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第41章 李清照(四)
苏轼一向是有什么说什么,在朝堂上如是,在私下里亦如是。
见两个学生都惊异地看向自己,苏轼继续道:“那赵挺之当年做官时搜刮民脂民膏,表面上附庸新法积极办事,实际上为的都是自己的私人利益,活脱脱一个聚敛小人!”
见老师话语里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李格非陷入沉思,这样的一个人,未来的自己真的会和他做儿女亲家吗?
天幕上,明意对这段婚姻关系作出了分析:【李家与赵家结亲时,正是元祐旧臣主政,而赵挺之当年追随王安石推举新法,这个时候自然受到了排挤,和李格非成为亲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他在朝中的尴尬处境,这对于圆滑的赵挺之来说是有利的一门亲事。但李格非为人光明磊落,能够将宝贝女儿嫁给赵家,很大程度应当是看中了赵明诚个人的品行。】
【据史料记载,赵明诚这个人自小仰慕苏轼黄庭坚的文章,沉迷于金石古籍,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官场汲汲营营追求权力,也正是因为他这个淡薄的性子,他父亲私下对他并不是很满意。】
“啧”,苏轼不好再说什么了,凡事不能一棒槌打死,虽然他还是很想让这个清照娃娃当自己孙媳妇,但也不能手伸得太长讨嫌不是?
天幕上,李家偏院欢声笑语,少女清照坐在秋千上,在侍女的一声声叫好中随秋千飞起。
明媚的春光、高高的秋千、裙裾飞扬笑容明媚的少女,满是青春活力的画面让不少天幕外的人受到感染,纷纷抬头观望。
玩到一半,有婢女来报,说是赵府的三公子前来拜访,正与老爷一道去书房探讨学问。
李清照双颊微红,说不清是剧烈运动的原因还是其他。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不管心中作何想,李清照面上皆不显,依旧像往常一般慵懒地整理了一下自己一双葱白玉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在少女细微的观察里,花儿正带着饱满的露珠,而自己因为刚刚运动,细汗浸湿了薄薄的罗衣,此刻的自己就像那较弱的花朵带着露珠一般动人。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生动的、鲜活的,见到忽然闯入的客人来不及登上鞋袜,匆忙回避时袜子掉落金钗坠下,原本是稍显狼狈的画面,却被她写的滑稽可爱,处处是少女的跳脱。但这首词的下两句才更是点睛之笔。】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原本带着娇羞离开,偏偏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只能倚门偷偷地看上一眼,被发现时又迅速将视线移开,装作去闻青梅的香气。一时之间,少女的娇羞、含蓄、好奇、故作遮掩各种情绪跃然纸上,堪称是李清照闺阁情态的真实写照。】
受大环境影响,汴京城凡是富贵人家的女儿都是要从小读书认字的。此刻闺中的小姐们看到了这首妙语连珠的小词,不禁打心里佩服这位素未蒙面的女子。
“不愧是才女!”司马光家,一凭栏少女拍手称叹。
然而程颢家却是另一番景象。
程大人眉头紧皱,手背在身后,烦躁地在厅堂内踱来踱去,皱眉看向底下的一众女眷。
“天幕上这女子,行为放浪,不顾礼义廉耻,所作诗文露骨下流,你们万不能效仿,知道吗?”
程家的女儿们嗫嚅着称是,心中却并不认同父亲这套说法:害,如果她们也有一个像天幕上李大人那样开明的父亲就好了!
天幕上,李格非和赵明诚几番交谈下来,心中对这个年轻人多有赞赏,一来二去,欢欢喜喜地答应了赵家的提亲。
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李清照告别了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涯,满心欢喜地享受着新婚的甜蜜。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种拉着丈夫非要他说一说花好看还是自己好看的事,乍一看真不像我们清高傲物的才女干出来的,可李清照之所以是李清照,便是她从来不会在诗词里伪装自己,新婚燕尔,由一枝花萌生许多小女儿情态,足以证明那个时候的李清照是真心喜欢和珍惜这段婚姻的。】
【123:这个男人,有些不值得】
【丐帮帮主:他确实配不上李清照,不过宋朝也没几个配得上她的哈哈!】
天幕外,李格非嚯地一下站起,他就说吧!他就说这姓赵的小子有问题!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宋哲宗亲政,这意味着属于元祐大臣的好日子也走到头了。在李清照十九岁这年,朝中划定了“元祐党人碑”,苏轼的名字赫然在列,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学生,自然也不会被排除在外。】
天幕外,两个学生惊讶地看向自己老师。
苏轼老神在在,拿叉子拨了拨茶炉中的炭火,叹息道:“朝中近来波诡云谲,你争我斗从未停歇,官家自己也对目前朝局诸多不满,我等被排挤出朝堂之外这不是迟早的嘛!看开点,还有将近二十年呢,到时候有没有老师我都不好说!”
李格非、秦观:
天幕上,元祐党人被革职降罪,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是一路高升,位居尚书右丞。
时下对女子多有要求,譬如新妇嫁人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能与公公说话的,李清照情急之下顾不得这些繁文缛节,直接闯入赵挺之的书房请求他救一救自己的父亲。
然而赵挺之却态度冷漠,话里话外都是李清照既然已经嫁作赵家妇,就应当一切为赵家的前途着想,至于元祐奸臣,赵家决计不会冒着忤逆圣意的风险去替他们说话的。
李清照冷笑:“堂堂副相,竟称呼自己的亲家为奸臣,实在是闻所未闻。”
朝中规定,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女皆不得留在京城,李清照收拾了包裹跟从自己父母一道离开。
离开前,她给不近人情的公公留了一首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别看您现在权势滔天炙手可热,但我越看越觉得心寒。权力自古害人,遇到亲友我都要尽力帮扶的,何况是父子亲情?
【这个时候的赵明诚也在京中做官,其实这时他懦弱的性格已经体现出来了,且不论他到底有没有替岳父说话,但李清照跟着父母离开汴京的时候,赵明诚是在升官的】
然而天幕上的李清照显然还是对丈夫依依不舍。
李格非的处境在同僚中还算不错,可以回到山东老家居住。
回到幼时闺阁,李清照却全然没有了当初无忧无虑泛舟溪亭的心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荷花凋谢,香气不再,同样的场景,当初看是误入藕花深处,如今却硬生生看出了一股凄凉的意味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天幕上的李清照傻傻地伫立在窗前,盼望着能收到一封丈夫的来信,以至于月影下移,何时洒满西楼都未曾察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许多名句都是在和赵明诚分别的状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态下写出来的,且不说这份思念后来是否值得,这首《一剪梅》里面的思念之情放到今天至今让人感动。而且因为李清照写词时注意音律的缘故,这首词改编的曲目也是十分动听。】
【123:懂了,这就把赵明诚当成工具人来看】
【这段新婚后的暂别让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像“酒意诗情谁与共?”“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都是这时候写的,但最著名的恐怕还是中学时代需要诸位全文背诵的那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天幕中,这首表达思念的词寄到赵明诚手中时,他在书房挑灯一读再读。
妻子才女的名头不是盖的!这个“瘦”字实在是绝妙!
赵明诚一边赞叹不绝,一边闭门谢客,吩咐下人未来的这三五日都不要来打扰他。
于是,接下里的三日里,赵明诚埋首书案废寝忘食,一股脑写了四十多首词,待收笔,把妻子的那首《醉花阴》混入其中邀请友人来评价。
友人细细琢磨,一股脑看下去,挑出李清照的那首,真诚赞叹:“所有词中,唯有这句‘人比黄花瘦’最妙!”
天幕外的苏轼不解道:“四十多首词,竟没一首突出的吗?”
不能理解,反正他一般写四首就要火一首。
李格非黑着脸,半天不语:“这门亲事,以后必须再议!”
第42章 李清照(五)
【北宋朝廷的一大特色便是臣子们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斗来斗去,当初李格非的名字被刻上元祐党人碑时赵挺之袖手旁观,可当蔡京复相以后,赵挺之又不得不为了躲避蔡京的嫉恨自请罢官致仕。在李清照二十四岁这年,公公赵挺之去世,在蔡京的诬陷下赵挺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皆被捕入狱,李清照毫无怨言跟着赵明诚一起回到了青州老家。】
【李清照夫妇此次在青州居住了十年左右,这段时光也是夫妻二人长久团聚、一门心思致力于金石研究的时光。】
天幕上,李清照再度从繁华的汴京搬到了相对偏远落后的青州,但面上却一派坦然从容。青州住所里,她参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书房取名为“归来堂”,又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摘取“易安”二字作为自己的号,自诩可随处而安,即便是在青州终老也未尝不可。
赵明诚被革职罢官,这骤然得来的空闲却为他的兴趣创造了极大的条件,在青州的这段岁月里,夫妇二人网罗金石字画,赵明诚着笔写下了《金石录》,从夏商周到隋唐五代,凡刻录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皆可在这本书上窥见端倪。
白日里,赵明诚在友人处得到一份古籍,第一反应居然是打马归家,兴冲冲地拿到妻子面前一同品鉴欣赏。因为在他看来,论金石造诣、论志趣相投,这世间找不出除了妻子以外的知己。
李清照擅长煮茶,夜间闲暇时,二人便支起小火炉,一边饮茶一边赌书。所谓赌书,便是对着满室书卷,随意说出一个典故,谁最先说出这个典故的出处便获胜。
李清照自幼博闻强记,在这一游戏当中往往获胜良多。天幕上的她举着茶盏得意忘形,炫耀之时竟失手将大半杯的茶水洒在了衣服上,引得赵明诚一同放声大笑。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这首著名的诗句便是化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想必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也是将赌书泼茶视作了无甚值得留念的日常,但好景不长,这段婚姻后来并未像她期待的那般圆满。】
【在清照三十五岁这年,赵明诚被起复,这个时候的赵明诚已经三十八岁了,但膝下仍然没有一个子嗣,无论是拿子嗣当借口还是赵明诚已然变心,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都无法阻止丈夫纳妾,甚至在这段赴任的经历中,赵明诚丢下李清照独留青州老家,带着小妾一同前往了。】
【123:咱就是说,纳妾也纳了,最后到死也没生出来一儿半女,这是我们清照的问题吗?】
【丐帮帮主:楼上直说了吧,赵明诚不行。】
天幕外的赵挺之:是不是要从现在开始给三郎就医?
李格非黑着脸冷哼一声,一个生不出儿子的男人,竟还好意思冷落他的宝贝女儿,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天幕上的李清照独自一人趴在栏杆上百无聊赖,岁月从不败美人,即便已经距闺中时光过去了多年,此刻的她依旧带着不同于流俗的气质风韵。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她不否认先前和丈夫的甜蜜时光,也能接受他的变心,但道理都想通以后,仍然会为这段感情感到悲凉。
然而现实容不下她的悲凉,就在她随赵明诚奔赴淄州后不久,金军南下,北宋亡了。
汴京,一个容纳了李清照无数欢乐回忆的地方,当她听到满城百姓和皇室的屈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