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放榜,外面报喜和贺喜的人乱成一片,还有好些跟着凑热闹讨赏钱的人,乱糟糟的半日没有消息。
过了一好一会儿,贾赦和贾政灰溜溜的回来:“母亲,林家那边道喜讨彩头的人太多,我们挤不进去。”
贾母有些心急,这样的时候,正是要两个儿子过去撑场面,且告诉京中人家,林如海是荣国府的女婿。
她刚想责备两个儿子办事不利,还是贾敏拦住,耐心劝道:
“母亲,何必急于一时,现下人挤人的,要是哥哥们伤着反而不好,想必咱们的心他都知道,等人散一点再去不迟。”
贾赦见妹子给他们解围,连忙说:“妹妹都这么说了,我们兄弟二人等晚些再去?”
贾母也不好真叫他们和那些人挤,去讨赏钱的指不定有半数都是乞丐游民,万一真挤出什么事,踩了或是伤了,好事真的会变坏事。
贾母:“要人去那儿守着,随时回来报信,家中把东西都预备好,等人能去了,赶紧过去,记着给东府也送一份。”
看着母亲热心招呼的样子,贾政心中一时竟是有几分寥落,若他也能得中,母亲必然会更欢喜吧?
现下贾母心里,林如海这个女婿却比两个儿子还排在前,贾政和贾赦都要往后退几分。
崔氏透个空,出来喂贾瑚吃饭,想到今日大喜事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红楼]》24-30
,眼里透出艳羡:“我们敏儿真是命好,解元、会元、若再有个状元,不就是连中三元了?”
老二媳妇王氏也一边,说话不咸不淡,怪里怪气:“大姑娘的命自然是好的,我们不能比。”
乳母奉承道:“奶奶,将来咱们瑚哥而也好生念书,学一学他姑父。”
崔氏摇头:“这倒是不必,他身子弱,东府敬大爷平素看起来壮实,熬了几日都差点出事,我舍不得瑚哥受这个苦。”
乳母赶紧顺着奶奶的话往下说:“也是,咱们这样的人家,就是做官也未必要去那边熬。”
年轻的王夫人在旁听着,心里就有了计较。
他们大房袭爵,将来瑚哥起码也是个三品,自然不用去苦熬功名,说话才这么轻巧。
王夫人又不是个敞亮心思,今日心里就不得劲儿,听崔氏一说,就更郁闷了。
等到傍晚,林家那边还有很多人,贾府人还没去,林家那边先派人过来请安。
贾赦见是林如海身边最常带着的常安,让他进去给老太太回话。
常安进去给贾母磕头:“我们家大爷问老太太安,大爷说他本该亲自过来磕头,但林家附近的巷子都有人,马车不能过来。三日后又是殿试,大爷说先和您告罪,殿试后再来相见。”
贾母端坐在塌上,耐心听林家的小厮禀报,末了读常安道:
“你家大爷孝心,让他不必管我这个老货,先预备殿试要紧。”
贾赦也对常安说:“后面就是殿试,你给你家大爷带个话,要他莫要慌张,圣上长得也是人的模样,并不吓人,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还有一张嘴。”
贾母白了贾赦一眼,他才止住话头,又要丫鬟把预备好的衣裳拿来。
“人都说去殿试要穿儒衫,这是我们家大姑娘亲手做的,一会子让人一起和你送回去。”
常安连忙磕头:“多谢老太太。”
虽然这是未来奶奶亲手做的东西,但现在奶奶还没嫁进门,常安他们虽然会在私下叫一声奶奶,但当面不敢造次,不能谢过奶奶,只能谢贾母。
贾赦连忙自告奋勇:“一会儿儿子亲自送去,保管原木原样送到。”
不料白日里还催着他去的贾母忽而又改主意:“你去添乱,没听说三日后要殿试,要去等殿试过了,自有你去的时候。”
贾母拦着,贾赦就是想去也去不成,一想母亲考量的有理,眼看只有三日,复习还来不及,他也少去惹麻烦,万一林如海这么年轻去殿试上没发挥好,贾母又怪他。
常安在贾府回完话,赶紧回到林家宅子。
巷子处来了一队官兵,把那些及聚集在这边讨赏钱的乞丐驱逐开。今日城里乱得很,这已经是他们赶的第三处地方了。
林家宅子已经各处点了灯,常安饭也顾不得吃,赶紧把贾敏做的儒衫送到:“大爷,这是咱们奶奶送来的儒衫,让您殿试穿。”
贾府里的嬷嬷也跟着进来回话,那嬷嬷还抱着一个匣子,打开来给他看:“还有配着的头冠。”
“天黑了,放着我明日看,现在点着灯看,要是被蜡油滴了,不是白费心。”
林如海让人把衣衫收好,给了贾府嬷嬷几个银锞子打赏,天色不早,催她赶紧回去。
第二日天光大亮,林如海让常安把衣裳和头冠都取出来仔细看。
前世这些东西也是贾敏预备的,只是林如海记忆已经模糊了,不记得是不是这个样子,参加殿试时穿的儒衫,皆是大同小异。
林如海乐的合不拢嘴,昨儿知道自己中会元,也没今天看见贾敏亲自做的衣裳高兴,他要人搬来镜子试穿一回,十分合身:“和管家说,这个月大家多发一月的月钱。”
常吉捧着镜子,看着林如海俊俏模样,眼中放光:“大爷,要不然等您殿试了,再发不迟。”
林如海扶着头冠,左看右看,心里可惜不能叫敏儿看看自己穿上衣裳样子。
“你还操这份心,要给你家爷省钱,若是殿试出来,再发一回。”
常安冲常吉努努嘴,怎么会有人嫌弃赏钱多呢?
“多谢大爷赏!”
林如海换下衣裳,把家中里里外外的下人都叫进来,叮嘱一回:“这几日是要紧时候,我闭门谢客,一律不见。”
当主子的一发话,林家就开始关着门万事不管,还真有人想要登门。
林如海在屋里写了小半日的字,晚间用饭以后,常常吉就和林如海禀报:“大爷,白日里鹿白书院有个跑腿的小厮来问过,我说大爷闭门谢客,他也没再说什么,自个儿走了。”
林如海也没放在心上:“走了就好。”
想来是那小厮知难而退了。
等常吉退出去,常安拉着他到墙角跟小声说:“这几日中了的生员,应该都在预备会试,谁忙过来,下次再有,你也不必再和大爷说,免得他分心。”
后面两日和常安说的一样,果然没什么人来,那些能进殿试的生员,不是忙着读书,就是忙着私下打探主考官的喜好。
殿试那天林如海天未亮就起,用过茶点,换上贾敏做的青色儒衫,乘上马车往皇宫方向去。
到了宫门外,早有不少生员到场,众人屏声敛气,林如海甚至都来不及和贾敬打声招呼,就被小公公催促着往里走。
这条路林如海当京官上朝时走过,提前几年来看,仍旧是这般光景,宫中大概是最无趣的地方。
前世他入宫时,和如今差着十来年,但十多年的时间,似乎又没改变上门,一样的朱墙,一样的青石板路,林如海有些恍惚。
不过朝会的承天殿,却比之后旧一点,当今圣上五十岁时,承天殿大修过一回。
众人入殿内坐定,林如海名次排在最前,殿试时排的位置也最靠前。
他四十多岁的灵魂装在一个年轻的皮囊里,对自己中会元没什么感想,甚至还有作弊一般的惭愧。
但这样的成绩,落到旁人眼中,林如海简直就是十七八岁的天才!本朝还没出现过这么年轻的会元,就是先皇当政时,最年轻的会元也有二十岁。
林如海坐定,圣上先进殿来看,后面跟着一干大臣和一溜儿小太监。
生员们见状皆离席行礼,司仪大太监扯着嗓子,命考生平身落座。
当今圣上如今正好是不惑之年,蓄着须,穿一身朝服,在生员坐席间走了几步,来到林如海跟前。
圣上见他林如海看起来比好几个皇子都小,面皮生得嫩,果然十七八岁的样子,关键相貌还好看,不由得起了慈父之心,笑着问他: “你是林如海?”
林如海穿着儒衫,再次离席行大礼:“学生林如海,姑苏人士,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弯腰、提襟、撤步的样子,行云流水,半点没阿谀奉承的味道,挺直的脊背反而显得很有风骨。
圣上十分满意:“爱卿平身,好好答卷。”
林如海没说什么谢吾皇隆恩的漂亮话,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红楼]》24-30
郑重点头,“是。”
林如海回到坐席上,坦然落座,等待发卷。
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现在的自己有多惹眼,此刻在朝堂上殿试,旁人不敢东张西望,不然现在殿中肯定谁都要盯着他打量。
刚刚在宫门的时候,就有好几个人想来和他搭话,大家都赶着进门,又有好些公公盯着,才没认识。
没办法,若是他见到十七八的年轻的考生,多半也会要看好几眼。
三声鸣锣,殿试考题裹在竹筒中发下,林如海抽出题纸,看过题目,心里有了主意,并且作出一个慎重决定。
他要先尝尝宫中的茶点
作者有话说:
一般设置的十二点,一不小心前面那章设置错时间了!
呜呜呜呜呜
我们林爹考试还是很顺利的!
🔒26 ? 第二十六章
◎“不好意思,在下是来吃茶点的。”◎
第二十六章、“不好意思, 在下是来吃茶点的。”
承恩殿里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场景,旁人都在冥思苦相,或者埋头破题, 独独他一人,起身往后面去, 捧着一盏茶, 在那儿吃得香甜, 着实另类。
尝尝桂花饼, 又吃一口马蹄糕,小公公看着忍不住皱眉,这生员年轻, 别不是哪家孩子跑错了地儿,把这当点心摊子了?
皇帝陛下见林如海年轻, 举止更是透着几分孩子气, 和那些老气横秋的大臣们一比,朝气蓬勃。
圣上指指面前的糕点, 笑道:“想是年轻嘴馋,把朕这盘给他,赏他一盏茶!”
掌事公公亲自把圣上赏的点心和茶端过去。
林如海接了,先放到一旁的桌子上, 隔着一个打点,远远的冲圣上作揖, 随后又继续吃点心喝茶。
皇帝都要被他逗得笑出声:“他还真吃得痛快!”
林如海吃饱喝足,净过手,回到座位上, 慢悠悠先把墨汁研够, 提笔写了几个字, 检查写字的毛笔没问题,又是提笔,一气成书,旁人是要起身吃点心,或是如厕也罢,仿佛殿中就只有他一人。
皇帝前儿看他吃茶点的时候,觉着这年轻小会元有几分可爱,等他开始答题,沉着一张脸,到有几分能当官办事的样子。
皇帝陛下就这么坐在台上,盯了林如海将近半个时辰,没想到这孩子竟是落笔如风,一刻不停,文思敏捷如此,令人惊叹,只半个时辰去,眼看就把文章写了大半。
林如海答完试卷搁笔,马上就有公公来问,他可有答完。
这是圣上要抽卷亲阅,来的就是刚刚送御赐点心的掌事公公。
刚送点心的时候大公公还把林如海当个小孩儿,现下可更恭敬几分。莫不是圣上御赐点心的功劳,这小生员竟然答得这么快。
会试的名次果然没有水分。
林如海冲公公温和一笑:“墨迹未干,还请公公稍候。”
掌事公公登时觉得如沐春风,动也不动就在林如海位置身边等了快两刻钟,眼看着墨迹干透,才小心翼翼卷起林如海的答卷,双手托起,恭恭敬敬呈给今上。
今日评卷的大臣们互相使眼色,圣上看过的卷,若是满意,一定要取在前十,林如海前十是跑不了。
不得不说,年轻加上相貌,天然就是一分优势,看圣上偏爱的架势,没准能捞个三甲。
林如海也晓得自己名词多半不会差,前世林如海中探花那年,圣上赞过的答卷,那位考生直接就被点状元。
皇帝看着小会元的答卷,边看边点头,林如海虽年轻,但言之有物,没有空谈,措辞得体,文风竟是十分老练。
皇帝陛下很喜欢。
只是又不好直接把话说太满,把林如海的答卷又递给几位大臣:“各位大人以为如何,朕觉得他毕竟年轻,写字差点笔力。”
这意思很明显了,除去年轻笔力不够,圣上对这份答卷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几位大臣接过答卷一看,林如海字迹工整,所谓笔力不够,只是圣上随意诹的一个借口。
不顾圣上确实没有偏爱错人,殿试上能交出这样的答卷,林如海着实是大才。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