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树枝都干了,不会太沉。要是现在不捡,等到一场冬雪落下来,可就难捡了。”
“你们先收拾吧,尽早安顿下来。看着有什么需要的,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可以沿着刚刚我们来的那条路下山去,找村里人问问,也可以直接找我爸,不过他今天忙得很,肯定没时间搭理你们。”
李爱华向来耿直,脑子里想到什么,他嘴里就说什么,压根没管自己说出来的话给这些城里来的知青造成了多大的打击。
肯!定!没!时!间!搭!理!你!们!
李爱华说这话的时候,李揽月就站在他跟前,受到的打击也最深,她心里直犯委屈,“就这么嫌弃我们的么?我们是来支援你们农村建设的。”
李爱华嗤笑一下,“支援农村建设?你们拿什么支援?有力气还是有脑子?说是知识青年,可你们学的知识能给农村带来什么帮助?”
“实话说吧,真没几个村子稀罕知青来支援的。种个地都种不好,只会给村里添乱。要不是上头把你们强硬地分下来,真以为会有村子要你们这些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的累赘?”
李揽月这次受到的已经不是言语上的打击了,是心灵山的暴击。
年龄最小的孟彬犹豫好半天,一脸难为情地开口问李爱华,“爱华哥,那我们吃饭的事儿该咋解决?队上会给我们分粮食么?”
孟彬这是问到点子上了,其它十一个知青原先已经看屋子去了,见那条件根本不忍直视,心里的退堂鼓敲得震天响,要是有后悔药卖,现在他们都已经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去买后悔药了。
李爱华扯了扯嘴角,“我哪儿知道?最近这两年,田地里的庄稼收成不好,村里人自己都吃不饱,不然为啥村里人都不欢迎知青来?我估计……你们就算把我爸喊过来,我爸也没什么辙,你们还是得去城里找地方买。”
十二个知青都感觉到了透心凉。
李爱华生怕这些知青找他借粮食,这次没再敢多劝了,赶紧赶着牛车下山,留下一群欲哭无泪的知青在山神庙里呆若木鸡。
年龄最长的知青叫苗庆红,今年已经二十六了,她站在一群知青中间就像是鹤入鸡群,主动承担起了带头的责任。
“哎……村里也不管,直接给我们往这破地方一丢,任凭我们自生自灭。大家先收拾东西吧,收拾好东西休息一下,赶了一天的路,我的腿都乏得不像是我自己的了。”
苗庆红这么一说,男知青那边也站出一个扛事儿的来。
这个男知青长得又黑又瘦,看着比李爱华还像村里人,一双眼睛虽然不大,可是看着很亮。
不知道怎么的,李揽月心中突然就想到了一个成语——贼眉鼠眼。
她对这个男知青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像是个黑耗子一样。
这个男知青自我介绍说,“我姓张,叫张浩,孟浩然的浩,闽南人,第一次来这么北的地方,还请大家以后多多关照。要是有什么用得上我的地方,大家也千万别同我客气。以后大家就在这一个地方生活了,还得互相扶持。”
李揽月的脸皮又抽了一下,没想到这位张知青的名字里也带着浩字儿,真是和耗子有缘分。
在苗庆红和张浩的带领下,男知青和女知青三个人三个人的组队,各自选好了屋子,然后就进去收拾了。
林场村的村长李坷垃原本想着给这些知青们好好收拾一下的,他想着知青的年纪同他儿子闺女一般大,他不能做那黑心的人,苛待别人家孩子。
可是谢春耕夫妻俩出了这档子让人眉毛着火的大事,李坷垃哪里还能顾得上知青点的修与建设?
没有李坷垃盯着,李爱华带来的人都是草草修整了一下,屋顶补过了,墙上的洞也糊好了,炕也给盘上了,连带着烧炕的灶火也垒成了,硬件都齐全了,可就是处处都潦草的不行。
李揽月看苗庆红那么主动的扛起了事儿,便主动与苗庆红住了一间屋子,她们屋另外一个知青叫魏小珍,年龄才十九,看着很容易相处。
苗庆红一进屋子就开始念叨,“这都是什么破地儿?屋顶就这样秃着?还有这炕上,咋炕上还有一堆泥巴呢?就不给清理清理?这窗户也是,咋都破着洞呢?这让我们怎么住?晚上睡下之后第二天全都冻死了得。”
李揽月来之前听家里人说过,隔壁邻居家的儿子下乡当知青后,住的是牛棚,冷极了就往草垛下面钻,一个冬天过去,全身上下都长满了冻疮。
所以刚看到这知青点的时候,李揽月心里还觉得凑合,虽然破了点,但人家村里好歹还给修了修,也给垒了土炕,不至于让她们住牛棚。
这会儿听苗庆红一念叨,李揽月也觉得这房子不能住人了。
魏小珍已经出门在院子里翻找了起来。
李揽月诧异地问,“小珍,你找啥呢?”
魏小珍说,“我找个扫把,把屋子里扫扫,不然这带来的东西也没法儿放啊!放哪儿都是一堆灰。”
“那你找着了吗?”李揽月又问。
魏小珍就好像是一支霜打了的茄子,垂头耷脑地说,“没有啊,这院子里怎么啥都没有?”
李揽月:“……”
苗庆红:“……”
其它三个屋的知青也一脸菜色地从屋子里走了出来,都有一种猫吃刺猬的感觉——压根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
苗庆红心里一合计,同张浩说,“张知青,我寻思着,我们得下山去村里买点东西,这扫把得买几把,屋子里的灰必须得扫,不然根本没办法放置铺盖。”
“还得买口锅,买点粮食,再找人要点旧报纸,窗户得糊一下,不然窗户漏风,这屋子根本不能住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山神的六零快乐生活》 20-30(第9/15页)
张浩眼睛一亮,“对对对,你说得对。再想想还得买些啥,我们商量好了之后,把身上的钱凑一凑,派几个代表下山去买。”
同张浩同一个屋的男知青郑东来说,“吃饭的碗和筷子也得买,不然有了锅做饭却没碗吃,同样不得行,我们总不能手抓着吃吧。”
孟彬想了想,也说,“还得买一口水缸,顺带着问问村里人去哪儿打水。我看院子里没有水井,要是得去山溪里面打水的话,还得买两个水桶。”
十几个知青你一个建议我一个建议,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堆,听得张浩一个脑袋两个大,“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大家说慢点,我带了本子来,我拿本子记下来,不然我怕我忘了。”
苗庆红微微一笑,“这点儿东西哪用得着本子记?耳朵里听一遍,心里就记住了。东西买这些就差不多够了,我再补充一条,我们得买够过冬的粮食。”
“接下来,我们说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摊多少钱出来?”
刚刚还讨论的热火朝天的知青们这一下就全都哑了火,孟彬见大家都不说话,他试着说,“三块可以不?”
苗庆红不假思索地摇头,“我们要买这么多东西,三块肯定不行。”
“又要买粮又要买用的,每个人至少得拿出十块来,这样也不可能把过冬的口粮给买齐。只能先买应急的,要是回头大家想各自屋子里生火做饭,那就不一起买粮了,但扫把水缸水桶这些还是得一块儿买的,各屋买各屋的,实在是太贵了。”
年龄小一点的知青还在犹豫十块钱是不是太多了,年龄大的知青却是已经在心里认同了苗庆红的话。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一个知青出十块钱,一共也就一百二十块钱,想要把这十二个人的生活从零到有安排好,远远不够,更别提买齐过冬的粮食。
李揽月兜里带来的钱不少,而且她觉得自己同苗庆红是室友,第一个站出来响应,“我听苗大姐的。”
魏小珍犹豫了一下,虽然她舍不得掏十块钱,可是李揽月都已经表态了,她不跟上的话就会显得她不合群,说不定还会被苗庆红和李揽月排挤,也赶紧跟着表态,“我也听苗大姐的!”
几个男知青纷纷响应。
眼看着大家都交了钱,那些心里不情愿的知青也只能随大流跟着交钱。
苗庆红收齐一百二十块钱,颇有一番女领导的气势了,她说,“既然钱都交齐了,那每个屋子都推选一个人出来吧,四个人下山买东西,其他人留在知青点上收拾。”
“张知青你把本子带上,咱买东西花的每一笔钱都记清楚,不能在钱上面打马虎眼儿。”
——————
彼时的宋老太正在家里和宋老头编扁筐和扫把,她编得有些不耐烦了,把手里的藤条一撇,说,“明年再也不编这玩意儿了!”
“年年都编这个,家里攒下的新扫把都十几把了,自家用也用不完,卖又不敢卖,编这玩意儿除了磨手上的老茧外,还有什么用?”
27
第27章 VIP-11
◎大娘一家都是好人啊!◎
宋老太嘴上发着牢骚,手上的动作却很实诚,又把编到一半的竹筐拿了起来,继续一下一下地编着。
很多东西,不是因为需要做做,而是因为已经做了年复一年,好像到了时间就该动手了,不然心里空落落的。
至于那些编了也没派上用场的东西,找个空屋子放着就是,总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东西放在家里没派上用场,总要比派上用场的时候发现没有强。
宋老太正编着呢,突然看到几个没见过的生面孔从自家院子门口走过去,她‘哎’了一声,自来熟地问,“后生,丫头,你们是新来的知青?”
苗庆红一扭头就看到个面善的老太太在同自己说话,那老太太手里还编着筐!
编着他们盘算要买的筐!
正愁不知道去哪儿找人买筐呢!
要是能通过买这面善老太太的筐搭上关系,说不定在这村子里插队的时候也会轻松一些。
“大娘!我们是新来的知青!看您这么面善,我们能不能进来同您打听点事儿?”
宋老太是个健谈的,她招手就把这四个知青喊了进来,还搬了小板凳让这四个知青坐,说,“你们想打听什么事儿?大娘我就是在这边生这边长的,几十年都在林场村。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就尽管问,大娘保准不和你们藏着掖着。”
苗庆红伸手一指宋老太手中编了一半的筐,说,“婶子,我们想找您买几个筐,您看成不?”
宋老太心里一喜,正愁家里攒了好多年的筐都没卖出去呢,这些知青们要,她可以给算便宜点!
反正放着也是放着!
“这有啥不行的?大娘家里的新筐可不少,什么式样的都有。不瞒你们说,国家不让摆摊前,你叔的手艺可是能拿出去摆摊卖的。你们跟着大娘来看看,想要什么筐,大娘按照比当年摆摊还便宜的价格给你们,再送你们一些实用的小筐。”
苗庆红一听宋老太这话,心里就泛起了嘀咕,“这老太太真是个好人吗?可别是个笑面虎,笑眯眯的宰一刀。”
宋老太是真没动这些心思,她只想着能卖多少卖多少。
领着四个知青到了自家后院的柴房里面,掀开一块油布,露出油布下面遮着的东西来。
“你们看,这些都是筐!”
与苗庆红同行但不在一个屋住的女知青叫杨丽青,她看着那密密麻麻摞起来的几十个筐,都有点傻眼,“啊!好多筐啊!”
宋老太揣度了一下这些知青们的情况,想来这些知青们肯定是家徒四壁的,心里便有了打算。
“丫头,你们来了几个知青?”
张浩嘴快,当下就答了,“大娘,我们一共来了十二个人。”
“十二个呀,那你们找大娘真是找对人了。你们明年肯定要跟着下地干活儿,每个人都得买个大筐和背篓,不然根本转不开。”
“十二个筐和十二个背篓,原先一个筐是八毛,一个背篓是六毛,大娘给你们便宜点,筐算你们六毛,背篓算你们四毛,加起来一块钱,你们看怎么样?”
“你们都是刚从外地千里迢迢过来的,肯定要啥啥没有,婶子再送你们几个装东西的扁笸箩,冬天暂时用不着,夏天秋天可以往里面放一些瓜瓜果果啊啥的。”
“再送你们两个扁方筐,要是有了玉米棒子之类的,可以收在扁方框里吊起来,就不会被耗子给祸害了。”
宋老太多么真诚热情啊,卖了十二个筐和十二个背篓,送了四个扁笸箩和两个扁方筐出去。
老太太扪心自问,她是真的没打算在这竹筐上赚钱,就想着赶紧把压箱底的东西都卖出去。再不卖一些清清货的话,这个小柴房都要塞满了,今年新编的竹筐又该往那儿放去?
宋老太还没收钱呢,就把竹筐摞好安排给了这些知青。
苗庆红的脑子飞快地转,她用手摸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