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4-3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后还政。】

    东汉

    邓绥叹道:“好熟悉的场景啊。”

    当初大汉地震,也扣锅到她头上,说是阴阳失调。

    还有永初元年时,郎中杜根和同署的郎中一同上书进谏,也让她还政。

    但她不喜,就下令杖杀了这些人,剩下个杜根装死逃过一劫。

    还政是借口,向皇帝表忠心,想升官才是真心。

    商城开放后,她买了东汉的史书,在她去世后,杜根不就如愿以偿,被刘祜以公车特征入朝,拜为侍御史了么。

    所以,估计是这帮大臣看皇帝年长了,向皇帝表忠心呢吧。

    【当大臣们上书还政的奏折纷至沓来时,刘娥不再容忍,这次的龙袍祭祀太庙事件,还是一次同大臣们的对抗。

    如果不是大臣们声音太激烈,或许刘娥也不会想出这么一招,从明道元年十一月折腾讨论到明道二年二月,刘娥顶着激烈反对穿了龙袍。

    64岁的老太太了,干啥非得折腾这么一出大戏呢!

    折腾这么久,就为了过把穿龙袍的瘾?

    肯定不是,这简直是明晃晃的扇了一巴掌在众大臣的脸上。

    让我还政是吧?

    那我就穿龙袍给你们看!

    真想知道,当大臣们看着刘娥穿龙袍祭祀太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众大臣:要气死又不敢发飙的感觉!她穿龙袍还是他们逼得不成?

    刘娥看了一眼底下众大臣憋屈的脸色,嘴角上翘,内心暗笑,算一下时间,龙袍祭祀这件事发生在十年后。

    以后若是有人上折子提还政,她不介意把这件事提前。

    【可惜的是,刘娥逝世后,宋仁宗召见群臣,哭着说:“太后病重不能说话,临终前数度牵扯身上衣服,是何意?”

    参知政事薛奎说:“大概是衮冕的缘故,太后不愿穿着衮冕见先帝。”

    仁宗醒悟,下令给刘娥换上后服,然后入殓,陪葬宋真宗永定陵,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旧制,皇后的谥号本是两字,从刘娥开始,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为四字。

    刘娥穿后服下葬,在政治上也终归是把她定性为皇后,回归传统。】

    武曌和刘娥在不同时空,同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身后事她们又管不了。

    总不能从棺材板里跳出来吧!

    【最后阴谋论一下,这次女帝风波,说不定和隔壁辽的宫廷政变有关。

    萧绰的儿子辽圣宗死后,继位的辽兴宗不是皇后萧菩萨哥所出,他的生母是辽圣宗的妃子萧耨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古人直播武则天登基》 24-30(第5/10页)

    ,于是萧耨斤隐匿遗诏,谋害了辽圣总的皇后萧菩萨哥,其家人也遇害。

    辽是少数政权,争权夺位起来一点都不手软,都能明着杀人夺位,萧耨斤杀死先皇后自己当了皇太后,后面还和亲儿子又夺权,也是个狠人。

    萧菩萨哥和刘娥的境况非常像,继位的皇帝都不是自己的亲儿子,这就有个深层矛盾在。

    而刘娥和萧菩萨哥平常有书信往来,听闻萧菩萨哥惨死,自然惺惺相惜。

    这让刘娥展开了联想,如果她还政,失去权力,会不会也马上被清算呢?

    大家不要怀疑没这个可能,大宋有些臣子还挺极端的,章惇、蔡京为了给自己的新党争权,就敢联合起来谋划废掉支持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滔滔,赵煦差点都在废后诏书上签字了。

    还真是挺讽刺的,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高滔滔都差点被士大夫们弹劾废除掉。

    所以,文人的嘴是最会说了,不跟我们一队的就谋划废掉,跟我们一队的捧上“女中尧舜”的美名。】

    第27章 第 27 章

    【刘娥本人难免对辽的宫廷政变触景生情, 联想到自己身上。

    后来,事实证明人的直觉还是蛮准的,在刘娥死后, 仁宗赵祯听信谗言,立马发难!】

    真宗时,赵恒大骂道:“不孝子!替你守住皇位, 你还恩将仇报。”

    北宋, 刘娥临朝称制时

    赵祯一双眼转个不停, 左看右看, 就是不敢看刘娥,天幕上说的事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

    但看刘娥脸色阴沉,赵祯直觉自己应该说话解释,“大娘娘, 一定是有人挑拨离间, 我从来没有怨恨大娘娘。”

    刘娥一面沉声道:“我自是相信官家仁善, 只怕有小人从中作梗。”一面深感无从发力, 先帝就这么一个儿子, 不管是为了先帝,还是为了她自己, 赵祯都是唯一的人选,没必要, 也不能和他翻脸。

    且看看天幕吧,但愿他是真的耳根子软,受人挑唆了。

    宫外,还是顺容的李氏急忙让人备车马, 她要进宫说明情况,她本就是刘娥的侍女, 能生下皇子不过也是因为赵恒需要。

    刘娥待她很妥帖,还帮她找到了家人,她弟弟李用和还补三班奉职。

    希望刘娥不要因为这件事和赵祯生了嫌隙才好。

    【狸猫皇太子,莫名其妙背黑锅,她成戏中最大反派!

    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

    一间皇宫寝殿内,一名内监将一只血淋淋剥了皮的猫,和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调换。

    皇帝看见襁褓里的狸猫后大怒,是不祥之兆,将李妃打入冷宫。

    一转眼,这个妃子居然逃出冷宫,在民间生活!

    画面再度变化,一个名叫包拯的黑脸大官外出巡游遇见了李氏,开始审案。

    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后,仁宗和李氏相认,抱头痛哭,好一番母子情深。】

    天幕下,包拯沉默了,那个比煤炭还黑的是他?

    他连京城都没有去过,他还能审案?

    【而随后,仁宗就要把刘后下油锅炸了,虽然是戏本子,但这刑罚写的挺残酷,油锅炸人呐!

    但经过包拯劝说,刘后被恩赐一尺白绫吊死,知道消息的群臣欢喜不已。

    在剧中,刘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生性妒忌、谋害忠良的恶人形象。】

    北宋,刘娥临朝称制时

    众臣想死的心都有了,什么叫群臣欢喜不已,这很容易误导啊!

    怒上心头,刘娥挥手打翻身前的桌案,站起来怒斥道:“放肆!竟敢如此污蔑编排我!”

    此时的赵祯还未成年,哪敢说话,他还是第一次见大娘娘发脾气。

    但剧里李妃的诉词,让他忍不住猜想背后是否真有什么阴谋。

    另一时空,已经亲政许久的宋仁宗赵祯头都大了,他不是下旨不许民间议论吗?怎么还编出来这么一出大戏?

    【《狸猫换太子》情节曲折,母子认亲的场面感人至深,流传千年,经过了多次改编和演绎,让刘娥背了好大一口黑锅。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刘娥死后,一直佯装阳狂病(神经病),称病不朝的燕王赵元俨,对仁宗说:“陛下生母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于非命,怕是被人毒害的。】

    刘娥咬牙切齿道:“燕王?我记住了。”

    远在燕王宅的赵元俨打了一个喷嚏,他要不要现在就进宫去请罪呢?

    【仁宗赵祯听闻后,伤痛欲绝,几日不能上朝,并下诏自责。

    然后行动很快的派兵包围了刘氏府邸,并去李妃灵柩所在的洪福院,要开棺验尸!】

    刘娥发出阵阵冷笑,顿觉自己满腔付出都成了笑话。

    十五岁的赵祯在一旁不言不语,急切的想知道验尸的结果。

    【结果发现李宸妃的面色如玉,穿的衣服是皇太后的,在水银养护下,尸身没有腐烂。

    赵祯终于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

    随后,赵祯在刘娥的灵位前,焚香哭泣着禀告说:“从今以后,大娘娘一生都清楚分明了。

    真是大孝子,还自此清白了,用得着你赵祯证明?不就是赵祯第一个不坚信,然后去开棺验尸么。

    “仁宗认母”一事,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赵祯不得不下令民间不要议论刘娥的事情。

    李氏之所以被厚葬,也是刘娥听了吕夷简的劝告:说你不厚葬李氏,可能你死了后,刘家就保不住了。

    吕夷简也是个明白人,给的建议确实中肯。

    这个事告诉我们,别人的儿子是养不熟的,上一期视频邓绥死后,邓家不也照样被清算了。】

    东汉时,邓绥有同感的点点头,她已经让众大臣推举新的皇位储君了。

    北宋

    “来人,”刘娥肃声道:“去请李妃回宫,与圣上好好叙一叙母子情。”

    一旁,年仅十五的赵祯面色发白,弱弱道:“大娘娘……”

    刘娥打断赵祯,“圣上,血浓于水,见一见李氏吧,免得你再被小人的谗言挑唆了。”

    赵祯懦懦说了一句是,随后不敢再言语。

    【认回生母后,仁宗将李氏陪葬永定陵,奉祀于奉慈庙,又于景灵宫建神御殿,殿称广孝。

    庆历年间,又改李氏谥为“章懿皇后”,与刘太后一同升祔太庙。

    随后又封李氏的弟弟李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盛宠优渥。

    赵祯还遗憾自己没能报答李氏的生育之恩,把亲女儿福康公主下嫁给了李用和之子。

    然后,被迫尽孝的福康公主出嫁后开始了倒霉的后半辈子。】

    北宋

    刘娥看了一眼赵祯,一时间大为不解,赵祯又是追谥,又是大封李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古人直播武则天登基》 24-30(第6/10页)

    娘家人,还要再把女儿嫁过去亲上加亲。

    果真是血浓于水吗?还是她太严厉了,让赵祯对未谋面的李氏有无限好感?

    北宋,仁宗朝

    赵祯大吃一惊,什么?

    到底发生了什么?福康怎么会倒霉半辈子?

    【赵祯一共有十三个孩子,但是活到成年的只有四个女儿。】

    北宋,一心求子的赵祯突然心凉了,他还没放弃生儿子,但天幕突然告诉他注定没儿子的结果,该怎么办?

    【四个女儿中,福康公主聪慧孝顺,受到的宠爱最多。

    册封礼时,百官拜表称贺,住的公主府也造价昂贵,亲爹发的零花钱也多,每月有千贯之多,待遇如同皇太子。

    但出嫁后,福康公主与李玮是相看两生厌,婚后五年就冲突爆发,福康公主更是被这段婚姻折磨的精神崩溃,一度想自杀解脱。

    赵祯此时* 脑子还正常,知道自己是一个父亲,他怜惜女儿,正好李家也识趣的上奏请求和离,于是福康公主第一次脱离这段不幸的婚姻。

    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呢?

    因为赵祯临死前突然脑子发昏,不正常了,觉得这样对不起生母李氏家,于是就让福康公主和李玮复婚了。

    第二次,福康公主就没这么好运了,亲爹皇帝死了,继位的是旁支宗室,而且和赵祯关系不好,再也没人能给福康公主撑腰了。

    七年后,福康公主病重去世,年仅三十三岁,终于以死亡脱离了这段婚姻。

    此时在位的是宋神宗,他到福康公主府上洒酒祭奠。

    回来后,神宗对中书官员恸哭说:“李玮辜负了仁宗的恩情,对待长公主没有恩情和应有的礼数。”

    “他全然不顾念长公主的衣服、饮食、药物,还阻拦妨碍长公主看病问诊,长公主的衣服和被子上甚至有虮子和虱子,甚至她要自己去取炭生火,还被炭火迸出烧伤了脸。”】

    北宋,熙宁三年。

    福康公主撑着病体,躺在窗边的软榻上,静静听着天幕。

    待听到她三十三岁就死亡后,全身一下子放松下来,折磨她整夜的病痛好像瞬间痊愈了。

    这真是自天幕出现后,她听见的最好的消息了。

    恍恍惚惚中,她好像看见天幕上出现了爹爹和母亲,她们向自己伸手,福康公主觉得自己身体轻飘飘的,于是她尽力朝着天幕的方向飘去。

    生亦何苦,死又何悲,福康公主由衷觉得,死亡也是让人开心的一件事。

    【最后说一句,刘娥把赵祯教育的够可以了,仁宗也算是个守成之君,满朝皆人才。

    真宗赵恒能有刘娥,真的太幸运了。

    感谢大家的观看,本期视频到此结束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