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她的1979 > 正文 30-40

正文 30-4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明德大学毕竟切实际一些。而且,这也她原本就想弥补的一个小小遗憾。

    上一次高考,她的志愿填的就是明德大学,只是可惜没有被录取,为此,陈兰君耿耿于怀了许多年。这种失之交臂的感觉总是令人格外难受。

    再来一次,她肯定能弥补这个遗憾。当然,前提是全身心放到学习上来。

    还是太没有点紧迫感了。

    陈兰君反思自己。

    回到学校,请示过秦老师之后,陈兰君在黑板的左下角写了一行粉笔字。

    “距离高考还有XXX天!”

    别说,这字一出,立马就有特别的感觉了。

    第32章

    接下来的一百来天, 陈兰君彻底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每日一心一意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临到过年了,才回了一趟家。

    因是毕业班, 寒假特别短,只有七天。

    虽然时间短, 但是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教科书之类的打好包,打算打回去看。

    小年拿油纸和麻绳将书捆了个严严实实, 一回头, 发现预备出门的陈兰君竟然只背了一个包:“你不带书回去复习啊?”

    “谁说没带。”陈兰君说,“各科的《高考大纲》我带了,总共就几天,拿多了, 我也看不完, 提来提去也累。”

    小年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她的1979》30-40

    又拣了几本书出来。

    放假前,秦老师反复叮嘱:“都是毕业生了,别出去乱跑, 每天记着看书, 否则隔了几天不看,就生疏了。”

    离开学校,陈兰君先去副食品商店, 买了大白兔奶糖、饼干之类的挂在自行车两个把手上,一路晃晃荡荡回家。

    骑到村里, 见着一堆人围在一起。这其中有一个熟悉的小脑袋。

    “小妹, 干嘛呢?”陈兰君问。

    小妹转过身,见是姐姐, 脸上就泛起甜甜的微笑,她扬一扬手中的铝制面盆,说:“姐,刚杀了年猪,正等分肉呢。今天有杀猪菜吃了!”

    陈兰君眼睛一亮。

    杀猪菜可算是这时候乡村里的盛宴了,顶新鲜的猪肉与猪内脏,无论是炒是炖还是煮,都能让人连吃三碗饭。尤其是在常年累月吃的红薯、咸菜和腊肉的衬托下,杀猪菜的美味越发令人惦记。

    由于今年村里多了一个家具厂,村民们除了种田所得,还多了一份工钱,因此年猪都很阔气地多杀了两头。

    正在这时,两个壮汉拉开门,案板上是刚刚切好的新鲜猪肉。

    “分猪肉咯!”不知谁欢快地喊了一声,村民一拥而上,挥舞着手中的盆,整个人恨不得贴到猪身上去。

    小妹因与陈兰君说话,往队伍外走了几步,这一下就彻底被拥挤的人群挤到最外头了。

    她有些懊恼地说:“等了好久,还想分点好肥肉。”

    陈兰君安慰道:“没事,这么多呢,总能拿到的。”

    俩姐妹说着话,里边分猪肉的兼职屠夫的社员眼尖,瞧见是郑梅的孩子,忙伸手招呼:“阿兰、阿竹,你们过来分肉。”

    一见是这两姐妹,前排两三个大婶也心甘情愿让出一条路,毕竟没有郑梅也多不出这两头猪:“来,到前边来。”

    小妹正要上前,听到有人阴阳怪气:“怎么,公社的干部子女就能先分猪肉啊?我还是副大队长呢,不也在这里排队!”

    小妹一时愣住了,回头看陈兰君。

    陈兰君有点搞不清这副大队长在阴阳怪气些什么,但秉着不能给老妈丢脸的想法,她义正言辞地说:“那是自然,我妈妈一直以‘为人民服务’自省,就是当厂长,也是和大家拿差不多的工资,怎么会占了好猪肉呢?我们一定发扬风格,等大家拿完了我们再拿!”

    这一番高风亮节的话令村民叫好。

    “好,说得好!”

    “郑主任教育得好呀!”

    副大队长冷哼一声:“尽会说漂亮话。”

    “人家也干漂亮事。”被他驳了脸面的屠夫嘲讽道,“要不,你也发扬发扬风格,最后分。”

    副大队长不吭声了,只嚷嚷:“动作快一点,家里柴都烧上了,等下全浪费了。”

    这年头因为油水不足,大家对于好肉的定义也不同,先被分走的往往是油脂最丰富的猪板油,再是猪肉。

    最后轮到陈兰君姐妹时,装了大半盆子猪杂,和一些精瘦肉,屠夫过意不去,另外用自家的小面盆装了猪红。

    “这个开汤吃,也不错!”

    一大盆猪肉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小妹帮着推。

    回到家,陈志生在灶屋烧火,陈兰君与小妹帮着郑梅料理杀猪菜,把猪大肠猪小肠什么的用旧牙刷洗刷干净。

    干活的时候,陈兰君说了方才分猪肉的事:“那副大队长和我们家是有过节吗?”

    “他?你别理他。”郑梅嗤之以鼻,“本事没有,脾气却大。”

    原来上面下了通知,等到年过完,乡村基层的组织会迎来改革,公社和大队都换了名字,成了镇政府和村委会。

    组织架构换了,干部班子也是跟着一换。正巧本大队的大队长要退休了,于是空出的领导位置就被盯上了。

    那个副大队长资历老,又和大队长是堂兄弟关系,因此总自诩为下一任大队长。

    结果冷不丁杀出一个郑梅,原本名声就不错,村家具厂办好之后,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这就让那副大队长患上红眼病了。

    “这么说,妈妈要升官了?”陈兰君打趣道。

    “什么官啊,笑死人了。”郑梅笑,“不过要是能成,以后做事更方便些。”

    说说笑笑间,饭菜做好了。

    主菜是一大盆杀猪菜汤,猪肠、猪肝、猪腰等切片斩断,瘦肉切成沫,再加上凝固好的新鲜的猪红一起煮,稍稍放点盐,滋味就很好了。

    除夕那天,除了杀猪菜,还有年糕。是村里这季新收获的稻米打成的,清清甜甜,用猪油煎至表皮起泡,又酥又有嚼劲。

    吃过年夜饭,大家坐在一处休息,小妹拿着鞭炮在庭前放。

    陈兰君放了一两个,就坐着看小妹放。坐久了,觉得有点点单调,她说:“要是有电视,放春晚当背景音也热闹。”

    “什么春晚?”

    哦,她忘了,第一届春晚还要过三年才有呢。

    不过纵使有了春晚,这边的人也不大爱看,顶多放着当个背景音,最要紧的事情是打牌,麻将、扑克,都打。

    怕打扰陈兰君学习,郑梅这个年节都没怎么出去拜年,就是上门的客,也只是说说笑笑,陪着略坐一会儿,绝不打牌。

    陈兰君乐得个清净,伴着鞭炮声,整日坐在房间里温书。

    “兰君,你朋友来了。”

    “哎,来了。”陈兰君放下书往外走,有点疑惑。寻常亲戚来郑梅是不会特意喊她的,也不知来得是谁。

    出门一看,堂屋里,一个小姑娘正给郑梅戴围巾:“阿姨戴这个颜色正好。”

    不是阿晶还是谁?

    阿晶是过来拜年的,带了许多自己家做的东西,硬要陈兰君收下。

    “一定要收的,你帮我这么大的忙,要是连这点礼都不收,回去了我奶奶肯定骂我。”阿晶很坚持。

    陈兰君只得收下:“可以啊,你现在气势都变了。”

    她将阿晶领到自己房间,关上门,低声问:“你现在还有去做生意吗?”

    阿晶点点头:“有。现在好一点了。”

    也许是因为到了年关的缘故,屡禁不止的农村集市又热闹起来了。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上面选择睁一只闭一只眼,阿晶就抓住了这个空档,织了些应时景的大红围巾手套,跑到一个一个集市上去买。

    陈兰君听了高兴:“这样的话,你可以不用为钱烦心了。要不,下学期回来上学?”

    阿晶摇摇头,表情有些为难。

    犹豫了片刻,她说:“兰姐,其实我有点想带奶奶离开这里。我姑姑听说了我和奶奶的事后,写了封信来,把我爸骂了一顿,又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带着奶奶去投奔她。”

    “也是个思路,”陈兰君说,“你爸爸不说打骂,肯定没什么好脸色给你们看。是有什么担心的吗?”

    阿晶叹了口气:“是,姑姑家条件也不太好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她的1979》30-40

    ,她是嫁到南边的一个小渔村去了。”

    陈兰君挑了挑眉:“什么小渔村?”

    “好像是在一个叫……叫,”阿晶想了想,说,“叫葆安的县,听说比我们县还要穷呢。”

    第33章

    这个地名, 可谓是如雷贯耳。

    十多年之后,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将会火遍大江南北。“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就是葆安。

    虽然在阿晶的印象里这地方还是县, 但人家现在已经光荣升级,成为“市”了, 鹏程市。此后的年份, 这座城就真如大鹏展翅一般扶摇直上。

    陈兰君伸出双手,将阿晶的手握住,诚恳万分地说:“去,一定要去。”

    最好是能把户口之类的也落过去!弄块地, 十多年后, 就能荣升为包租婆包租公,腰间挂着一大串听令哐当的钥匙, 穿着夹板鞋,一身T恤,穿梭在城中村里去吃烧鸭饭。

    这样热切的态度, 令阿晶一愣, “啊?”

    “听我的,”陈兰君说,“你别看那地方现在不起眼, 但是人家位置好,隔壁就是香江!区域位置好, 但凡你费心, 一定能很快挣到钱,足够你奶奶养老, 你自己之后再继续学业。”

    夏天刚重生之时,她是想过要不要去鹏程市赚一波外快的。转念一想,她在那里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可靠的亲戚朋友,光是适应就要费去好长的时间,风险大,于是便暂时推迟了去那里的计划。

    “我原本是打算高考完后,去那里看一看,能不能抓到什么机会。如果你先去,就最好了,到时候我也不至于两眼一黑的抓瞎。”

    “咦,是这样吗?”

    阿晶若有所思,于她而言,陈兰君是有恩的,倘若自己能为陈兰君做些事,那就再好不过。另外……她轻轻扫了眼自己手上的手套,因为陈兰君的提点,这不起眼的编织才为她赚来了奶奶的药费。对于陈兰君的眼光,她是相信的。

    迟疑几秒后,阿晶痛快地点了点头:“我相信兰姐的建议肯定没错,那我就回信给我姑姑,告诉她等天气暖和了,我就带奶奶去投奔她。”

    “一定没错的。”

    见阿晶下定决定,陈兰君索性扯来一张白纸,写写画画,替她作计划。

    虽然阿晶姑姑在信里说她会负担阿晶和奶奶的开销,但几个月或许可以,长期下来,阿晶姑姑肯定是会有压力的。因此阿晶到那里之后,应该尽快开始赚钱。

    “养鸡或者种植蔬菜都是不错的选择,”陈兰君分析说,“一来,现在那里在开展建设,去的人多,要吃肉、吃青菜,二来以后产量高了,可以卖给香江人。这边卖两毛,跨过河,就能卖两块。”

    “缺点嘛……你在那里是没有地的,不太好大规模种菜,要么还是养鸡?这个对土地没有要求,你奶奶倘若身体精神不错,也能帮帮忙。就是前期苦点累点。”

    阿晶连连点头。

    陈兰君分析完利弊,问:“你自己呢?倾向于哪一种?”

    “其实,”阿晶鼓起勇气,“我想问一问,如果你是我,你会选择哪一条路?”

    陈兰君将笔放下,凝神想一想,说:“我的话,可能会走一条风险和收益并存的路。”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也行。”

    陈兰君笑起来:“我大概,会想方设法开一家服装厂。”

    虽然一分钱没有,但她也想试一试化缘化出一座服装厂。

    设身处地想了想,倘若她是阿晶,安顿好奶奶之后,就会天天往关口火车站跑,接触过路的香江商人,看有无愿意投资在当地开工厂的。

    “可是香江那么繁华,他来我们这开工厂干什么?”阿晶很疑惑。

    “我们在人工、工厂租金方面有绝对优势。”

    陈兰君说:“打个比方,我给你二十块一个月,让你进厂当工人,你干不干?”

    “是我肯定干。”

    陈兰君轻轻一笑:“可是在香江,没有两千块,别想请到一个工人。我问你,倘若你是香江老板,你愿不愿意到内地办厂?”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