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农具都不需要再额外交税,还有一年两次的徭役也免除了。
这些政策不见得比以前要少交多少,但是它足够公平足够透明,让百姓看得见,知道自己钱交到了那里,而不会被巧立名目去收取。每一年的税收多少都是会公布在县城的广场和村里的,得益于送教下村,现在各个村都有几个识字的人,自然也看得懂公示上写的东西。
但凡写出来的和收上去的不一样,那百姓就能到郡主府或者相应的监管机构去举报了。而农业尤其是水稻人口这些税收,能赚的还是很少,想要动手脚很难。
所以在王怀玉处理几个屡教不改的贪官后,岭南官场就少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还有比较特殊,比如说种植茶叶香料的,那就是根据他们的营业来收税。
起征点是在一百两,采取的是十税一;五百两起就是十税二;一千两就是十税三;一千五是十税五。每往上增加这一个收入,税收也会不断的上涨。逃税的人那里都有,但是不管买方还是卖方,官府都是做有备案的。只要两方一对账,对不上来的将会罚得更重!
有人尝试过,最后就是连本带利都被罚个精光。受不了的商人想要往外面走,刚出岭南关就成了流民匪盗的肥羊。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命回来,才知道岭南的环境有多好。
钱进不到官员的腰包,他们有县衙包办的一切,甚至包括了养老、生病也能优惠去看,地位上还受人尊重,很多衙役都满足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当一个地方的人都养成了这样的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50-160
认识,那些有自己小心思的人有不得不藏起来。
官员不贪,环境自然就好起来了。做生意的人只要按照规定,遵纪守法,缴纳税收,在岭南做生意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安全。
岭南的东西在这几年打出了名声,来往的商贩越发多,尤其是淮南府和淮安府这几个地方,因为合作关系也受到了诸多优待。
在岭南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的时候,淮安等西北各府的百姓,也迎来了他们新的生机。
“不要急,排好队。这些种子每一个人都有份,赶紧去找衙役落户,拿着户籍过来领种子和田地去种。”淮安府的衙役学着岭南衙役的模样,走到街头为百姓宣讲政策。
也许是他们高高在上的习惯了,在劝说上带着命令式的,吓得百姓瑟瑟发抖。
黄老根带着仅剩下的一个孙子,紧紧的依偎在一块,警惕又敏感的看着前面的队伍。手上的破碗是他们唯一的家当。
“爷爷,你说我们真的能领到神仙发的种子吗?一亩地就能让我们天天吃饱肚子。”小孩瘦的只有两只眼睛,一脸向往的望着最后一个亲人。
经过这几年的残酷生活,才十岁的黄小强自然不是什么天真的孩子。他见过卖儿卖女,见过为了一点吃的把父母推出去挡刀,甚至见过父母把孩子和别人交换来吃,怎么可能天真的起来。
县衙官府也好,叛军匪盗也罢,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区别。
但淮安府却是不一样,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拿出粮食来给他们,还给他们分田地,分农具和耕牛。这些政策他们看不明白其中深意,也不想去追究人家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有粮食吃了,能填饱肚子不被饿死,还有地可以种有农具可以使用,这比什么都重要。
祖孙两伸长了脖子往前看,已经吃过几天有淮安王府发送的救济粮。吃到过那个玉米,觉得非常的顶饿,后面又听说这个玉米能亩产千斤,不用怎么浇水,施肥也可以有最少七百多斤的收获,便第一时间跑过来排队了。
这长长的队伍全是排队要玉米种的,金黄色的种子,一个人头分了一斤,可以种半亩地左右,收获能有四百来斤。
轮到黄老根他们,衙役看了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放种子的时候特意抖一下,往旁边的农具摊子提醒努了努嘴:“你们两个符合租用农具是条件,可以去旁边看看,租把锄头可以省点力气。”
语气很凶,但是让黄老根受宠若惊,连忙把种子护在怀里,“唉,好好好,谢谢官爷提醒。”
一边鞠躬点头,一边拉着孩子快步往旁边走。
卢婷婷吸取岭南的经验,在淮安府这里也搞了农业帮助,除了分发种子的田地,将无事可干的流民笼络起来,还注意到了那些没有什么能力的老少穷残的流民,在县衙招募了一支给农民犁地的小队。
耕牛和铁农具,尤其是曲辕犁都是难得的东西,就这样借给百姓大家都不放心,所以干脆让自己人拿着去给他们干活,老百姓就只要反正下种和管理就好。
原本只是想着保护农具,没有想到这个反而提高了效率,靠近府城的那些良田被迅速的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木薯这样的高产粮食。
周边府城的流民听说淮安府这些地方招人,还给粮食种子田地,组织人给他们犁地,就纷纷拖家带口跑来投靠他们。
一波波的人口让淮安府这些几乎空城的地方,逐渐变得繁华,淮安王和下属的人笑得见牙不见眼。
第153章
“没有想到岭南的法子竟然这样好用, 只是把这些地和农具借给百姓,就能让他们都来我们淮安府了。好啊好啊,哈哈哈哈。”淮安王哈哈大笑着。
对王怀玉的做法越发的钦佩, 想着她的才能, 要不是甘愿屈居于岭南,现在的局势还真不好说。梁少和看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口往自己这边来, 是有利于他们的好事,傻子才会拒绝呢。
在太平的时候土地金银珠宝是最珍贵的东西,在乱世的时候粮食是最重要的,现在灾后重建嘛, 那就是人口最重要了。
太原府崔家,崔老太爷听着下面的人上报,最近几年收容的流民成批的往外逃,太原府内原本的百姓也是十不存一, 全往淮安府去了。
淮安府和太原府就只隔了一个州府, 离得很近,以往只有淮安府的百姓逃亡太原府, 没有想到有一天位于中原地区的太原府,也成了要逃离的地方。
人走了, 就没有人给他们耕地, 做出来东西就没有人买单。人才是他们世家享福的根本, 这个虽然大家都不说,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
他们希望人越多越好, 尤其是底层的百姓。但他们又不会善待这些人, 看着他们离开了又无能狂怒。
淮安王几乎能想到被自己撬了墙角的各世家是上面反应了,但一想到他们忌惮自己的兵力不敢反抗, 他就暗爽不已。
他们梁家被世家欺负了那么多年,终于轮到他让世家吃亏了。
“还是王爷想得全,学了岭南的法子知识换了换,对百姓们好一点就把人收拢过来了。新添的这三万人口,能把淮安府的十万亩良田开垦出来,在今年春种完所有的玉米和木薯,等到六七月份,我们淮安府就不缺粮食,也不用和岭南买了。”
属官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把这段时间来的收获,和预计的收成一算,所有人都激动得不行。
经历了十年的旱灾水灾还有兵祸,不止是百姓,就连他们这些当官的的也过得很艰难。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自然都是激动的。
老天爷也很给力,在西北的三月份树梢刚刚抽芽回绿时,淅淅沥沥的下了好几场小雨,给冰冻了一冬泥土喝足了水。
除了必要防守和驻扎的士兵,淮安王全都安排他们去地里犁地耕种了,卢婷婷也根据自己的所知,向淮安王提出了兵屯制,进一步扩大了淮安府的耕地和粮食。
张老根很幸运,分在了府城出去三十里不到的十里村。
十里村原来是府城某个世家的庄子,但是旱灾后世家就居家搬离了,这里被官府收下,现在分给他们这些无地的人。有的家里离得远,也全都被集中到了县城或者府城附近。
人少了,地也空出来了,给他们这些人刚刚好。
北方的土地除了戈壁滩,都很肥沃。尤其是府城、县城附近,都是有河流经过的,水土肥不需要发愁。
只是到底丢荒了几年,需要好好的养一养才能肥回来。但这再开垦的田地,用来种木薯和玉米一点也不差。
官兵用牛耕翻开了结实的泥土,百姓拿着锄头、钉耙在后面把它再敲碎打细,然后翻起合适的长垄,在上面挖开碗口大小的坑,每个坑放一到两粒玉米,间隔半米左右,然后再轻轻盖上一层土就可以了。
这个活计就算是五岁小孩都能干,所以淮安府的玉米种得很快。有些地方没有条件牛耕的,就用锄头刨个合适的坑,就把坑里的泥土打碎就可以放玉米了。效果差不到那里去。
木薯就比较费功夫一点,它要完全把泥土打碎了才好生根长木薯。
看着一截截木头一样的东西丢进土里,还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50-160
煞有其事的施肥盖土,不少人心里都有些嘀咕。
“这玩意真的能长出粮食吗?俺咋看着那么不靠谱呢?木头棍子一样,不会到时候白做工吧?”
“牛老三你说什么屁话呢,这可是府城从岭南运回来的木薯,别的人想要还没有呢,给我们种了你还说三道四的乌鸦嘴!”在一旁的牛大一听,瞬间怒目圆睁。
他有幸在王怀玉的煤矿那边干过活,当时吃的就有这个木薯。煤矿的管事就是岭南人,当时他们吃到木薯还惊奇什么东西那么好吃,管事知道他们生活得苦,返乡的时候特意给他们带了木薯,还有种子过来。
不过岭南管控得严,也就带了几节过来,种在了煤矿旁边的菜地里,管事跟看宝贝一样照顾那几棵木薯,他们本来只是好奇,结果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们这才知道,原来一节这样不起眼的木薯杆子,竟然可以种出几十斤的木薯,足够一家人五六天的嚼用。
当时牛大就想要换一点自己种,但是管事也有自己的难处,他们当时也没有自己的地,也没有时间去管理就先搁置着了。但煤矿那边的木薯却是被他们照料得好好的,这两年种下来也扩大了规模。
牛大对木薯了如指掌,甚至种植上比这些来教他们的衙役还有熟悉。不过他不想给自己拦事情,只是自己悄悄的根据管事告诉他的方法种,没有去指点江山。
牛老三也就是那么一嘀咕,哪里知道自己这个兄弟跟吃了枪药一样,当即不满道:“我就是嘴快说两句怎么了?我又不是不干活了。我管它能不能吃呢,反正现在官府管着我们吃饭,种不出来也和我没关系。”
牛老三除了种植县衙规定的木薯和玉米外,最宝贝的还是自己偷偷攒下来的麦子。麦子米面是他们吃了几十年的好东西,傻子才会真全听官府的。
和牛老三一样想法的很多,几乎全都自己种了麦子,放在木薯上的心思也比麦子少了很多。
牛大将他的小心思看得一清二楚,撇了他一眼懒得再说。
看吧,等木薯的收成出来了,这些人就知道后悔了。
不过他们的做法其实是对的,只是王怀玉忘了和卢婷婷他们说。不管哪一种作物,收成有多高,都不要大规模的种植,不然很容易引起病虫害然后绝产。最重要的是木薯可以做应急的粮食,但绝对不能替代小麦水稻成为主食,人长期吃木薯容易生病。
这个在岭南是有一定的控制,主要的也是因为木薯的种子不多,主要提供给桂西北那些靠山的县城,真正的平原和能种植水稻的水田,王怀玉是不允许他们拿来种植木薯的,百姓也不舍得。
玉米的限制倒是没有那么大,它的种子也相对比较多,所以玉米虽然是后面才找到,但种植面积早已超过了木薯。
好在卢婷婷有这方面的常识,在选择种子的时候也是偏向了玉米。
这两种作物迅速在大齐传出名声,但只有岭南,淮安和淮南三地有,其他府城发现这两种神作物,分给王怀玉写去了帖子。甚至有人已经组成了使者团,要过来参观拜访岭南。
“果然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才什么时候?我记得淮安府的玉米和木薯才刚刚下地吧?产量还没有出来呢,这些人就急不可待了。等他们看到这两东西的产量,怕不是得把岭南关的门口踏破?”王怀玉看着案桌上堆了半人高的帖子笑道。
“你倒是想得开,不怕这些人不怀好心,进来给你搞破坏?”林清风看着这些帖子,感觉每一张上都写着我不是好人。
想当初提到岭南这个地方,谁不是一脸的嫌弃。素质差的人甚至还得骂上两句,踩上两脚。现在倒是成了人人都想要的香饽饽。嗨,真是世事难料呀!
一想到自己当时来岭南遭到了各路朋友的嘲讽。但在自己的经营下,岭南成了他们求之不得的地方。林清风睡着了都能笑醒。
王怀玉看了他一眼笑道:“要是能通过层层关卡进到岭南来搞事情的,我还真挺佩服。就怕他们不敢而已。”
要是真有那种人,她也有把握把人都扣下来。刚好最近放开来采的只做铁矿,都缺少人手,送点劳动力来再好不过了。
岭南百姓现在生活富足,出门找活干也容易,自己卖菜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