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70-8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前,劝道:“头领,我看那群汉兵败的太快,恐怕有诈。”

    鲜卑头领沉吟了片刻,纵马来到一辆装满粮食的牛车前,手起刀落,砍破了一袋装好的粮食。

    金黄色的麦粒顺着麻袋的豁口如水一般潺潺流出。

    鲜卑头领一连砍破了十几个麻袋,见里面流出来的全是货真价实的粮食,终于放心下来:“苍天祐我,旗开得胜!儿郎们,将这些粮食装好,全部带回鲜卑!”

    于是,鲜卑骑兵们全都下马来,开始在车队中来回穿梭,收拾散落的粮食。突然,成千上百支强力的弩箭从旁射出,顿时将那些鲜卑人射成了刺猬。

    鲜卑军和汉军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骑兵,胜在速度快、灵活机动。

    但现在,这群鲜卑人为了得到粮食,主动下马,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唯一的优势,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而那些载着满满粮食的牛车队,则成了牵绊他们他们脚步的泥潭、夺取他们性命的陷阱。

    鲜卑人拼命地向着自己的马匹靠拢,想要骑上马组织反击,但汉军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在牵招的指挥下,一波又一波的弩箭仿佛死神的镰刀,精准地收割着一个又一个鲜卑人的性命。

    “有埋伏!快撤!”

    鲜卑头领大喊着,带着剩余的数百骑强行冲了出去,但还没等他们喘口气,面前的山坡上突然鼓声震天,一面“徐”字大旗高高升起,一个身着绿衣、手拿长刀的壮汉骑马冲锋而下,带着人马直冲到鲜卑队伍的中心地带,一路砍人如砍菜,仿佛杀神再世。

    鲜卑头领吓得胆战心惊,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提不起来,赶紧调转马头想跑。此时,他才发现之前逃走的黑皮少年早已领着人马又围了上来,四面八方全是敌人,唯有西面还有一丝缝隙没有来得及合拢。

    鲜卑头领想也不想,立刻带人朝着西边冲过去,一口气直跑到夜色降临,确定后面再没有追兵之后,这才终于停了下来。

    经此一战后,鲜卑前队元气大伤,再不敢托大行动,只在周边东躲西藏,生怕被逮到。直到几天后与鲜卑大部队汇合了,这些剩余的鲜卑人才终于获得了安全感,感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

    听完了前队头领的汇报后,弥加部首领一边看着地图一边整理思路:“玄菟郡三位司马,徐国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手里的郡兵也最精锐。高显城外的军士们打的是徐字旗号,显然就是徐国的手下。”

    弥加部首领思索良久,终于做出了决定:“汉人们将精兵重兵放在高显城,其他城池的防守必然疏松。咱们快马加鞭赶在他们回防之前去攻高句骊城,必能大获全胜!”

    弥加部首领很自信,认为自己已经看穿了汉人们的破绽。

    殊不知,弥加部首领在第二层,刘备却在第五层——他早已看穿了弥加部首领看穿汉人计策的想法,并且提前做了准备。

    因此,在高句骊城外等待着弥加部首领的,也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胜利,而是更加惨烈的失败。

    【作者有话说】

    注1:《三国志·鲜卑传》:(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馀、濊陌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到底是鲜卑的哪一部劫掠的玄菟郡,文中设定为鲜卑在辽东地界的弥加部。

    第75章 东汉叠阵法

    在弥加部首领的带领下, 四千余鲜卑骑兵很快就逼近了高句骊城。

    距离城外二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处山脉名为棋盘山,东西走向, 如同一面盾牌般牢牢地将高句骊城护在南边。

    而在其山脉西段的末尾,则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名为南沟, 地形开阔平台、适合大型的军队、车辆通过, 是高句骊城北向的交通要道,也是鲜卑南下劫掠的必经之地。

    弥加部首领行到棋盘山前时,忽见前面烟尘滚滚,有一人领着数百人马正向北而行。定睛一看, 原来是老熟人谢驰。

    弥加部首领眼睛一转, 便料定这队人马肯定是去支援在高显城的徐国的。

    瞬间, 他的心思就活络了起来。

    汉人的骑兵比鲜卑的略慢,谢驰大概率并不知道高显城的具体战况,如今他带着大部队一拥而上, 正好可以诈他一诈。如此一来, 进一步则可以直接歼灭谢驰这队人马, 退一步也可以搅得汉军军心大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7/14页)

    而只要汉军的心乱了,他之后的攻城劫掠也就能更加顺利了。

    主意一定, 弥加部首领立刻率军冲了过去, 一边冲一边大喊:“谢驰小儿, 徐国已死, 你们快快投降吧!”

    谢驰装作吓了一跳,稍微和弥加部交战了数合, 便领着人马快速地向南沟退去。弥加部首领紧追不舍, 与谢驰继续交战。谢驰且战且退, 一路退到了南沟之中。

    弥加部首领还要再追,一位下属上来劝道:“南沟中的地势对我们不利,恐怕谢驰是在诱敌,里面有埋伏。”

    弥加部首领笑道:“他们军心已乱,纵使有埋伏,我们又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弥加部首领一面命人大声呼喊“徐国已死,速速投降”,一面带着人马进入南沟之中。行到一半,忽地一阵鼓响,陈刃带着人马冲将过来。两方接战数个回合,陈刃被一箭射中了左肩,于是领着人马又急急地退了回去。

    弥加部首领得意地大笑起来:“这就是他们的埋伏之兵!不过如此!儿郎们,汉军气数已尽,咱们赶紧进高句骊城吃好的、喝好的吧!”

    一时之间,鲜卑军士气大涨,纷纷红着眼睛向前猛冲。

    行到南沟中部的时候,忽见前面烟尘滚滚、人马沉沉、鼓声震天,一大队汉军截住南沟,列阵以待。

    一位下属上来劝道:“汉军的阵型齐整,恐怕不好对付。不如我们暂且退出去,绕过南沟再战。”

    弥加部首领对着汉军军阵左看看、右瞅瞅,观察得十分仔细。可惜他毕竟蛮夷,见识不足,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什么名堂。

    向来骄傲自负的弥加部首领深受打击。

    本来突然发现自己智商不够,就已经很让人伤心不甘的了,现在下属还在一旁说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弥加部首领顿时炸开了,厉声呵斥道:“咱们此仗要取胜,凭的就是一个‘快’字。从南沟绕过去,要绕到猴年马月去了?再说了,我们会绕,难道那些汉人就不会挪吗?到时候,我们跑断了马腿,那些汉人却没费什么力气,这仗还怎么打?”

    “鲜卑的儿郎们!”弥加部首领振臂高呼,“跟着我冲呀!”

    在排山倒海般的冲锋声和马蹄声中,数千骑兵向着汉军的阵地冲去。

    弥加部首领也不是傻子。作为一个常年和汉军打交道的人,他也清楚汉军军阵的厉害。在距离军阵两百步左右远的时候,就指挥着鲜卑骑兵先射起箭来。

    万箭齐发,矢如骤雨。

    站在军阵中的关羽丝毫不慌,敲响了身边的铜锣。尖锐的金属声以极高的频率传遍了整个山沟,如同当年那支开启了汉匈血战的鸣镝箭一般,带着一种冰冷到极点的杀气。

    站在军阵最前面的士兵得到号令,立刻举起了手中半人高的盾牌,将后方的军阵牢牢护住。

    在华夏千年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始终是中原步兵的天敌。大多数时候,步兵遇到骑兵都只有挨打的份。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曾经出现过许多步兵克制骑兵的有效战术。

    比如南宋时期名将吴玠、吴璘所创的叠阵法——在拒马之后,从前往后依次排布长枪兵、强弓兵、强弩兵、神臂弓兵,两翼再以骑兵辅助。

    对面的骑兵一来,先让最后面射程最远的神臂弓兵,然后是射程稍次的强弩兵、强弓兵。各种弓兵轮番上阵,最终达到连发不绝,繁如雨注的状态。

    吴家兄弟靠着叠阵法屡屡挫败金军的攻击,甚至取得了许多进攻型战斗的胜利。特别是著名的和尚原之战中,宋军凭借此阵将金军杀得鬼哭狼嚎。就连军事能力颇为不俗的完颜宗弼也多中流矢,仅以身免。

    阿备此处列出的阵法,正是一千年以后的叠阵法。

    细细说起来,也不怪弥加部首领看不懂。

    当然,此处的叠阵法并不是宋朝吴氏兄弟创造的原版,而是阿备根据东汉的实际情况特意改良后的东汉版。

    第一个改良,就是将原本安置神臂弓兵的位置换成了□□兵。

    毕竟,神臂弓是宋代才出现的强力弓弩,而且在元代以后就失传了。阿备没有点亮任意时空门,也没办法凭空发明出来,只能换成东汉时更通用的□□。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改良,就是在长枪兵的前面再增加了一层盾牌兵。

    这是因为在南宋时,北方游牧民族已经进化出了具装骑兵,战法也由边跑边射的“游骑战法”变成了直接冲锋的“突骑战法”。再加上宋代弩箭射程远比弓箭的射程远,所以宋代原版的叠阵法根本就不用考虑防御对面骑兵的射箭进攻。

    但在东汉时期,情况则完全不一样。

    鲜卑人用的还是边跑边射的“游骑战法”。这就导致哪怕汉军的弓弩射程更远,也很难有效地对鲜卑骑兵造成大面积伤害。

    因此,对于此时的汉军来说,最好的进攻时机就是在鲜卑人射过第一轮弓箭后,进入到射程范围内但又没来得及射出第二轮弓箭的这个间隙。

    而想要完全发挥出叠阵法的效用,则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使鲜卑人的进攻尽可能从一个方向上来,避免军阵四面受敌,攻击力分散;第二,要护住军阵后方的各种弓弩手,使他们能活着等到那个最好的进攻时机。

    阿备让谢驰、陈刃诈败,将弥加部诱引到南沟中,是为了完成第一个条件。

    而增加盾牌兵,则是为了完成第二个条件。

    这些盾牌兵,阿备没有用任何一个郡兵,完完全全用的是自己那两百部曲。

    因为只有这两百部曲,是阿备完全用现代的新式军法训练出来的。只有这两百部曲,阿备才有信心他们能在扑面而来的箭雨中坚守纪律、毫不动摇。

    从匈奴沿袭过来的鸣镝箭带着尖锐的呼啸转瞬即至,带着尖锐的死亡的气息,几乎在瞬间刺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盾牌兵们虽然有盾牌遮挡,看不见那箭如雨下的震撼场面,却将那排山倒海般的鸣叫声听了个真真切切。

    有些时候,有些东西,就是这么神奇。

    比如死亡,当你真的看到了死亡顶着雪白的骷髅头,拖着染血的利刃向你缓步走来的时候,你并不一定会感到害怕,反而会从心底里生出一种无畏的勇气,会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死神的骷髅头砍出狠狠一刀,吐出轻蔑的唾沫。

    但当死亡化作无形的风,伴着尖锐的轰鸣声,在你的耳朵边呼啸往回时,你却再也提不起一丝反抗的情绪,只想找到一个安全的角落永永远远地蜷缩着。

    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永远要比落下来的更有威慑力。

    此时此刻,便是此理。

    很多盾牌兵,面对着来势汹汹的鲜卑骑兵,他们没有害怕;面对着漫天漫地的箭雨,他们没有害怕;面对着一个接一个倒下的同伍,他们没有害怕。

    但是,在面对着那一波接着一波,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永远不会停止的鸣镝箭声时,不少盾牌兵却惨白了脸色、颤抖了双腿、疲软了手臂。

    他们害怕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8/14页)

    “坚持住!”

    一声爆和在一名害怕的盾牌兵耳边炸开,将他惊得打了个激灵。他转头看去,只见那声音是从一名留着两撇小胡子的中年汉子中发出的。

    在最初的震惊后,盾牌兵的思维开始恢复。他想起来了,这个中年汉子名叫蒋大柱,是一名统率五十人的队长,曾经被刘府君当众训斥责罚过……

    “严守纪律!没有府君的命令,谁也不能后退!这是军人的使命!”

    在蒋大柱的鼓励下,盾牌兵终于驱散了心中的恐惧,稳住了队形,牢牢地护住了他们身后的弓弩兵。

    或许是过去了一万年那么久,又或许是仅仅过去了一瞬,刘备发号施令的鼓声终于响起。盾牌兵们按照之前训练的路线,迅速地向两侧退去,露出了后面毫发无伤的各种弓弩兵。

    随后,便是汉军的万箭齐发!

    【作者有话说】

    注1:战场地形结合了现代卫星地图和作者的大量私设,请不要较真。

    注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