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下,难产,遗精,阳痿等,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润宗筋、理下元、散厥气。
解剖: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
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配伍:气冲配曲泉、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髀关,出自《灵枢·经脉》。属于足阳明胃经。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主治下肢痿痹,腰膝冷痛等腰及下肢病症。直刺1—2寸。
功能作用: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解剖: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
功效:舒筋活络,强壮腰膝。
配伍:1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痹。
2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
伏兔穴fu tu(st32)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伏兔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
主治:腰腿痛,下肢麻木,瘫痪,脚气,荨麻疹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穴位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膜、深筋膜,以及股直肌,进入股间肌内。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股前皮神经以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肌内分布有股神经的肌支以及股深动脉,静脉发出的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处方配伍:下肢麻痹、瘫痪:伏兔配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腿痛:伏兔配髀关、风市、阳陵泉、膝眼、足三里、地机、丰隆、悬钟。腿足痛:伏兔配解溪、太溪、申脉等穴。脚气:伏兔配风市、足三里、绝骨、犊鼻、 上巨虚、商丘等。
阴市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痛,腿膝麻痹,酸痛,伸屈不利,下肢肿胀,瘫痪不遂,脚气;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局部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富有脂肪组织。大腿的阔筋膜坚韧致密,上方附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髂嵴前缘的纵行纤维特别发达,增厚呈带状,称髂胫束。其上1/3分为两层,夹有阔筋膜张肌,向下止于胫骨外侧髁。所以行针时,髂胫束有抵抗感。
功效:温下焦,散寒除湿;通经络,强腰膝,利关节。
主治病症: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痛,腿膝麻痹,酸痛,伸屈不利,下肢肿胀,瘫痪不遂,脚气;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症状: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犊鼻,经穴名。出自《素问·气穴论》。别名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穴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病症。向后内斜刺05-1寸。
功能作用:祛湿散寒,通利关节,活络止痛。
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配伍:1、配阴陵泉穴、阳灵泉穴、委中穴、曲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治膝关节痛。
2、配髀关穴、阳陵泉穴治膝不仁。
3、配梁丘穴、膝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膝及膝下痛。
4、配曲池穴、合谷穴、环跳穴、膝关穴、商丘穴、风市穴、肩内穴治历节风病。
5、配大椎穴、大杼穴、身柱穴、肩髎穴、曲池穴、尺泽穴、外关穴、阳池穴、合谷穴、环跳穴、梁丘穴、阳陵泉穴、昆仑穴、太溪穴治风痹。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束支。主治胃肠病症,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症。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解剖: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束支。
功效: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配伍: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上,相对于下而言。巨,巨大;虚,空虚。本穴原名“巨虚上廉”,指本穴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本穴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故名。本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内经》:“合治内腑”,故本穴适用于调肠和胃,因而可以治疗胃肠病证。
穴位解剖: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