百姓托了阮二将军从中转圜,几个人兴冲冲地去了,转而又蔫蔫地回来了。

    这下子汴京城百姓都炸开了锅,从前他们之中还有人嘀咕潘邓此人狼子野心,现在都只恨这人太老实了!

    管什么君君臣臣,管什么十字谶言,既然是那赵家先行赐死,如今潘大人又活过来了,从前的都该一笔勾销了!到了这汴京城,就别走了!

    可不论汴京城百姓如何不舍,潘邓在汴京城与军民度过一个新年之后,便已经着手收拾准备南归了。只因金军在年后给他送信,信中说不日即将撤离。

    金军着急回撤,一来是因为在外日久,粮草不足,再说马上就到了春耕的时候,他们从汴京往北走,等到了中京,士兵们歇一歇,就该下地种田了。

    二来是阇母带着太上皇北上割两地,遇到抵抗。

    粘罕十分不解,按理来说,若是他金军带着某个宰相亲王,去山西河北两地要求割让,当地守将以听皇令为由,拒不割地,那好歹是忠君之事;可如今太上皇都在他们手里了,阇母让赵佶亲自站在城楼下边喊话,那城中守军怎还会如此固执,就是不肯出城?

    不肯出城不说,还派兵攻打!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河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被燕山王董平占领,董平自然不会割让自己的土地。

    阇母见太上皇说话毫无用处,自己军队又被燕山军打退,恼羞成怒,不顾军令,抓了赵佶去城前喊话。

    赵佶在城楼下表明身份,让军民别再抵抗,此地无论归谁所有,百姓都会安居乐业。

    得知太上皇在城楼下,董平哪里还能不相见?二人对面,董平喊道:“董某昔日得太上之恩,做了禁军,伴驾左右;后来又受太上看重,迎娶帝姬,镇守一方。太上恩情不敢忘,如今却割据自立,实乃为皇帝所不容,只为保住身家性命,才不得不入如此!如今相见,董无地自容,亦力不从心,城不能让,望陛下谢罪!”

    赵佶看着城楼之上董平身影,说道:“天命如此,非你之过,何来谢罪一说。”

    城门紧闭,阇母没占到一点便宜,又无权处置大宋太上皇,憋了一肚子气,只得给粘罕写信,让他掌握大局。

    *

    汴京城中,金军已分批撤离,潘邓辎重也收拾妥当,他却还有一事未成,乃是进城之时就在寻找师父家人还有师叔,可师母和陈狗儿已在府衙住下,只等和他大军一同南归,师叔却一直没找到。

    想来师叔已经不在汴京城了,不然的话自己在汴京这些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