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第一章 避祸
“临安城外余杭县,
余杭县上好登楼”
三娘子笑吟吟地说。
酒楼到了宋代,那是分外丰赡富丽起来。有宋一代,光汴京就有上百座名楼。什么“白矾楼”“忻乐楼”“遇仙楼”“铁屑楼”“看牛楼”“清风楼”各具特色,出产的“玉练槌”“思堂春”“雪腴”“内库流香”种种名酒更是争奇斗胜,有口皆碑。南渡之后,康王赵构秉承乃父习气,更贪安逸游乐。一俟局面安定,那杭州城内的烟雨楼台、飘香舞榭便翻新斗巧地兴盛起来。
好登楼位于余杭地界,是座跨街骑楼。门斗甚大,门口两旁拦着两道亮锃锃的黑漆杈子,用以阻拦路上的闲杂人马。楼下排了三四十席散座,楼上则有二十多个阁,一律翠绿帘幕、文绘藻井,当街临窗望去,便见远山秀水,端的与众不同。
这时,靠近左首的窗前,正坐了对中年夫妇。男的神情脱略,身材长大,只穿了件灰布长衫。女的却是柳叶弯眉,杏核靓眼,恬静明丽。众人多有注意那女子的,见她周身打扮也只是一袭半臂、一条蓝裙,荆钗素面却风致嫣然,语笑如菊。
两人都是三十五六岁年纪。只听那女的笑道“傲之,你可知道这好登楼上曾有副名联”
那男人“噢”了一声,抬眼看向三娘这两人正是预先知机避出镇江府的沈放与三娘子夫妇。沈放内人名唤三娘子说起他们这段姻缘倒有些离奇,不过那还是十年前的事了沈放对妻子一向很是敬重,不由得就侧耳听她细说。
只听那三娘子说道“我听说书的相公说过,天下名楼世传共有三十六,临安的楼外楼、洞庭的岳阳楼、金陵的五闲楼、汴京的樊楼、襄阳的西楼,再加上这座好登楼号称为六座楼中之楼。别的楼之所以称为名楼的原因我不知道,但这好登楼的成名却只怕是因为一段掌故。”
沈放又“噢”了一声,他知三娘虽为女流,但见闻极广,自己一向也最喜欢听她讲故事,虽都非经传所载,但却都更加活泼。
却听三娘子笑道“那还是南渡初年,集贤殿侍诏学士胡铨奉命出行,路过此楼。胡学士那一手好字、一身刚正、一肚学问可算无人不闻了。那日歇马于此,正值这酒楼开业不久,掌柜的殷勤奉承得很,准备了好酒好墨,想请他乘兴留题于此。胡学士独饮了两杯,也就应了那掌柜的所请,正在题笔凝思之际,忽听楼下一片响,往下望去,门口却来了位龙行虎步、鹰准燕颔的将军。胡学士盯了他两眼,不由得大喜,忙命掌柜的快请。那将军一上楼,胡学士便运笔如飞,笔酣墨饱地写了两个大字幸甚那将军看看他的字,再看看他这短小精悍的人,便知道是有名的铁项御使胡铨了。”顿了下,三娘子笑道“相公,你猜那将军是谁”
沈放想了想,胡铨一代名臣,清直刚正,至为权势不容,终于挂冠而去,当时虽满朝金紫,他所青目的将军不过一二人而已,便用指蘸酒在桌上写了个“飞”字。他所指的人姓岳名飞字鹏举,曾官至太子少保,可惜后来为奸相秦桧所害,天下闻声皆憾。三娘子颔首一笑,接着道“胡学士见了他便忘了写字,两人重新入座,杯酒相邀,纵言天下,极为欢畅。最后临别时,岳将军见那掌柜的愁眉苦脸,似有不足之色,一问之下,方知是嫌留的两个字太少了,不成幅。岳将军看看胡学士写的那两个大字,抚须一笑,提起笔来,也留了两个大字,却是即情即景的一副天然妙对胡学士看了,不由得也哈哈大笑,当下两人分手而去。相公,你猜这岳将军下联该是哪两个字”
沈放沉吟道“这何从猜起幸甚、幸甚”
三娘子微微一笑“快哉”
沈放一想,不由得抚掌道“快哉”以“幸”对“快”,以“甚”对“哉”,虚实相应,确是一副妙联。两人相顾开怀,俱由此四字怀想起当日楼头文武二人的雅量高慨。三娘子续道“掌柜的精明,便把这四个字的对联刻了挂在了楼头,又切题,刚好一副宾主酬答的口气,谁不来看这好登楼于是便也声名鹊起了。”说罢一叹“这些年咱们朝廷上真当得住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命这两句的,也真只他二位了,叫人事后慕想,怎不钦敬”
沈放听她说了这么有趣一段轶事,不由得满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笑问“那副对联呢”
胡、岳二人在有宋一代俱称书法名家,沈放性耽于此,不由得追问。三娘子叹了口气“后来他们二人一个挂冠去国,一个获罪身死,俱不见容于秦丞相。有秦丞相在,这酒楼上又如何敢挂他二人的字不是收了,便是烧了。”
沈放脸色便阴沉下来。他这次与三娘逃避他乡,也只为风闻朝廷上君相二人对吴江长桥上所题之词极为不满,正暗诏严访。词虽不是他写的,但沈放自知恐已难见容于昏君奸相。所谓“三人成虎,百口莫辩”,何况沈放也不屑于辩解。只有与三娘悄悄离开镇江,潜行避祸。三娘子也是见他心绪不好,故意说上一段逸闻来引他高兴,没想最后终不免情怀转恶。
余杭县是临安府的近畿,相距京城不过三四十里,快马的话,一鞭可到。当真天子脚下,与众不同市井繁庶、人物端丽,五街十巷、榆柳门庭。加上今晨雨霁,市人行客,商旅店铺,都要趁这好难得的新晴,街上便更是熙熙攘攘,一片太平景象。
沈放望着窗外,他们老家镇江府虽也是个大镇,但地处边界,这些年兵火不断,如今比起这小小一县来讲,倒显得逊色多了。本来宋金疆界该在淮水一带,但朝廷久已放任江北之地,心中只以长江为界,以江防为务,所以镇江府倒也成了屯兵重地。沈家原是镇江旧族,到沈放这一代,虽门第未衰,但毕竟是乱离之后,气象和当日已很有些不同了。好在沈放生性通达,不同于一般腐儒,倒不以门庭衰微为憾。他好读书,但经传之学只通其大概,却于钱谷兵革之类杂务颇为留心。一转念之下,就为这京畿繁华下了一番注脚朝廷南渡之前,以被金人掳去的徽钦二帝的奢侈浪费,一年所征赋税不过六千万贯;没想南渡之后,地方丢了大半,人口流离大半,朝廷一年赋税竟征到八千万贯,足可见搜求之苛了。所谓繁华,也真好比三娘所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罢了。
三娘却在打量这酒楼的规模。因为还早,楼上酒座不多,来的人也大多是为消闲破闷而来,桌上点的大多都是小食。靠楼梯口拐弯处的木栏杆前,却正放着一条长凳,长凳上坐着一个瞎老头操着三弦,咿咿呀呀地远远拉着,还有个小姑娘立旁边,俩人正在说书讲的是吴越春秋。三娘子移开眼,又向别处看去,只见东首座上坐了位须发花白的老者,身穿一件五福团寿的长衫,一只手上指甲极长,正在桌上轻轻叩着,再有一座,似是两个军官,看来像进京办事的,偶然路过,上来喝一杯,还有,就都像些闲杂人物。三娘子轻轻松了一气她不能不小心些,沈放生性脱略,又是个书生,一向不注意小节,也从未遇到过什么险恶之事,他并没把这次逃亡看得有多严重。三娘却知道,那吴江一词可能引来的祸患到底有多大,这次逃亡真正的分量又到底有多大。她知道那些鹰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