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的他是真正的身心俱疲。】
马困路长,苏轼背着包袱站在开封府城门前,看农家小儿吆喝着驴车,一路将木炭从城郊运送至城内锦绣成堆的人家,又见凉茶摊子上三五成群的文人坐着闲聊胡侃,汴河之上来往货运的船只络绎不绝人潮拥挤、商业繁荣,满眼盛景,想当初自己第一次来汴京跟个乡巴佬似的热血沸腾,如今却再也激动不起来。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苏轼一口气写了十几封折子,全部在求情太后让他回故乡眉州养老,最后把太后给看烦了,直言不要再上奏了,不会允许你走的。
苏轼叹气摇头,只能无奈地换上官服,继续去皇宫里给哲宗上课。
只是这次见到哲宗他却惊呆了,当年天真的小皇帝现在突然像换了个人,每次苏轼讲什么都一脸漠然不予认同,俨然一个进入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
“官家可有什么不快?”苏轼小心翼翼地开口询问。
哲宗不语,只是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位太傅,内心暗想:朕要恢复父亲的新法,朕要把你们这些和太后沆瀣一气的大臣全部贬下台!
果不其然,第二日朝中便传来弟弟苏辙触怒官家的消息。
原来是苏辙引用典故规劝皇帝,将先帝宋神宗和汉武帝作比较。哲宗听完直接暴怒:“汉武帝是什么东西,安能与我父相比?”
此言一出,不止是天幕上侍奉在侧的群臣脸色大变,明意直播间的评论区也一下子沸腾起来。
【123:滚滚滚,你是什么东西,在这里狗叫!】
【丐帮帮主:苏轼你给我出来看看,这玩意儿是你教出来的?】
【喵呜:不是吧,赵家小儿,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胡话?这就是你们赵家一怂怂一窝的原因吗?】
天幕中的苏辙面不改色:“纵观历史,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位功绩不容小觑的圣主。”
宋哲宗的怒火蹭蹭上涨:“胡言乱语,一派胡言,你给朕滚出去!”
苏辙看了一眼咆哮的小皇帝,没有多说什么,行礼退下。
苏辙走后,范纯仁面色严肃,无视哲宗的怒气,开口道:“汉武帝颁发推恩令,提拔杰出人才,推均输法,北击匈奴,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圣主。官家,我朝的士大夫是来与您共治天下的,不是被您随意呵斥的奴仆!”
范纯仁公正客观的名声自来被满朝称颂,哲宗知道自己要是连他一同怪罪,皇祖母定不会轻饶自己,这才讪讪地闭上了嘴。但是无所谓,老太婆总会死的,等到自己亲政,你们都等着!
苏轼听闻这件事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25-30
后,心中的担忧更加沉重,再加之朝堂上又开始一窝蜂地弹劾捏造他侵占民田、说他在杭州修西湖水利也是为了自己玩,苏轼更加想回老家躲着不问世事了。
最令苏轼想不通的是,他当年的老朋友章惇像是换了一个人,每天在官家面前说些子虚乌有的谗言,还大肆诋毁他和子由。为什么会这样呢?就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官位?更大的权力?
苏轼很不高兴,太后铁了心不让他回老家,皇帝和大臣容不下他,深夜做梦,他梦到的都是自己儿时玩累了回家,喊着“阿同”让弟弟给自己开门。
苏辙小名同叔,家人们小时候都唤他“阿同”,这个名字已经许久没叫过了。苏轼猛然从梦中惊醒,一个人坐在床上恍惚了许久,是嘞,当年的小阿同现在已经是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宰相了,就算他回眉州弟弟也无法脱身和他一起走,什么对床之约,都是一场泡影。
好累,苏轼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没了壳的王八垫桌脚——硬撑罢了。
不过这种郁闷的心情在老朋友王巩邀请他赴宴的时候一扫而空。
王巩当年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神宗一纸诏书丢到了荒凉偏远的岭南。最近他回到了京城,苏轼自然要去拜会。
与王巩一起北归的是一名叫柔奴的女子,京城中人都传言岭南生存环境恶劣,去的人十有八九无法活着归来,苏轼没去过岭南,有时候传言听多了,自然也觉得岭南是个顶可怕的地界。
【喵呜:没关系的老苏,你都会去的,岭南会有的,荔枝也会有的。】
【九九:哈哈哈,儋州会有的,吃不起饭的日子也会有的!】
天幕外,看到这两条评论的北宋诸人都为苏轼捏了一把汗,岭南、儋州,这可不是俩好地方啊,难不成这位一大把年纪的苏学士还要被贬?
一垂髫小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不解地发问?“娘,这个人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吃不起饭?”
外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事人的爹,苏洵自然倍感寒心。他早年日夜盼儿子们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如今看来,还不如在眉州种地来的安稳幸福。
天幕中的苏轼看着丰神俊朗的好友和天生丽质的柔奴啧啧称奇,不是说岭南不是个好地方嘛,怎地这两人去了一趟回来反而更显气度从容了。
苏轼提笔,为二人的神采和般配作诗:“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明意缓缓道出了这首词的下阕:【“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不远万里归来却更加年轻,脸带微笑,让人仿佛能闻到岭南梅花的清香。其实这句话流露出了苏轼对柔奴的赞美,一个歌女出身的弱女子,能够经得起贬谪路的艰辛,翻越过大庾岭、历经过一贫如洗的生活,归来却不见半点怨天尤人,处处可见属于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所以此处的梅花,也是指柔奴。】
听到此处,天幕外的一些男子开始不忿:“梅花高洁,自来是用以形容君子气节,苏轼将一个歌女比作梅花,是不是在玷污我们读书人的气度!”
不用于诸多男性的反应,诸多持家辛劳的北宋女子却十分钦佩这首词中的柔奴,也欣赏苏轼绝妙的文字,当即回怼到:“你有什么读书人的气度?你是能和这个女子一般去岭南过几年苦日子,还是能写出这么一首名垂千古的诗词?”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一句苏轼是在说柔奴,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自我救赎。追名逐利你死我活的官场对他而言就好比山穷水尽的岭南,太后不准许他还乡,他每日处在朝堂上精疲力尽,可柔奴却启发了他,只要我内心平静随遇而安,何处不能是盛放我灵魂的故乡?】
【想清楚这点,苏轼该上朝上朝,被骂了就掏掏耳朵当没听见,整日该吃吃该乐乐,直把章惇等人气得跳脚。只是天不遂人愿,这个时候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也去世了,王夫人跟着他历经牢狱之灾,又在黄州操持家务辛劳多年,苏轼倍感愧疚难过,整个人也越发厌恶京城。】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满脸讶异:闰之?那不是妻子的堂妹吗?上次陪妻子省亲,王闰之还是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姑娘,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妻子王弗死后自己会娶了闰之。
天幕上的自己已经头发花白,看起来神色哀伤。青年的苏轼虽然共情能力极强,却始终像是在旁观他人的人生。再转头看向身边神色复杂的妻子,苏轼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他一定要改变这一出出悲剧!
【就在王夫人死后不久,垂帘听政多年的高太后也撒手人寰。据说高太后生前早已看出来了哲宗的心思,曾经劝范纯仁等人在哲宗即位后一定要明哲保身离开朝堂,可她也不想想这是能退干净的吗?哲宗一亲政,当即任用当年支持变法的章惇等人,废掉了皇祖母给自己选的皇后,大手一挥把苏轼贬到了广东惠州。】
天幕上,刚刚亲政的哲宗被身边人鼓动着,将元祐年间的臣子贬的一干二净,甚至还想着要去挖司马光的坟泄愤,但好在被拦了下来。
“这群老顽固,只会附和着太后冷落朕!朕一个都不会留!”
被一起踢出朝堂的朔派、蜀派、洛派一起傻眼了,看了看对方,犹如当头棒喝:所以当初他们究竟在争什么?斗的你死我活,最后被小皇帝一起扫地出门了?
苏府内是另一番景象。已经五十八岁的苏轼已经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收到自己的诏书后甚至夸了夸自己料事如神,当即一边写上表,一边派儿子去向弟弟借钱当路费。
苏轼的这封谢表和他这个人一样心平气和:感谢官家您不杀我,听说岭南那边又热又潮,但没关系,我会像居住在清凉之地一样安心住下的。臣没有任何怨气,祝您好好的!
【九九:没事的老苏,你开启了新的美食天地!快来吃!】
【呜哇嘡:别祝他了,他也没几年活头了。】
宋仁宗:又来?还要英年早逝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
1.宋哲宗评司马光,参考李一冰先生《苏东坡新传》
2.“试问岭南应不好”出自【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他的谢上表是作者编的,不要信,特此提醒!
第27章 惠州(一)
【需要注意的是,九百多年前的岭南可不是今天的岭南,宋朝时期广东一带人口稀少,加之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炎热的气候往往会滋生病毒,当时的岭南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高温潮湿,瘴气弥漫,疟疾横行,往往是有重罪的人才会被发配到岭南。章惇等人当时这么安排,也是暗中希望苏轼能死在岭南。】
【这章惇年轻时也曾是和苏轼一起游山玩水的好友,但没想到两人政见不同,苏轼在整个北宋都声名远扬,为了不让他有逆风翻盘的可能,章惇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把他往死里整。】
“荒谬!如此心肠狠辣之人,怎配在朝为官!”欧阳修上了年纪后轻易不动怒,可自从最近看了苏子瞻的生平,他常常气得想动用一己之力铲除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
心腹大臣都开口了,宋仁宗自然要卖个面子:“朕这便派人去查看这章惇家世生平,竭力避免他此后把持中枢。”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25-30
天幕上的苏轼本人倒是一副轻松的样子,整个人乐呵呵地一边赶路一边看风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致仕的官员在荣归故里。
随行的是小儿子苏过和侍妾朝云,苏轼本来想一个都不带独自前往的,但小儿子和朝云坚决不同意,他也只好拖累二人一同去岭南受苦了。
“我出发之前算了一卦。”赶路的过程颇为无聊,苏轼骑着驴,开始跟儿子说话。
自家老爹平时什么都爱学一手,何况苏轼钻研《易经》也不少年了,苏过见怪不怪,好奇道:“那父亲算出来的卦象如何?”
苏轼神秘一笑:“卦象就是,上天告诉我此行岭南命不该绝,你们不妨放宽心!”
苏过面上笑着应是,内心却倍感揪心。父亲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岭南气候恶劣,临行的时候长兄和叔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照看好父亲,想必父亲是看出了自己心中忧虑,才会故意说什么卦象来宽慰自己。
卦象确实是苏轼编的,但他这辈子编的故事典故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一个,能让儿子展颜一笑,他也跟着高兴。
当初和王巩聚会说起他在岭南翻阅大庾岭,苏轼万万没想到自己也有亲身经历的一天。
翻过山林,满目苍翠欲滴之景,让人一时耳目一新。苏轼拄着拐杖哈哈大笑:“这岭南也没传言里那么不好嘛!浩荡天地间,唯我独正行!”
一路跋涉行舟,等苏轼到达岭南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深秋,但岭南依旧温暖如春,这样温暖舒适的气候让他更加高兴。
但最令他欣喜的却是岭南的风土人情。来惠州之前,苏轼原本还感叹自此亲朋好友相隔万里,可他没想到等他一到,满惠州城的老百姓都能和他做朋友。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我一定是在梦里来过这里,不然你看为什么这里的鸡和狗都好像认识我一样!
【123:?老苏你何出此言,是因为狗狗没有上前咬你一口吗?】
【喵呜:应该是狗没有冲他吠,但是狗就算了,你是怎么看出来鸡认识你的?】
【丐帮帮主:楼上,“鸡犬识新丰”是个典故,刘邦当年为了安慰思乡的父亲,在长安旁边造了新丰镇,还命人把家乡的鸡和狗一起接来,说是鸡和狗都像在家一样熟悉环境。】
【九九:不是吧刘邦你?文盲告退。】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远在惠州的地方官不懂得汴京的风云变化,在看到苏轼这么个大人物以后颇为惊讶,直呼这是犯了什么罪?平民百姓也毫不排斥我这个异乡人,见面主动和我打招呼问好。
百姓们听闻他一路跋涉,热情地拿出“岭南万户酒”给苏轼一行人喝,据说喝了能躲避瘴气,喝了就是自己人!
天幕里的苏轼为此热泪盈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距离京城几万里的地方受到如此热情真诚的对待,当即对儿子说道:“不回去也罢!我宣布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123:老苏啊,你在黄州和杭州也是这么说的!】
【花枝满:本惠州土著为这么善良可爱又社牛的祖先们感到骄傲!】
天幕上的苏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