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镜忌》 240-260(第1/31页)
第241章
姜遗光没有说出自己的猜测。
其实很好猜, 但凌烛等人却不知道,他们下意识不会往那个方向去想。他们和姜遗光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头顶有皇帝,有那把龙椅。
即便凌烛因为入镜的缘故,知这世上有鬼无神, 不和寻常百姓一般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可他到底还是出身书香之家, 自幼读着圣贤书长大, 在他们心底,还是将孔孟之道当做正统。
要让他们去怀疑陛下可能做了什么手脚,简直就是叫他们相信那天上的月亮是方的, 地上跑的耗子能学猫叫。
凌烛仍在发愁。
他嗅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味道,知这京城中恐怕要发生什么大事,所以才想借山海镜一事暂时离京。凌家上下都是谨慎的,不会闹出祸来,他却不一定。
可现在, 不论是北疆还是海津镇,又或是两广地,都成了危险地。他就算想避一避,也不会蠢到直接避到狼窝里头。
可惜……入镜后, 他们几乎不会再生什么病, 否则他借着装病的由头躲一躲也好。
凌烛来找姜遗光,也没打听出什么来。他心里也是有几分不快的, 依对方在镜里那股聪明劲儿肯定能看出点什么,偏偏就是跟个木头人似的,不说话, 也不动, 要是不问他,他能自个儿坐着一整天。
姜遗光照旧在庄子上习武、看书, 独来独往。
闫大娘先是教他学会挨打,但这小子不怕痛,甭管哪儿挨了重手脸上都不带显露出的。因此没几天,闫大娘便说他这关算是过了,接着就是学会躲。等什么时候闫大娘出的十招里头,姜遗光能躲过三招,就算他过了。
赵瑛出发前特地来习武场看过姜遗光,他正在梅花桩上练功,身形极快,几乎只能看见残影。等他下来后,就站在一边用毛巾擦汗。
赵瑛还帮着搭了把手,对他小声道:“我要去海津镇了。”
姜遗光手一顿,问她:“你怎么会知道?”
“凌公子告诉我的。”赵瑛说着,深深看他一眼,“我确实资历不如你们,才求了人,想试试。”
凌烛来庄子上次数不少,赵瑛一开始看他不惯,但也不会特地找事儿,结果多来几次后,两人反而有了几分交情。
“那他应该和你说过,海津镇有蹊跷。”
“我知道……可我有什么法子?”赵瑛皱着眉,她也很为自己担忧。
“我就想问问,你去不去?”
姜遗光看她,摇摇头:“再等等。如果后头还需要人,我再去。”
这下赵瑛更发愁了。
这门差事,凌烛避之不及却不得不接,她却没有挑剔的份儿,还得从近卫那里求来。凌烛说到地方以后他们一伙行动,可谁知道他会不会守诺?
赵瑛再怎么不舍,第二天还是走了。庄子里又静下去。
张淮溪这几日总是往外跑。
京城中大有风雨欲来之势,街头巷尾都有人说着那些北方蛮夷,越传越玄乎。不过这些人嘴上骂得厉害,真要说起来出兵,却又个个满口太平安稳话了。
那些个进京赶考的书生们更甚,陛下开恩科与秋闱同时,都在八月。即便闭门读书也免不了为京中风气搅乱心神。
有些机灵的开始怀疑今年考题说不准和战事有关。消息传出去,一时间,各书馆里的兵书几乎售罄。
张淮溪绝了科举一途,可到底还是羡慕,这些日子走姜遗光的路走不通,便又往京城中去。看着那些在文会上高谈阔论、吟诗作赋的学子们,好像看到了自己似的。
不过……这辈子他恐怕都没能赴上琼林宴了。
有时他和姜遗光一块儿用膳,也忍不住说两句,言语间满是羡慕。
他以为姜遗光对这些不感兴趣,不料当他说起时,姜遗光却问了一句京中风头正盛的贺道元。
“你也听说过他?”张淮溪惊诧,“听闻他学识广博,性情温良,在京中有不少人服他。”
“只是他最近名声有些不大好。”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贺道元再怎么有才,到底还年轻,总有人心里不服。加之他最近干了件大事儿,叫满京城的学子们都吵了起来。
正是北疆战事。
京中不少书生认为,仗不该打,有违天和,公主也不能送去和亲,一个小小部落的蛮夷,凭什么能娶他们大梁公主?城,要拿回来,给些钱财就好了嘛。
大梁地大物博,何必争那点小利?上国应当有容人之量才是。
这种观念渐渐变成主流时,贺道元忽然跳出来做了一篇檄文,用词犀利语句激烈,气势雄浑,痛斥蛮夷贼心不死,卑鄙无耻至极,又把那群想着和谈的人一块儿骂了,道他们是用百姓米粮养活一只中山狼,妄图用大道理去说服山里的豺狼虎豹,殊不知那群蛮夷人根本不会满足,只会胃口越来越大。实在愚蠢至极。
这一巴掌扇下来,谁能忍?文人们简直吵翻了天。
“平常也没看出来啊……”张淮溪疑惑不解。
那贺道元的文章素来沉稳平实,谁知道突然会有这么大转变?
第242章
姜遗光听着张淮溪絮叨, 心里想到了姬钺的话。
贺道元这一篇檄文,说不定正好写到了皇帝心里。或者说,他这篇檄文,就是做给皇帝看的。
绷紧的弓弦被一篇檄文打破, 就像乌云遮了半日终于落下暴雨来, 掀起了巨大风浪的贺道元本人却在京中悠然自得。
张淮溪心里没个底, 空落落的,他也不知自己在想些什么,这话算是给姜遗光说, 又好像是在说给自己听。
“你说,他这是什么意思呢?”贺道元肯定不是蠢人,他这么行事,只能说他看到了上头的风向。
姜遗光不接他的话:“和我也没什么关系。”
一句很不客气的话叫张淮溪呆了呆,旋即自嘲。
也是, 和他有什么关系?
他正百感交集,就听见外头传来的嘈杂声。
几个仆人从他们临近的院子里抬出一个人来,白布蒙住了,看不清是谁, 行走间从担架上垂落下一只手, 一晃一晃,还在滴血。
地上积血没有太久, 很快就被人拿桶装着清水冲洗干净,再撒些驱虫的药粉,一点血腥味再闻不出来。
张淮溪快走几步去, 指着那院子, 好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问:“那……是谁?”
一句话说的没头没脑, 仆人们却明白他的意思,道:“是任公子。”
任槐也没了。
张淮溪踉跄几步,心里那点空落落好似开了个大洞,往外吹冷风。
姜遗光站在他身后,看着被抬远的人,拍拍他肩,心里却在想,任槐的镜子又会传到什么人手里?这面镜子的上一个主人又会是谁?
他忽然觉得有些疑惑。按照近卫们的说法,镜中渡过十八层死劫就能够长生不老,可这山海镜中的死劫就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镜忌》 240-260(第2/31页)
是无穷无尽一般。谁能证明里头只有十八重?
再者,山海镜主人死去后,他渡的劫难便算做清零了么?这十八重死劫,是谁在计数?
任槐的死对张淮溪打击很大,他不再出去混进那些文人的文会里头,而是也跟着在庄子上习武,有时还和姜遗光比斗,只是他一介书生,姜遗光如果不让着他,他连一招都使不出来。
时间很快过去,朝中终于定下了赈灾事宜,北疆战事也有了新进展,听说定下了统领将军,陛下也预备着要征兵。看样子……是非打不可了。
期间,近卫们几次问姜遗光有没有打算,都被他回绝了,他只道自己要习武、看书,依旧整日独来独往。
京中到底比其他地方安定,少了那些乱糟糟的变故,姜遗光算是休息了许多日,不像以往那般频繁入镜。
时间一晃到七月底,约莫快八月时,庄子上已经有几棵桂花飘了香气时,变故突生!
这一日,姜遗光还在睡,门被砰砰敲响,他几乎是在一瞬间惊醒过来,就听见门外的仆从焦急道:“姜公子,还请你准备准备,我们必须出行了。”
这句话不像以往带着商量口吻,满是笃定。
姜遗光迅速穿上衣服开门,让那人进来问怎么回事,那仆人只说了一句话。
“长眠诅咒控制不住了。”
“怎么会?”姜遗光皱眉,“不是调了人手吗?”这样一来,就容不得他拒绝了。
“不够用。”那仆人很着急,匆匆解释后又去敲张淮溪的门,后者也匆匆忙忙起来,收拾东西来到大堂。
和姜遗光对上眼,两人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些疑惑,却又不好说。
可惜事不凑巧,在张淮溪即将上马车时,他脚下一个踏空,整个人消失在原地,唯独一面镜子从他身上掉下来,落在地上滚了两圈。
他竟然在这个时候入镜了。
那些仆从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把他的镜子收好,放进张公子的房间里,这样一来,出发的就只有姜遗光一个人。
控制不住了……看来,果如他所想,并非所有入镜人都被调去了海津镇。
那么,那些人会去何处?
他的疑惑没有人解答,马车匆匆往某处去,一路颠簸。深夜里穿行在树林中,前后都看不清,黑沉沉一片,好在赶路的是把好手,没叫马车翻了。
出了树林后,他就听见了外头传来的马车声。
去的不止他一个人。
姜遗光掀开帘子看去,果然看见前后的马车影子。
看来事况已经紧急到了瞒不住的地步。
姜遗光在心中默默算时间,约摸不到半个时辰,马车就到了地方,他下车后,看见了熟悉的码头。
黑漆漆一片剪影,陆续点起几十根火把,亮堂堂。先后到来的十几位入镜人各自从马车上下来,彼此互相张望,还没等他们互相客套,就被近卫们匆匆忙忙领进去。
江边停了两艘船,都点了灯,在黑洞洞夜空里投下点明亮灯火来,照亮了守在码头边沉默以待的近卫们。
“快走吧,别耽误时间,船上东西都有。”领他们走的人催促道。
好在这时节从北往南下顺风,不几日就能到江南。
一群人什么都没带,知事况紧急,没抱怨,依次上了船,姜遗光也被指引着上了其中一条。
他乘的那艘比前面那艘大得多,摆在后头,眼见着前面那条船的光渐渐消失了,他所在的船只才渐渐发动,同样往黑得不见五指的夜色中驶去。
船上自然有近卫,都不必他们问,那近卫已经挑着能说的回答了。
“从倭国传来的长眠诅咒没止住,一些流窜到了两广地,那里已经有五六座城的人陷入了长眠,昏睡不醒,你们前头那条船就是去两广的……”紧接着,他便详细解释了什么是长眠诅咒,以及需要注意哪些事儿。
“至于咱这条船,那是去往倭国,将源头诅咒掐灭,否则,只要他们还有人在,我们就不得安生。”近卫轻描淡写,说出这句话,船上一众入镜人却几乎都傻眼了。
去倭国??
这,这……
姜遗光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表示出惊诧,他心里却在想另一个问题,海津镇离两广何其遥远,怎么还会直接流传到两广一带去?
若说是扩散,那也是往四周一并扩散,按照这速度早就该到京城了,可北边没有,张淮溪日日出去参加文会、打听消息,也没听见人说起过。为什么偏偏直接到了两广?
再想起两广之地今年的大旱灾,他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什么,可那点感觉模模糊糊的,不能确定。
总归人已经在船上,即便他们闹也闹不出什么来,想明白后,那近卫又哄他们,道这一次去倭国,路途遥远又艰辛,回去后陛下一定会好好赏赐他们。那些人才勉强安静下,各自悄声低语。
来都来了,还能怎样?跳船游回去?再说,陛下要他们来,他们还能拒绝不成?
只是……他们谁也没离开过大梁,骤然间要离开国土去另一个地方,难免心生畏缩。
姜遗光悄悄数着人。
大概来了二十几个,可能还有些在屋里没出来。或许也不止他们这一艘船。看来这一回……是真要去倭国一趟了。
船只上的灯光映照在黑漆漆水面上,像一只又一只亮起的眼睛,晃得人眼晕。姜遗光伏在栏杆边,低头往下看这船浸在水中的水线,发觉这船吃水不深,估计也不像近卫说的那般带够了东西,应当是还要去其他地方添些补给。
或许,会再换几条船也说不定。
海上风险大,要是这艘船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一下子损失了二十多个入镜人,风险太大了。
众人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