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片刻间就在房车旁边搭起了天幕棚子,支起了三堆火。

    第一堆火煮沸水、第二堆火熬番薯薄粥、第三堆火上置了个铁皮,上头烘着河砂。

    河砂本是萧家在白水河边儿挖来施工用的,眼下救急,搬了几麻袋过来。

    瞧见女眷这边准备得差不多了,乔大江跟寒酥就跟靠山村的打头人一起,将“救灾”队伍分成三组轮值。

    两组仍旧干活儿,另外一组就可以排着队来女眷这边喝口热水热粥的。

    而河砂也已经在铁皮上烘得滚烫,散发出丝丝热气。女眷们用木勺铲起砂子搁在桦树皮里裹好,分发给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人。

    有的特意要小包的,直接塞进靴子里。有的是握在手尉中,冻僵的手指渐渐恢复了知觉。

    沙子具有很好的蓄热能力,也能够长时间地保持热度。跟豆子加热一样,眼下就是穷人们的取暖良方。

    其实被困住的行商跟车把式们常年行路,大部分人身上备的干粮是够的,唯缺一股热乎儿劲儿。

    眼下有口热水、热粥,还能在炭火堆上把干粮踏踏实实的烤热、再揣上包热砂,已然十分知足。

    甚至还不止有这些,苏榛这会儿功夫已经在车上分装了不少驱寒包,也是拿麻绳捆的,里头有一束冻青、几片干姜。

    每十人为一组,还可分到一个桦树皮的桶。方便他们自己拿去煮水治冻疮。

    另外还有白老汉带着李采,让车把式们排队领取些牲口的草料和草衣,这回驴腿终于不抖了。

    这些物资在收集的时候乔里正一一做了登记,一共价值四两。

    也就是说,白水村这么多人忙活这么多,赏银就只剩下一两而已。苏榛总算明白白水村为什么穷困了……

    但她也赞同乔里正今日的决定。

    那五两银子即便全分给各家,各家又能剩下多少呢?更何况今日你赚人家受难的钱、它日你受难的时候人家也可以赚你的钱、甚至袖手旁观。

    寒风呼啸,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可这雪幕下的场景却透着滚烫的暖意。

    唯也有些不服气的眼神存在:靠山村来的人。

    靠山村是长虚山第一大村,也是离官道最近的村、本次帮忙的人数最多的村,但风头全被白水村的抢了。

    虽说来帮人脱困也不图啥出风头,但是可是可但是……人比人就是得气死人,靠山村也捐了不少干粮啊,可天这么冷,没一会儿就成了冻硬了的馍,就还得靠人家白水村的烤炉给加个热才能吃。

    人家还准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就是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110-120(第5/18页)

    了冻青煮水、人家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还都让那位苏娘子出来说道说道、人家白水村还拖了那么个好看又稀奇的车来、人家白水村说话办事儿咋都那么地道、周道。

    唉,羡慕……

    而与此同时,雪崩的另外一边、面向白川府城方向也已经同步在除雪疏障。

    实际上这雪灾比苏榛知道的严重多了。

    从山上崩塌下来的雪量,将山脚大片的山林彻底掩埋,无数粗壮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横七竖八地散落在雪堆之中。

    原本通畅的道路早已不见踪迹,完全被厚达数丈的积雪所覆盖,且雪层结构复杂。上层的新雪松软易滑,中层夹杂着冰块与碎石,下层则因积压而变得坚硬如铁。

    如此灾情,自是要由今年才上任的年轻太守苑琅大人亲自带队救患。

    白川府的常规属吏仅有三十五人,苑琅仅留十人在府衙值守政务,其余二十五人全部抽调至清障现场。

    另外,还调来差役七十人、又请郡内驻军临时征调来二百余人、府城内民夫百余人、以及向府城内各大商贾世家借调仆役二百余人。

    总人数达到六百有余,算是颇为可观的人力集结,亦是苑琅上任以来的最大的一次救患之举措。

    但这次雪崩来势汹汹,受灾范围极广,府城通往外界的主道被大量积雪封堵,众多行商旅队、及周边村落百姓被困于山腰、山脚腹地之中。

    虽说清早就有一队差役进了山,此时应该早已跟靠山村、白水村的村民联络上了,但一日没有消息传出、就一日有可能出现被困之人断粮缺水、酷寒侵袭的灾难。

    若不及时救援,恐有性命之忧。

    唯有派人深入腹地,同时带去急需的物资,并详细勘察腹地受灾情况,以便后续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救患之计。

    派什么人去,就是重中之中。

    苑琅思忖一番,先命令县尉张泉挑二十名捕快和二十名受过一定训练、擅骑术的民壮。

    人数不能太多,否则行动不便,在雪崩地带更容易遭遇危险。

    捕快自是好挑,都是跟张泉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

    至于找民壮,就犯了难。

    毕竟民壮们跟着来清雪障是一回事、但骑马冒险进山,说难听的,这可能是要了命的差事了。

    “我可带人前去。”一道声音传至。

    苑琅循声望去,脸上露出一丝既欣慰又无奈的神情:我就知道你会去。

    与此同时,长虚山山腰雪崩现场。

    全体“抗灾”行动仍在继续,并一直持续到了天黑。

    乔里正也来了,又带了批柴火,以及还带了叶氏捐的二十块儿蜂窝煤。

    这昂贵的煤一拿出来,再次震惊到了众人、并又刺激到了靠山村人。

    虽说这煤长得稀奇古怪的,可它是石炭啊,金贵的石炭啊,这都舍得捐!

    所有人都知道白水村是个穷村,可穷归穷,这也太义气了!!!!

    行商跟车把式们在心里记住了这一粥一饭一柴一煤的恩。

    而且这蜂窝煤一拿来,可是派上了大用场。

    毕竟困在这里的人数太多,加水、热饭整日就没停过。

    而蜂窝煤体积小、点燃快、好移动,并且最重要的是燃烧时间相当的长,苏榛等女眷终于不用守着柴堆不停的点火、加柴了。

    没一会儿,方才还觉得这煤只是长得古怪的人纷纷看出了它的不同。

    不断的就有人上来问这煤是在哪儿弄的,价格几何。

    苏榛耐心回应众人的询问:“这蜂窝煤就是我家跟乔家一起做的,喏,就是前头使大力的那位乔大江。”

    说罢,还把身旁的春娘也推荐出来:“这位就是乔大江的夫人。”

    春娘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称呼为“夫人”,脸上立刻通红发烫,好在天黑看不出来,但下意识就想往苏榛身后缩,被苏榛强行拉住,迫她必须跟自己并肩而立。

    苏榛继续说着:“制作它的工艺颇为讲究,原料的选取也甚是严苛。

    至于价钱,相较普通柴薪虽略高些许,但比石炭便宜,且优势却极为显著。诸位试想,如此一块小小的蜂窝煤,一经点燃便能持久燃烧,无需频繁照看。既节省人力,又可保温暖不间断。

    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其价值岂是那寻常柴炭可比?”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有几位行商模样的人凑在一起低声商议后,其中一人上前一步,恭敬地对苏榛说道:“苏娘子,我等皆是常年在外奔波之人,深知这寒冬赶路的艰辛与不易。

    今日见这蜂窝煤如此神奇,我等有意购置一些,一来可为自家商队日后远行储备,二来也想将其推广开来,使更多的旅人受益。不知苏娘子、或是乔夫人,可否告知这煤的售卖详情?”

    苏榛一边听他说、一边就在暗暗打量此人形貌及举止。

    他生就一副福相。脸盘圆润,浓眉之下,眼角微微上翘,眯成两条弯弯的缝,让人顿生亲切之感。鼻直口方,嘴唇饱满,下巴圆润,颌下蓄着一小撮山羊胡,修剪得整整齐齐。

    身形亦是中等偏高,头戴一顶玄色狐毛暖帽,身着一件深褐色的貂绒长袍,外披一件墨蓝色的披风,长靴的靴面上有着简单的纹理装饰,靴筒高及膝盖,既能抵御寒风,又显得颇为干练。

    等他说完,苏榛便笑意吟吟的看向春娘,示意她来答。

    春娘鼓起勇气,小声说了句:“比石炭便宜一文,每块儿只要十二文。我家做的大、用料也用最好的,一块儿能烧至少一个时辰呢,要是把火压小点儿,烧一个半时辰、甚至两个时辰也得。”

    她的话一说完,行商们心里立刻开始敲鼓了,是赚银子的鼓,有利可图、有大利!

    方才问话的商人立刻就要下订单。

    春娘愈发激动,刚要答应,手腕又被苏榛轻轻拉了下,她便立刻缩咽回了“好”字。

    苏榛解释着:“诸位不妨留下贵宝号名贴,当下蜂窝煤供馈之径未畅,产量亦寡,实难应众商之求。待乔夫人跟家人商议妥当,定会第一时间告知诸位。”

    行商人们虽有些许失望,但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那位福相行商又说道:“既如此,那便有劳苏娘子、乔夫人费心了。我等皆是诚心想要合作,于这冰天雪地之中已见其不凡,日后若能推广开来,定能解许多劳作之困。”

    说罢,从皮袍的袖中取出两张精美的名刺,递与苏榛跟春娘,“这是我等商号的名帖,上面有详细联络之处。”

    苏榛认真看着,手中名刺并不像寻常行商用纸张制作,而是用了木片,倒是精美。最上面写了姓季名禾字实秋。

    中间写着丰镇、底下是季氏丰谷堂。

    原来是粮商。

    其他商人见状,也纷纷效仿,一时间,苏榛跟春娘手中便多了一沓名帖才算结束。

    待商人们都离去后,春娘才赶紧问:“榛娘,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就是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110-120(第6/18页)

    咋不马上答应?就不怕他们不要了?”

    苏榛笑着摇了摇头:“你家才开始做,到底能晒出多少量还不知道呢。若是贸然答应,万一到时无法兑现,岂不是失信于人?更何况眼下咱是来救灾的,你信不信,若是在这时机谈上了生意,日后定会有眼红的骂咱村跑过来没安好心眼儿,就是来赚灾难钱的。”

    春娘一听,大为惶恐,“对对,我怎么没想到还有这层,榛娘你说得对!”

    说完,心中对苏榛又多了几分钦佩,她深知苏榛并非只是空有善心,在处理事务上亦是有远见卓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雪路被一点一点的打通,通了多少,苏榛的移动房车就跟着往前挪多少、蜂窝煤的名声就又扩出去多少。

    一些被困多日、饱受寒冷与柴薪短缺困扰的车夫们,听闻了蜂窝煤的种种好处后,也纷纷前来探问。

    最后连不服气的靠山村猎户们都凑过来问了。

    春娘也从最初的羞涩回答转为坦荡回答,她一个人答也不够,又把山梅也叫了过来一起答。

    让她没想到的是,山梅上手比她都还快,虽说她口才远不及苏榛、对蜂窝煤的制作也不懂,但她样貌朴实,语调还带着乡音。

    那些车夫们听着听着,目光便总落在山梅身上,心里想着:“这姑娘瞧着就是个实诚人,她说的话,那指定靠谱。”

    不知觉的,春娘接的名贴也全部给了山梅拿着,让她能腾出空儿去做别的事。

    苏榛收的名贴倒是没给山梅,直接收进了房车的抽屉里。

    随后又在收纳柜中拿出萧家带出来的天幕顶帐、月亮椅跟蛋卷桌,一一搬下去,跟女眷们搭个“救灾指挥中心”出来。

    第114章

    直至夜色深沉、如墨般肆意晕染开来,大雪却仍旧毫无倦意,洋洋洒洒,如鹅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

    所有男丁们三组轮值不停的劳作,可刚被清扫出的官道不一会儿就又被掩埋,忙了整日,也勉强开通出去不过百余米。

    就在所有人被这持续不停的暴雪折腾得身心俱疲、对那被积雪封堵的官道感到绝望之时,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穿透了呼啸的风雪。

    侧向的山路上,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人绕过雪崩处,仿若天兵从风雪画卷中疾驰而来。

    在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匹通体乌黑、四蹄踏雪的骏马。

    马背上的人身姿挺拔如松,玄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夜鸦展翅,散发着凛凛寒意与尊荣之气。

    他头戴一顶玄色风帽、连着玄色面巾,将面容严严实实地遮着,只露出一双眸子,犹如寒夜中的幽泉。而当他微微抬手拉紧缰绳之时,手腕上会露出细绳缠绕的手绳,绳上还系着一颗小小的燧石,是苏榛亲手编织的那条。

    是盛重云,还有小司等盛家二十位家卫、以及张泉县尉带领的差役。

    他们都骑着马,马背上还驮着大批量的救援用的工具。

    有锋利的铁锹、有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