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只是个小小的管事,你可是整个鲜卑的王,他的醋你也吃,拓跋骁,你能不能有点出息。”她最后嗔了句。
拓跋骁想,自己就是这么没出息。
“那你下次表情严肃点,别太给好脸色。”
“……”
她实在懒得跟他掰扯了,亲了口他的脸。
素了几日,男人哪里抵得住这诱惑,后日又要启程,到时条件肯定比不上土默川。
他暂时也不能想别的了,只沉浸在这软玉温香中。
在土默川逗留几日,一行人再次启程,路过前套,同样暂留了几日巡查各项产业,又接见了各部首领,跟他们议了议今年的民生问题。
以前拓跋骁一个人来,虽也会听,可听多了就烦,他一冷下脸,旁人就怕他,就不敢多说了。
姜从珚却不一样,她耐心十足,态度又温和,还能提出解决办法,就算暂时解决不了也承诺过后会召集人想办法,众人便大胆起来。
他们想,有可敦在好像也不错。
姜从珚同样提醒他们,“开年后大巫向天神占卜过,天神的旨意是今年的气候会十分反常,大寒潮来袭,你们要在七八月份就做好入冬的准备。”
“啊?”众人惊惧不已,不愿相信,又不敢不信。
不少人已经起身望向天空,嘴里不断念叨着“愿天神庇佑鲜卑子民”等话。
巡视完前套,一行人转而向南,最终抵达了贺兰山。
贺兰山脚下同样是一片宽阔的平原,被称为西套,分布在黄河两岸。
这一站才是拓跋骁的最终目标。
他要带人登上贺兰山查看地形,山路崎岖,姜从珚奔波多日也累了,两人便兵分两路。
他自己带着一队人马去巡边,姜从珚则去考察平原,接见各部首领。
他这一去就是四五日,回来时,姜从珚发现他甲衣上居然沾了血。
她一惊,“怎么回事?遇到敌人了?”
她一边问,一边让他抬起胳膊,看他有没有受伤。
拓跋骁见她这么关心自己,十分受用,只道:“我没受伤。”
“那是怎么回事?”
拓跋骁道:“不是大事,不过遇到匈奴一队探马,我就顺手杀了。”
他这么说,姜从珚放心下来,却还催他解了甲衣,换下衣服看了看,确实没受伤。
贺兰山另一边就是匈奴人,双方时不时派出人手去打探对方的动静,遇上确实很正常。
“那你问出什么了吗?”
拓跋骁:“匈奴人又在朝他们的王庭聚集。”
姜从珚心下一沉,乌达鞮侯是迫不及待了吗。
第153章 第 153 章 太-祖,您也在为今日……
匈奴探马带来的消息让姜从珚心头的天空笼上一层阴云, 早知乌达鞮侯今年会有行动,却还是比她想得更快。
她只能安慰自己,外祖他们应该会加强防备, 只要固守城池, 凉州暂时不会有事, 只是梁国那边……
拓跋骁还好好地坐在鲜卑王座上,对乌达鞮侯是个无形的威胁, 他必不敢让匈奴大军倾巢而出,只要梁国吸取去年的教训稍微争点气, 最多陷入焦灼的拉扯。
贺兰山一行结束, 夫妻俩回到王庭。
阿榧见到分开一个多月的女郎, 瞧她的手和脸似被晒黑了些, 皮肤也糙了, 眉眼间透着疲惫和憔悴, 心疼得不行。
“女郎吃苦了,这又瘦了一圈, 可要好好养上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气色了。”
姜从珚笑笑:“还好,也不算什么。”
骑马辛苦,拓跋骁已经特意为她放慢速度了,不然吃的苦头更多。
她这一趟没有白去, 亲眼看到各处的情况, 发现许多问题,让她心里有数。
此时已是三月中旬, 王庭各处已经在准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被迫嫁给一个枭雄》 150-160(第7/29页)
春季大会的事了, 处处彩旗飘飘,给初春的景色增添许多明媚,生机勃勃。
如今的鲜卑确实生机勃勃,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物资丰富起来,粮食产量增加,牧民们除了放牧还能做工补贴家用,冬日没那么难捱了。
今年的春季大会跟去年的流程大差不差,只多了些新奇的玩意儿,尤其是各种精致的衣裳首饰,贵族姑娘们一见就喜欢上了,很舍得掏钱买。
姜从珚和拓跋骁照例接见了各部官员,询问每个部族发展情况,安排下今年的事情。
三月二十这天,拓跋骁主持开始春季大会后,大巫走上祭台,当着所有族人的面亲自向天神占卜。
众人翘首以盼,希望大巫能说出一个吉兆。
然而,他们却见大巫猛地从嘴里吐出一口鲜血,披着五彩羽衣的身影倒了下去。
人群瞬间炸了——
“大巫!”
“怎么了?”
“发生了什么?”
“凶兆,这肯定是凶兆!”
所有人都在往前挤,恨不能冲上祭台,何舟带着王庭护卫维持治安,别叫慌乱的人群发生踩踏。
还好大巫很快醒了,醒来的她跪在地上,眼神惶恐地望向天空,嘴里不断念着祈求的话。
许久之后,她朝拓跋骁磕头,“王,吾无能,不能改变鲜卑的命运。”
站在前排离得近的,听到这句话,心里有了不祥的预感。
拓跋骁沉着脸,“你说。”
大巫道:“开年后吾曾占卜过一次,天神说整片大地今年都会遭遇恐怖的大寒潮,吾刚才向天神祈求,祈求天神降下福祉庇佑鲜卑度过这场灾难,然而天神说,此乃劫数,不可避免。”
啊?大寒潮?
底下人都懵了,可回忆刚才的情形,大巫都被反噬到吐血了,可见妄图逆天改命的代价有多大。
“窥探到一丝天机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巫不用自责,本王会早做准备。”拓跋骁道。
春日的太阳在大地洒下大片大片金色的阳光,明明那般灿烂,众人却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
春季大会的狂欢也被寒潮的消息冲淡了,众人忧心忡忡,没了玩乐的心思,仪式结束后就找到拓跋骁。
“今年真的有大寒潮吗?”
拓跋骁道:“大巫的占卜一向很准。”
于是,今年春季大会的重要议题变成了如何面对几个月后即将到来的极寒天气。
姜从珚跟他们一起议事。
有人问,“听说王庭这边有种特别的燃料,小小一块就能燃许久。”
姜从珚点头,“确实有这种燃料,只是现在才在平城开采出来,路途遥远,道路尚不够平坦,运输至鲜卑需要耗费许多人力,数量十分有限。”
其实鲜卑领地内的煤矿也不少,河内、
西林和兴安等地都有不少煤矿,可能是时间太短或是地质原因,暂时还没被勘探到。
若有足够时间,她手下的队伍肯定能勘探出来,但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众人有些失望,却无可奈何。
姜从珚便提出让各部组织牧民抱团过冬,不需要成百上千,只让附近几户人家聚在一起集中供暖,这样一来就能节省下不少燃料,支持他们度过漫长的冬季。
除了供暖,还有个问题便是粮食。
天气变暖必定会导致粮食和牲畜减产,去年攒了不少粮,现在还在仓库中堆着,今年顺利的话,能赶在寒潮来临前收获一批粮食。
开春得早,出巡时她已经吩咐他们尽早种下麦子了。
姜从珚根据各部人口,跟他们签订一个中央与地方的粮食协议,可以先“借”给他们,后面再用各种方法还。
“多谢可敦仁慈,现在看来,也只能这样了。”
总之,忙碌了近一个月,暂时协调好各部情况。
四月初,姜从珚收到消息,三月中旬时,乌达鞮侯再次兵临中卫。
他这一次出动了十五万骑兵,比去年足足多了一倍,可以想见他是抱着怎样的雄心与壮志。
姜从珚试探着问了拓跋骁一句,“乌达鞮侯南下,内部必定空虚,你有想过趁机袭他吗?”
乌达鞮侯在贺兰山边境安排了守军,但拓跋骁想攻的话,这些都不是问题。
拓跋骁却摇了摇头,“等战况见分晓再说。”
乌达鞮侯攻梁国对他也不是件坏事,他现在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
姜从珚垂下眸。
拓跋骁见她情绪有些低落,想了想,“你担心凉州?”
他对凉州实在没什么好感,尽管那是她外祖家,可她老为凉州牵肠挂肚,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忧心不已,去年还做了噩梦半夜惊醒,险些害她又生病。
“凉州侯也是个英雄人物,经营凉州多年,怎么会连这点情况都应付不过去,你不用太担心。”他生硬地安慰了几句。
姜从珚抿着唇,软软地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
想到史书为张家写下的结局,她怎么能不担心,尤其她十分清楚外祖父的性情,他嘴上骂得再凶,心里依旧装着大梁江山,梁国要是有什么事,他会坐视不理吗?梁帝心思又阴暗,既想让张家抵抗胡人,又见不得张家人立功,他恐怕只恨不得凉州军跟匈奴人同归于尽算了。
她又想到拓跋骁,她其实能猜到他现在的想法。
野心勃勃的男人们总是热衷于对外征战来建立不世之功,亲密的相处中,她当然会察觉到拓跋骁偶尔流露出来的野心,他能征善战,无有敌手,然而他却按捺住了征战的冲动,蛰伏着继续壮大自己。
就如他之前没有继续南下,现在也不会去攻匈奴-
梁国探马发现匈奴南下,光是前锋就在五万以上,中卫守将钱忠立马给长安发急递。
八百里加急的军情传回长安城,朝野震荡,人心惶惶。
“匈奴人又卷土重来了?”
“还来得这么快?”
“现在最重要的是探清楚他们有多少兵力,中卫现在是否能坚守到援军抵达。”
听政殿,梁帝的脸色尤其阴沉。
最主要的自然是匈奴人再次来犯,可纷繁复杂的思绪中却闪过去年凉州侯送来的那封奏疏,他当时提醒朝廷匈奴今年极可能再犯,自己却因司马维的话并未增派兵马,而现在,匈奴真的又来了,大臣们会怎么想?
“陛下,朝廷必须马上派兵支援。”
高太尉的话将梁帝从沉思中拉了出来,他抬起眼,环视跪坐在殿中的诸卿大臣们一眼,沉声道:“增派多少援军,由何人统领?”
“臣以为援军至少要十万。”高太尉道。
其余人也点头,此时他们也顾不上要消耗多少国力了,保住梁国江山才是最要紧的。
很快有大臣建议,“可以从京畿抽调五万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被迫嫁给一个枭雄》 150-160(第8/29页)
、北军,再从陇西、北地两郡各抽调三万兵力,这两郡离得最近,”
这个建议很中肯,原本没什么好说的,司马维却道:“京畿周边总共也就八万兵力,一下抽调走五万,对长安是不是……”
后面声音消失,众人却意会到了未尽之意,要是前线失守,长安兵力不够的话,所有人都危险了。
崔司徒偏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飞快闪过一道厉色,却没说什么,跪坐在他身后的大臣淳于敏愤怒地伸出手指着司马维,“你什么意思?”
司马维:“我只是防患于未然,长安是国都,自然要以长安为重。”
“我看你分明是有自己的私心。”
司马维:“我只有一片效忠陛下,效忠大梁……”
“行了,什么时候了还在打嘴仗,议事要紧。”崔司徒中断了二人的争执。
经过一番拉扯,梁帝最终决定先派三万北军和五万地方军去支援中卫,后续再从兖州征调五万兵力。
兖州离得远,这般情况下,自然是援军越多越近,越早支援中卫才好,可梁帝分明是将司马维的话听进去了。
崔司徒道:“援军从长安出发,抵达中卫也需半月,军情如火情,陛下不如修书一封加急送往凉州侯手上,请他先领凉州军去救。”
此提议一出,众人都十分赞同。
“去年就是靠凉州军及时救援才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