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70-18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br />
    从小的玩伴、从小一起长大,这情分是非常可贵的。

    只要高进禄一直跟着阿年,没有意外的话,等阿年出息了高进禄也能跟着沾光。

    至于再下一代的事儿,那就儿孙们自己安排了。

    靳老板不知道高里正心里这些想头,他正为杨老板唏嘘呢,“这叫什么事儿啊?也太……”

    太突然、太不体面。

    裴长青:“杨家家风不正,从上到下一塌糊涂。”

    不是说杨老板这个死法儿,而是家仆第一时间将主子不体面的死因给宣扬了出来。

    这说明杨老板在杨家真是没有一点威信,甚至得不到一点尊重。

    但凡家里人对他有敬重,都不至于让人这么快宣扬出来。

    一般人家出事儿,主人会约束下人噤声,不得胡言乱语,下人恪守本分,也不会肆意议论。

    可杨家?

    不过想想他去杨家盘个火炕都能被丫头盯上投怀送抱,可见杨家家风如何。

    从上到下,估计都是投机钻营之辈。

    沈宁:“他家人若是有脑子,就赶紧约束下人,报个急症,再请家里相熟的郎中出面说说。”

    总不至于让满城拿杨老板的死当笑话讲吧?

    杨家人没脑子,麦掌柜有,只要杨家让他主持,他会想到的。

    靳老板也想到了,“若是老麦帮杨家主持,这会儿该派人上门报丧了。”

    按照惯例,家里死了人得给亲朋报丧,生意往来关系不错的也会报丧,除了继续保持合作也能收丧仪,来吊唁的人多也是逝者的体面。

    半上午过去,他们也没接到杨家报丧。

    靳老板叹了口气,“虽然我和杨老板有过矛盾,可也没盼着他死,他猝死我还是很难过的。哎,好运来怕是要没落了,令人不胜唏嘘啊。”

    沈宁也没说什么,只让张氏和裴大柱带人去杨家关心一下,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这也是常规操作。

    沈宁就没再过度关注杨家,毕竟她这里也很忙。

    蔺承君和顾千里安排完这边的事情,他们还得回豆腐村,过些天要带制糖师傅南下。

    他们得抓紧时间去南边制白糖。

    秋冬收的甘蔗刚好能提供这一波所需的原料。

    蔺承君又把沈宁铺子里的货物细数了一遍,“这些针织的手套袜子内衣会受贵族欢迎,细棉线和丝线的都要。另外,这些糖果,也要。当然,还没做好的香皂、洗发膏什么的,也要。”

    顾千里:“既然如此,就让北上送蔗糖的船把这些货一起拉回去。”

    蔺承君:“糖果我们可以自己做,针织品和洗护品从沈老板这里进。”

    倒不是为了省进糖果的钱,主要是沈宁这里原料有限,到时候这些糖只怕都不够卖的,而他们在甘蔗产地,制糖和糖果自然更方便。

    沈宁自然同意。

    两人要尽快南下,所以也没在县城多逗留。

    沈宁和高里正就陪他们回豆腐村,给他们送行。

    裴长青想一同回去,却被两人劝住了。

    “二郎,你志在科举,就该全力以赴。咱们是兄弟不必讲那些虚礼。就此别过,他日归来再会。”

    裴长青抱拳,笑道:“那我就在此预祝两位乘风破浪,纵横海外,早日凯旋。”

    两人抱拳:“我们也静候二郎佳音。”

    裴父裴母想一起回去,沈宁劝他们暂时留在县城,一是帮忙照顾裴长青,二是珍珠阿年几个过几日要回来住,三是顺便照顾裴云。

    裴父裴母也听劝,就留下了,只让给裴大伯和大伯娘他们带了礼物和信回去。

    没错,老两口自己写的信,虽然大部分是拼音和简笔画。

    沈宁和高里正带队回豆腐给蔺承君和顾千里送行。

    众师傅听闻让他们回去,一个个意外又激动。

    现在出发,他们能回家过年呢。

    这一趟出来,不但解决了家里的麻烦,还找到了靠山,以后还能拿更多工钱!

    蔺老板好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70-180(第7/33页)

    !

    以后他们是铁定跟着蔺老板干,绝无二心的。

    临出发之前,沈宁拿出一本图样交给蔺承君,“这是我研究那些番货发现的图样,应该是海外贵族喜欢的纹样,你们可以用在丝绸、瓷器以及糖果上。”

    海外喜欢大庆的瓷器丝绸,不过他们贵族和有钱富商更喜欢订制自己喜欢的纹样。

    毕竟纹样承载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不等蔺承君说什么,沈宁又给了顾千里一份裴长青画的南洋、西洋地图,方便顾千里他们出海。

    “顾大哥,这是阿年综合了阿恒、萧先生以及成家、曹家还有蔺老板所言绘制的,这份舆图应该不够精准,但是大体如此,你们出海一边勘察一边完善才好。另外,最好多带善学语言的少年人,尽可能地学习海外语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顾千里自然答应。

    他感觉,这将成为他掌控船队的有力武器。

    两人郑重其事地道谢,把各自的图册珍而重之地收进怀里。

    沈宁笑道:“煽情的话我就不说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重新扬名海上,开辟属于我们的海上之路,我期待你们带回更多的海外商品。”

    我希望你们乘风破浪,去往更广阔的海洋,知道天无涯,海无边,警惕未来的危机在海上。

    蔺承君来的时候带了长长的车队,那些车队运完货就离开了。

    沈宁安排了豆腐村的运输队送他们去桃源的水路驿站,顺便采购桃源特产和木材回来。

    顾千里和韩风行李不多,可蔺承君的多呢,他一个人至少五辆大车。

    另外还有二十个制糖师傅加上他们的行李,再有制糖的一些工具。

    沈宁把大部分糖漏给他们,这样他们回去就能直接制糖,同时制作更多糖漏。

    豆腐村以后不会大规模制糖,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糖漏。

    高里正絮絮叨叨地叮嘱高三郎、陶四舅和陶启明,“路上一切小心,轻易不要和人起冲突,若是有人找茬儿也不要怕,拿着沈老板的帖子去找桃源知县。”

    陶启明笑道:“姑爷爷,放心吧,我们晓得呢,到了桃源我们还可以找冯王二人呢。”

    王永现在是育种司副司正,冯彬负责当地贡品的遴选、登记,跟他们来往多,已经很熟悉了。

    前阵子他们一直住在高家的。

    高里正:“运输队的事儿尽量找县衙。”

    太监不是那么好找的,欠人情不好。

    几人都答应了。

    沈宁之所以让他们去,自然是为了让他们跟着顾千里熟悉一下路线,以后自家要常走这条路线。

    这年代大城镇治安还好,乡村尤其荒野之地治安就靠运气。

    成阳山少,歹人不好躲藏,陆裕又重拳出击,所以打家劫舍、劫路的歹人很少。

    可桃源不但有山,还有大河,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客商多,打工讨生活的人也多,喜欢走弯路捞偏门的人就更多了。

    劫路的尤其多。

    高三郎他们没有经验,若是自己出行保管会被盯上。

    可他们跟着顾千里,这些捞偏门的就得忌惮几分,知道他们是官家势力,不敢随意打主意。

    这些利害关系,自然要给他们说透,免得他们在成阳县走熟了,以为外面也这样太平。

    高里正恨不得自己亲自带队,倒是被沈宁劝住了。

    “有顾大人和蔺老板呢,里正伯该放手给年轻人。”

    高里正笑道:“也是如此,听阿宁的,我还得盯着砖窑呢。”

    这两窑一烧就是几十万块砖瓦,一烧就是俩月,可得盯住了。

    他们盖作坊借了人家好些砖瓦,都要还呢,作坊也还要扩建呢。

    育种司倒是不用他们提供砖瓦,县衙已经调集砖窑徭役,足够用的。

    送走蔺承君和顾千里以后,沈宁又和高里正一起看看砖窑,再跟大伯娘、裴大伯他们调整一下作坊的分工。

    现在家里作坊主要做干米粉,供西路发货的腌蛋、腐乳等。

    牛油锅底、方便面、酱料等都和靳老板合作,毕竟人家做餐饮是专业的,大厨功夫精湛,也能推陈出新。

    类似需要精湛厨艺以及火候掌控的,沈宁就和他们合作,她提出理念,他们来试制。

    她还要调整一下人员配备,再往县城送几个熟练工。

    她和裴长青在培养自己可用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后续人才,讲究可持续性发展。

    豆腐村是她和裴长青的根基,也是珍珠和阿年未来强有力的支持。

    一个人要走出去,在外做官经商,总不能单打独斗,需要身边有人。

    身边的人终归是从小培养的最贴心、最忠诚,也终归是利益捆绑最深的人才会团结。

    这就是宗族、同乡的力量。

    她和裴长青就是要给孩子打好这个基础。

    培养年轻人的能力和集体忠诚度、荣誉感。

    沈宁观察这两年,裴家老一辈都顶用,第二代一般,都不够出色,顶不起一个作坊。

    张氏是例外,她有销售天分。

    第三代倒是又可以。

    大丫非常细心,做财务不错。

    二丫也有销售谈判天分。

    铁头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跟张氏一样有闯劲儿。

    三叔家孩子目前还看不出什么,四叔家裴金子倒是不错,和高进升也能撑起一个作坊。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有一波优秀的人顶在前面,能让他们安心搞作坊和铺子,没有来自外面的强压。

    如果没有她和裴长青,豆腐村搞不起作坊,搞也会被人吞掉。

    所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利益共同体,村里人也会看到这个关键,愚钝的看不到,高里正也会让他们看到的。

    调整好作坊,针工局前来学习的第一批宫女太监也要学成回宫了。

    沈宁会的针法有限,她只会基本针法,至于花型得靠陈玉箫和谭秀带着他们摸索、创新。

    沈宁会编织的款式更有限,她只会织围巾,只知道手套袜子的大体织法,具体怎么织都是陈玉箫和谭秀带人摸索的。

    这母女二人被她发掘出了特殊天分,她们在棒针钩针方面的确有天分,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针法图!

    这就厉害了!

    在她们的教导下,第一批学徒已经能够独立织围巾、披肩、毛毯、手套、袜子、内衣,除了基本花型,也掌握了几个简约大方的花型。

    宫嬷嬷决定先让一半学徒回宫开班收徒,带人织手套袜子内衣这些不需要什么复杂花样的东西,另外一半让他们继续在这里跟谭秀和陈玉箫一起研究更多花型,同时绘制棒针和钩针花样图册。

    这样她就能在豆腐村多住些日子啦。

    沈宁原本邀请她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70-180(第8/33页)

    裴父裴母一起去县里的,宫嬷嬷却说不喜欢凑热闹,在家里正好。

    她在家里其实也挺热闹,苏婆子、谭秀陈玉箫和陈琦三人住在这里,早上她和苏婆子一起做饭,吃过饭去高家看学徒们干活儿,再回来帮大伯娘一起看着作坊,还会去看看地窨子编织组呢。

    识字班当然也没停,虽然阿年、二蛋不在,可他们习惯了老带新,只要有老生在,新生就可以随时入学学习。

    今年冬天周边村子也有孩子背着干粮和柴火过来学习的。

    周边那些有眼光的村民看到沈宁让阮荷花娘家的侄子侄女去作坊做工,也都动了心思,想着让孩子去学习班学习,学成以后保不齐就能进作坊干活儿呢。

    如今陈琦代替二蛋当了代课老师,蒜苗、锁头俩当正副班长,都正经学习呢,一点没耽误。

    阿年之前邀请陈琦一起去县里的,毕竟高进禄都能去,陈琦当然也行啊。

    是陈琦自己不乐意去的,他不是真正的小孩子了,也不那么热衷和小孩子玩幼稚游戏。

    他很喜欢待在裴家,即便主人家不在,他也觉得心安。

    这是珍珍的家。

    虽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是他记忆的那样,他也喜欢。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