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40-150
第141章
丝绸瓷器这些昂贵的东西是用来打通交易路线。他们真正想要的还是当地百姓种出来的粮食, 在有了各种诱惑之后,当地人也逐渐尝试起开荒种植。
看着一片片荒地被翻起来,露出肥沃的黑泥土, 林小虎等人笑得像丰收的老农民。
本来他们这一次出海, 预计是在三个月内完成的,到了十月份就能把东西带回岭南了。但没有想到还要留下来做技术指导,这一待就是半年的时间甚至是一年。
林小虎正愁怎么和船员们商量, 毕竟还有两个月就要过年了。让大家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在身边过年,实在有些不近人情。
没有想到他只是一说需要人留在这里帮忙指导开荒,就都纷纷报名留下。
“这样好挣的功劳,怎么可以错过。我们来这里一个月就是十两银子, 在家里哪里挣的那么多?而且我们还允许带每个人带一百斤东西回去,不留在这里怎么知道什么值钱,怎么和他们买?”
船员们的算盘也打得很精,他们现在留下来虽然吃点苦, 但这属于开拓业务, 以后这里就是他们打下的江山,等其他人后面再来可就没有他们有优势了。
想到这里, 来的一千五百人里没有一个想要回去的。
而这一千五百人的吃喝拉撒也不用担心,只要把他们带来的东西换出去, 就足以满足他们的吃喝, 甚至还能换回大半船的橡胶, 再托戴森帮忙带回岭南。
橡胶可谓是及时雨, 王怀玉正打算造一批公用马车, 用来拉客和军事运输呢。
之前虽然在各个县里修建了水泥路, 但因为各种车的轮子都还是木头,就导致了路面极易损坏, 还有轮子的磨损,以及防震性能不够好等情况出现。
有了橡胶就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情况,并且还能把罐头这样的技术更新换代一下,天工大学里的工具也可以又加一批,实验材料又多了一样。
在岭南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海外市场也不断的开辟,尤其是找到了一个稳定的粮食来源,王怀玉对岭南已经三年不下雨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担心了。
供应给淮安府的粮食也源源不断的从岭南运送到漓江口,然后由淮南王派人来接手,再运送到淮安府。
而她在淮安府签订下来的铁矿和煤矿,也源源不断的开采出来,因为是要练制农具,比炼制兵器要求要低,出产的速度很快,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给岭南送来了第一批农具。
与农具一起送来的还有蜂窝煤,比拳头大一点的圆柱,中间被戳出十几个大小相等的空洞,一个个垒在一起很是壮观。
“这个叫什么煤球?听说比木炭还要耐烧,还要大火呢。”岭南的百姓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纷纷围在旁边看个稀奇。
不过岭南森林覆盖率高,木材,木炭都不用愁,听到这个蜂窝煤需要花钱买,而且价格还不便宜,大家也就好奇一下,要购买的人并不多。
蜂窝煤最主要的顾客还是工厂,和住在城里面的一些富裕人家。因为蜂窝煤有个好处就是无烟,不过同样的也容易二氧化碳中毒。所以在售卖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一再叮嘱,还专门制作了小册子发给他们。
蜂窝煤在岭南的热度不高,但在淮安府甚至周边的太原府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快给我来人去查查这个蜂窝煤到底怎么回事?突然就从淮安府那边出来了,这样好的东西竟然没有一个人听到风声。我养你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各个世家和将领叛军的书房里都砸碎了一地的杯盏。
和东北,南方等地不同,越往西北去森林覆盖率越低,树木也就越少,这就意味着百姓平时烧火煮饭需要的燃料很难获得。但越没有树木,百姓们越要砍伐。越砍伐水土流失的就越严重,树木也更难生长,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历朝历代都有严禁砍伐,划定范围砍伐的律法。但人那么多,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没有一天离得开柴火,哪怕人们已经尽可能的不浪费,也无法避免森林逐渐变少的情况出现。
而柴火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就像王怀玉在岭南推行的喝开水,吃生食的政策。要不是因为岭南的柴火足够多,且要求他们每一次砍伐都要栽种一样数量的树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断断不可能推行得下去。
而现在西北地区,树木逐渐减少,尤其是这几年天灾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在这种情形下蜂窝煤的出现,就让人们看到另一种可能。
王怀玉知道蜂窝煤在岭南没有多大的市场,所以留了一个大掌柜,专门负责西北地区的蜂窝煤销售。第一位也是最大的雇主自然是淮安王。
看着自己不知用处,弃之如敝履的黑石头,王怀玉的手下摇身一变就成了顶替柴火的重要燃料,淮安王真是感慨良多。
“你说我们守着那么大一座宝山几十年了,还比不上人家过来几个月,这么一捣鼓就能变成聚宝盆,实在是让人眼红啊。”
淮安王捏着那几块煤球,心情很是复杂,言语中也透露出明晃晃的羡慕。
原本还觉得人家是傻子,实打实的粮食和他们换这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没有想到这才是价值所在。
他只是粗略的算了一下,蜂窝煤的售价和成本。就知道这一桩生意,王怀玉赚的盆满钵满。他们淮安王除了在百姓嘴里有个好名声,也就是世家大族骂的傻子了。
“这个东西倒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制作,我观察了一下这些工人,好像用到的原料也就只有黑石头和黄土,加上一定比例的水和调制放在模子里面压出来的。我们自己也能招聘工人来做。”梁少和仔细观察了一下蜂窝煤和淮安王汇报了自己得到的情报。
淮安王则是有些犹豫,“这个毕竟是永安的东西,我们和人家签订了合约,并且粮食也足斤足两的按时送来,我们要是也做了这门生意,岂不是在撬人家墙角?”
“赚不赚钱是一回事,没有粮食才关乎生命。”
梁少和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看着身后墙上的地图,将其中含有黑矿山的地方圈出来。
“父亲,我们淮安府已经知道的就有十三座黑矿山,太原府有三十二座。王怀玉并没有对这个技术做严格的保密,我能探出来,其他人也能探出来。最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其他人肯定也会出售蜂窝煤。”
“既然都要有人和他抢生意的,为什么不能是我们呢?如果王怀玉真不想我们也干这个,那他一定会对这个技术保密。最起码不会让我们那么快知道,既然让我们知道了,就表明他不在意这个。”
不得不说梁少和确实说到了王怀玉的想法,蜂窝煤这个东西可以改善西北百姓的生活,保护西北的环境。虽然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但在现阶段没有比他更好的东西可以代替砍伐。
不然王怀玉都不敢想象,等到明年大雨到来,西北怎么用光秃秃的地皮来抵挡。
重要的一个是以现在的技术能开采的基本都是露天煤矿,这样的煤矿就算不开采,下雨的时候也会被冲刷,造成资源浪费。既然是这样不如把它都利用起来。
而技术保密方面,那就更没有必要了。就如两少和说说,只是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40-150
煤加上黄土,有心的人不到两个月就能摸的透透的了。还不如一开始就大方敞亮的放出来。
以淮安王的态度,然后只会对她好感更高,而这个白送的生意,也可以让对方被动承受她的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梁少河的这一番说法,淮安王也反应过来了。面对王怀玉这种光明正大的阳谋,他确实是拒绝不了。
“那行,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吧。务必赶在其他地方的蜂窝煤出产前,把我们的蜂窝煤推出去。”淮安王道。
梁少和点头应下,抢占先机的重要性不用说他也知道。离开王府头也不回的带上亲卫出去找工了。开采的煤矿也不远,就在淮安府府城的三十里外,原本寸草不生的一座山头,现在长满了人。
招牌来的流民也不要钱,给碗粥喝就能干上一天,而且还对他们感恩戴德 。
梁少和知道民心的重要,在招聘流民的时候也会去演讲一番,朴素的语言极具煽动力,再加上偶尔的加餐,让来的流民都活了下来,大家对他的看法也越来越好。
由淮安王府自己制作自己售卖的蜂窝煤很快就面世,落后一步的太原府和各世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赚了钱,自己的产品滞销。
再一看淮安府的情况,竟然是把流民慢慢都收拢了过去,本就能打的淮安兵也越来越壮大,这让不少人都感到了威胁。
“淮安王果然是狼子野心,看这几年他们收拢的流民,竟然是周边十几个府城的,我看他们早早就藏了不少的粮食吧。不然怎么养得了那么多人?”崔家的人忌惮道。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人家的兵那么强人也比我们多。要是不想再当梁家的朝臣,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卢家的人也聚到了一起,愁眉苦脸的想着现在的天下局势。
虽然天下大乱对他们世家来说有好处,但每天也心惊胆战,生怕哪个叛军想不开来抢他们的。或者是手底下的隐户,被撺掇来谋害他们。
第142章
世家有部曲, 训练得比禁军还要好,但规模只在一两万人,流民要是冲进来了也只能抵挡一时, 要是有人组织得叛军冲进来就更难说了, 更何况这个时候他们的田地和外面所有人一样,不出产粮食。
现在用来养部曲养家的都是积攒的粮食,有的甚至早早就投资了一些叛军的, 也要供应粮食给他们,这样一算来,最富裕的世家也是捉襟见肘。
天下人无不盼望一场大雨,就在这个时候, 坐在龙椅上还企图给王怀玉找事情的梁少康突然暴毙在宫中,消息传出来天下人哗然,本就压抑不住的各路叛军这下是彻底不用装了,纷纷举起了军旗号称皇帝, 毕竟这一位可还没有孩子留下, 身边连个能继承皇位的都没有。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刚一死连着旱了三年多大齐竟然劈里啪啦的下起了大雨。
“苍天有眼啊, 苍天有眼啊,皇帝德不配位害老天爷降下天罚, 害得我们好苦。好苦啊!”
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 仰头接雨, 来回奔走手舞足蹈相庆。好多人甚至嘴里大声骂着皇帝不作为, 死的活该, 至于给皇帝服丧这个事, 就更加没有百姓做了。
远在岭南的王怀玉收到消息,梁少康已经死了十来天了, 一想到这个给原身带来那么多羞辱的人就这样死了,王怀玉也不由得心里畅快。
“人在做天在看,终究还是善恶有报啊。”王怀玉低声说了一句。
然而这善恶有报却是离不开她的推波助澜,要不是她在宫中安排了推手,引起了宫变,让宫人人心大乱想着往外逃,哪里有人敢将皇帝活活饿死?这一句恶有恶报,是告慰原身的。了却了一身因果,剩下的就是要奋力发展,让岭南百姓安居乐业了。
连天的大雨说来就来,第一天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奔走相告欢呼,第二天的时候家里的桶桶盆盆都装满了,第三天的时候干枯了三年的河流也汇聚了水流,第四天,百姓们已经踌躇满志准备收拾东西等雨停了去播种。
然而,之前盼了三年都不来的雨,这一下就好像要把这三年的量下个够。看着瓢泼的大雨逐渐把河流装满,把田地冲毁,身后的山,屋前的坎在雨水的冲刷下像豆腐一样垮塌。
“山踏了,山踏了,快来人救命啊。”“河里的水涨起来了,快跑啊,洪水来了。”
哀嚎声遍布了整个大齐北部,就连少受旱灾影响的淮南府在这一场洪灾下也不能幸免,到处都是被冲毁的庄稼、民房。
而现在正是九月份,庄稼成熟的时候。原本还能有点收成的府城,现在也被都成了泡影。
就艰难求生的百姓,这下最后一点希望都被覆灭了。各地的暴乱越发频繁,流民更多了,世家连收购田地的能力都没有了,大多数人不得不铤而走险。
岭南作为大齐的最南部,承接的洪水量更是前几十年所未有的。不过幸运的是在最干旱的这几年,王怀玉都没有懈怠过,一直用粮食用营养,花费大量的水泥,人力物力去建造水利工程。
如今洪水一来,各地民不聊生,岭南却因为各地完好的水利设施安然无恙。岭南百姓再一次被她的智慧所折服。
“要有郡主到我们岭南来,真的是我们岭南人的福气。看看现在大齐北方都是什么样的生活,再看看我们这些年来哪怕老天爷不待见,我们也没有饿过一天。郡主当真是功德无量。”
“是啊,是啊,谁说不是呢?我的三表舅是在北方生活的,前两年活不下去了,带着一家老小来投奔我们。现在凭借一家人的努力也盖上房子,吃饱饭了。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过这样的生活。”
“你们是不知道现在北方呀连地也种不了,连片瓦遮雨的房屋都没有,都不知道那些人过的有多惨。”
“唉,别说了,看这渡口每天都有上游飘来的人,牲畜,真是让人见了都难受。”
因为岭南的位置原因,上游洪水必然会往这里涌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