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老师们的衣食住行还会产生一定的支出,如非必要,阮星回是不会这么早就都抽出来的。
可只是抽出来一两个计算机大佬来干活的话,对她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巨大的负担。
所以,阮星回很是爽快地,又抽了一个院士卡和两张教授卡。
三个人,对于现在的情况来说已经很够用了。
仅仅只是他们三个,就已经花去了阮星回一千万出头的积分,简直就是把“最贵的就是人才”刻进了系统的信息流里。
但是有了他们三个,阮星回的反击计划就可以更加畅快地进行了。
她虽然一心搞教育搞事业,但也不是任人闹上门都不反击的人,美育集团殷鉴不远呢还。
不过这次的事情对于星空学院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星空大学的招生在第一年的时候虽然不至于说艰难,但是生源质量确实不如那些成名已久的学校。
如果不是有星空集团的名头在,招生的分数线可能就真的要踩在她500分的底线上了。
但那个时候的星空大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除了还算不错的硬件条件以外,就只有一群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查到的教师团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 130-140(第3/42页)
这样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但是经过这一番风波,星空大学里面的学生有很多实践机会这件事,就在网络上留下了痕迹。
无论是高考结束之后考生查找学校资料,还是他们忙里偷闲已经看过了现场,这份信息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象。
而这份印象,总是能够多吸引来一些特定群体的。
这也就是所说的,对于新一年招生的助力了。
星空大学目前才只有六大学院,实用面积五座山,可在建设中的还有三座新的山。
按照阮星回的计划,这三座山将分别承担四个新建学院,以及人文、艺体两个学院的拆分工作。
其中,四个新建学院分别是计算机学院、农学院、工程学院以及教育学院,依旧是两两一组占据一座山头。
而人文学院和艺体学院则会分别拆分□□院和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
其中,管理学院与体育学院外迁到同一座山上。
这样一来,等到暑假招生过后,每座山上的学生数量距离可容纳上限都还有一定的距离,人员分流也比较到位。
只是辛苦一部分的学生还要搬宿舍了,但是学校在搬宿舍这方面也会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帮助。
新的三座山头都已经建设完毕,剩下内部硬件配备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星空大学正常的建设节奏。
等到期末考试之后,需要搬学院的学生们都可以直接搬到新的宿舍,等到开学以后直接去新宿舍就好了。
而今年星空学院的招生人数,也会从原本的三万人,上升到六万人。
原有学院六个、新建学院四个、拆分重组学院两个,共计十二个学院,在数量和专业上已经覆盖到了大部分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
只是因为时间和资源的问题,一些细分的专业方向还没有彻底建设起来,但这都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面补充上来。
但即便是这样,在下一轮的招生过后,星空大学所有师生职工人数加起来,也即将突破十万大关。
这样的扩张速度,即便是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而阮星回要为之花费的积分和金钱,当然也是首屈一指的。
原本的六大学院以及拆分出来的两个,在专业设备上面都需要扩容,毕竟人数翻了个倍,专业老师也需要适当数量地增加。
而新的四个学院,则是完完全全的从零起步,开始进入疯狂买买买的阶段。
阮星回有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无情的消费机器,不是在签字买买买,就是在系统里买买买。
也就是学校这边的研究成果已经初见成效,再加上去年四个项目的持续发力,才没有出现资金链供应不足的尴尬场面。
但是很显然,只是支撑这些都已经很艰难,集团的商业版图,也需要开始扩张了。
自从星空大学建立以后,阮星回的休息时间就被压缩了不少,原本她还有时间偶尔在校园里面逛一逛,看看学生们学习的状态和氛围,和少男少女们唠一唠。
但是这半年的时间里面,她几乎都宅在了自己家里或者办公室里,少有的出行也都是为了给学校创收或者争取一些政策上的扶持。
就连一家人在同一个地方待着的时间都少了许多。
但是看着自己账目上逐渐多起来的积分余额,阮星回的心里还是高兴的。
因为她正在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目标。
不出意外的话,五年之内,阮母的渐冻症,就有痊愈的希望了。
这对于阮星回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消息,也让她在百忙之中更有发奋的动力。
这个时候多累上一段时间就能成功,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她比太多人都幸运了,不是吗?
阮星回目前的工作任务就是建设学校以及添置各个方面的东西,因为中间涉及的金额过大,所以她很难将这部分工作交给其他人去做。
并且,作为校长,总是会有一些项目或者会议必须她来出席,甚至原本还是有一些分享会之类的东西的,不过阮星回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准备那个,就统统丢给了秦明延他们处理。
但即便是这样,阮星回的工作最近也陷入了泥沼之中。
论文事件是除夕之前爆出来的,沸沸扬扬闹了好几天,直接横跨了不少人的新年假期。
而在那之后,星空集团对外采购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阻挠。
星空大学这两年来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了些。
去年的时候虽然有采购,但因为是分散进行并且没有一个摆明的靶子在,所以非管制物品采购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即便是和星空集团有仇的美育集团旗下,也七拐八绕的有过一定程度上的交易,不过那和美育集团实际上的联系几乎可以说是约等于无了。
但是自从论文爆出来之后,国外的势力开始发现星空大学正在做科研,本身星空集团的实力就已经增长的很快了,短短几年就到了要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地步,如果真的让对方在科研上面取得了成果,那么星空集团必将成为他们的心腹大患。
由此,众多势力都开始明里暗里阻挠星空集团的采购工作。
阮星回对此也是有所预料的,但并没有一个特别合适的解决办法,只能让集团采购部门继续努力,然后着手寻找其他的途径。
星空集团已经是明面上的靶子了,可这并不代表星空学院找不到别的渠道。
不提其他,那么大一个合作方摆在那里呢,不用白不用啊!
当然,这只是一个形容,实际上学校和合作方还是以合作的模式进行的采购工作。
这个时候,能买到合适的东西,哪怕多付出一点点钱,也是值得的。
尤其是在孔中祥和科学院对于星空大学在搞什么项目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
一点点渠道上的帮助,换来未来的优先合作权,那也算得上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也是为什么从一开始的时候星空大学的四大项目都是独立出资,而不曾申请官方资金的原因了。
有充分的自主权,未来需要退让的时候,才更方便谈条件。
或许这么说起来似乎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都是正常的思维套路。
至于科学院那边,可是早就对星空大学的四大项目充满了期待。
这四个项目任何一个能够成功攻克,所带来的好处都不亚于曾经的蘑菇蛋诞生。
蘑菇蛋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是将他们推上世界牌桌的最大底气。
而物理学院正在研究的东西一旦成功了,国内的装备又可以再次升级。
这在原本大家都在齐头并进的背景下,相当于是当年第一个研发出蘑菇蛋的国家。
那种威慑力和话语权,即便不是实质上的提升,根据和平条约也没有办法使用,也足以震慑宵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 130-140(第4/42页)
小。
手里有剑但不用,和手里没有剑,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世界上的各国实力水平相当,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又相互忌惮,总的来说还是维持在一定的平衡之中。
但如果哪一天,其他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份和平能够维持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
和那样的未知数比起来,主动发展自身的力量,无疑是更加可靠的选择。
他们可以保证自己持利器而不伤人,但无法相信别人同样做得到。
谁让那些国家一个个的都有前科呢?
而到了化学院,对于国家实力的提升又是另一个方面了。
百年前,空间站的彻底成型标志着国内的航天事业发展到了世界顶峰。
但,空间站并不是独一家的,太空中陆陆续续又升起了两个空间站,算得上是三足鼎立的状态。
而在探索太空方面,大家都在铆足了劲去寻找合适的材料、燃料,以助推火箭探索更远处的星空,以及,载人登陆。
因为受限于材料的强度、耐热性、抗辐射性等等问题,火箭的前进速度一直都受到了限制,每一次这方面的突破都会引领一次航空事业的大步前进。
星空大学化学院目前主攻的方向恰巧就是这里,材料和燃料,航空事业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如果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话,未来指日可待。
倒是医学院和生物学院的项目表现并没有特别突出,侧重点落在了药物研发和新的治疗技术的实验上。
并且根据获得的信息显示,这两个学院的研究方向似乎是和渐冻症有关。
但是想一想阮星回的资料,这个方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比起物理化学两个学院,医学院和生物学院受到的关注稍微小一点,但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了。
而阮星回还没有说的是,正处于她计划中的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及农学院,她现在也已经有了安排。
如果不是这一次论文风波,采购顺利进行下去的话,科学院那边收到消息估计会更晚一些。
不过虽然因为论文而产生了一些额外的波折,总体上来说采购还算是比较顺利,只是成本上升了5%左右,也在阮星回的可接受范围内。
阮星回这边忙着善后,鲁信却是已经提前回到学校好多天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具人,顾成风是不会轻易放鲁信离开太久的。
能够给他半个多月的休息时间在他看来已经是很大度的行为了,现在项目那么多,他又有能力,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他休息。
过完年第五天,鲁信就被顾成风一个电话召回了学校。
和上一次一样,丢给他和同病相怜的小杜一个项目,然后自己玩起了失踪。
不过鲁信也清楚,他也不是真的失踪,只是投身于别的项目的研究而已。
但和之前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鲁信并不需要小杜像之前那样手把手地带他入门了。
好歹也是在实验室里面高强度训练了三个月的人,基础实验做起来都已经是很熟练的人了,怎么也不至于再从头来过。
不过他的实力和知识储备确实比不上小杜,即便是他真的已经在尽力补齐自己的短板了。
时间,是他现在最缺的东西。
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由他们两个牵头完成,从项目的开头,都是他们两个人讨论出来的,顾成风完全没有参与任何一点。
上个项目实际上就是他对小杜的考验,通过了考验,在他的眼中,小杜就可以独立带组了。
现在这个项目就是他给小杜的第一个机会,也是他对鲁信的第二次考察。
星空大学的模式太古怪了,这也注定了学生们并没有太久的学习时间,必须要在压力下快速成长,才能够获得足够的重视。
假如鲁信这一阶段表现得足够优秀的话,说不定下个实验他就可以成为带头人之一了。
不过这个项目也比之前的项目更大规模了一些,相对的,两个人就完全不够用了。
显然,项目组的成员数量需要扩容了。
而扩容人选,就来自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其他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