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全红楼都能听见我心声》 110-120(第1/23页)
第111章 晋封
因着康师傅这次出巡塞外的行程安排得相当充实,可以说不是在出巡的路上,就是在行宫接见蒙古那些王爷们,所以作为一个伴驾人员的莫郁居然根本就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之间农历六月很快就过去了。
农历七月,是历史上山东省要发生蝗灾的时间。康师傅一边儿继续往北走,一边儿继续按照他之前排好了的日程忙碌着。
只是如果你稍微仔细地观察一番,就能够发现,他多少还是有些心不在焉。
康师傅之前听了莫郁的心声又设计让莫郁亲口说出来这个“神谕”,然后马不停蹄地按照莫郁传授的治理蝗虫的方法在整个山东省内筹备、戒严,就是想要把这一场灾难消弭于无形。
但若是根本就没有这场灾难呢?
那不就尴尬了?
简直就像是在全天下人的面前承认了自己之前判断失误,创造了一个虚假的“神”,着实是自打脸面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丢人了,其实都算是政治事故了。
所以,要说他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他甚至都开始焦虑万一没有蝗灾发生,要怎么把这个事儿给圆过去了。
当然,其实他心里同时还有些窃喜——要是根本就没有蝗灾,那其实不是更好?
他到底是个有些仁爱之心的君王,比起自己的脸面,果然还是百姓的性命更加重要。
如果没有蝗灾,那么就算自己的脸面被按在地上摩擦,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这可是件大好事儿啊。
于是,在这么样一种纠结复杂的心情之中,日子继续往前走。
终于到了七月中旬。
山东省那边儿终于传来了消息,蝗灾,还是来了。
一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地区的庄稼地里出现了蝗虫,然后这些东西就开始飞速增多。
不过几天的时间,山东省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蝗虫。
好在这一次大家早有准备,大部分的百姓都有至少两三种对抗蝗灾的办法。
有按照唐朝那位姚丞相的法子绕着田地挖掘深沟,然后在里头点燃柴火,把蝗虫们引诱过来烧死的。
有按照后世那位顾彦的法子用艾草等几种草药制成特殊的“药水”洒在庄稼地里把蝗虫们熏走的。
还有些村里有水塘、河流,养着些鸡鸭鹅的地方,直接把这些家禽放到田地里,用的正是“一物降一物”的法子。
毕竟一只鸡一天能吃十好几只蝗虫,一只鸭子更是能吃好几十只,至于鹅,这种在村里头称王称霸的大佬,甚至能吃上百只……有这些“大杀器”,还怕啥蝗虫啊。
当然也有人直接上手抓的……这就是要看每个人的体力和速度了。
反正大家各出奇招,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灭蝗虫大战,甚至还有人研制出了用蝗虫做菜的方式。
其实这个事儿,莫郁算是始作俑者。
然而他的确也没有刻意如此,之前不过是在诸多治理蝗灾的方法中顺带着提了一嘴,根本就没有展开细说。
因为有种理论说,蝗虫单独或者零散出现的时候,是没有毒的。
但是一旦成群结队地出现,也就是大家所定义的蝗灾的时候,它们的体内就会产生出来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其实是有毒的。
人吃了就会中毒,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反正还是有点儿危险就是了。
因为这个原因,莫郁就没有把这个方法当成一种治理蝗灾的方法专门提出来。
只是在介绍其他方法的时候,顺便提了一句。
但是没有想到,就这么一句话,居然就提前催生了一类美食的产生。
蝗虫宴。
这就不得不佩服人民群众的智慧了。
他们居然真的研制出来了让蝗虫的毒素消失的方式——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对于蝗虫灾害太过于痛恨的原因,反正听说这玩意儿弄好了可以吃,那就真的有人花了些心思研究了。
还别说,真就有人找到了方法,把蝗虫这个让人看了就害怕厌恶的东西变成了食物。
众所周知,只要是某一种东西变成了食物,那么它们肯定就会很快速地被消耗。
蝗虫毕竟也是优质蛋白质,只要吃过了,就能够get到它的好,前提是作法没有问题,人也对这种蛋白质不过敏,不然也是个问题。
反正,这一次蝗灾虽然来势汹汹,但是不过半个多月就被消灭了。
算是有史以来消灭得最快的一次了。
当然,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总是有些大聪明觉得没有看到蝗虫之前,这些提前预防准备的事儿都是瞎弄。
他们不但自己不准备,还要嘲笑那些认真准备的人。
觉得他们都是傻子,朝廷说什么就信什么,真是单纯好骗。
特别是七月份都快过了一半了,传说中的蝗虫灾害也没有来,更是坐实了他们之前的猜测。
什么“神谕”,什么“预知”,都是骗人的吧?
听说不过就是个四五岁的小娃娃说出来的,他们万岁爷和那么多王爷、大人们居然还都信了,真是……
那些相应朝廷号召做好了防治蝗虫灾害准备的乡邻们更是遭到了他们的大肆嘲笑——这些人原本就是些惯常会掐尖儿的。
兴致一上来,说的什么难听的话都有。
这种情况之下,连地方的知县、知府们也有些按捺不住了,都感觉万一最后是虚惊一场,那恐怕真是个灾难了。
反正这次蝗灾要是没来,下次再想动员这些老百姓们干点儿啥事儿,那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了。
朝廷的什么政策命令肯定也是颁布不下去了。
其实他们担心的这事儿,无非就是朝廷公信力的问题。要是真的谎报了灾情,那真的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了。
这种“狼来了”的故事,之前也发生过,如果多来两次,那肯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于是在众人的忐忑之中,蝗虫终于还是来了。
大家当即打起了精神,一边儿奋力抗蝗虫,一边儿终于松了口气,就跟一直等着的靴子终于落地了一样。
知县、知府们十分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康师傅——当然不是说蝗虫来了是个好消息,是说蝗虫来了,但是他们战胜了蝗虫是个好消息。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那些之前还嘲笑乡邻们的大聪明们终于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他们的庄稼什么防护都没做,被各种灭蝗大法逼迫得没办法的蝗虫们纷纷在他们的庄稼地里找到了天堂……
这个时候再要用那些方法来灭蝗虫,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全部都痛哭流涕,求着别人帮忙,但是谁家都有自己的庄稼要抢救,就算心有余、也是力不足了。
所以,这次蝗灾即便是提前准备了,也不是一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全红楼都能听见我心声》 110-120(第2/23页)
儿损失都没有的。不听话的人们也算是自食其果了,想必下一次再有这种“神谕”的时候,他们会跑得更快一些了吧。
康师傅得知了这个消息,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这一次他赌对了。
不但没有丢脸,反倒还长脸了。
林家这小子,还真是有点儿东西。
虽然这句话他早就说过了,果然还是想要再说一遍啊。
成功防治住了一次蝗灾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说句煽情点儿的话,这真是“胜造七级浮屠”的大功德了。
毕竟,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今年不知道会少饿死多少百姓呢。
好活当赏。
但是好像该赏的东西都赏赐得差不多了,也不知道还能再赏赐这小子点儿啥了。
想要再赏他的家人吧,他爹林如海的官儿也是才升的,短时间内也不好再升了。
他娘林贾氏也是才封了诰命了,可惜他年纪太小了,不然倒是可以让他走恩荫的路子,直接封个御前侍卫啥的,省得走科举路那么辛苦了……
哦,对了,他好像还有个嫡亲的姐姐,似乎也很出色。
听说皇太后和后宫的娘娘们都很喜欢,那不如这回就封他姐姐一个六品格格吧。
当然全家也都要给些赏赐才行,等林家这小娃娃长大一些就封个侍卫,蓝翎或者三等侍卫都行。
虽然说御前侍卫都是恩荫子弟,没有年龄限制,但是,好歹等这孩子满了六岁吧……
可是要是连他姐姐都有封号,那林家全家人里头就他没有,不是太可怜了吗?
康师傅稍微为难了片刻,恰好被路过的十三阿哥看出来了。
十三阿哥一贯心直口快,见康师傅如此为难,少不得要问两句缘由。
康师傅也素来喜欢十三阿哥这个性子,当下便也就说了。
十三阿哥一听就哑然失笑,直接笑着给康师傅建议道:“皇阿玛您糊涂啊!谁说御前侍卫非得要到什么年纪才能封?不就是表示个恩宠的意思,哪怕他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呢,只要您想封,就能封。”
十三阿哥这话一下子就把康师傅给点醒了。
是啊,这整个大清的江山都是他的,想要封个把喜欢的人怎么不行了。
五岁的御前侍卫而已,不算什么。
而且就是个正六品的小品阶,原本也不需要非得来当差不是……正好跟他姐姐那个六品格格一样,蛮好的。
康师傅打定了这个主意,便就又开始拟旨,等旨意下来了之后,整个伴驾队伍都沸腾了,别说他们了,这一下连莫郁都震惊了。
之前的那一堆赏赐也就算了,今儿居然连封号都上了。
而且是什么意思?
连他姐姐小黛玉也有份儿,还要快马送回京城?
啊这……
康师傅您也太客气了,虽然说这次他的确是做了一件好事儿吧,但是也真不至于如此啊。
本着低调生活的准则,莫郁当然立刻就表示了“万岁爷的好意微臣心领了,但是封号就不用了”的意思,可惜康师傅也表示“朕不要你觉得,朕只要朕觉得”……
于是这个事儿就这么定了。
等九月份莫郁跟着康师傅一行人回到了京城的时候,他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六品的蓝翎侍卫了。
就,芳龄五岁的那种。
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记录了。
而他姐姐小黛玉也成为了芳龄六岁的六品格格……就,也还挺六了。
他们一家子正式成为全员有品阶的牛批家族——最小的品阶也是个正六品,真是任谁都不得不说一句“六六六”。
这一次出巡塞外连来带回整整花了三个月零二十天,六月初七出去,九月二十六才回来,原本莫郁以为这回能在京城多呆一段儿时间,休息休息。
万万没想到的是,还不到一个月,康师傅就又要出门了。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大家,昨天回家晚了,所以更新晚了捂脸。
今天应该还有一章肥壮的,先滚走睡惹,晚点儿再见!
第112章 挚友
这一次康师傅要去的是永定河。
要说这永定河,其实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
历史记载这条河发源地在山西,原名浑河,因为河道中淤积了大量上游带下来的泥沙,导致它经常决堤、改道,让人十分头痛。
康师傅一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对这么一条就在京城附近的大河的状况自然很是关注。
他对这条河淤积、决堤、改道的问题都非常在意,也亲自去视察了好几次,下了好多次命令要让人治理这条河的问题。
甚至在康熙三十七年,直接搞了一个人工改道,加固堤坝,希望能够确保它的稳定。
这么一番操作之后,这条河果然安稳了许多,才给它改了“永定河”这么一个名字,真是有点儿“缺什么补什么”的意思。
不过有一说一,康师傅这么死磕下来,这永定河还真的稳定了很长时间。
历史记载,从康熙三十七年永定河堤坝加固、人工改道之后,至少有四十年,没有再发生过改道、决堤这种事儿。
还真的“定”了。
不过很可惜,还是没有“永定”。
因为这永定河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堤坝不够高、不够坚固的问题。
而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中泥沙淤积太多,天长日久,那自然就会把河床升高,最终的结果就是“水漫金山”了。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