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在九十年代开牧场》 170-180(第1/13页)
第171章
姚新泉摇了摇头没急着说话,她的目光看向了角落里的一张小工作台,台面上摆着几双带有民族特色的鞋子。
这些鞋子颜色鲜艳,鞋面上绣着复杂的花纹,有些还缀着小铃铛或是彩色的珠子。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正坐在台前,用一把小锥子在皮革上钻孔,然后穿入彩色的丝线,绣出传统的几何图案。他的动作很慢,但每一针都精准无误,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旁边的篮子里放着几双已经做好的民族鞋,鞋尖微微上翘,鞋帮上绣着红黄相间的花纹,鞋底则用厚实的牛皮制成,既美观又实用。不过显然着并不是厂里的拳头产品,负责的工人也没几个。
姚新泉忍不住凑过去看老人家工作,对方也只是抬头瞥了她一眼没说话,姚新泉不以为意,她的目光落在架子上的一顶帽子上,目光这便顿住了。
“可以给我看一下那顶帽子吗?”姚新泉用哈语说的,几人像是没想到她会一样都看向了她,那名工人抬头又看了她一眼,到底还是把帽子随手递给她。
这是一顶哈萨克族手工皮帽,一看便知道制作的人一定是很用心去做了。
帽身选用的是上等的黑色羊羔皮,鞣制得非常柔软,触感如丝绸一般,那绒毛更是让人不自觉地轻抚,手感可真好啊!
帽子内衬是深红色的细绒,摸上去也是柔软亲肤的面料,边缘是用金线进行锁边的,针脚细密得几乎不见痕迹,也不会被粗糙的金线磨到皮肤。
帽檐宽而挺括,向外翻卷的部分被缝制了一圈雪白的狐狸毛,狐狸毛的光泽度非常好,跟珍珠一样泛着柔光。
帽顶高耸,形似草原上的毡房,通体包裹着墨绿色的锦缎,缎面上是用金丝和彩线绣满的繁复的藤蔓花纹,线劈得很细,针脚更是非常细密。
灯光下那金线似乎就跟繁星一样会发光,近观又觉得纹理分明,整体做工华贵又庄重。
当然了,最最夺目的莫过于帽顶中央那支修长的金雕翎羽,羽杆笔直,羽片在灯光下流转着金铜色的光,显得神秘又特别。帽侧垂下两条细长的貂尾绦带,末端缀着几粒打磨圆润的玛瑙,行走时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清脆声响。
姚新泉深吸一口气,这要是她的帽子,她得是个多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啊!
“这是您做的吗?”她不自觉地客气了几分,对方又看了她一眼摇了摇头,“我家老婆子做的。”
“她也在鞋厂上班吗?”
对方又是摇头,“她身体不好,在这里干不了”。
姚新泉了然,不管是这里的温度还是皮革的味道,身体不好的人应该都是受不了的。
她做下来跟对方聊了起来,主要就是问这顶帽子能不能量产,做成一顶大概需要多久等问题,等了解得差不多之后她把帽子递给对方。
不曾想老人没接,只是问,“你想要吗,要的话我卖给你?”
“150块,你要的话就拿走”。
姚新泉想了想掏钱给对方把这顶帽子买下了,她是真的很喜欢。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了,但一来是有钱难买人高兴,另一方面做工和材料在这里,人家真的也就赚了个手工费。
姚厂长一直在一旁看着,这下实在没忍住问道,“小姚,你这是?”
姚新泉摇了摇头,“等出去后咱们可以聊聊这个事情。”
姚厂长只能按下焦躁带着她继续参观鞋厂。
车间的尽头是质检区,几张木桌上摆满了成品鞋。质检员是个严肃的中年女人,她戴着套袖,没有因为来人而抬一下头。她手里拿着一把小刷子,仔细地刷去鞋面上的灰尘,然后检查每一处缝合是否牢固,鞋底是否平整。
不合格的鞋子被扔到一旁的纸箱里,等待返工。合格的则被套上塑料袋,贴上标签,装入纸盒中。纸盒上啥也没有,就一双简笔画的皮鞋。
车间的隔壁就是仓库了,里面堆满了装箱的鞋子。空气中弥漫着皮革和纸板的气味,几个工人正在清点库存,把一箱箱鞋子搬上手推车,准备运往县城的商店或是更远的地方。仓库的角落里还堆着些滞销的鞋子,鞋盒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显然已经放了很久。
众人离开车间时已经将近5点了,谁也没说走,倒是一同都去了姚厂长办公室。
办公室不大,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和几个铁皮文件柜就占满了大部分空间。
他有些尴尬地喊了秘书搬几把椅子过来,随后很是急切地看向姚新泉,“小姚同志,你就别卖关子了啊!”
姚新泉无奈一笑,“姚厂长,我是觉得咱们得确定客户的特性再来提改进。”
“哦?你说说看。”姚厂长的眼睛一亮,身体也前倾了一些,显然对姚新泉的话很感兴趣。
“像是中亚和俄罗斯的消费者,他们相对会更注重实用性,那咱们就得想办法加厚鞋底才能更好地防冻裂或者是给一些金属配件提高工艺去做到防锈,或者一些别的能够提升口碑的点,我不是太懂鞋子,这个得你们自己想了。”
“但是注重实用性不代表咱们不需要改良审美,像是俄罗斯那边,他们其实也会受欧洲影响,偏好黑色或者棕色光面皮鞋还有皮靴,是那种相对比较板正的皮靴,太时尚的就算了,咱们连自己人喜欢什么都还没搞明白,到哪里去搞明白老毛子的时尚?”
众人都笑了起来,可不是嘛,国内年轻人喜欢什么他们都琢磨不出来,更别说国外了。
“至于中亚那边的话你得考虑他们很多人还是会骑马游牧,不管是皮鞋还是皮靴都得适应他们的野外生活。他们很多文化跟咱们哈族、维族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所以一些少数民族的花纹配饰也可以搞一下,咱们许多少数民族的同志对这一块儿最是了解了,可以多尝试尝试。”
“帽子的话,俄罗斯那边冬天能把人耳朵冻掉呢,所以还是做那种皮毛一体的帽子,保暖性最重要,中亚这边的话可能还要考虑防风沙的问题。我提帽子主要是想着都是皮具,如果能做那是最好,不能的话也无妨。”
“无论是中亚还是俄罗斯,他们不大可能向咱们这边购买太高品质的工业品,所以咱们做的时候也得控制好预算。”
“至于设计审美方面,我觉得你们可以去大学看看,就算请不来人,上面发个函去借调个美术或者相关专业的老师过来,咱们把人供着,总比咱们自己在这琢磨要好得多!”
姚厂长不知道她说的有没有用,他现在也没时间琢磨,他打算先记下来,回去后晚上好好想想,要是靠谱的话就得赶紧做起来了。
石副县长本来还在等她的下文,但见她后续没再发表意见了,忍不住指着她抱在手中的帽子,“这个呢?小姚,这个你是怎么打算的?”
“这个啊”,姚新泉笑了笑,“我确实是喜欢,来得及的话倒也能让人带一波过
去,能卖掉或者有人订购最好,就算没有,咱们展台上摆上这么牛的艺术品,我相信谁都会想着过来看一看的。”
不说别的,想做这样一顶帽子,材料都没那么好找!
无论是狐狸还是金雕,难道这是能随便猎杀的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在九十年代开牧场》 170-180(第2/13页)
那狐狸皮她能感觉到有年头了,所以她才买的,如果是这两年猎杀的,她就算再喜欢也不会买。
没有这些顶级材料倒也能用别的,但是档次就不一样了啊!
她这顶就是最牛的!
“不过我确实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有没有人买,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品,配得上最高的价格,但你们也知道,这不当吃不当喝的”,姚新泉苦笑,中亚那边难道日子就很好过吗?他们未必穷,但也未必愿意花这个冤枉钱吧?
不过人家也有有钱人,所以都说不好。
至于内地那边的商人,内地那边有钱人多,所以她不怕没人买得起。但是这东西是带有民族特色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来,能欣赏得来的人未必会买。
石副县长沉吟了一会儿后一拍大腿,“干!”
“就像小姚说的,哪怕给咱们多吸引点儿人流也不算白忙活一场!”
“那行”,姚新泉也笑了起来,“刚那个老爷子他媳妇做的这顶帽子,说是家里还有人会做,你们可以找他去问问。找手艺最好的那波人,既然做了,那就要在有限的条件了做到最好!”
石副县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站起身,开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仿佛已经看到了展览那天人潮涌动的场景。他转身对姚新泉说:“对,我们不仅要展示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还要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示我们县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
“我还在想,一些文艺表演会不会也需要这些?咱们带着过去,至少告诉人家,我们会做,我们还会做得特别好看!将来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们定做!”
众人胸中不免激动了起来,是啊,就算暂时赚不到钱,但也要让人知道我们县的存在!
第172章
姚新泉跟着队伍跑了三天,提出了不少建议,但也确实是把自己累傻了。
她瘫在躺椅上眼神放空,师月江则是把自己做好的凉皮拌了端给她,“尝尝?”
姚新泉端着碗吃了两口后没忍住给他竖了大拇指,“你可真太牛了,咋啥都会做?”
师月江眼中满是笑意,“尝试嘛!”
“你真的是个宝藏啊,师月江!”姚新泉感慨道。
师月江在她身旁坐下,笑容温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嘛,你也很厉害啊,听说你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呢。”
姚新泉轻轻摇头,“没那么夸张,我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我还是清楚的”,她对经济或者直白点说对做生意上真没多大的天赋,“我能提这些建议一方面是我出去见过一些世面,当初在上海我虽然没办法出入那些真的有钱的场所,但是那些可以只逛不买的地方我可没少去。人家是怎么营销的,什么产品卖得好,我未必知其所以然,但我长了眼睛很多东西是能看到的。”
姚新泉有些感慨,“咱们这边还是太小了,大家的眼睛局限在县里或者顶多是市里,也许一些工厂企业在本地还能苟延残喘,但是跟外地比起来,咱们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其实有机会还是得出去多看看”,如今外面的世界几天一个样,她如果真老老实实待在这个小地方一两年,外面都得天翻地覆,所以她也得跟得上时代才行。
“我觉得不管是干部还是一些企业的领导都得出去学学人家的先进经验,闭门造车算什么?”姚新泉忍不住吐槽,“而且咱现在的情况是自己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人家都能上天了,不跟人学还能怎么办?”
师月江莞尔,“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别急。”
忙碌起来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家里羊全都顺利生产,500头母羊总共生下来的羊娃子有602头,算下来双胎和多胎的比例不算低了。
不过跟湖羊是没得比的,她给湖羊做了检查,300头湖羊里没有一头是单胎的!
其中三胎的高达89头,剩下全都是双胎,为此姚新泉不得不提前给它们补充营养。
一眨眼小羊娃子们都满月了,姚新泉赶忙联系了崔文建那边。
崔文建这阵子回去头确实托人打听了姚新泉的事情,不仅知道了7.2诈骗案的被揭发跟她有点关系,同时也确认了人家看着年轻,但真有一手过人的医术,这下他对姚新泉那就更重视了。
“我让皮尔开提过去一趟,确认好数量和金额,然后我这边办理转账,运费我们出就行。”
姚新泉自然是没意见,本身按她自己的说法来看,这个运费她自己出也是可以的,但对方愿意她还省了一笔钱呢!
姚新泉干脆跟着车去了一趟崔文建他们的牧场,到了后崔文建赶忙笑着招呼她,“欢迎欢迎,姚同志过来一趟不容易,我带你去转转?”
姚新泉好久没去国营牧场转了,而且这家牧场主要还是产毛的,所以心里也好奇。
牧场刚开不久,草场辽阔,站在工作区里一眼望不到边。围栏是新扎的,四周都用铁丝网围了起来,每隔五十米就有一根水泥桩子,牢牢钉进土里。
姚新泉自家牧场下面是用泥土夯实的,上面用的网,也没用水泥什么的,造价就低了好多。
“我们这牧场占地六千多亩,按功能主要划分为三大区,东边是放牧区,中间是饲养区,西头是加工厂”,崔文建带着她往里走。
他指着十来间红砖平房道,“那是场部办公室”,姚新泉点了点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就见屋顶竖着好几根铁皮烟囱,门前则停着三台东方红拖拉机,漆色还新,轮胎纹路清晰。
姚新泉凑过去拍了拍拖拉机,眼中满是羡慕,“公家单位就是好,这刚开就有几台大铁牛了!”
想她家牧场,也就是她回来才买了摩托车,之前可是只有几匹还没长大的马呢!
崔文建笑了起来,“上面扶持这一块儿,批钱什么的就方便,不然我也是没办法的。”
崔文建带着她又往放牧区去,放牧区用木栅栏隔成十二块轮牧草场,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