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60-70(第1/17页)
第61章 半夜偷袭
暂时稳住了张王二族后, 阿备正式在玄菟郡内上任太守,开始了他的施政之路。
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其中最紧迫、最艰难的, 当属简雍负责的屯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刘备等人正式进入高句骊城的时候,已经到了五月初, 基本上完全错过了春小麦的种植时间, 只能赶着种一季高粱抢救一下。
时间上已经这么赶了,工作内容上还一点儿也不能含糊——又是要清点地契文书,又是要核对户籍人口,又要清理丈量土地, 又要重新分配土地并且登记造册。
这里面一项项、一条条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 阿备等人在玄菟郡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就会前功尽弃。之后, 他们要想再做点什么事,都会被张王两族掣肘到死局。
简雍这几天加班加点的干活,还特意像刘备借调了孙乾、高诱等人一起干。但即使是这样, 几人每天还是要熬到深夜。不过三五天, 几人的眼睛地下便挂上了重重的黑眼圈, 走路都在打飘。
阿备见了,实在是不忍心, 便将阿拉伯数字和竖式运算教给了他们。关于这些东西的来源, 阿备照例全部推给了东观, 说是在一本不知名的天竺典籍上看到的。
当然, 为了和这个善意的谎言相对应,阿备还细心地将“阿拉伯数字”改名成了“天竺数字”。
也算是在平行时空, 为被忽略的起源地印度正名了。
“这个天竺数字当真便利!”这几天被各种计算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简雍立刻意识到了这两样东西的价值, 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如此一来,所有涉及到算数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节省一半的时间,正确率也可以提升很多!”
简雍忍不住将桌案上堆着的两百七十一根小竹棍子全都抛向了空中,一边抛一边欢快地高喊:“老子终于再也不用摆弄这些鬼算筹了!”颇有几分高三学生高考完后手撕书本漫天挥洒的疯癫。
高诱一边惊叹,一边露出钦羡的神情:“早就听闻东观囊括四海奇书。今日之事,可见一斑。若诱有幸能入东观遍阅群书,那真是死而无憾了。”一如既往的学痴发言。
孙乾则凝神思索,片刻后道:“这竖式运算虽然简便易懂,但在竹简上书写颇为不便。而且每算一次,便要用去许多竹简,靡费颇多。总地算下来,反倒不如用算筹来得好。”
孙乾不愧是郑玄的高徒,对于算学一道颇为精通,顺带得也对和算学相关的其他领域也非常敏感,立刻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然后阿备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黑板和粉笔,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后的几天中,玄菟郡的百姓们便时常看到简雍、孙乾、高诱等人一边在田地边丈量比划,一边在手中的小木板上奋笔疾书。疾书完之后几人便能很快地将品质、位置、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的田地公正地分到各位要租田的农人手里,公正到即使是最小肚鸡肠的人也挑不出半点错来。
天竺数字、竖式运算以及黑板粉笔很快就在玄菟郡的官吏圈子中流行了起来——没办法,这东西和摆来摆去还容易弄错的算筹比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谁要是放着不学,那就是脑子有问题!
玄菟郡的官吏们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黑板、粉笔改进制作出了各种尺寸,使其可以揣进怀里、挂在腰上,更加方便携带。到了最后,将一块三寸长、两寸宽的漆黑黑板挂在腰上甚至成为了玄菟郡内新的流行风尚,被后院中的夫人、女郎们争相模仿,以示智慧和公正。
当然,即使减少了计算量,很多工作还是得下苦功夫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磨。阿备身为府君,自然也是偷不了闲的,时不时地就被简雍、孙乾等人拉过去义务加班。
这一天,阿备在野外跑了整整一天,直到城门落锁才堪堪回程。等到他回到家中时,天已经黑透了。
阿备先是按照礼仪向刘母问了安并陪着用了餐,随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中,简单地洗漱了一番后便一头钻进了温暖舒适的被窝。
他实在太累了,非得好好睡上一觉才能恢复三分。
可他才刚刚放松了身体,突然就感到一具水蛇一般滑溜溜的身躯攀了上来,惊得他满身的睡意当即散去,只一个瞬息便从被窝里跳了出来,“刷啦”一声抽出了宝剑。
“谁……!”
阿备严厉的质问刚蹦出了一个字,便再也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宝剑的寒刃反射着银白的月光,照亮了那个“刺客”的脸庞。
是小苗!
还是只穿着亵衣的、眉目含春的小苗。
小苗似乎也被吓了一跳,脸颊上的绯红迅速褪去,连声道:“府君莫慌,我是小苗!是……是老夫人让我来服侍府君的……”
阿备先是疑惑地歪了一下脑袋,然后恍然大悟,转身借着收剑的动作掩饰脸上尴尬的神情。
在张王两族的接风宴上顺利拿下头筹后,阿备就将小苗也带走了。他心里想的是避免小苗被张家族长打击报复,给小苗一个容身之所。
但在东汉人民的眼中,这就是要让小苗当侍妾的。
再加上刘备此时年纪正好,房中又没有其他执帚之人,当侍妾的这件事似乎就更加理所当然了……
阿备有些好笑地摇摇头,他固然为自己的一片苦心被人误解而感到委屈,但确实又说不出一个责备的字句来一一说到底,无论是刘母还是小苗,抑或是此事中的其他人,都没有错,只是大家所处时代导致各自的想法不同罢了。
阿备的沉默仿佛一场没有尽头的凌迟,小苗在一片漆黑的寂静中越来越慌乱、越来越痛苦。原本桃花般泛着薄红的面颊逐渐变得苍白,原本含娇带羞的一双美目也浸满了哀愁。到了最后,两行清泪遏制不在地从她的眼角缓缓滚下。
小苗咬着微红的下唇,强撑着身躯恭敬地行了大礼,以首叩地,暖泣着道:“妾自知身份卑贱,不敢奢求府君怜惜。只盼府君能发发善心,留妾在府中,赐妾片瓦遮身、片餐果腹。妾愿永世为婢,报答府君的救命之恩!”
阿备心中触动万分。
他想的是,小苗才刚刚十四岁,还是个小孩子,应该读书识字、学习明理,为光明的未来做好谁备。至于作他人妇这种事情,既没有尊严、也没有自由、更没有健康,是万万不应该发生的。
但在同一时刻,当事人小苗想的却仅仅是有个容身之所、有个吃饱饭的机会,想的是如何解决最基础的生存问题。什么尊严、自由、健康,那都是从来不在她考虑范围内的奢移品。
两相对照之下,谁又能不叹息一句“世事艰难”呢?
阿备心中泛起一丝酸楚,轻声叹道:“小苗,莫再说这样的话了。你很好,并不卑贱。”
阿备点燃灯火,又取出一件干净的外衣罩在小苗单薄的身躯上,跽坐正色道:“我绝不会赶你走的,相反,我要认你为义妹。从今往后,我的家就是你的家。你可以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往在这里,想住多久住多久。就算是住一辈子,也没问题!”
小苗被这飞来横福给砸晕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不可置信地道:“府君此话当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60-70(第2/17页)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阿备笑了起来,伸手摸了摸小苗软乎乎的小脑袋,不由地想起自己穿越前见过的那些可爱的小朋友们,心中越发怜爱,“只是,想要做我的妹妹并不容易。我对弟弟妹妹的要求可是很严格的。”。
“无论府君有什么要求,妾都一定会努力办到的。”小苗赶紧表态,似乎生怕自己慢了一点就会惹得刘备不满反悔,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一定!”
阿备笑道:“别着急。咱们今天的任务很简单,你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情就可以了。”
小苗紧张地望向阿备,像极了准备面试的考生,捏着衣角道:“府君请讲。”
阿备笑道:“第一件事,就是改口。从今以后,你不许再叫我‘府君’,而是要称呼我为‘兄长。”
小苗一下子愣住了。数息之后反应过来,她不由地羞赧地垂下了头,任由朝霞般的薄红重新爬上脸频。
虽然刘备已经再三保证,但小苗的潜意识中总是认为这件事是假的。直到这声“兄长”在耳边想起,她才终于意识到刘备是真的要收她为义妹,而不是玩笑,更不是幻梦一场。
一时间,小苗心中又甜又涩又羞又恼,嚅嚅了好半天,终于轻声细语地叫了一声:“兄长……”
阿备拊掌大笑,随后又拿出一套黑板粉笔,认真地道:“接下来,咱们继续第二件事——认字。今天,我们就从‘人’这个字开始吧……”
就这样,清朗的读书声一直盘旋在这座简朴的小屋内。直到夜深,方才缓缓散去。随后的几天里,每到傍晚后,读书声也都会再次响起并持续到深夜。
几天之后,或许是终于确认了自己身份的改变,刘苗曾经始终微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形容举止都多了几分笃定坚毅,眉眼也带上了丝丝喜气。虽然衣服饰品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整个人就像是脱了孝似的,变得光辉璀璨起来。
与之相反的,阿备的面容却一日颓似一日,头发也油了、脸色也灰了,原本顾盼生姿的桃花眼也一日日地暗淡了下去,甚至还生出了浓重的黑眼圈!
对此,阿备表示——谁要是天天高强度上班十个小时,下班还要兼职给毫无基础的妹妹补习三四个小时的功课,晚上妹妹睡了还得点灯熬夜备课做教案——就这惨过996的工作量,孙悟空来了也得颓!
阿备只盼着再多熬几天,熬过刘苗的开蒙便好。
这些事情的缘由,阿备心知肚明,可惜外面的人并不知道。在关羽、张飞、孙乾、刘德然等人眼中,就是小苗被刘备带回了家,然后刘备就开始天天熬夜、日日消瘦——这两者之间怎么能说没有因果关系呢?
于是,一群忙得脚不沾地的大老爷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还不忘相互八卦,头脑风暴了一波又一波。
最后,还是在靠谱和不靠谱之间反复横跳的简雍率先捅破了那一层窗户纸,直接将八卦捅到了正主刘备的面前:“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几日不见,府君清减成了这样,我等甚是心疼啊~~~~~~”
简雍说这话的时候,虽然表情异常严肃、眼神异常诚恳,完完全全一副为主君殚精竭虑的模样,但那说话的语气却如同汪洋上的一叶小舟——整个地荡呀荡呀荡。
更有关羽、张飞、孙乾、刘德然、高诱等人不远不近地围在周围,或站或坐、或低头写字、或抬头看天。人人面上都是一副专心致志在干别的事情的样子,实则都竖起了耳朵凝神静气地等待后续消息。
八卦的效果拉得满满的。
阿备没好气地睨了简雍一眼,又无奈地看了一圈周围的人,突然起了逗弄的心思,于是拉住简雍的手,故作哀愁地叹了口气:“确实啊,英雄难过美人关。备只是一介织席贩履之徒,无关紧要。诸位都是英雄,身系家国社稷,才更要保重身体啊!”
简雍的脑子一时间没转过来,疑惑得问道:“府君何处此言?”
阿备意味深长地道:“没关系,你们现在不懂,过不了多久就会懂了。”
然后,阿备拍了拍简雍的手,留下一个神秘莫测的笑容后,甩着衣袖潇洒地离开了,留下一群八卦的人在原地苦思冥想。
这些人当然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什么结果。不过,没过多久,答案就主动地跳出来了。
阿备护送着刘苗来到军营中,一脸严肃地将大家召到一起,郑重地宣布道:“第一件事,是向大家宣布,我已经收了小苗为义妹,以后她就跟着我姓刘了。我给她取了字,叫扶桑。第二件事,我的小妹今天正式在营里开办学堂,所有伍长及以上的军官,都得每天来上课!”
此言一出,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糙老爷们儿顿时露出了惊恐的神情。
第62章 英雄难过美人关
两汉时期, 官方鼓励百姓接受教育,老师们也乐于传经,因此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从中央设置太学开始, 一路向下到郡、到县,一直到乡都设置有官学。
除此以外,有教授意愿的人, 还可以开设自己的私学,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教授你想要教的内容,从养蜂种田到法律天文再到诸子百家百无禁忌。
而学生呢?抛开那些家境殷实或者公费读书的,普通百姓要是想上私学,那也花不了几个钱。
因为当时人们的观念普遍是“经明行修”, 重名不重利——学习和教授知识都他们一种完善自身德行、提升人生追求的手段, 从来没想过拿这个赚钱谋生。
因此, 只要学生想学,很多老师的学费就只是意思意思。甚至只要学生嘴巴甜一点、手脚快一点,多帮着老师干点活, 老师就干脆直接给免掉学费了。
而且汉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 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限制旁听生。
你要是实在穷得叮当响, 又没本事帮老师跑腿办事,那么你就找个角落安静地旁听, 不花一分钱, 也是可以学习的。
由此, 在这种学风浓厚的社会风气之下, 很多百姓都能识得几个字,说得几句经文来。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