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最合皇上心意的右相。
却没料到,这位在皇上心中的地位,竟能重要到,能让皇上亲自出面,安排崔相为其造势的地步。
至于皇上为何会在有意让何晋英做主考的情况下,没有直接下旨直接任命,而是采取迂回手段的做法,洪少傅心中当然明白缘由。
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让他更加看清了皇上对何晋英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意识到,何晋英的选择,可能还真不像他所认为的那样,是个错误。
至于皇后的态度,洪少傅还真没那么在意,他是太子之师,通过太子,对皇后的了解较多。
周围众人的议论,他都有听在耳中,只是在他看来,皇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皇上的授意,或是为迎合皇上而为,在任命春闱主考官的这等大事上,以皇后的性格,肯定不会插手干涉。
可惜太子仍被禁闭在东宫,要不然,他堂堂一位太子少傅,想要当今科主考,只要让太子出面说话,皇上肯定会有所顾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算了,如今事已至此,我们只能想想,要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换取我们想要的利益,例如,兵部那边还有一些空缺,我们也要设法往里放几个人才行。”
经过之前的事,皇上肯定会更加重视兵部,而兵部在短期内,肯定也会谨慎行事,以免再出纰漏,他们可以不做什么,却要确保己方在兵部有耳目,及时掌握某些重大消息。
像之前的兵部官员勾结地方和边境驻军挪用军资一事,他们就有提前掌握消息,甚至还手握部分证据,可惜的是,还没等到他们找到可以用上那些消息和证据的合适机会,兵部大案就爆发了。
如今兵部可以说是从上到下,都被给撤换了个遍,他们的人也没保住,如今当然要设法再往里面安插些新人。
对于洪少傅的这个想法,在场众人当然都很支持,只是与此相比,他们更在意的还是主考官之位,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即将入朝的数百位新人的大事。
虽说纵然是由别人担任主考,他们依旧能在结果出来后设法拉拢那些新人,但是到底不如占据主考之位后,借座师身份出面笼络学生来得方便,因为名份乃是大义。
不过也有人道,“这件事,怕是不好办,经过前事,皇上对兵部更为重视,兵部现在的这批官吏,都是由皇上亲自调任的,估计连皇后都没机会插手,我们若是露出想往里面安排人的意图,恐怕会让皇上不满。”
有人不免感慨道,“若是太子没有受罚就好了,借他之手举荐几个,问题应该不大,真是可惜了!”
这样的事,他们在此前没少做,在如今这关键时刻,却因太子被罚而做不成了,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洪少傅叹道,“吴大人的顾虑甚是有理,倒是在下考虑有些不周了,不过东宫那边,我们以后也要小心一些,不管是曲少师和太子被罚,还是东宫的眼线被拔除一事,应该是皇后对我们的警告。”
听到这话,众人不禁面面相觑,他们中的有些人对皇上的忌惮,都不及对皇后的忌惮深,因为皇上做事还多有顾虑,皇后做事,则是让人很难以常理度之,
换句话说,就是皇后很难缠,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曾因此而吃过亏,所以他们很不想被皇后盯上。
“洪大人,依您之见,皇后会不会因为此事,针对我们?”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的投雷、订阅、收藏、评论及营养液支持。
抱歉,昨天平台崩太久,我等到夜里近两点,它也没能恢复,真是让人无语,唉……
105
第105章
熟名
柳明月虽然很厌恶那些东宫属官总想挟太子令她妥协的行径,但她更多还是对太子耳根子软,容易受那些人摆布的性格感到失望。
她不会因此而特意针对某些人,但她绝对不介意在某些时候给这些人一些教训,以他们双方之间的地位,都不用刻意采取什么手段,就有的是机会。
例如这次,发现某些势力早在外边开始造势,说洪少傅是最适合主考今科会试的人选,又有所谓的小道消息传出,信誓旦旦的说洪少傅就是今科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00-110(第7/15页)
试主考时,柳明月就知道那些人在筹谋什么了。
上一届的主考出身清流一派,按照朝中各派系之间所达成的某些不可言说的默契,即便众大臣在朝堂上争得厉害,但到最后,很有可能确实是洪少傅上位。
因为皇上即便有心想让何右相担任主考,在何右相确实存在短板的情况下,皇上也不会愿意表这个态,强推其上位。
这绝对不是柳明月所愿看到的结果,洪少傅是世家派的中坚力量,那个派系的人,从他们的先祖起,最擅长干的事情都是沽名钓誉,抓住机会架空皇权,把控朝堂。
哪怕他们这一派系在前朝最核心的几家,甚至是洪家、曲家、吴家的嫡系,都在前朝走亡国时,被多方势力给灭掉了。
可是余下的这些,仍能凭借家族深厚的底蕴,在乱世中屹立不倒或是重新崛起,成为割据一方,还在民间很有威望的世家大族。
在徐庆业上位前,先攻入京中称帝的那几位,大半都是都被这一势力给拉下去的。
他们无法上位,是因各家实力都有限,但是上位的若是容不下他们的人,就会被他们合起伙来对付。
所以徐庆业同样很忌惮这一势力,可是为了取信于对方,他还不得不将太子交给他们,才令这些人安分下来,至少也是表面上的安分。
原主不知道这些内情,只觉得皇上愿意给太子安排那些声名显赫的老师,是对太子的看重。
却不知道,正因她们母子看不清形势,认识不到这里边的根本问题,皇上才会在之前表现出更为偏宠五皇子的态度,使得太子地位出现不稳不兆。
可是换成柳明月后,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太子的那些老师,及其所属派系人员的不满与排斥,努力帮太子摆脱那些人的影响,让皇上对此感到满意和放心,这才放弃他在之前的某些打算。
崔丞相虽然是位低调而又加油的权臣,若无必要,轻易不会对涉及到各方利益争执的政务发表意见,但他在朝堂上的威望,与其地位从来都是相匹配的。
因为就凭他能在辅佐皇上登基后,始终保持着清醒,一如既往的坚持自身的想法与做法,就足以让其他所有人都高看一眼。
更何况他在因功登上高位、手握实权后,过了这么多年,依旧能够深得皇上的信任,这份本事足以让所有人都对其心生忌惮,不敢在明面上与其作对。
所以当他出面推荐何晋英出任主考,又有不少大臣都相继表示支持后,纵有许多人心有不甘,也不敢继续像之前那样强势反对。
何况这次的举荐很有可能是上意,被举荐人是仅次于崔相的何相,而他们还少了从前的那位份量十足的林相当领头人。
所以正月底,总算落实了由何晋英担任本届春闱会试主考官的任命,民间与士林都对此言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
皇上汲取上届科举前的经验,在主考官、副考官、陪考官的人选都落实后,迅速下令让经厂印制新版大考指南。
“还是皇后说得对,这世上不公平的现象,实在太过常见,我们既然坐在这个位置上,就要让这世间尽量变得公平些。”
相比较开国立朝后接连举办的两场大考,皇上对在上一届春闱考中的那批人,最为满意,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太子听从皇后的建议,在考前赔本卖出那批大考指南,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柳明月对此深感欣慰,“是啊,这世上从不缺天资过人之辈,他们所缺少的往往只是一点运气和……嗯,这个常向和的名字,臣妾看着怎么有点眼熟?”
“常向和?若朕没有记错的话,他应该是常贵妃的娘家侄子,大理寺少卿常明仁的儿子,他早年常与五皇子做伴,怎么了?”
柳明月点头道,“听陛下这么一说,臣妾就想起来了,这孩子与太子同龄,过年期间,臣妾曾听大嫂提起过,说他是京中有名的少年举人,都说他肯定能在今年春闱中,考取进士出身,可他怎么会报名参加大招募?”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能通过这次大招募的考核被录选的人的后后续安排,目前还只存于她和皇上的脑海中,他们两人都不曾对外透露过。
上一批通过大招募被录选的人,有一部分确实有了前程,可是以那常向和的家世,肯定看不上那种起点极低的前程才对。
在柳明月的印象中,那常明仁绝对是个很有野心和头脑的人,即便早知道他还很有魄力,但她仍没想到,对方竟能做出拿儿子前程当赌注的行为。
皇上接过京畿府递交上来的这份已通过大招募初选名单,心中也觉有些意外。
“朕记得,那孩子打小就聪明稳重,小小年龄就很知进退,常家也算是书香门第,怎么可能会允许他弃春闱而去参加大招募?”
要知道大招募的考核日期与会试挨得进,纵然没有必须要二选一的要求,可是有心想要通过科举入仕者,肯定无暇分神去参加大招募。
毕竟大招募的考核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非天纵其才者想两者兼顾,就要做好两边失败的准备。
刚说完常向和,皇上就看到另一个熟悉的名字。
“崔定山?若朕没有记错的话,这位应该是崔立言之子,他竟然也报名参加大招募?崔立言这是总算想开了,不再继续逼他儿子考进士了?”
说起这个,皇上的心情显然极好,柳明月好奇的问道。
“哦,听陛下这意思,这里面有什么隐情?”
皇上笑着回道,“哈哈,也不算什么隐情,当年有人举荐崔立言出任承天二年那届春闱主考,朕当时也属意由他担任此职,却被人以丞相本人只有秀才功名,没有进士出身为由反对,朕当然不会介意这个,本打算直接下旨任命,结果却被他自己给拒了,不过他在此事过后,一直严格要求他儿子,希望他儿子能为他争口气。”
柳明月能够理解崔丞相的心态,虽然她并不认同,但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父母心态其实很常见。
“原来是这样,不知这个崔定山的读书天赋如何?他又是出于什么考虑,才会选择大招募。”
以崔相在朝中的地位,以及皇上对崔相的信任和重视,只有那对父子有意,皇上肯定不介意赏崔定山一个起点高的好位置。
“据朕所知,这崔定山的品性颇肖其父,在家中读书的同时,还负责管着家中庶务,做事精明能干,就是在科举上,总欠那么两分火候,如今早过弱冠之龄,还是个秀才。”
柳明月是真心觉得,科举制度固然是封建时代能用来甄选人才的最好方式,存在很优点,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以后世的眼光看,其局限性也太强,由此而错失的人才,绝对是不计其数。
“依臣妾之见,崔相能看开,不再强求儿子一定要考取进士,对这崔定山而言,还真是一件幸事,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蹉跎岁月,着实有些得不偿失。”
皇上深以为然的点头道,“是啊,朕也这么认为,早与崔相说过,他那儿子年龄不小了,也是时候该成家立业了,朕允他亲自给崔定山挑个合适的位置,却被一再拒绝。”
这绝对是能羡煞旁人的优待,满朝文武,估计只有这崔相能有机会获此殊荣,可是崔相却对此无动于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00-110(第8/15页)
坚持要让他的儿子必须要谋个士出身,好为他一雪前耻。
“那崔定山若是在继续在科举上面虚耗时光,朕都在考虑,要不要在暗里帮他们父子一把了,朕实在不忍见他崔家后继无人。”
至于怎么个帮法,皇上没说,不过柳明月能心领神会。
“所以说,只要这种大招募操作得好,就能极大的弥补科举取仕的一些弊端,给无数人与朝廷另一个选择,不过一个还能说是偶然,两个都如此,这让臣妾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有人猜到了什么。”
为免他们的谋划会胎死腹中,提前遭到反对与打压,两人早已议定,在通过大招募入仕的这批人,还没有被历练出来,或是证明其能力之前,不会对外透露出任何口风。
可是常向和与崔定山的出现,实在是很难不让人多想。
若说崔定山这边,还能用其实在没有科举天赋,令崔相不得不借大招募的机会,顺势放弃科举来解释。
那么常向和这位在科举一途前途无量的少年举人,会选择参加大招募,实在是怎么想,都让人感到无法理解。
皇上不以为意的翻着手中的名单道,“无妨,就算他们在心里有所猜测,也无法肯定什么,何况他们选择让儿子参加大招募,又何尝不是在以此向咱们投诚,表示支持呢?所以我们只需按照原定计划行事即可。”
在最新一页名单上,再次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时,皇上瞬间露出惊讶之色,抬头问道。
“皇后,咱们杨家那位大外甥女的闺名,叫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