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40-255(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40-255(第1/18页)

    第241章

    建议

    不过即便决定要放缓节奏,大安还是在承天四年,顺利将东北区域彻底纳入大安疆域,以兵不血刃的方式。

    不得不说,在如何使用谋略方面,炎黄民族绝对是个中高手。

    当那些大臣们没将心机都放在如何在朝中争权夺势,搞内斗上面时,而是花在别的地方时,所能取得的成就,可谓是十分喜人。

    对此,柳明月当然不吝重赏相关人等,成功平复了文官看到海军与陆军在近几年,接连受到无数嘉奖和重赏后,生出的一些不平与担忧之心。

    与此同时,文武百官们也通过这些事,确定了柳明月即便当上女帝,上面没了可压制她的人,依旧保持着从前的做事风格的事实。

    在许多人看来,这都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因为权势与富贵能够迷惑人心,能轻易让人得意忘形,将心比心,连他们自己在内,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始终保持初心。

    可是柳明月是真的做到了,哪怕已经真正成了大安之主,她依然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勤政爱民。

    即便只说她登基后的数年,所取得的功绩,就足以与史上那些备受称颂的明君相媲美,但她丝毫没有因此而感到自满,从而有所懈怠。

    从源安府陆续运回大安的金银矿,极大的缓解了大安朝廷在金银储备方面的不足,配合大安银庄,让大安的货币体系,在逐步得以完善与成熟的同时,还变得更为稳定。

    从南扶余一带运回的一船船粗铁矿,则极大的缓解了大安的铁矿产量不高这一短板。

    截止承天四年秋,短短不到十年,大安的人口就从之前的四千万,上升到如今的近七千多万。

    哪怕其中的近千万人,都是新纳入到大安版图中的外来人口,这个人口增长速度,依旧十分惊人,人口平均寿命,也得得取显著增长。

    算是朝廷设置医药部,大力发展医药行业,成功培养出一批批的专业大夫,又在各级官衙设置医药署后,所取得的直接成就。

    随着高产粮种在大安境内得到全面的推广与种植,粮食产量年年创新高,这些新增人口并没给大安带来多少压力。

    不过在柳明月看来,随着新增人口的大幅增加,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也有必要提上日程了。

    毕竟在之前的那些年,她已经用宫中开设的造纸作坊、及印刷厂,成功将曾经价格昂贵的书本与纸张的价格,都给彻底拉了下来。

    而造价低廉的炭笔的出现与推广,虽然无法取代毛笔与墨的地位,却成为连真正贫苦的人家都能轻松负担得起的书写工具。

    所以在近几年,随着百姓的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家,会主动送孩子去读书。

    只是相较于大安的适龄孩童数量,总体上的入学率,仍然很低,低到让柳明月感到惨不忍睹。

    听到女帝提议,要在接下来大力发展教育,用惠政促进民间,尤其是乡下农家孩子的入学率,新任礼部尚书刘守成当然是喜不自胜,迫不及待的表态。

    “陛下圣明,孩子乃是我大安未来的希望,朝廷的确应该要重视,要好好培养,不知陛下对此可有规划?”

    柳明月没有直接回答,“朕目前只是有这么个想法,召集诸位爱卿过来,就是想要征询一下大家的建议,看朝廷有没有必要做这件事,该如何做好这件事。”

    在场众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单选题,女帝既然召他们来此,就是来商量’好何做好‘这件事的,压根就没给他们留下反对的余地。

    崔相若有所思的开口道,“陛下的想法,当然是好的,自古以来,民间人才辈出,只是有许多人,都被埋没了而已,若能让大量的民间孩童都能入学,当然能够大幅增加那些孩子的成材率,老臣当然支持陛下的想法,只是想要做成这件事,所需耗费定然极大。”

    因为知道柳明月的这个建议,若能做成,将会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李尚书忍了又忍,才没开口反对。

    何相接过话道,“即便耗费大,也有必要做成这件事,依老臣之见,可将原本只在府县两级衙门设立的官学,扩充到乡村,以类似医药部的模式,从当地招募一些满足相应条件的人当教席。”

    就是这么一来,这个花费就太大了些,毕竟在场众人都知道,建起医药部后,朝廷每年需要支出多么庞大的一笔月俸。

    而医药部靠着售药,多少还能有些进账,不用让朝廷承担全部费用,但是发展教育,可没什么收入,都是纯支出。

    何相的这个提议,实在太费钱了些,实李尚书眼巴巴的看着女帝,希望能从她口中听到反对。

    柳明月却欣慰的点头道,“何相的这个规划很好,我们不指着那些孩子都走科举入仕的路子,只要能让他们认全字,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对我炎黄民族史、大安律法及地理有所了解,就行。”

    李尚书有些失望,忍不住算起了账。

    “陛下,我大安有成千上万个的乡村,要招募数以万计的教席,才有可能达成您所说的这些目标,仅凭这项支出,少说也要多达几十,甚至是上百万两银子,谈何容易?”

    仅目前,朝廷每年在推广教化方面的投入,都很不菲,又增加这么多,怕是其他各部也会有意见。

    柳明月当然知道这些,可她上辈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哪怕需要多花个上百万,朝廷承担一部分,宫中补贴一部分,也能拿得出这笔钱,只要能多培养出一些人才,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大安的将来。”

    按照她的想法,其实是不管男孩女孩,只要是适龄孩子,都应该入学。

    可她知道,按照当前的世情,哪怕朝廷不禁止,也很少会有人家送女孩入学,想要改善这个大环境,需要一步一步来,逐步改变百姓的认知。

    知道女帝这是心意已决,而且还主动提出由宫中补贴一部分,李尚书也只好无奈接受。

    这场小朝会结束后,李尚书忍不住感慨道。

    “陛下真是敢想敢做啊,也幸亏咱们大安在她的治理下,日益富强,要不然,朝廷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如此惊人的巨额开支。”

    崔相闻言,笑着回道。

    “李尚书应该庆幸的是,大安在陛下手中,扩大了近四分之一的疆域,结果不仅没有出现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的现象,大安还因此而变得更为富强。”

    说起这事,李尚书也不得不承认,同时也不得不对此感到佩服,不过还没等到他开口,正觉踌躇满志的刘尚书在旁边接过话道。

    “陛下圣明,乃是天下公认的事实,陛下在花钱这方面的本事,我等则是深有体会,李公应该早就习惯了才是啊。”

    看到这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家伙,李尚书只觉烦躁不已。

    “像这样花钱,老夫这辈子都习惯不了,*想让老夫改了这身小气、抠门的习性,还不如让老夫早些告老还乡。”

    面对这位资历深厚,又能先后取得两位帝王信任的老尚书,刘尚书现在虽与对方是同级官员,但他作为后起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40-255(第2/18页)

    秀,只有陪着笑脸恭维的份。

    “李公何来此言?您老当益壮,仍简在帝心,是陛下倚重的肱骨之臣,品行出众,乃是我等后辈的楷模。”

    李尚书有些不爽的撇了对方一眼,淡淡回道。

    “刘尚书过誉了,老夫活到这把岁数,别的不说,至少不缺这自知之明,今日是所议之事,若能做成,固然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是你刘尚书与礼部上下的大功绩,若哪里出了纰漏,你们也是要担责的。”

    事关那么一大笔经费,若礼部不能把好关,有人按捺不住私心,当今肯定不会手软。

    刘尚书赶紧拱手应道,“李公请放心,晚辈一定会严格约束礼部上下,不辜负陛下的厚望。”

    李尚书哼了一声,就径直离去,这些年来,他看了太多没能把持住自己的贪心,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的人与事。

    这刘尚书只看到陛下花钱大方,若没注意到陛下在严查贪腐方面下的功夫,将来指不定会出什么差错,所以他才忍不住提醒了句。

    至于对方有没有听在心里,或者说是会不会在意,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知道柳明月有心想要大力发展教育,让最底层农家出身的孩子,也能有机会进学,郭锦秋对自家婆婆的这个规划,深感钦佩之余,也难免有些担忧。

    “母后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儿臣敬佩,就是这件事情做起来,牵涉太广,怕是没那么容易。”

    想要做成这件事,不只是钱的事,重点是人,若相关负责人不尽职,或是地方不配合,乃至遇到阻力,怕是会让朝廷投入的巨额资金付之东流。

    柳明月叹了口气道,“朕又何尝不知道其中的难处,唯今之计,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尽量做吧。”

    242

    第242章

    教诲

    承天五年春,朝廷再次接到沿海的奏报,说是有船队擅自从海外带回一批人,数量多达数百,是船队东家在海外的亲族。

    这种情况,在早些年,只需向当地官方报备一下,那些人就能顺利登岸,甚至是直接落户。

    但是自打朝廷在沿海各域设置海贸司分部后,就能所有船队与出海人员带出与带回的东西,都进行严格的检查与限制。

    以防出海人员有意无意的带出朝廷明文规定,不准外传的东西,也不准带回会对大安生态环境产生威胁的海外动植物等东西。

    没有大安户籍的人,也在此列,哪怕是看上去与炎黄民族血统相近的人,也不准随便带登陆落户。

    除非是在经过严格的审查与确定后,确保对方不存在什么威胁,才有可能被接纳。

    不过对于这些事,当地府衙与相关部门,早已有了一套成熟的处理方式,会被上报到朝廷,呈到柳明月面前,肯定是因相关事务的性质已经严重,或者是特殊到一定程度。

    这次的事,的确比较特殊,不仅涉及到人数众多,那些人为了获得在大安落户的资格,不惜花费重金开道,还为柳明月这位女帝呈上了珍贵的礼品。

    对相关官员而言,对方奉上的礼物虽然诱人,但是他们都知道在多年前,曾有一批流浪异族来到大安海域,请求登岸时,朝廷所做的安排。

    不仅不许那些异族登岸休整及落户,还只用一些物资打发了那些人,在那之后,就制定了一系列政令,严格限制没有大安户籍的人登陆大安海岸。

    严格到了对沿海百姓而言,一旦发现有身份不明的人士企图登岸,给扭送到衙门或是驻军那里,就有机会领赏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那些来自海外的人,与那船队的东家,就是南方沿海城市的豪门大族,给当地官员奉上了多么丰厚的礼品,他们也不敢私自行方便。

    这才有了那些人为求取落户资格,为柳明月备上异常丰富的珍贵礼物的行为。

    郭锦秋看着那长长的礼单,心生警惕之余,也有些不解。

    “母后,看来那些人为了能在大安落户,是真舍得下血本,可是儿臣不明白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柳明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徐廷君。

    “廷君觉得呢?”

    已经是个小少年的徐廷君,皱着眉头道。

    “礼之于人,必有所求,皇祖母,依孙儿之见,那些人为了能在大安落户,不惜拿出这么多的珍贵礼品,足以见得,他们所求甚大,我们不得不防,有必要对他们的真正身份来历和目的,都给调查清楚,连那尤家在内。”

    听到儿子的话,郭锦秋露出欣慰的笑容,柳明月也着笑着点头,不吝表达自己的认可。

    “嗯,廷君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些人能拿得出这么多珍贵礼品,足以见得,他们不是什么海外难民、流民出身,会抛家舍业,放弃原本已熟悉了的故居地,前来我大安,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

    郭锦秋也是因为想到这些,才会在看到那么一份很容易让人心动的礼单后,不是感到欣喜,而是心生警惕。

    “母后,既然知道他们来我大安的动机不纯,何不直接让人将他们驱离出境?反正按照我们大安现行的律令,本就可以禁止他们登岸。”

    徐廷君从旁提醒道,“母妃只想到按照大安律令,可以禁止他们登岸,却忘了,那些人是那尤家以早年流亡海外的亲族的身份,被带回来的,有尤家为他们缴纳高额保证金,他们就能获许登岸。”

    郭锦秋对这些比较具体的律令条文,确实不够熟悉,听到儿子的提醒,才隐约想起,朝廷好像确实有设置的有相关条例。

    “这么说来,这个保证金制度,倒是给那些人留下了可趁之机,朝中大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肯定也有说法,依母后之见,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合理合法的将那些驱离,还不留话柄?”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