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沈清回到京城后,迅速与李恪取得联系。她依旧借宿在城南那处小院,窗外是一片低矮的屋檐,巷口常有小贩叫卖,烟火气十足,反倒是个藏身的好去处。
李恪已升任礼部侍郎,虽未正式入阁,但因辅政大臣的身份,已然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见沈清归来,神色复杂,却并未多言,只道:“沈兄可有新计?”
沈清点头,将沈明远所托之事娓娓道来。李恪听罢,沉吟片刻,道:“沈兄果然老谋深算。如今朝中虽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太子病重,陛下年迈,若不早作打算,恐怕局势再起动荡。”
沈清道:“沈大人之意,是让你稳住朝局,同时扶持太子之子,以备不时之需。”
李恪微微一怔:“你是说……立储之事?”
“不错。”沈清目光沉静,“太子虽在,但病情反复,若其驾崩,陛下年事已高,未必能再立新君。届时,朝中权臣若再起拥立之议,局势恐怕难以收拾。”
李恪沉思良久,终是点头:“我明白了。但此事牵涉极广,若贸然提出,恐怕会引发朝中动荡。”
沈清道:“所以,需得暗中布局,逐步推进。”
李恪沉声道:“你有何计?”
沈清缓缓道:“第一步,先稳住辅政之位,确保你与周怀、赵元三人的立场一致。第二步,借机安插亲信,掌控兵权。第三步,暗中扶持太子之子,使其在朝中建立声望。”
李恪听罢,神色凝重:“你所言极是,但第三步,恐有违礼法。”
沈清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不早作准备,待陛下驾崩,太子又病重,朝中必然大乱。你若能扶持太子之子,便可名正言顺地辅政,稳住朝局。”
李恪沉默片刻,终是点头:“好,我便依你之计行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清与李恪密切配合,逐步展开布局。李恪先是向皇帝上奏,建议设立“太子讲学”,由太子之子每日入宫学习,以示皇恩。皇帝虽年迈,却仍存几分清明,见太子之子聪慧伶俐,心中甚喜,便答应了李恪的请求。
与此同时,沈清暗中联系旧部,安插人手,逐步掌控京城内外的兵力。她深知,若无兵权,即便有朝中支持,也难敌权臣反扑。
数日后,朝中果然有人开始议论立储之事。几位重臣私下串联,意图拥立其他皇子,以图掌控朝局。李恪察觉后,立即上奏,建议皇帝早立太子之子为储君,以安定人心。
皇帝虽有犹豫,但见太子之子确有才德,且李恪等人皆力荐,最终答应,下旨立太子之子为皇太孙,由辅政大臣共同辅佐。
此旨一出,朝中震动。几位权臣虽有不满,但碍于皇帝威严,不敢公然反对。局势终于趋于稳定。
然而,沈清并未因此松懈。她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开始频繁出入宫中,以“江湖术士”之名,为太子之子讲授兵法、谋略。太子之子年幼,却聪慧异常,对沈清所言皆能领悟,甚至能举一反三,令沈清颇为惊讶。
“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悟性。”沈清笑道。
太子之子低头道:“先生所言皆是治国之道,孩儿虽年幼,但也知国事为重。”
沈清看着他,心中微微一动。她忽然想起沈明远曾说过的一句话:“若能扶持一位贤君,便可稳住大晟。”
她不禁开始思考,这位太子之子,是否就是沈明远口中的“贤君”?
与此同时,朝中局势虽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几位权臣虽未明着反对,却在暗中积蓄力量,意图伺机而动。
沈清察觉到这一点,立即密信告知沈明远。沈明远回信极快,只写了一句话:“静待时机,以不变应万变。”
沈清明白,沈明远的意思是让她不要轻举妄动,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果然,数日后,一位权臣因私通北疆旧党,被御史中丞赵元弹劾。皇帝震怒,下令彻查,最终将此人贬为庶人,流放边疆。
此举一出,朝中震动,其余几位权臣纷纷收敛行迹,不敢再轻举妄动。
局势终于趋于稳定,沈清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她并未因此放松警惕。她知道,真正的危机,往往在最平静的时刻悄然降临。
果然,不久之后,京城突传太子病重,皇帝亦因操劳过度,病情加重。朝中再度陷入动荡,几位权臣蠢蠢欲动,意图再次拥立新君。
沈清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李恪府中。
“情况如何?”她问。
李恪神色凝重:“陛下病情加重,太子亦危在旦夕。若二人皆亡,朝中必然大乱。”
沈清沉声道:“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李恪点头:“你有何计?”
沈清道:“先稳住皇太孙之位,确保他能顺利继位。其次,控制兵权,以防权臣作乱。”
李恪道:“兵权之事,我已有安排。但皇太孙年幼,若无辅政大臣辅佐,恐怕难以服众。”
沈清道:“那就让他正式继位,由你与周怀、赵元三人辅政。”
李恪闻言,神色一凝:“你是说……让陛下下旨,让皇太孙提前继位?”
沈清点头:“正是。若等陛下驾崩,太子亦亡,再行立储,恐怕会引发更大动荡。”
李恪沉思片刻,终是点头:“好,我便依你之计行事。”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