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会有任何问题, 老妇人不知道怎么混进来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大家都得倒霉。
常熟县令急忙呵斥了一声老妇人,然后对皇帝道:“皇上恕罪,这妇人年纪大了,脑子不清白,疯了,所以才在此胡说八道。”
皇帝心里也恼怒异常, 这些官员都不会办事, 幸亏福隆安机灵, 上前一步蹲在老妇人身边说道:“这位婆婆,我是皇上的内务大臣, 您的事情可以告诉我, 我会转告给皇上,若您真有苦衷, 皇上一定会给您作主的。”
他扶
起老妇人, 目光看向皇帝, 皇帝微微颔首, 福隆安就把这位老妇人带下去了,整个过程十分迅速。
老妇人离开后,场面重新恢复热闹, 大家伙儿山呼万岁,仿佛刚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皇帝面带微笑冲着百姓们招手致意,非常和谐的场景。
陆薇也只能带着面具同大家一起表演,但她心里实则还惦记着那位老妇人。
原本的出游计划还得去登虞山,经过这件事后,啥游兴也没了,直接回行宫。
众嫔妃先散了,皇帝与陆薇送太后回屋歇着。
太后拉着皇帝的手,有些担忧地问:“应该不是什么大事吧?”
弘历安抚道:“您放心,没什么事,真有事的话,江苏布政使与苏州织造早该密奏给朕了。”
太后转头看陆薇,笑道:“瞧,皇上说没事必定是没事,常熟虽然是你的祖籍之地,但实际上也与你没什么关系,你千万不要多想。”
陆薇心里暖暖的,忙道:“我知道了,老佛爷。”
安置好太后之后,两人走出来,脸色都拉下来。
被人编成歌谣当众骂的滋味很不好受,陆薇的心情差。皇帝的心情也差,老婆被人骂,他的名声就很好吗!
陆薇率先道:“我记得您封我当皇后的那一年,同时亦给常熟县免税两年年,再者这几年江南也没听说发生很大的天灾之类的,怎么就三年倒有两年荒。”
弘历道:“这件事还得细查,看来咱们要在常熟多耽搁两日了。”
陆薇:“不怕耽搁,只要把事情查清楚就行。”
弘历拍拍她的肩膀,“你也回去休息吧,没事的。”
查肯定是他这个皇帝派人去查,陆薇只能等结果,也没什么可做的。
她回自己的屋子,却看见颖贵妃在里面等她。
颖贵妃关切道:“怎么样,没事吧?”
陆薇无奈道:“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呢,但总归与我有关。”
颖贵妃小心翼翼道:“可是您的那些陆氏族人——”
陆薇摇摇头,“我的父母亲人都在京城,这些个族人关系已经很远了,他们大概没有这个胆子,我猜只怕与常熟县令有关。”
唉,陆家普通百姓,在常熟完全无势力,偏偏又出了一个皇后娘娘,正好可以给某些心思活络的官员拿来利用,贪官污吏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这回陆薇算是亲身经历了现代电视剧《某康微服记》、《戏说渣龙》里的情节了。
颖贵妃看着陆薇的脸色,小心翼翼道:“我刚才听到有些人说话很难听……”
管什么也管不住人家的嘴巴,陆薇索性道:“她们想说就去说,反正也没人敢在我面前说。”
见她自己想得开,颖贵妃放了心,不再说什么。
嫔妃们当然少不了议论纷纷,大部分就是一个吃瓜看热闹的态度,唯有令贵妃心中暗暗窃喜,老天爷都在帮她,陆薇这个皇后的名声越差对她越有利。
……
福隆安奉皇帝的之命访查老妇人之事,两日后事情就有了结果。
常熟县令等当地官员为了讨好奉承皇帝以及皇后,耗资巨大修建陆氏宗祠。
可这钱从哪里出呢?
本地望族以及乡绅们有钱,但一毛不拔,常熟县令不敢得罪地头蛇,只能以各种名目向常熟百姓收缴。
等于说这座豪华的大宗祠全是从常熟百姓身上搜刮的。那老妇人的丈夫儿子都被拉了壮丁去干活,丈夫更是因此在过度劳累而死,不止老妇人一家,常熟很多百姓家皆如此。
总之,陆家修宗祠简直是堪比秦始皇修长城的暴举。
当然,这是事件的表面,但修一座宗祠虽然花费高,总有限度,不至于闹得老百姓活不下去,要铤而走险到皇帝面前告御状。
实际上呢,明面上修陆家宗祠,实际上这些个官员仕绅们借此机会没少为自家牟利,光是县里的一位县丞这两年就在虞山起了一座大别墅,人家几乎没花人工费,需要人干活了,直接派衙役去征人丁,打着名目就是为陆皇后家修宗祠。
当然也有免除差役的法子,交钱即可免,所以常熟县令暴富啊,上任不过三年,已经积累了好大一笔家私。
常熟县闹成这样,江苏省的抚、督等高官未必没有耳闻,也提了人过去询问,那一听说是为陆皇后家修建宗祠,行,都没人敢说话了。
陆氏一介汉人民女,登上皇后之位,传言废后那拉氏就是被她拿下马的。
那拉氏是八旗贵女,先帝亲封的侧福晋,而且还生有嫡子,然而却完全不是陆氏的对手,可见这陆氏就是妲己西施之流。
对这样的人只能讨好,不可得罪,抚、督二人便按下此事,当作无事发生。
所以,事情演变到现在,外人都以为常熟是凤凰之乡,有福之地,孰不知常熟老百姓早已对这些贪官污吏痛恨至极,连带着认为陆皇后也是一丘之貉,二者没什么区别。
皇后都被骂妲己了,但皇帝肯定就是纵容外戚犯事的纣王了,虽然没人敢明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庆妃捡漏攻略(清穿)》 240-260(第9/26页)
上这么骂他。
陆薇在听福隆安汇报完所有的事情后,简直无语至极。
这才真正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常熟县的这些个官员们当真生财有道,而且若不是这老妇人敢豁出性命告御状,等他们好好地送走了皇帝一行人,没准儿皇帝还会给他们升官。
弘历的脸色非常难看,常熟县的那些官员乡绅们理当处置,那布政使、苏州织造等人是吃闲饭的?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无人密奏给他这个皇帝。
该杀的杀,该贬的贬,皇帝一点也没留情面,顺带着又给常熟县免了两年税。
如此一番雷厉风行的手段下来,再加上舆论造势,圣明天子的口碑总算是屹立不倒。
但陆薇在家乡人眼里算是没什么名声了,哪怕皇帝特意颁了一道圣旨声明她与此事无关,但总归是沾惹上这种事情里,民间的闲言碎语是免不了的。
而且这圣旨颁的跟《大义迷觉录》有异曲同工之妙,陆薇原本以为雍正帝在这件事上犯傻,现在有点明白他的苦衷了。
至于那座恶心的陆氏宗祠推也不是,留也不是,徒增尴尬。
苏州之行虎头蛇尾结束,御驾继续沿运河南巡,经嘉兴海宁之后,到达杭州,驻跸在孤山行宫,停留数日。
第248章 第 248 章 皇帝来杭州后的第一件……
皇帝来杭州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游西湖, 而是登观潮楼检阅水师,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阅军,只不过阅的是水军。
阅水师另有一番奇景,此地又不同, 还可以欣赏浙江之潮。
以前几回南巡都没机会看这种正式的阅兵, 这一次皇帝专门带上太后与陆薇。
陆薇算是亲眼目睹了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海潮起伏、水军演习的壮观情景, 那种激荡很难用言语描述。
演习水军过后, 皇帝紧接着与他的心腹杭州将军、织造等人密谈;之后再见当地的官员、乡老等等,先把本地的吏治摸清楚,以免再出现在苏州时发生的闹剧。
从古至今,贪官污吏屡治不绝,但若当皇帝的重视这个问题,对于吏治的清明肯定是有好处的。
把这些事情都办完后,皇帝才真正开始有闲心游览西湖, 外加最重要的吟诗作赋。
这位是真对吟诗作赋爱得深沉, 每回到了他喜欢的地方, 必须要作诗,就跟现代人旅游必发朋友圈一样。
在京城时题材灵感可能还没那么多, 南巡的话每天至少一首, 一次南巡写的诗就可以组一本不薄的诗集。
他的那些诗,除了上书房的那些老夫子们, 这些年陆薇就是后宫阅读第一人。
其实吧, 别把皇帝的诗当作诗, 把它当作每日的心情分享来看, 还是蛮有意思的。
西湖二十八景,龙井八景等等,整个大杭州, 人文历史无一不美。皇帝灵感无限,除了作诗,还题字,他乾大爷处处都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痕迹。
不得不说,要不人家怎么是古代好运又长寿的皇帝呢,人家除了精力旺盛,游玩的
心情是很不错,不像陆薇,虽然每天也在跟着大部队一起游玩,但她的心境实际上没皇帝调节得那么快。
来杭州□□日后,某日旁晚皇帝令孙太监来请她。
陆薇过来皇帝的寝屋后,皇帝催她赶紧用膳,“等会儿带你去一个好地方,别耽误了时辰。”
行吧,陆薇都听他的安排,两人用过膳,更衣,上了车,不知行了多久,竟是到了六和塔。
六和塔原是吴越王弘俶时期建的镇海潮塔,几经战乱摧毁,又几度重建,这座塔的造型古朴,所处的位置较为偏僻,远不如同样在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有名。
皇帝数次南巡,除了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时来过一次六和塔,之后就再没来过了,而雷峰塔他可以每次必去的。
六和塔临钱塘江,初春晚上的江风习习,吹到人身上还是有些寒意,陆薇都不知道这皇帝大晚上为什么要来这里。
这座塔是佛教僧人所建,塔名“六和”也取自佛教“六和敬”的意思塔内当然有很多佛教元素,石壁上刻着佛经,还绘有相当漂亮的壁画,这些壁画颜色鲜艳,俱是些飞天羯毗、花卉禽鸟、伎乐舞蹈等等。
陆薇非常喜欢,停住看了片刻,皇帝就笑话她,“朕记得在五台山时,你去到那些喇嘛庙就害怕,怎么现在倒不害怕了,这塔又高又深的,就不吓人了?”
陆薇点点头,“不止不吓人,而且还很好看呢!这儿的佛与五台山的佛还是有所不同的。”
弘历叹道:“你能这样说,可见你还是没有慧根。天下的佛都是同源的,本质不变,最重要的是修心,别被外相所迷惑。”
陆薇瞪着清澈的眼睛看他。
真的太不好意思了,她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下长大,信科学与玄学都信不了佛。
弘历想起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要给她说佛法,他拉着她走,“上楼吧,别耽误了时辰。”
他已经两次说别耽误了时辰,耽误了什么时辰?陆薇心里纳闷极了。
六和塔内部的台阶呈螺旋状上升,越往上越陡峭,陆薇即使被皇帝带着走,但一口气在这么陡峭的台阶上爬六七十米高,她的小腿都在打颤。
然而很快她就没心思关注身体的不适,因为她耳边听到“轰隆轰隆”如雷鸣般的声音渐行渐近。
陆薇惊喜道:“这是钱塘江的涨潮声!”
两人登至到最高层回廊,举目望去,在一轮圆月之下,钱塘江的潮水一波连着一波怒吼般奔腾而来,翻起几丈高的白浪。
陆薇完全被眼前的情形震撼住了,半天不知道说什么,过了好一会儿,她喃喃道:“皇上特意带我来看钱塘潮,对了,我怎么忘了今天是十五!”
弘历含笑问:“喜欢吗?”
陆薇使劲点头,“喜欢!”
眼前是汹涌澎湃的海潮,耳边是奔腾的潮声,大自然的奇幻之景,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倒是弘历有些惋惜道:“八月十五的海潮是最大的,听说有排山倒海之势,如千军万马奔腾,胜今日十倍,可惜了。”
“不可惜,”陆薇连连摇头,“可我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
弘历想了想,念了苏东坡的一首佛偈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陆薇道:“我想的是另外一首,平生不修善果,……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弘历笑道:“殊途同归,见山还是山,说你没慧根,你又能参透其中的深意。”
陆薇忙道:“这是鲁大师临终偈语,不是我参透的。”
弘历看着她,柔声道:“朕知道,《水浒传》嘛,你看过,朕也看过,你说最喜欢鲁智深,鲁智深在此听潮信,而后圆寂。不然你以为朕为什么带你来这里?往常你总说这世上的自然之景太过美妙壮观,个人的那点烦恼对比之下,实在算不了什么,今日看钱塘潮信,心情是否会好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