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她的1979 > 正文 22-30

正文 22-3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p; 周五下午,陈兰君预备回家一趟。她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天气转凉,也该回家将秋冬的衣裳带过来。

    挣到的钱可以拿出几块来,将家里的棉花被送到棉花匠那里弹一弹,顺便补充些棉花,这样爸妈冬夜就可以睡得温暖些。

    想到这里,陈兰君情不自禁笑起来,等她将弹好的蓬松的棉被带回,郑梅估计又要惊讶,她怎么能一边保持学习不错,一边赚到钱了吧。

    最后一节课结束,陈兰君回宿舍收拾东西。

    还没收拾完呢,一个室友兴奋地跑过来,说:“兰姐,你妈妈来接你了,正在校门口呢?”

    郑梅来了?

    这么远的路,郑梅在大队工作忙,在家事也多,一年到头来不了学校两回。今天倒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不会是家里有什么事吧?

    陈兰君加快了收拾东西的速度,草草将包的拉链拉上,一路小跑到了校门口。

    还没见着人,先听着一串“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响了很久。

    也不知道是哪个鬼崽子在装酷摁自行车响铃。

    陈兰君皱着眉,抬眼望去,却是一怔——

    夕阳西下,郑梅女士骑着一辆自行车,长腿潇洒地踩在大地上,意气风发:“二妹,这是妈妈买给你的自行车。”

    第23章

    陈兰君怔了半晌, 向郑梅走过去。

    “妈,你这个月瘦了好多啊。”

    郑梅的下颌线都比之前清晰了许多,人也晒黑了, 但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却并不憔悴,倒有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

    郑梅原以为她会惊喜地问这辆自行车从哪里来, 不料女儿竟是第一时间注意到自己瘦了。顿时,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抬手拍一拍陈兰君的肩膀:“是吗?可能有点, 你看,这自行车。”

    很漂亮的一辆自行车,来学校之前,郑梅特意用新的抹布将自行车的龙头、把手、座椅全部擦拭了两遍, 一点灰都没有, 锃亮锃亮。

    陈兰君端详了一下自行车,仰起脸, 微笑:“我妈妈可真厉害!说买自行车,就能买自行车。”

    郑梅得意地轻哼一声,用手拍一拍自行车后座:“上来, 妈载你回家!”

    在这个年代, 拥有一辆自行车,绝对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毕竟一辆自行车至少要一百来元,还得要相应的工业券, 是很难搞到的。

    在县里还好,毕竟有那么多辆自行车。可一旦行驶到乡村的小路, 过路农人都要多看两眼。

    地方小, 郑梅作为大队干部与人交往较多,一些农人瞧见她们骑着车, 会惊讶地问一句:“郑梅,你们家买了自行车啊?”

    这时,坐在车后座,搂着妈妈腰的陈兰君就会大声说:“我妈买的,可厉害了!”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她的1979》22-30

    郑梅哈哈大笑,蹬自行车的速度加快,风吹起她的头发,拂到陈兰君脸上。母女两个的发质很相似,一样的黑,一样的硬。

    天边的火烧云一直蔓延开来,映照着土路。

    穿过林间的时候,很安静,陈兰君问:“妈,你是怎么发财了呀?”

    “说起来,我自己都稀里糊涂呢!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原来自上次送陈兰君上学后,郑梅便开始拉着陈志生,一起想赚钱的路子。

    原本她是打算和大队、公社申请,办一个社队企业。奈何大队长和其他干部都不太看好,只说:“你一个女人家别乱折腾,办厂?我们大队哪里有钱办厂?”

    这话倒是真的,郑梅所在的芙水大队,山林多,田地少,土地肥力也一般般,在之前吃大锅饭的年代,大队差点揭不开锅。这两年虽然情况好一些,但大队也没什么钱。

    办厂么,一听就是要花钱的事,厂房、设备……每一样都得花钱,还要花费许多精力,而且也不一定能有效果。

    大队长已经有了年纪,求稳,对于这种不确定的新兴事物,第一反应就是排斥,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郑梅理解,但是她是个有恒心的人,见办社队企业的事一时说不通,又提出,希望大队能保证她丈夫陈志生出去做木匠活是正当的,不属于投机倒把。

    “这社队企业办不办,我们可以慢慢考虑,但能不能以大队的名义出一封介绍信,就说是我们芙水大队的家具厂,就是个名头,说特意派人员外出支援,这个不用花钱的。”郑梅说,“其他的一切风险,我们自负,赚不到钱也是我们的,只求队里能帮帮忙,好有个说法。”

    大队长犹豫了一下,他已经驳回了郑梅第一个请求,心里多多少少有些过意不去,再驳回一个,似乎就有点不给人面子了。都是一个村子住着,说起来远近大小都是亲戚,他家的家具,也曾请陈志生帮忙修过呢,人家还没收钱的。另一方面,郑梅工作一向勤勤恳恳,还被公社领导看中,介绍她加入了党组织。真把人得罪死了,也不好。

    何况郑梅这第二个请求听起来还行,不算过分,也不需要大队做什么,之前也有木匠去其他村帮忙的,算手艺活,不算买卖,只不过前些年风声紧,大家才不干了。

    想了又想,大队长还是便勉强答应了:“行吧,你也算是老同志了,我们就额外帮忙一下。”说着,帮着在介绍信上盖了章。

    “为支援其他地方的同志,芙水大队家具厂特派我厂技术员陈志生到贵地,帮忙维修、打造家具。”

    有了一纸介绍信,郑梅底气就足了,和陈志生各自分工。陈志生负责木工的技术活,郑梅则正大光明地去附近的大队以及公社询问有无需要维修、打造家具的。

    十里八乡,大约有十来年没有主动上门的木匠了。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实行了一年,稍微勤快点的乡里人家都攒下了一点点钱,见是芙水大队的干部笑脸上门,价钱也公道,就把家里早就需要修的摇晃的木桌、木椅都拿出来,等着陈志生上门来修。

    郑梅在周围的村落跑来跑去的时候,陈志生也没闲着,他虽然不长于交际,但是个聪明人,不愿意老婆干活自己闲着,便事先动手,从自家分的山林里砍下木头,做一些简易的板凳、竹椅之类的。

    过来修家具,陈志生特意带上了他新做的竹椅、小板凳。

    需要维修家具的人家,多半家中的家具不多,见了就问:“你这个卖吗?”

    “卖,这个三块,这个五块,不要票的。”

    讨价还价一番,还真给卖出去了。

    郑梅笑着说:“这些比起来,还算小的进项。这次的大头,是公社有家人嫁女儿,找我们打家具。一张床40元,一把宽椅20元!”

    乖乖,这一张床的价格,抵得上她这一整个月印试卷的忙活了。

    陈兰君听了咋舌,情不自禁在心中感叹,她到底还是小瞧了爸妈。

    她问:“那么这个月究竟赚了多少钱?”

    “我反正是真没想到,竟然有三百多!”

    “三百多?”

    “对,三百多。”

    静了半天,树叶淡淡的清新气息里,自行车链条“哒哒”转动。

    郑梅问:“怎么啦?忽然不说话了?”

    “我在算,你们这一个月,都比我在穗城待的两个月还要强。”陈兰君说,“那岂不是,我可以做个游手好闲的富二代了?”

    郑梅听不懂“富二代”是何意思,但结合语境,也猜中几分,她笑着说:“别的不说,至少,你接下来可以安心念书,不用操心赚钱的事啦!”

    眼前是一个下坡,郑梅高兴,故意逗女儿,说:“二妹,你抱紧了,妈妈带你往前冲!”

    “起飞咯!”

    借山坡之势,郑梅甚至连自行车踏板都不用踩,自行车自然而然地往前俯冲。

    风在耳边呼呼地吹,应当是东风,浩浩荡荡将母女两个的发丝肆意吹起。

    陈兰君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东风,笑着大喊:

    “我爸妈真厉害!”

    风中回应她的,是郑梅的笑声。

    “我乖女最厉害!”

    ……

    一路有说有笑地骑回了家。

    抵达的时候,太阳已经坠在地平线边,蓝黑色渐变的天幕之下,陈志生正忙着刨木头,一旁站着小妹,好奇地拿着绳、墨比画着玩。

    听见自行车声,小妹抬头,笑着迎上来,喊着:“妈妈和二姐回来啦。”

    今天的晚饭很丰盛,主菜是板栗炖鸡。板栗是从后山的板栗树上摘下来的,刚摘下来的板栗毛茸茸的,还有点扎手,像个小猕猴桃,剥壳后就是常见的淡黄色果肉。鸡是从邻居家买的老母鸡,用柴火在铁锅里炖了一个下午,与板栗煨在一处,炖得酥香软烂,轻轻一扯,鸡肉便与骨头分离,喷香扑鼻。

    两个鸡腿,陈兰君与小妹一人一个。

    郑梅夹了只鸡翅膀,慢慢地吃,还不忘和小妹解释:“小妹,我们之后也会给你买自行车的,只是现在还不太宽裕,只能先紧着你二家姐,她要高考了,但你放心,要不了多久,你也会有的。”

    “没事,”小妹啃鸡腿啃得正香,含糊不清地说,“我都懂啦,我们家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唔,这鸡腿真香。”

    一家人都笑了。

    陈兰君夹了颗栗子放到小妹碗里:“一口鸡肉一口栗子,更香。”

    她坐在面朝东面的位置,一抬头,远远见着一点影子,从大片大片的深绿之中显现出来。

    陈兰君朝郑梅和陈志生示意:“好像有人来。”

    郑梅侧过身看,放下碗筷站起身,笑着打招呼:“大队长,晚上好,吃了没?老陈,去拿副碗筷。”

    “不忙,我吃过了。”走过来一个矮胖的老年男子,正是陈大队长。他笑吟吟地说:“隔好远在林子里就闻见香味了,吃鸡呢?”

    “哈哈,今天两个女儿都回来了,任性一把。”郑梅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她的1979》22-30

    说。

    若放在以前,陈兰君估计也会和陈志生和小妹一样呆坐在旁边,只会傻笑。但好歹她现在经历了些事,有了一些自觉,便去搬了把椅子来:“大队长请坐。”

    陈大队长笑着坐了,说:“你们家二妹是真长大了。”

    “可不,我也说是。”郑梅笑道。

    说话间,陈志生后知后觉起来,去倒了点茶。

    “客气了。”陈大队长双手握着搪瓷杯,笑眯眯的,眼神却在陈家屋檐下停着的自行车上打了一个转。

    他吹了吹热气腾腾的茶烟,说:“你们都坐,继续吃,别紧张,也没什么大事。”

    郑梅笑着说:“过来是有什么事?大队长只管说。”

    “事情嘛,也有一件,算好事。”陈大队长说,“郑梅同志,你之前提议的兴建社队企业的事,获得肯定了,我们打算让芙水大队家具厂正式落地。”

    陈兰君坐在一旁听着,但笑不语,夹了一颗板栗慢慢嚼,心里门清似的——这是摘桃子来了。

    第24章

    这年头的乡下, 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娱乐活动少之又少, 基本上只能盯着自己附近的邻居,看看夫妻吵架、爸妈打小孩, 权当逗趣。

    正因为如此,所以但凡一户人家有点什么动静, 多半瞒不过去。

    郑梅同志弄回来一辆自行车的事情, 她前脚刚进村,后脚消息就跟风一样传开了,都说陈木匠这次一定赚得不少。

    陈兰君一边吃饭,一边竖起耳朵听。

    郑梅笑着说:“真的呀?那是好事!要开厂, 地方选好了没?”

    陈大队长原本以为郑梅一定不愿意, 来之前打好了腹稿,准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打动她。谁知郑梅一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 心里暗自感叹,果然是个有境界的人。

    他原本紧绷着的一双腿放松下来,跷起二郎腿, 说:“村西边那两座房子怎么样?”

    “原本知青住的那两间?”

    “对!现在空着, 收拾一下就可以用。”

    “挺好的,看明天还是后天,我拉着我们家老陈, 去把那屋子打扫打扫。”

    陈大队长的老脸上有了笑容。见郑梅这样积极支持工作,他也投桃报李, 说:“放心, 这个主意本来是你提出来的,到时候去公社, 我举荐你来当芙水大队家具厂厂长!”

    他指着陈志生说:“志生出任总工程师!”

    陈兰君默默捧起碗,遮住她的笑。

    不错,爸妈分别成为两间漏雨缺瓦的土坯房里的厂长和总工。

    郑梅不着痕迹地瞪了她一眼,目光饱含着“你这死丫头别笑出声来”的警告含义,转过头,仍是一副高兴的模样:“真的?大队长真是太照顾我们家了!”

    “组织绝对不会亏待你们这种一心为公的好同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