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气不冷也不热, 气温不高也不低,就像拉绳结拉到了中间,不松不紧正正好。
各种生物熬过了寒冷的冬天、挨过了吃力的春天, 都在这个松快的初夏里莽足了劲儿快快生长。
就好像一群约定了要跑马圈地, 出发的号令一响,大家便都拼尽全力冲了出去,就是想着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中多跑一点、多圈一点,让自己以后生存的资源更多一点。
农人们随农而生、随农而动, 动物、植物们忙个不停, 农人们便也跟着一点儿也不得闲。先是忙着种桑苗、养蚕卵, 弯下腰、直起背,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好不容易意将桑苗种好了、蚕卵养起来了,又要忙着将田里蓄上水, 赶着节令将秧苗插下去。
忙忙碌碌的, 一刻也不得闲。
但这日, 兖州泰山郡的郡治奉高县城里,忙碌的百姓们却难得地抽出了一点时间, 跑到街上去了。
原来, 是这泰山郡郡丞诸葛圭的二儿子今天周岁, 举办抓周仪式, 大宴宾客。
诸葛圭在任期间施仁政、劝农桑,很得当地百姓爱戴。因此, 听闻诸葛家出了这样的大喜事, 百姓们哪怕生产繁忙也愿意挤出时间跑过去说几句吉利话, 送上一份祝福。
诸葛圭也不含糊,直接在门口架上了几口大锅,倒入了好几石的黍迷。凡是来道贺的百姓,都能领到一碗热气腾腾的豆粥。
粥不多,但到底是一份心意。而且你一个人过来,也没花一个铜板,不过说了几句话,就能混得一顿的饭饱——这样的好事,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百姓们得了豆粥,个个喜笑颜开,都夸诸葛郡丞是个好人。
一群百姓站在街边角落里,一张嘴巴吸溜吸溜地喝着豆粥,两只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街道。突然,他们发现一位道人领着一个道童径直走向了宅邸。
那道人生得鹤发童颜,面容看起来很年轻,似乎刚刚及冠,但带着莲花冠的发髻却是斑斑白白。他穿着一身淡黄的道袍,手拿拂尘,身姿挺拔、长须飘飘,看起来仙风道骨。
原本来远处接待客人的诸葛圭一见到道人,立刻趋步上前,热情地接待起来。
站在街边喝粥的百姓们、坐在院子里的宾客们见了,便不由地八卦起来。
“这道人是何方人士,怎么能得诸葛郡丞如此看重?”
“听说这人道号叫得玄,很有本事的!”
“咱们泰山郡什么时候有了这号人物?我怎么不知道?而且这人长得又老又小的,奇奇怪怪,一看就有问题。”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有些有本事的人的确会出来游离四方、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号。但有些有大本事的人,反而不喜欢被人知道,偏要找个地方隐居起来。这位得玄道人,就是后者。”
“这位得玄道人有什么大本事?”
“据说,一年前诸葛郡丞在乡下视察农桑,在山间偶遇了这位得玄道人。道人一见到他便说他家夫人有孕,还说他的夫人这次一定会生一个男孩。诸葛郡丞原本不信,结果没过多久,他的夫人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你说,这得玄道人的本事大不大?”
“万一是那道人胡乱猜中的呢?这也不算什么本事。”
“还有呢,小公子出生后没多久,突然得了一场重病,请了好多大夫都不见好。结果这得玄道人突然上门,什么也没说,直接给了一颗药丸。诸葛郡丞将那药丸化在水里,给小公子服下。当天,小公子的病就好了大半了!”
“药到病除呀!这可是真有本事呀!”
“还不止呢!今年二月里,郡丞夫人带着小公子回家省亲,路上遇到了野兽袭击。一阵打斗之后,野兽虽然被赶跑了,但小公子却不见了。大家都说肯定是被野兽给趁乱叼走了,活不了了。郡丞夫人哭晕过去好几次。结果你猜怎么着,第二天早上,得玄道人就抱着小公子回来了!小公子愣是毫发无伤!”
“这也行!这可真是太有本事了!”
“这得玄道人可真是神出鬼没!平时没事的时候连个人影都找不到,一有什么事了那可真是马上就到呀!他身上肯定有千里眼、顺风耳!”
“难怪他头发那么白,脸却那么年轻——这就是神仙才有的样貌呀!真是仙风道骨!”
装扮成道童的刘德然听着百姓们、宾客们的讨论,不动声色地看了看身前装扮成道人模样的刘备,心里不由地撇了撇嘴,发出了两声呵呵的冷笑。
如果这个时候,真有仙人在场,一定会看到一股浓郁的黑色气体从刘德然的身上倾泻而出,盘旋着飘到刘德然的头顶,蠕动了一会儿,然后显现出一个咆哮的骷髅头。
那是打工人的怨气!
诸葛小公子的病情,是他花大价钱买通小公子的乳母知道的。治好诸葛小公子的药丸,是他花大力气请雒阳名医调配的。郡丞夫人带着小公子回娘家的情报,是他日夜蹲守奉高县城得到的。就连叼走诸葛小公子的野兽,也是他带着手下击退的!
而那个众人口中“有大本事”的得玄道人刘备,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快马加鞭赶到奉高县城,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翩然若仙的道袍,拿着他提前准备好的各种东西、踏上他提前准备好的高台,在诸葛圭家人面前闪亮登场,收获一片惊叹!
什么神出鬼没!什么仙风道骨!在这一切美好的背后,都是他刘德然在忙碌操劳!
也不怪得刘德然怨气十足。他作为刘备手下的情报官,刘备底下的第一人,也算得上是有身份有地位了,结果却被派出来亲自盯梢诸葛圭的小公子,还一盯就是一年!
这种基础的情报工作,哪里用得着他这样的人来做?随便一个间者不就能做好了吗?
虽然刘备不断地安抚他,给他说好话,还说“此事重大,交给别人不放心”,但他还是想不通这其中的道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00-110(第9/15页)
要不是清楚刘备的人品,刘德然甚至会怀疑,这位诸葛家的小公子是不是刘备不为人知的私生子?
而刘备在听了刘德然的这个猜测后,一个没留神,差点被自己的鸳鸯双股剑给刺伤了。
“我的儿子?”阿备将鸳鸯双股剑收回剑鞘,想了一会儿,笑道,“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
刘德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刚刚听到了什么?那个诸葛家小公子真是他的兄长刘备的儿子?他闭眼乱猜的居然猜中了?不,我宁愿这是假的!兄长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刚好有仆从送来一个盒子,那里面放着一块玉佩。阿备仔细地检查了一阵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将玉佩用锦囊装好,小心翼翼地收进怀里。
阿备笑道:“他既是备的儿子,也是备的兄弟。或许,你也可以将我们俩的关系称之为‘共轭父子’。”
刘德然感到自己的脑筋都快转不过来了:共轭父子,那是什么奇怪东西?
但显然刘备并不打算继续解释了,他大笑着离开,结束了这个话题。之后刘德然再问,刘备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再也不肯正面回答。
看着刘德然烦恼的模样,阿备在背地里偷着乐:光是一个刘备、一个诸葛亮,两人的关系就让刘德然这么纠结。那等之后刘禅、诸葛瞻都出来了,他岂不是要直接脑袋宕机?
总之,在刘德然的努力下,阿备伪装的得玄道人成功地取得了诸葛圭一家的信任,并成为了诸葛小公子的周岁宴上的座上宾。
周岁宴,重头戏当然是抓周仪式。
仆从们先是在大厅的地面上铺上一块洁净柔软的布帛,然后在上面的一头放满了各种各样提前准备好的小物件:小毛笔、小竹简、小木马、小弓箭、珍珠、玉佩、手帕……
随后,乳母先将白团子似的小公子放在布帛远离小物件的另一头,自己则拿着拨浪鼓在另一头引逗:“小公子、小公子、快过来抓呀。”
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盯住了小公子。
诸葛小公子年纪虽小,但气质却很沉稳。即使骤然见到满堂宾客,也没有丝毫的紧张害怕,更没有皱眉哭喊。
他撅着小屁股,四肢着地地跪在布帛上,小脑袋机灵地转来转去,一会儿看看面前的乳母,一会儿看看布帛上的小物件,一会儿看看旁边的父亲母亲,一会儿又看看周围的宾客。
过了片刻,在乳母的阵阵催促声中,诸葛小公子终于挪动起了自己藕节般胖乎乎的小手小脚,吭哧吭哧地往前爬了起来。
可刚爬了没两步,诸葛小公子便又停了下来。他歪着小脑袋思考了片刻后,小手一抬,屁股一扭,便调转了方向,向着旁边迅速地爬了过去。
然后,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一把抓住了一片淡黄的衣摆。
“没想到小儿竟然如此喜爱道人。想起之前的种种,小儿与道人还真是有缘呀!”诸葛圭捋着胡子大笑道。
阿备下意识地抱起小团子,大脑里一片空白。
作为一个对三国士爱得深沉人,他怎么会不喜欢几乎是智慧与完美代言人的诸葛亮呢?但他哪怕穿越到了东汉,穿越到了刘先主身上,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可以被小诸葛亮主动抱抱,而且还是在抓周这么重要的时间点上!
对于诸葛亮,阿备的心态向来是“掌上珊瑚怜不得”。
他不敢妄想这是小诸葛亮喜欢他,或者是小诸葛亮选择了他。
他只敢在心中不断感谢刘先主,感谢他在曾经的历史上与诸葛亮的鱼水情深。或许真是因为这份情谊的存在,才使得平行时空的小诸葛亮在冥冥之中抓住了他的衣摆。
看着怀里奶呼呼的小团子,阿备的心中是无限的怜爱。
“在下为小公子准备了一件礼物,此时拿出来倒是正好。”
阿备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囊,拿出其中层层包裹、妥帖藏好的玉佩,轻轻地塞进了小诸葛亮的手里。
那玉佩是他亲自设计,然后找工匠雕刻的,图案上是一条鲤鱼绕着一柄羽扇游动,一缕浪花环绕二者。
这三种元素,平常人根本想不到将其放在一起。阿备可以拍着胸脯肯定,这玉佩在整个东汉都是独一无二的。
诸葛圭到是没有太在意玉上的图案,但他一眼就看出那玉石晶莹润泽绝非凡品,连忙推辞道:“这实在太贵重了,还请道人收回。”
阿备忙道:“诸葛郡丞,在下送这块玉给小公子,其实有三个原因。一来,是祝贺小公子年满周岁。二来是感谢小公子对在下的抬爱。三来是在下有一个不情之请,想要收小公子为弟子,将在下的一身本领倾囊传授。”
阿备笑道:“在下一块玉佩,就达成了三个目的。说来说去,还是小公子吃亏了呢!”
一时之间,众人都笑了起来。
“道人有大能。小儿能得道人传授本领,是小儿的福气。”诸葛圭这才收下了玉佩,有道,“道人与小儿有缘,不如就请道人为小儿赐名吧。”
阿备双手托住小团子的胳膊,将他高高地举起来。四月的阳光照在小团子的身上,将他照得如同另一个金光灿灿的小太阳。
“明亮辉煌,前程似锦。”
阿备笑道,“不如就叫诸葛亮。”
【作者有话说】
注1:诸葛亮的生日具体时间没有定论,本文中作者私设为四月。
注2:目前主流的看法抓周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考虑到刘备所在的时代与之接近,就将抓周设定为东汉普遍风俗。
注3:出自吴梅村《古意》。
第107章 呸!
太平道传道弟子彭康觉得自己被深深地欺骗了。
几年前, 当他接到任务要去玄菟郡传道的时候,他是非常有信心的。
玄菟郡处在北境苦寒之地,又在边境线上, 又小又贫又乱。不仅辛辛苦苦种一年粮食也就勉强填饱肚子,而且还得忍受当地士族豪强们的层层盘剥,而且还得应付胡人们隔三差五的南下打劫。
总之, 那地方的人活的就是一个痛苦, 长的就是一个心酸。
对于生活在玄菟郡的汉人来说,这种种的因素都是大大的不幸。但对于彭康这个太平道的传道弟子来说,这种种的因素可都是大大的幸运!
痛苦好呀!心酸妙呀!只有当地的百姓过得足够的痛苦,他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寻找其他的依靠和慰藉, 他这个太平道的传道弟子趁虚而入拉到更多的信徒。
等彭康到了玄菟郡之后, 情况也和他预料的一样。他只要稍微宣传一下, 便有很多玄菟郡的百姓加入了太平道。
那一年,他因为拉到的教众多,工作完成得出色, 还得到了教中领导的表扬, 一直暗恋的姑娘也对他投来了微笑。
彭康顿时干劲十足:之后, 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争取拉到更多的教众,更好地完成教里下达的各项任务!
彭康的期望是美好的, 但现实却像是在用竹编的鱼笼打水——到处都是漏洞。
彭康传着传着, 渐渐地发现玄菟郡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