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50-16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他可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谢恒就不知道提前讨好他么?

    “殿下、谢公子,顾大人回来了!”小德子一溜烟儿跑过来,气喘吁吁地禀报。

    谢恒闻言大喜,立刻快步往外走。

    顾大人回来就意味着阿年一家的信也到了,肯定还有他们试验田的收成情况。

    他急切地想要知道结果。

    第153章 众阁老 大家一起数玉米粒

    顾千里进宫之前沐浴更衣,把裴母给的一套新衣换上,又特意穿上一双新袜子。

    为了进殿能被一眼瞧见他的新式袜子。

    现在大臣们早朝或者办公的时候并不需要如古时那般脱履上殿,不过在臣子单独去乾清宫暖阁或者御书房面圣的时候依然需要脱掉靴子或者鞋子,以免将室内的地毯踩脏污。

    顾千里入宫之前就有锦衣卫先行向皇帝禀告,所以皇帝一得到顾千里带着新作物回京的消息就吩咐太监去请谢、杨等几位内阁大臣入乾清宫议事。

    皇帝和几位阁老先议了几件政事,盛夏时分河南新化一场冰雹,汛期黄河有一段河堤决口,山东青州蝗虫肆虐,陕西今年干旱等等。

    两京十三省,不只是风土人情不同,气候温度也大不相同。

    每年各地都有不同的灾害,不是这里干旱就是那里涝灾,皇帝已经习惯了。

    如果地方州府能在灾害发生之初就及时采取措施赈灾,基本不会酿成大祸,怕的是隐瞒不报,截留消息。

    好在现在朝廷会派巡察御史各地巡检,隐瞒不报的情况就轻了很多。

    而粮食是皇帝和内阁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粮食永远不够。

    朝廷私下里流传着一个说法,那个叫玉米的野秫秫如果培育好的话可以取代谷子、大豆乃至小麦成为普通百姓的口粮。

    所以皇庄试验田里的野秫秫不但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力,也勾着内阁和户部众多大臣的视线,时不时打听打听,或者去皇庄附近观察一番。

    看过太子的试验田,他们觉得很悬,因为那玉米穗细细一个,跟胡萝卜差不多,上面能结几颗籽?

    看过谢恒的试验田,他们又升起三分希望,因为他试验田的玉米棒瞅着有太子试验田的两个大。

    这是第一年水土不服,若是多培育两年,优中选优,那这棒槌应该再大一圈?

    听说顾千里带着豆腐村的玉米棒槌六百里加急回来,他们就忍不住激动。

    这肯定是产量不错才能走六百里加急!

    沉不住气的大臣便趁着皇帝和谢相爷、杨学士他们议事的时候悄悄往后退,探头往乾清宫外面张望,瞅瞅顾千里进宫了没。

    待外面太监尖着嗓子大声禀报“顾千户觐见——”,就连皇帝和谢相爷几人也不约而同地扭头往窗外看去。

    他们只看到顾千里的一抹身影,随即就听见殿内响起顾千里洪亮的拜见声。

    皇帝立刻抬手:“宣——”

    顾千里穿着崭新的本色针织长筒袜,抱着结实的麻布口袋,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入御书房。

    皇帝和谢相爷、杨学士几个盯着他怀里鼓囊囊的口袋,张学士则一眼盯住了顾千里脚上的袜子,身上的裤子以及他上衣的袖口!

    顾千里将麻布口袋递给一旁的乐公公,随即行叩拜大礼。

    皇帝虚抬了抬手,“免礼吧。”

    顾千里还是磕了头才起身,先从怀里掏出一沓子信件递给张公公。

    张公公呈给皇帝。

    皇帝先不看信,而是催着张公公把麻布口袋里的果实拿出来。

    张公公让乐公公撑着口袋,他亲自上手先摸出一个小口袋,掏出一个黄澄澄的……玉米棒子。

    御案上原本摆着几个不足巴掌长,胡萝卜粗细的玉米棒子,瞬间被这个比下去。

    谢相爷几人立刻圆睁了眼睛,精神抖擞。

    刘大人性子急,觉得张公公动作太慢,一时间忘了顾忌,就上手帮忙往外掏。

    他摸到一根更加粗大的棒子,满脸喜色,“陛下、众位大人,这一根更加优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50-160(第7/31页)

    众人立刻看向他,就见刘大人手里攒着一根金黄的玉米棒子!

    这根没有一尺长也比巴掌长,而且有他的手腕粗!

    皇帝当即就笑起来,“这一穗怕不是得有个两百粒?”

    皇庄呈上来的几个玉米棒子都要被他盘包浆了,玉米棒子多长多粗,玉米粒晒干多硬,里面的玉米芯什么样能不能吃,外面的玉米皮什么样能不能吃,他都了若指掌。

    所以豆腐村试验田的玉米棒子一亮相他就能估计出多大,玉米粒多少颗。

    很快几位大人把麻布口袋里的9个玉米棒子一一摆在御案上。

    几人意犹未尽,一个劲儿地掏摸麻布口袋:“没有了吗?就这些吗?”

    顾千里:“几位阁老,试验田就进献了九个。”

    谢相爷:“顾大人,他们是精挑细选的九个还是大部分都如此?”

    “唰”众人视线都凝聚到顾千里脸上。

    顾千里感受到了压力,他回道:“回陛下、诸位阁老,豆腐村试验田精耕细作,肥水管够,大部分玉米都差不多。不过有些看着饱满,成熟以后就变瘪下去,像这九个这般有三之二吧。”

    这九个也不是一般大的,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也有饱满中夹杂少数瘪粒的。

    裴长青和沈宁觉得要让皇帝和朝廷知道玉米的真实情况,不能盲目乐观,以为产量比谷子小麦高就跳过培育期大面积种植。

    即便如此,皇帝和诸位阁老也很是激动。

    虽然这个玉米产量不稳定,但是一分试验田有三之二产量过关就相当不错。

    太子试验田的玉米棒子细细的,瘪子很多,一穗有四五十粒成熟的种子。

    谢恒试验田的玉米棒子粗长一圈,瘪子也不少,一穗有八/九十,一百粒左右。

    裴家试验田的玉米棒子就更粗大一圈,小的一穗一百粒左右,大的就足足有二百零五粒!

    顾千里看得很震撼,一群处于帝国政治顶尖的大佬们跟初学算术的幼稚小儿一样,围在一起“一二三……”挨个数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

    九个玉米,每一个都要数过,数到最后一个个笑得跟四五十岁的孩子一样。

    谢相爷带头向皇帝道喜,“恭喜陛下,天佑大庆!”

    众人一起撩袍下跪。

    皇帝立刻扶住谢相爷,又示意张公公几个扶住其他人,笑道:“众位爱卿免礼,免礼。”

    皇帝非常高兴,没想到裴长青他们有如此本事,第一年就能将玉米培育到这个程度,那第二年、第三年岂不是会更好?

    他急切地想知道这玉米稳定产量以后会有多少。

    只要跟其他庄稼持平,就可以大面积种植。

    他和小鹤年的想法一样,只要粮食产量持平,玉米就有更大的优势——玉米秸。

    玉米秸可以做牲口饲料,剩下的可以做柴火,绝对比小麦、谷子优势更大。

    皇帝还有一个没有宣之于口的观点和小鹤年也不谋而合——他尝过玉米的味道,吃起来肯定没有小麦大米可口,但是也可以果腹,味道也没有很差。

    这就意味着有钱人不爱吃,不会拿它当主食,那么普通百姓就可以拿它当主食。

    如此就能养活更多人。

    张公公在皇帝和诸位阁老为玉米欣喜的时候又掏出一小口袋生瓜子放在案桌上。

    皇帝几人对向日葵也不陌生,因为皇庄也种了两小片。

    太子那片产量差一下,谢恒那片总体却不错。

    皇帝和几位阁老也尝过瓜子的味道,比西瓜子和黄瓜籽好吃,关键这个瓜子细长更方便被磕开。

    生吃瓜子仁清甜,想必可以像芝麻那样炒熟吃,也可以用来榨油。

    现在数量少,没办法实验榨油效果,只能以后再看。

    看着眼前颗粒饱满的玉米和瓜子,众阁老不约而同心中浮现一个想法:听顾千里的意思,这父子俩很会种田。

    既有如此本事,自然要为朝廷所用。

    只是……众人脑子转得很快,第一个念头就是对自己家族、自己阵营有没有利益。

    己方如何拿到更多新种子。

    如何拉拢这个裴长青。

    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新作物的巨大潜力和利益,但是初期种子有限,怎么分是个问题。

    张阁老家族在南直隶,很想将裴家收入囊中,不待他开口谢相爷便进言:“陛下,如此擅农耕之人,可破格征辟入朝,着负责皇庄新作物育种事宜。”

    顾千里心头大喜,谢相爷大气,快给裴二郎个官儿当当,免他整天读书之苦。

    皇帝对裴长青一家的情况了若指掌,知道裴长青想走正经科举仕途,若是征辟入朝只能给一个九品小官,至多升为七品,要想再升就很难。

    除非裴长青科举不顺,难以中举,否则都不适合直接赐官。

    只要中举,再有独到才能即可为知县。

    他略一沉吟,道:“朕觉得淮州府一马平川,适合农耕,且淮州天热雨水充沛,比京城更适合育种田。以豆腐村为中心,划拨三千到五千亩地作为育种田,每年为朝廷培育良种。”

    顾千里心道:在豆腐村当什么官儿?总越不过知县去,那自然没有来京城做官儿好。

    他很想帮裴长青直接入京做官,等于少奋斗三十年。

    毕竟很多科举出身的知县,一辈子在六品官以下打转呢。

    很多官员都宁做六品京官,不做外放正五品。

    甚至外放的四品知府都得看六品京官的脸色呢。

    诸位阁老听闻皇帝要将豆腐村划为试验田,心思转悠,知道皇帝想把新作物的良种捏在自己手里,再行调配,那他们就没法直接插手分一杯羹了。

    这事儿起因就不是六部的功劳,他们现在也没立场以六部的名义要过去,只能同意。

    皇帝也没有给裴长青正儿八经的官职,而是因事设职,拟定了一个育种司,暂封裴长青为司正,派一名太监过去担任副司正,配合裴长青育种工作。

    司正从七品,可以直接上奏折。

    只是从七品小官,而且不参与朝廷政事,不占据其他官职事务,其他阁老自然没理由反对。

    更何况为朝廷培育良种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举,谁反对谁就不占理,也没人会跳出来反对。

    皇帝环顾众人一眼,“诸位爱卿,海外有许多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好东西,比起白银、宝石、香料,这些庄稼才是更珍贵的,我们应该重新组建朝廷的出海船队。”

    以前是皇帝的宝船、皇家船队,你们说铺张靡费,所以极力反对。

    现在朕说是朝廷的船队,你们不用这个借口反对了吧?

    谢相爷没有表态。

    目前大庆出海的几个大家族,他家占了不小的比重。

    位于山东、江南、岭南的各大家族,基本都有参与,甚至内地某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50-160(第8/31页)

    大家族也跟他们有合作。

    以后若是以朝廷名义出海,那各家族的利益势必会被压缩。

    张阁老拱手,“陛下,若单纯为寻找几样作物建立船队出海,恐怕难以服众。”

    毕竟没有船队也能换来这玉米,自然也能换来其他作物。

    刘阁老立刻附和,开始细数成立船队花费巨大,人手如何、物料如何、铜钱白银等等,哪哪儿都是缺口。

    “谢阁老,您兼着户部尚书,您最清楚国库税银几何,能否腾挪出这些银钱?”

    谢相爷人老成精,从不反对皇帝,他也不哭穷说户部拿不出钱,因为户部穷是现实,大家都知道。

    他缓缓道:“可从长计议,徐徐图之,先将从前旧船修缮为用,再有民间大船可征用可租借。”

    他说的正是皇帝的计划。

    皇帝也知道三五年的没有那么多钱重建船队,只能跟民间出海的商船合作。

    即便租借也得跟他们合作一起出海,毕竟低于十艘船出海那就等于给海盗送菜。

    气氛正陷入低迷时刻,太子清亮欢快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他疾步入内,没耐心在殿门口脱鞋,直接脚一甩就将鞋子甩在一边。

    小太监立刻上前将他的鞋子摆正。

    谢恒紧随其后,他恭谨板正,规规整整地脱了鞋子摆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