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往日只知道他们父子关系不好,如今倒是知道不好到什么程度。”姜璟说道。
“这些事你去操心吧。”黛玉打了个哈欠结束了话题。
姜璟笑了一下,双手抱起黛玉,把她放到床上。
“你先睡吧,我去趟书房。”姜璟带了点歉意说道。
黛玉哼一声,翻了个身,姜璟弯腰亲了亲她的脸颊后,才离开。
到了半夜,黛玉觉得腰间被什么箍着了,背后也一团火热,知道是姜璟回来了,黛玉挣扎一下,掐了一下姜璟的手背,姜璟嘟囔一声,“好困啊。”黛玉这才作罢。
一直到过年,姜璟都是早出晚归的样子,黛玉虽然在家里,也忙得脚不沾地。
到了年后,黛玉才有心思摆了年酒,有杜氏在中间斡旋,她自然是给赵夫人下了帖子。
赵夫人虽然得了杜氏的口风,但一天不见到黛玉,她心就一天不能落下去。
赵夫人到的时候,宣府里的有头有脸的夫人都到的差不多了,知道赵夫人来了,众人很是诧异。
黛玉也没遮掩:“说是要给我赔不是。”众人脸上有些不自然,他们都知道赵家和姜家的事,没想到最后是赵家先低头。
有人说道:“这都多久的事,她还记在心里呀。”语气里贬低赵夫人小心眼。
赵夫人不似初见趾高气昂的模样,反而如被雨打湿的鹌鹑一样,脸上带了瑟瑟之意。
黛玉见到她的时候,才理解为何杜氏会心生不忍,赵夫人仿佛苍老了十岁。
她身后跟着赵三姑娘,也一副霜打茄子的模样。
赵夫人低声说道:“姜夫人,那日是我不对,还请原谅我一次。”
赵三姑娘也从母亲背后走出来,给黛玉赔不是。
黛玉也没故意为难她们说道:“这道歉我接受了。”
这件事便揭过了,便有人起身招待赵夫人母女俩坐下,赵夫人深吸一口气,神色如常和众人寒暄起来,又在黛玉府上吃了午膳,看了戏才离开了。
黛玉是从京城请的戏班子,众人有知道庆余班的来历,和黛玉说道:“庆余班可不好请,我瞧着大伙都没听够,不如明日来我家吃酒,再请姜夫人做中间人,再请庆余班一次。”
黛玉抿嘴笑了:“您抬举我啦,能去您府上唱戏,可是庆余班的福气,他们敢推拒。”
众人笑起来。
宴席散了,黛玉才一脸疲惫回到内室休息,那边姜璟也送完客,回到了后院。
见着黛玉第一句话就是:“我要陪太子出门几天。”
“是出了什么事?”黛玉下意识问道。
“也没什么事,就是太子说来宣府这么久,还不曾去卫所看一看。”
黛玉却不信,一颗心提起来:“边关可不似京城那么安全。”
姜璟没有说话,黛玉说道:“你多加小心,什么时候出发?”
“明日一早。”
“那么快啊。”黛玉有些不舍得,起身说道,“那我得给你准备东西。”
“让下人准备就是了。”姜璟拉住黛玉,神色有些郑重说道,“无论出什么事,你都不要慌,晏先生还在府里,你可以多问问他,而且你身边还有公主给的侍卫。”
黛玉有些慌乱,她深吸一口气,“会很危险吗?”
“不过是以防万一,有太子在,又能危险到哪里去。”姜璟安抚着黛玉。
但黛玉还是一晚上都没睡好,次日顶着一双黑眼圈,倚在门口,看着姜璟洗漱。
“你早饭想吃什么?东西都收拾好了吧,是要先去太子那边汇合吗?”
姜璟擦了擦手,手指伸到黛玉眼下摸了一把,“我在家里用过早饭就去太子那里。”
“那我去催下早饭。”黛玉转身离开。
“不着急,我向太子替琏表哥求了个官职,在陕西,估计很快也要走了。”
“我才不在乎呢,我只管你。”
“嗯,我知道,吃饭吧。”
陪着姜璟用完早饭后,黛玉依依不舍送别了姜璟,姜璟走了之后,她总觉得没什么精神,一连几日都不曾出门,直到上元节那日。
第126章 不避斧钺
姜璟不在家中,黛玉也有没有独自过上元节的乐趣,虽然才分别几日,但黛玉总觉得寂寞。往年,她未曾出嫁的时候,还总会和林海、贾敏在家里做灯笼、包元宵。可今年,她总觉得提不起精神头儿来。
上元节那一日天气甚好,她一觉睡到天亮还不愿意起床,眯着想着事情,先是想上元节的事,节礼都已经送完了,过节的东西也已经安排好了,下人的赏钱也都准备好了……再就是京城里,上元节的礼都是随着年礼一同送往京中,公主府和姜府、林府也早在年前就送了东西过来。她又算了算日子,京里的信迟了一两日。
黛玉心情更不好了,翻了个身,想起姜璟,也不知道姜璟是怎么过节的,能不能吃上元宵……黛玉胡思乱想着。
曲港等人还以为黛玉身体不舒服,还想着去请白大夫过来,但白大夫出诊了。曲港便和田嬷嬷商量去外头请一个大夫。
田嬷嬷听了曲港的话,笑了起来,惹得曲港疑惑不已。
田嬷嬷意味深长说一句:“你且放心,奶奶这病,我能治。”
说罢,就来到内室,黛玉穿着件小袄,坐在临窗大炕上,捻着根线,正准备对着日光穿进针眼里,偏生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黛玉重生记》 120-130(第9/15页)
空极小,黛玉试了几次都没穿过去,心中一恼,把线和针丢在桌子上。
“奶奶。”田嬷嬷出声喊道。
黛玉微微颔首。
“大爷如今不能回来过节,虽然留了一些元宵之类的吃食,但觉得没个过节的样子。不如奶奶做些灯谜,等大爷回来一猜,也算是给大爷补个上元节了。”田嬷嬷提议着。
黛玉眼中一亮,和田嬷嬷说道:“这主意好,我这一路上也有不少见闻,正好可以放到谜面中,他肯定猜不出来。”
“不止给他出些,我还得寄到京中去,让公主,爹爹娘亲都猜一猜。”黛玉双手合十,笑道,“若是他们猜不出,我可以借此讨要东西了。”
她眉眼弯弯露出一丝娇憨,可立马又懊悔起来了,“早该想这个法子的,这样也可以赶着上元节送到京中。”
不等田嬷嬷插话,她又说道:“现在也不算晚,年前得了些碧云春树笺,团花笺,刚好可以用上。”
黛玉兴致勃勃来到了书房,把丫头指使得团团转,不多时,屋里便传来欢声笑语。
“奶奶,晏先生回来了。”
黛玉又惊又喜:“先生不是说等过了上月节再回来吗?”过完了年,晏先生就说要拜访老友,说要陪老友过上元节,也不和黛玉说去哪里,也不让黛玉派人跟着,更没说去见谁,自己带着小厮便离开了宣府。
“我不是想着你一人在府里,特意赶回来。”晏先生笑呵呵抚着胡须走进来。
“先生。”黛玉立马起身迎上前,“先生可见着老友了,路上一切可好?”
晏先生微微颔首:“虽多年未见,但一切都好,年岁比我大,可精神头比我好多了。”
“既然多年未见,何不如多留一留呢。”黛玉给晏先生端了茶,“我又不计较这一日两日的。”
晏先生笑了笑问黛玉做了什么,黛玉赶忙和晏先生说了,又捧起自己做的灯谜,献宝一般让晏先生看。
晏先生一一扫过,有猜出来觉得太简单的,有觉得太难猜不出来的。俩人又探讨半天,黛玉才心满意足,坐下来和晏先生一同品茗。
“太子一行遇到了鞑靼。”黛玉正端着茶盏,若不是多年教养,她怕是要被惊得把茶盏丢了,可茶盖还是碰到茶盏,发出清脆的一声。
“太子和怀光都无事。”
“先生,您就不能一口气把话说完。”黛玉再没有品茗的心思了,索性把茶盏放到茶几上,嗔怪一句。
“但赵彬为了护驾,受了重伤。”
黛玉听完,眉头微簇,她知道姜璟想取而代之赵彬的位子,可如此一来,还会如此顺利吗。
“怎么那么巧就遇上鞑靼了?”黛玉问道,“冬日苦寒,我听说他们冬日也会驻扎在一个地方不动,等来年春回大地,才开始游牧。”
晏先生看了她一眼,才说道:“就是那么巧。”
“现在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太子无恙就好。如今担心的是宣府。”晏先生叩了几下桌子。
“巡抚重伤,太子和参将带走了大量的兵力,如今的宣府可是一个空城,你说鞑靼会不会趁机掠夺一番?”
黛玉的脸色刷一下子就白了。
“如今城中,就留有钟知府等一众文臣了。”黛玉呢喃一句。
“幸好,公主给你一队护卫,可以护你平安。”
黛玉并没有理晏先生,反而说道:“钟知府是个能干事的,也不是胆小怯懦的,这事得他说一声。他虽然不能直接调动兵马,可武将女眷都在城里,想来也能调度些人手,交给钟知府。何况,还有晏先生你在一旁指点着。”
“你不离开宣府吗?”晏先生淡淡问一句。
黛玉轻笑:“先生,我从决定来宣府那一日起,就做好了这样的决心。”
黛玉也不在耽搁时间,立马让人备车赶往钟知府家中。
杜氏听到黛玉上门的消息,很是诧异,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未下帖子就贸然上门,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黛玉做事一向周全,不可能凭白无故上门的。
杜氏的脸上有一丝凝重,这些时日,钟知府虽然不曾多说什么,但常愁眉苦脸,似是有什么棘手的事情。
还不等她细细思索,黛玉便已经到了,杜氏赶忙去迎接。
黛玉脸上不见丝毫惊慌,反而笑意盈盈说着:“我家里快马送了一些江南点心,我想着姐姐也是南边的人,一定也想念这些口味。”算是解释了自己为何突然上门。
但黛玉眼里却没有多少笑意,杜氏知道这只是借口而已。
杜氏迎上去:“多谢你惦记着我。”说着便挽住了黛玉的手臂。
黛玉却未曾随她进内院反而说道:“我有位族亲,当年因些事辞官四处云游,如今年岁已高,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讨个差事。”
从马车一侧绕出一个人,那是一位老者,只着青色长衫,精神矍铄、美须齐整、长眉入鬓、鼻梁挺直,神情有些肃穆。杜氏观之人气度不凡,便知道来人身份定不是黛玉说的那样。
杜氏吩咐一句:“请这位老先生先去书房,再问问老爷可还有公务,若是没有,请他回来。”
黛玉脸上添了一些笑意,这才谢了杜氏,和杜氏去了内院。
可到了花厅,黛玉也只是和杜氏闲聊,仿佛她今日来的原因就如同她说的那样临时起意送个东西。
杜氏也沉住气和黛玉说着闲话,“赵夫人这事闹得不小,她娘家也知道了,很是恼怒,听说,她兄长要过来。”
杜氏并不同情赵夫人,只是有些感慨:“虽然赵夫人在娘家一直受宠,可遇到这样的事,为了家族名誉,也得受责骂。再者,她娘家若是不来人,赵大人未必能消气,有的是不合离,也让赵夫人不好过的法子。不知道闵大人能不能调和好。”
黛玉捂着手炉说道:“这就是他们两家的事了,闵大人也是太后的堂侄,赵大人未必会把事情做绝。”
“我是担心闵大人会登你家的门。”杜氏说了这么一句。
“我已经接受了赵夫人的道歉了。”黛玉并不愿意和闵家有所纠葛。
“可闵大人是带着女眷过来的。”杜氏消息极为灵通。
黛玉垂下眼眸,心里揣度着,如今正是冬日,就是男子也难以忍受路途艰辛,更何况是女眷,闵家到底是为何要来宣府。
杜氏见黛玉神色不变,有些沉不住气说着:“我总觉得这些日子有些不太平。”
黛玉随口答道:“许是因为太子来宣府的缘故吧。”她想起晏先生带来的消息,心里有些烦闷。
杜氏也有些焦急,还未曾探出黛玉今日为何而来,一时之间未说话。
俩人正沉默着,忽听丫鬟回禀:“老爷回来了。”
杜氏只觉得黛玉听到消息那一瞬,脊背下意识挺直一些。
看样子,黛玉是有事要找自己家老爷,杜氏想着,这定不是一般的事。
杜氏想起太子和姜璟,低声问道:“是不是哪位有什么消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