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40-16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三差五吃个肉很算不错了,哪有这天天肉菜白饭的好。

    第145章 144.这是一条神奇的山路

    七月农忙。

    来修路的庄稼人都回去收稻谷了,三里河村人日子好了,买了牛或骡子的人家也多了,不用排着队跟人借或靠力气,夏收比以前快许多。

    现在日头又大,七月中旬,村里的新鲜稻米就已经全数进了仓,村人都吃上了香甜软糯的稻米饭。

    雷家的稻田都租赁出去了,就跟村里人买了一批,让棚子煮了,给修路的工人们都尝尝今年的新米,还杀了几头猪,大锅火大白萝卜炖了陪着新米饭吃。

    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干完一天活,夜了吃上这么一顿,几乎要落泪。

    都是地里刨食逃难出来的庄稼人,新稻米对别人来说只是好吃,可对他们而言,这是辛苦劳作的收获,是未来的指望,是孩子身上穿的衣裳、爹娘口中的饭,是去镇上县城时能舍下钱坐一回牛车,是生长孕育自己的土地和家乡。

    若是可以,谁想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地逃难到陌生的地方?

    荒郊野岭风餐露宿,给孩子穿的衣裳是别人不要的施舍,连个自己的屋子都没有,全是临时搭建的木板棚子。

    夜里听见深山传来的不知是猫头鹰还是什么夜行鸟的叫唤,早上傍晚还有蝙蝠呼啦啦进出一片,听闻还曾出没过野猪熊瞎子,纵使人多都惊得骇人。

    南江江河多。

    南江人都住在河岸边上,多是宽阔的河淤地,水田菜地都是一片片平整的,哪里见过这样多这样深的山。

    水田能连成梯田,修的路都是十八个拐,若是从别的地方被卖进来,怕是日夜奔走都逃不出这山。

    幸而遇上了好人。

    他们眼泪伴着这新稻米的饭,吃着香喷喷油滋滋的猪肉,心想,幸好遇上了个好村子,遇上了一个好主家。

    这一夜难民们睡了个难得的好觉。

    第二天,监工们就发现原是难民的工人干活更积极有劲儿了,搞得从别地来做工的都争着下力气,生怕监工觉得自己偷懒,不给干了。

    这活虽然工钱少,但是伙食好,不少人来修路就是为了这一口吃的,中午晚上让家里人带饭食来,再将工地给的肉菜带走,让家里人吃肉自己吃咸菜青菜。

    这么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地干了近一个月,从三里河几个村到县城的路终于修好,连接到了官道上。

    工人们干得板实,下了苦功夫,这路又是几个村子的先辈修过一轮的,只是年久失修,坑洼多易积水,又起灰尘才不好走,杂草杂树是没长多少的容易清理。

    挖坑做路基挖出来的泥土也不用费人工运走。

    这条路本就是依着山建,挖了泥土石块或杂草就往山下扔,不够宽的地方就铲开山体,有的地方可能多人经过,还挖宽了点,到三米五宽去。

    这时候的马车牛车都不多宽,就一米二三顶多一米四,太宽了牛马或骡子不好拉车,上路特别是山路也不方便。

    所以三米宽的路是足够的了。

    石块石子沙子层层铺上,最后填洪泥与石灰搅拌的土层,牛和骡子拉着石磙来回几遍,大太阳晒上几天就变硬结实了,车马在上头跑得又快又稳当。

    刚建成那天,雷栗和周毅同工人们、几个村的人还举行了开路仪式。

    在三里河村放了两大串的鞭炮,震天响的炮声炸开一路的红花,大人小孩子们都穿了自己最好衣裳,站在路边捂着耳朵看炮,个个脸上都喜气洋洋。

    “开路大吉!”

    雷栗也高兴,高高吆喝一声,就同周毅驾着马车从三里河村出发。

    马车里坐着柳叶儿雷大山和外家的长辈,外阿公外阿婆和舅舅都在,花儿姐和小柳木也在,小宝也被花儿姐拉了上去,柳叶儿怀里还抱着小生姜。

    这么多人坐一块有点挤。

    但大家都不觉得挤,只觉得兴高采烈,被两匹马拉着,稳稳当当的穿山过岭。

    马车后头有牛车骡子车的人家也驾着车跟上,车上坐着家人,有讲究的,还贴了红纸挂了彩络子,求个好意头。

    没有车的也高高兴兴地跟着走,关系好的几家还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暴富后全村人都在觊觎我相公》 140-160(第7/28页)

    着坐牛车,特别是让小孩子坐一坐沾沾喜气,期盼过两年家里也能买上牛或骡子。

    好几个村子的人连同镇上看热闹的人家、修路的工人们,一大伙上千人浩浩荡荡地往前走去,活像什么大型庙会。

    不晓得发生了什么爱看热闹的人也凑进去,听闻是新修了路在开路,都是止不住的惊叹夸赞,夸得村人工人们都美滋滋喜洋洋。

    这可是他们村/修的路!

    还没走到官道上,远远的有人看见新路尽头也有一小群人,定睛一看,嚯,那可不得了了!

    “是知县大人!”

    “什么?!”

    “不单知县老爷,我看到了好几个县衙的人哩!那小心眼的户主簿也在!”

    “还有镇上的王员外!他可是有几百亩田地的大地主!”

    “李老爷也在!”

    “是镇上那个姓李的举人老爷?”

    人群里吵吵嚷嚷的。

    雷栗和周毅倒是面色不改。

    或者说,他俩早知道他们会来了,毕竟就是他俩请过来的。

    怎么说都是民营大企业和县府的第一次明面大合作,知县当然不来捧捧场怎么行?还有那些合伙出资人们,不来收检项目受受恭维怎么舒坦?

    这可是慈善性质的出资!

    是的,当初周毅和雷栗想的办法,就是拐骗那些地主乡绅出资,让他们出钱给难民们修路。

    这样就解决了难民的安置、县衙没钱修路的问题,卖沙石县衙还能小赚一笔,一箭三雕。

    而给地主乡绅的报酬也很简单,那就是名声!

    人活一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要名利双收,特别是已有了利家中又考不上官,没有什么名望的,这可不是出名的好机会?

    出名的方式也很简单。

    就是立路碑。

    见雷栗和周毅都到了,知县徐兴哲简单和他们寒暄几句,将出资修路的地主乡绅们夸了又夸,又点了几句修路工人们的辛劳,把三方都安抚地妥妥帖帖。

    天高皇帝远。

    老百姓们一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就是知县,还把知县叫做青天大老爷、父母官,可想而知,他们对知县大人的夸奖肯定是受宠若惊喜不自胜。

    就是具备做官资格但到底没做官的李举人,听了知县大人的话,心下也舒坦得很,面上自矜都带了笑。

    “这修路是功在当代,福在千秋,绵延子孙的大善事,在这开路吉日,本官代表清米县县衙送上一块路碑,让过路的人都感念诸位的恩德。”

    说着,徐兴哲就揭开了那红布。

    这红布盖了许久,早在昨天过路的百姓就发现了,不过有县衙的人看守着,老百姓们也不敢多问多瞧,生怕触了霉头吃挂落。

    而现在一听一看,才晓得这盖的竟是一大块方形路碑。

    老百姓多不识字,村长却是认的,没等有好事的村人撺掇村长去念,那刻薄相的户主簿就先邀功似的说,

    “因由雷栗周毅两位牵头,同王祺安员外和李沛儒举人一齐出资办这善事,便写在了前头,修路的各位工人就一贯立在后头,分别是……”

    这碑是黑底金字。

    最大的几个自是路名,名为福积路,雷栗、周毅、王员外、李举人的名字写在路名后的第一行,字体只比路名稍小一号,而修路相关人员写在后面。

    首先是三里河几个村的村长,接着是几个监工的名字,而后是村里去修路的人和原是难民的工人。

    有自己的名字是难民们没有想到的,虽然为了节俭地方,名字都写得很小,可真的都是自己的名字。

    王二毛、黎雨平、庆大、许小小、蒙易、王大福、王二福、薛金钗、薛大、薛二……

    连做工的妇人夫郎都在上面。

    农家人起名字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字,只有家里有点钱舍得请人起名,或者自家有长辈念过书的,才有个好听顺当的名字,是以上面不少都是什么大什么二的,按着排行来叫。

    可是他们一看就晓得是自己!

    参与修路的人热泪盈眶,家里有人去修路的也具有荣焉。

    其他人看到了,虽然没自己名字,但有自己村子的人或者镇上的人,也觉得高兴羡慕,怎么说都是自家地方的路,别家地方都没有这么好的路呢!

    何况这路还被知县老爷夸了!

    哪条路还有这样的福气?

    哪个地方人还能同举人地主和大富商上一块功德碑的?!

    只他们一份!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是因为好事传的人少。

    这下几个村子一个镇的人都在说,连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特地去上一回,路过这路、看见这碑的人也在议论,没两天就传遍了整个县城。

    特别是出资修了路的,知县徐兴哲不只是立了路碑,还分别做了一块匾额送给了雷栗、王员外和李举人三家,称他们为

    “福善之家”。

    第146章 145.在床榻无人时

    清米县里但凡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坐不住了。

    大家都老老实实地赚钱过日子,你们悄不声地搞这一手?

    特别是和这几人不合的,或者一想到财力家底不如自己,也没出个秀才童生子弟的王员外,都得了知县大人的匾额和青眼,这五脏六腑都不舒坦了。

    没两天就有人偷偷跟知县徐兴哲递信儿,人还不少呢。

    这个乡绅要修这条村县路,那个地主要那条镇路,不够银子包揽一条路的还联合起来,几个富商合伙修一条,后头再将路按出资多少进行划分,各自给修的一段起名儿。

    有个老牌大酒楼的东家,在清米县盘踞了几十年做了三代人,堪称地头蛇,大手笔地揽了县大门外二十里的官道。

    还很会做人。

    不仅大招难民百姓来修路还多给工钱,宣称一天十文钱又包三餐,连早饭都有荤素加汤配大米饭,憋着气要把雷栗这几人的风头压下去,一枝独秀。

    知县徐兴哲也很会来事,跟前温和欣慰地推心置腹一通,还在县城公告上大夸特夸,给老牌东家的那副匾额做得比别人的更大一点,提前给足了排面。

    活儿都外包了。

    除了匾额的钱一个子儿没花,还赚了功绩和名声。

    知县大人很高兴。

    私下里连连夸雷栗和周毅,对雷栗相关的都跟底下人打了招呼,能放水的都放水,能去掉的杂税都去掉,连给雷栗种辣椒的那几个村子也得到了优待。

    比如说去村里收税米的税官,那笑容满面满口夸赞,客气得村长都害怕。

    以往的税官哪有这么好说话?

    碰上脾气好的能聊聊今年的收成,碰上了脾气差的,交够了税米,也会被挑刺一番,收了贿赂才松了面皮。

    “也是知县大人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暴富后全村人都在觊觎我相公》 140-160(第8/28页)

    心为民、深明大义,百姓知道您是好官明官,才令这明谋无法拒绝。”

    雷栗笑眯眯地互吹道。

    都是老狐狸。

    能在清米县吃到一块蛋糕占据一份势力的,有几个是蠢的?

    这么大张旗鼓的夸赞,还巴巴地立碑送匾,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雷栗和徐兴哲做的一场秀,但那又怎么样?

    送上门的出名机会傻蛋才拒绝。

    参与修路的地主乡绅都高兴,个个春风得意脚下生风,对修路这事儿也越发上心,牌匾刚接就紧着去“招兵买马”,各个地方缆工人搞材料。

    清米县的修路大工程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有县衙的人做监工,知县徐兴哲还时不时地去各路慰问,各个地主乡绅都不敢偷工减料,也怕自家做不好了当反面教材,名声造不成还被人耻笑,都铆足了劲儿要把路修好修精细。

    七月底育苗,八月插秧之后,村里的庄稼人都能闲下来一段时间,自是有更多人加入修路行列。

    一时之间,连港口做劳工的汉子都少了。

    来往的运船一听修路,卸了货也不急着装货走了,到各处修路档口去溜达看热闹,看了热闹还顺道聊聊天。

    听闻哪个村有什么东西好能倒卖的,还做成了几笔生意。

    不管生意大小都能赚点钱。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