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40-47(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bsp;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然而烟雾笼罩,它们始终不能到达您的跟前。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上司叶衡升任宰相的时候为他作的,词的上阙将叶衡赞为高人,而自己是青山中的一座。青山始终来不到高人面前,恰如自己这么多年始终无处施展抱负,一句“望来终不来”,多少殷切报国的志向、多少无奈心酸尽藏于其中。】

    天幕外苏辙最先出声:“这句‘青山欲共高人语’用的是家兄的典故,当年兄长在越州,有‘青山偃蹇如高人’的字句留下。”

    沧海桑田不过弹指一瞬,到了辛弃疾的时代,昔日名动京华的苏子瞻恐怕早就成一抔黄土了,但其诗文却依旧能供后人借鉴抒怀,这是一种幸福,亦是对人不能长生最大的慰藉。

    苏轼本人亦是受到触动,毫不吝啬对后辈的夸奖:“这位姓辛的小子不仅武艺过人,在文采上也非同一般!”

    【就在辛弃疾任江阴签判的时候,宋高宗赵构退了位,坊间传闻当年金兵入侵赵构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宋朝的皇位在历经了十次变迁后,终于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此次继位的宋孝宗赵昚就是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昚即位第二个月便召回了主战派的老臣,并且下诏为岳飞平反,积极备战准备北伐。】

    高太后:我赵家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玩意儿的这么不禁吓?

    一旁的大臣们抹了抹额上的细汗,噤声不言,思索着现在全天下都知道赵家皇帝被敌军吓得不举了,以后可怎么去挽回皇室的威严和颜面?

    【赵昚总体来说还是个有抱负的君主,从他执政初期大肆任用主战派官员、重视提拔武将可以看出一开始他还是有抗金的理想的,只是他即位初便急匆匆地召回老将张浚商讨北伐,军事上过于仓促,宋朝的将领到了战场上还在争权闹不和,隆兴北伐不出所料以失败收场。】

    天幕上,北伐准备之初,辛弃疾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曾多次上书请求张浚的召见,并对抗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张浚并未将一个小小的签判放在眼里,遂将此人置之不理。

    辛弃疾屡次碰壁,像一只本该翱翔的雄鹰硬生生地被关在了笼子里套上枷锁,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他抗金的热情。二十六岁这年,辛弃疾将《美芹十论》呈上朝廷,这部惊艳世人的兵书让宋孝宗发现了这个原本被忽视的人才。

    辛弃疾在书中否定了主和派“南宋地势无法北攻”的论断,提出抗金非一日之计,必须先厉兵秣马做好完全的准备,待金人懈怠放松,出其不意直捣黄龙。

    也是因为这样这封兵书,辛弃疾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见。

    延和殿上,时年三十一岁的辛弃疾面色坦然、字字铿锵,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南宋这么多年来存在的弊端,也将自己心中的抗金主张一口气倒了个干净。不去管天子心中到底作何主张,也不去管朝堂众臣五彩纷呈的表情,只是一股脑说个痛快,说尽这么多年的不平气!

    宋孝宗不是个昏庸的君主,他有心重用这个人才,只是隆兴北伐以后朝中内外政策都转向平稳,一时之间断不足以支持辛弃疾大张旗鼓发动第二次练兵,便只好给辛弃疾升官,让他到建康、临安这样的政治核心做官。

    建康赏心亭,举目四望烟柳繁华,商旅行人不绝如缕,一派安宁景象里,辛弃疾觉得自己像个异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秋色茫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极目远眺,那群山好似女人头上的玉簪螺髻,只会勾起我对山河破碎的忧愁与哀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下,孤雁哀鸣。辛弃疾取出宝刀看了又看,却只能失落地将其收起。而后,把赏心亭的栏杆拍遍,也无人知道他此刻的心绪。

    许是天幕上的人过于失意,也或许是那人吟诵出的字句过于伤感无奈,天幕外的文人都不禁为之轻叹。

    “这人称自己为江南游子,是不是此刻在思乡啊?”

    “‘栏杆拍遍’此句甚妙,此人文采可与东坡并肩!”

    “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将吴钩这种宝刀写的这么悲凉。”

    “即便是宝刀又如何,将一把宝刀放在匣子里当摆样,这刀再珍贵也会泯然于世。”

    第47章 辛弃疾(四)

    无论在汴京还是在临安,元宵节都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辛弃疾生在战火中的山东,平生第一次亲眼目睹临安的上元灯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千树万树灯盏高悬,火树银花铺满街巷,在早来的东风里,一朵朵烟花绽放,如雨下落。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动人的是随风送来的箫声,流转的是玉壶般皎洁的明月,鱼龙形的花灯随着人群的移动起舞不歇。

    一位头戴花饰的姑娘轻笑着从人群里掠过,待辛弃疾回头去寻时,却只余一阵暗香。越过攒动的人群四处寻找千百次,转头却发现姑娘就站在灯火零落、人烟稀少的角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放在现在几乎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词句,有人说是在形容觅得佳人时一眼万年的悲喜交织,亦有人说这位佳人本身就是辛弃疾自身的写照,当所有人都沉醉在节日狂欢时,唯有他清醒地站在灯火冷落的地方格格不入。然而诗词的意义本就是人赋予的,如果读者在某个时刻觉得能够与一句词同频共振,这首词的价值便实现了。】

    “这后生能金戈铁马刀尖舔血,也能写出这么婉转巧妙的词句,真乃奇人也!”

    北宋的一众大臣都要惊呆了,本朝自来好词共赏,他们此刻无不为这首词中的蕴味与境界陶醉,只恨不能与之生在同一个朝代当面结交!

    天幕上的辛弃疾并未在江南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多加流连,当他再次写了一封见识卓绝的论述《九议》呈给宰相虞允文时,虞允文命他知任滁州一把手,这一次,他的抱负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

    滁州,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环滁皆山也”的滁州,亦是南宋与中原接壤的地理要冲。

    经过靖康之难的洗礼,滁州不再是欧阳修诗文里“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无忧之景,此处常常有大量的流民涌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业军事双双废弛。

    若要别的官员看,滁州真是个费力不讨好的烂摊子,可辛弃疾却不这样想。

    流民在他眼里都是可以用来发展为抗金军备的力量,且流民大多来自被金人占领的北地,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辛弃疾往往能利用自己敏锐的军事嗅觉探查出金人的动向。

    “经臣连月查探,金人已日渐腐朽,不出二十载金人必将自取灭亡,倒是更北方的蒙古一族崛起的势头颇为迅猛,蒙古有朝一日必将成为宋朝更大的敌人。”

    书房中,辛弃疾忧心忡忡地写下这封奏报,虽然已经预料到朝中不会当回事,但他还是要写。

    【123:神预言啊,忽必烈听了都得吓一跳!】

    【丐帮帮主:咱就是说,大宋你放着这样的军事天才不用真是活该你灭亡!】

    【辛弃疾在滁州推行屯田制,轻徭薄赋招揽流民,农闲时就组织这些人练兵,像当年范仲淹夸滕子京那样,不出几年,滁州便呈现出一种“政通人和”的盛景。】

    天幕上,就在辛弃疾要升官走的时候,江西出现了茶商叛乱,众多贩卖私茶的头目聚集起来占山为王,宋军屡战屡败,这个时候才一拍脑门想起来辛弃疾:乖乖!我们好像还放着一个领兵的天才没用!

    藏于匣中多年的宝剑终于再次有了用武之地,辛弃疾二话不说清点人马,率兵围住了茶军的山头。

    兵者,诡道也。

    辛弃疾绝不是什么只会一股脑冲锋陷阵的莽夫,更何况在他看来,宋军的力量要留着上前线对抗金军,决不能放在镇压起义这种类似于自相残杀的事情上。

    于是辛弃疾仗着粮草充足,切断了茶军的外援,就这么淡定地搞围困,主打一个将对方耗死的战略,而后再派精锐时不时入内打击下,让对方更加虚弱。

    果真不出他所料,茶军经不起这种折磨,堪堪有崩溃之势。此时的辛弃疾又故作宽容,派人劝茶军投降。

    然而在叛军投降的当晚,辛弃疾便果断下令将叛军头目一律斩首示众,他要用这种强硬的手腕震慑周围蠢蠢欲动的茶商,让他们看到背叛朝廷的下场。

    天幕外,一干文臣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诱降的手段,是否有违儒家圣贤教导?”

    “过于残忍了,简直心冷如铁,肆意杀生!”

    “可那是叛军,若不是辛弃疾此次震住了他们,要死的有可能就是像你我这样的大臣!”

    明意的声音打断了北宋朝堂的争吵:【此次镇压茶军,辛弃疾按理说是立了大功,宋孝宗终于找到了理由给他升官,但却受到了朝中大臣的阻挠。无奈之下,宋孝宗只好将辛弃疾放到湖南任职,而辛弃疾也不负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所望,在湖南当地创立了“飞虎军”,抵抗着众人的非议大肆操练军队人马,在后来的抗金中,这支飞虎军表现出色,还在金人心中形成了不小的震慑。】

    【这一系列成果,让宋孝宗直接将辛弃疾提任为了提点刑狱,而后又升任大理寺少卿,但是,按照常理来讲,当一个武官出身的臣子在宋朝的朝堂上大放异彩时,即便皇帝有心重用,其他文官也该忌惮眼热,于是辛弃疾在高升的这段时间内大受非议,诸多读书人抨击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不仅如此,还从他往日的诗文中找出一些字句牵强附会,硬说他有不臣之心。】

    天幕外的苏轼摸了摸鼻子:这套路,我熟啊!

    【辛弃疾的处事方法其实是和宋朝的主流格格不入的,譬如当初江西闹粮荒,诸多富户挟粮居奇,底下流民闹事抢粮,辛弃疾直接出了八个字的方针:“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有粮食不卖给百姓的直接发配,不按规矩闹事抢粮食的直接斩首,此方针一出,一下子把闹哄哄的市场给震慑住了,而后才能有众人配合辛弃疾调度粮食将粮价恢复正常的后话。】

    【喵呜:好霸气的管理方式,很适合在动乱中应用!】

    【123:害,恐怕这后来也成了那些文官攻击他的理由,真是,燕雀不可与鸿鹄共语!】

    明意也跟着叹了口气:【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宋孝宗不是宋神宗,当辛弃疾被满朝诽谤针对时,宋孝宗极力保下了这个欣赏有加的臣子,并没有让辛弃疾落得和苏轼乌台诗案一样的下场,他让辛弃疾暂时退出朝堂避避风头,于是辛弃疾就从高位上退下来,去带湖亲近自然了。】

    苏轼:

    天幕上,江西上饶,带湖水清风静,四面皆是鸟语蝉鸣。

    四十六岁的辛弃疾奔波了大半生,在宦海沉沉浮浮,到如今也未曾实现抗金的抱负。不过他倒是对眼前的自然风光甚是满意,躬耕农事,提笔写诗,暂时忘却江山旧事,也不妨乐得逍遥自在。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小溪东头锄豆的大儿子,织鸡笼的中儿,躺着剥莲蓬的调皮小儿,都是他乡居生活的乐趣。

    白日里到田间劳作,晚间一家人团座,在温暖的灯火下为妻子庆祝生辰。

    喝上几口美酒,行走在乡间道路,闻着稻花阵阵飘香,感受着清风缕缕拂过脸庞。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幕外的苏轼再次抬起头,心生羡慕:这个我也熟!我真想回我的东坡继续种地啊!

    作者有话要说:

    辛弃疾探听金人情报,得知蒙古崛起,参考郭瑞祥《辛弃疾传》

    【请收藏本站】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