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50-160
第151章
现在的橡胶在实验上比较多, 这种轮胎的也是在军用的马车和县衙公用的马车上,还没有公开在市场上售卖。梁少好开口要,就是看在两人的交情上, 王怀玉才舍得割爱。
梁少和想的也是用在军事上, 有了这个东西,那些贵重的武器装备就可以减少损失了。
不过东西价贵且稀有,他要多少还需要好好斟酌一下。
“不过我们马车的尺寸不一样, 你们这边可以根据我们需要的制作吗?”梁少和问道。
这时候就体现了大一统的重要性了。其实大旗的货币马车大小和官道也都是统一的,是岭南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政令下来往往都需要延迟一点。就导致了他什么尺寸都有。王怀玉也是来了之后慢慢整理,才弄成今天这个岭南内统一的局面。
至于大齐就要看梁少和后面怎么做了。
梁少和这一趟来收获丰富, 尤其是从岭南借来的粮食,解了淮安军的燃眉之急,替他们打了一场大胜仗。
回到了淮安府后,更是在势头强劲的时候, 及时停止了扩张, 在所占领的六个府城中,大办教育大搞农业, 将握在手里的几个府城经营的蒸蒸日上。
而他们借鉴的就是岭南的模式,再加上卢婷婷在一旁的指点, 可以说是无往不利。
至于岭南, 这是从他们手里换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铁农具。满足了岭南当地百姓, 每户都有一套农具的需求。
不过农具终究是铁的, 淮安府担心他们拿到后再融打成兵器, 所以出售的铁农具也有限。更多的还是用耕牛和马匹来换。
平河县的码头上, 无数人翘首以盼。
“听说今天北方跟我们换的第一批牛马就要到码头了,到时候直接拉到牲畜坊那边出售, 各个县的县衙也派衙役来挑选,再拉回到各个县里给大家选。”
“咱们县里的就直接去牲畜坊买,买不起的也可以去县衙租。我孙子早早就过来叫我选了,选头好的牲畜回去,能顶两个壮劳力用呢。”
张老头一边伸长了脖子往河道上看,一边扯着嗓子和旁边的人聊着。
他过了大半辈子了,之前泥胚房都没有两间,至于牛,就是地主家里头都没有,他那里敢想自己有一天家里也买得起牛?
岭南现在买得起牛的人家不少,租的起的就更多了。所以码头上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人。
为了维护安全,平河县的衙役们不得不过来遣散人群,不过大多数都是一望三回头的往牲畜坊去,没有人舍得离开。
“来了来了,我们的牛来了。”
不知道谁眼见,远远看着装了牛羊的大船就嚎了一嗓子。
好家伙,这下大家伙是真的走不了,猛的全转身往码头跑去。
“都退后退后,让人把货卸下来,谁要是再堵在这里,一会最后一个进牲畜坊!”衙役们拿着喇叭在一旁大声吼道。
这下,所以人不得不离开了,但他们看着这一船船的牛羊,比看到亲爹娘还要亲。
平河县最大的牲畜坊,人头攒动,一共是六千五百头的耕牛和三千头退役的战马,放在一个个圈起来的围栏里也是颇为壮观。
这个已经是淮安府掏空了家底,甚至从匈奴那里掳了一批才凑齐那么多牲畜。
东西看着很多,可是分到每一个县就只有二百来头,再分到个人身上那就更少了。
这还是张老头第一次见那么多牛马,还有银子,这些人举着银子伸长了脖子,惦着脚往里挤,生怕别人不要他的钱。
各个县的衙役早就准备好了马车和船,就等着牛马一到拉上回自己的县去。平河县的人看到了很多,但真正分到他们手上的可不多。
这些年大家去打工、种菜还有卖粮食都赚了不少钱,能买得起的人可不少。
“这是我们先来的,我们就要角落的这三头母牛,十五两一头?我们钱已经准备好了。各个村的青壮年都来了,他们圈起来围成一堵墙,将有经验的老人放在最里面,让他们到圈里去挑选牲口,他们拿着钱看中哪一个就立马交钱牵走。
这种一个村一起抢的,很快就把自己村想要的牛选好买好了,只有单个人的挤在外面动弹不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意牛被买走。急得眼珠子都红完了。
“你们怎么回事,跟个强盗一样在,这牛不是谁来得早排队买的吗,你们这些往里头挤的算怎么回事?”
“让让让,快让让,我们要牵牛走了,你们别堵在这门口啊。”
“老爷,看看我们的户籍,我是真的在山里住的,我们村离得最远是有名额买牛的,能不能让我们进去选牛啊。”
为了让这一批牛马利用最大化,王怀玉叫各个县整理了一份贫困村的名单出来,像那种村里青壮年和耕地少的,住在山里面又什么额外产业收入的,这些村每个村最少能分到一头牛,价格不会便宜但是可以分期付款。
各个县现在都在每个村派了驻村衙役,那个村是什么情况不说了如指掌,也是心中有数,很快就把名单整理出来了。
这些村就让村长或者族老带着村里的青年过来买牛。因为他们是特殊情况,大家都能理解,让他们能够买的上牛也没有什么好嫉妒。至于剩下的那些,也是要核对身份去购买的,凡是家中田地过多,已经超过县衙划定的亩数就会被限制购买,或者是多交一笔银子。
王怀玉这样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土地兼并和地主世家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政策掰开来揉碎和百姓们讲,他们就能听得进去,只要是为他们好的,他们能够获利的就没有人会不支持。
至于那些占不到便宜的世家地主们是不太服气,也对王怀玉有所怨言,但是他们不敢出声。他们还是知道要不是王怀玉,现在他们就是各路叛军的血包,能不能保证性命都是两说,还想要保住家业,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且王怀玉也只是在土地上对他们苛刻了一点,读书识字当官做生意,也没有对他们限制,条件甚至还比大齐要放宽许多。再加上王怀玉鼓励他们经商和办厂出海,这些算下来怎么都比种地赚得多。这样一对比下来,心里有怨气的也能往肚子里吞了。
至于百姓,那就是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日子,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张老头有三个儿子,这一次都来了,三人护着他往里面挤,才勉强在人家一村一村,一族一族的人下抢到一头小牛犊。
“哎,这牛看着才两岁,我们买回去好好养,明年就能下地干活了。有了这个伙计,你们以后就不用那么累了。”
老张头看孙子一样,满脸慈爱的牵着小牛犊,一只手还不停的柔柔的给它梳毛。小牛犊也很通人性,哞哞叫了几声,朝张老头的手心蹭了蹭。
牛是最畅销的,退役的战马价格比较贵且下不了地,不是百姓的首选,但小商贩们就看中了这些战马的价值。
“现在各个县去找活干的人多了,码头还有工厂那些地方也要货车,不过我们岭南的牛马驴都挺少的,这些地方还是人推车、背货。要是我们搞几匹马再打个车架子,顶多不过三五年就能把本赚回来了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嚣张郡主成基建狂魔》150-160
。”有头脑的商贩和苦力想道。
“就算我们自己一时钱不凑手,但我们可以一起凑钱啊,这马拉得怎么都比人多吧?一匹马顶我们五个人,赚的就是五个人的钱,难道我们五个人还凑不出三十两银子?”想干的人不停的游说道。
现在这些战马虽然说是退役了,但也只是有些小毛病,跟不上军营训练的速度而已,真要说大问题不能动的,早就杀来吃了,不会送来这里。
送来的这一批马少说还能干个七八年,要是照顾得好的十几年都不成问题。这些县衙特意请了会看马的人来仔细确认过的,坚决不让任何一匹不能干活的牛马混进来。
他们知道这些但凡是有一只,在这六千多头中算不了什么,但落到任何一户人家的头上,那就是一家人几年都白干。所以王怀玉对这方面把控得很严。
县衙主持买卖的都有保障,这是这些年来已经深入岭南百姓心中的一个共识,所以他们买起东西来也比其他地方的人要舍得。这就越发的吸引北方的商贩过来做生意了。
知道岭南对牲畜需求大,很多人都想做这个生意,但现在除了以放牧为生的匈奴和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缺耕牛缺得很。
王怀玉早在来的那一年就看到了这一个缺口,这些年也一直在培育,官方的养殖场和民间的租养相结合,岭南的耕牛从原本的三千多头变成了现在四万多头。人畜兴旺,在岭南这里不再是一句愿景,而是切切实实的变化。
市场里的牛马被一扫而空,不过是一个下午就只剩下空荡荡的圈了。抢到的人喜笑颜开,抢不到的垂头丧气。
第152章
北方来的牲畜一共有三批, 一共一万二千头,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有了这一批牲畜的投入,岭南的产量又能增加将近三成。看着日渐增长的粮食, 王怀玉琢磨着也能用来做点啥。
“选个地方再建一个食品加工厂吧, 不需要多复杂,做点饼干这样的存放很久的干粮就好了。”王怀玉计划道。
虽然方便面这些东西更好吃更符合百姓的口味,但是岭南一不长小麦没有面粉制作面条, 也没有足够的植物油去进行油炸,制作饼干这一类技术含量不高,原料要求也不多的食品最合适。
想到这里,王怀玉突然想起之前自己看到的一个段子。如果你给一群犯人天天提供榨菜和白粥, 他们会不会造反?
当然是他们会让你披上黄袍。
这足以证明古代百姓的生活有多贫穷,改造代表的是细粮,榨菜是盐分。而两样东西现在岭南都不缺。
也确实证明能够提供这些东西给百姓,他们真的会对你俯首称臣。
和底下人听到王怀玉的要求, 却是绞尽了脑子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点心吧, 大都是用面粉做的。像岭南用米粉做的,就是粉条和籺比较多, 是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天做当天吃,想要长久保存非常困难。
“咸鱼晒干了能保存, 放多了盐也能延长这个时间。米粉上我们也试试看把它晒干了咋样吧。”
应聘来建设食品加工厂的管事和工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还有到处去取经。尝试了许多法子。
说北方有做馕和做馍馍的方法, 也和北方的人学习了一下。然后将米粉打碎晒干, 这时候发现只要将它稍微炒一炒, 泡水也是能糊口的好东西。
把它做成粉条晾干了,吃的时候再泡开来煮, 味道也不错,只是需要耗费的柴火比较多。不过现在大齐往南的地方并不缺柴,往北的地方开发了煤矿。
晾干的米粉条子,需要煎炸的大龙籺,还有各式各样的米饼,炒米都被做成了干粮。味道上有些欠佳,但方便了不少。
新出的米饼也瞬间成了各大商贩,尤其是走南闯北,跨越几千里的行商们的欢迎。在荒郊野岭只要有一个锅一把火,不到一刻钟就能吃上热乎乎的东西。再不济有碗热水也能直接就着它下咽,填饱肚子。
新开的食品加工厂,让岭南的粮食有了去处,百姓们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他们交完税后,岭南官府一年需要的存粮也准备好了,并不需要额外的再去收购。
百姓们现在有了更多的作物选择,县衙税收则是只收玉米和稻谷,这也倒置了水稻和玉米的价格更贵一些。不过岭南的百姓很乐意,稻谷玉米虽然作为税收粮食,一年上交一大半,但剩下的自己可以吃也可以卖,已经够养活一家人了。更不要说像木薯、土豆这样的东西没有做另外的税收。
关于岭南的税收,王怀玉是深感其繁琐,又恨他们的苛捐杂税。但一开始想要改革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因为岭南的财政支出就是从这些苛捐杂税中来的,真正贪的人有,但岭南已经穷到这种地步了,上面下来的正常税收也把百姓压得死死的,根本不用层层加码。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怀玉只能选择把蛋糕先做大,再讨论分蛋糕的事情。
王屋村,因为离苍梧县最近,变化是最明显最快的。
他们村以前一共有五十六户人家,七百六十三口人,每人不到一亩地没有一头牛,但一年要服两次徭役,一次最少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一年要交的除了夏秋两季的粮食税,还有什么坡地税、稻种税、砍柴税…林林总总下来,一年一户人家最少要交一两银子,这还不包括他们交的粮食。
但是现在他们只要交两种税就可以了,一个是玉米和稻谷的粮食税,这个也不是县衙或者谁说了算,而是看他们村这一季一共收了多少亩、亩产量多少,平均下来交一半的粮食上去就可以了。
剩下一个就是人头税,家中人口满十岁到六十岁的,每年交一百文钱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管你打柴还是挑水、开垦还是租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